哈西哈西哈西
摘 要: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居首位,而且显著改变了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自我调理、疾病观察、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认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彻底治愈的希望。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健康教育; 女性患者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45-01 乳房是哺乳器官,也是女性重要的性征器官,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也是女性性魅力的表现,追求健康,丰满,挺拔的乳房也成为当今女性的时尚。然而,女性乳房也是众多疾病侵袭的“多事之秋”,特别是乳腺癌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居首位,而且显著改变了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能早期发现乳腺癌,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疗。虽然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乳腺良性疾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1]),加之患者及其家属对自我调理、疾病观察、健康保健等方面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使乳腺健康教育在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而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则成为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彻底治愈的希望。 一、健康教育在乳腺疾病预防工作中的重要性 女性乳腺疾病的预防工作可分为3级:一级预防病因,包括对妇女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劳动;二级预防包括早期发现疾病(疾病自我诊断)和医院筛查以及减少危险因素,即早筛查出健康问题;三级预防包括对妇女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乳房疾病的预防工作应以加强一级预防为重点[2]。使其了解乳腺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乳房保健方法,然后根据疾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等,采取相应的健康指导。这对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和拥有健康理念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教育的范围和方法 乳腺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并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健康教育应以医院的健康宣教的同时,更重要的要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向院外拓展,利用资深护士专业知识丰富、亲和力强、沟通能力强等特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医疗队并成立领导小组进入社区或农村进行义诊并由领导小组举办现场知识讲座,组织妇女观看健康教育光盘,以期达到宣教的目的。加强医院与社区或村委会之间的联系,且相互配合,使工作顺利进行。 三、在不同妇女群体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对象是20-60岁的女性,特别是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绝经年龄晚于50岁不孕(>40岁)未哺乳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晚于35岁的女性、健康体检者、非手术患者、手术患者。医生和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倡导者、参与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全面介入下列工作。 (一)健康妇女和健康体检者的健康教育 在社区或农村和健康体检的妇女人群中,应告知她们保持健康需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有序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教授她们自行检查的方法和防癌意识。乳腺癌不同于内脏癌,只在于体表,触诊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只有教会妇女定期通过视诊,即面对衣镜裸露上身,双臂放松垂于身侧,向前弯腰或双手高举枕于头后,观察乳房外形双侧是否对称、等大,观察乳房皮肤是否水肿或红肿、有无静脉曲张或高低不平的结节等,观察乳房是否对称、有无内陷或乳头溢液等,触诊,在不同体位(仰卧、被查侧的手臂分别放于身侧及枕于头后)手掌面平放在乳房上按顺序依次扪触乳房外上、外下、内下、内上4个象限以及乳头、乳晕5个区域,重点检查有无肿块及其性质。再检查双侧腋窝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才有可能早期发现可疑病例。 (二)非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体检中发现有乳腺小叶增生,多发于20-45岁的女性。乳房单个或数个包块加之周期性乳房胀痛等症状,长期困扰,使患者心情、生活、工作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教育患者了解本病系该年龄段内分泌调节失衡(雌激素分泌过剩)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缓解;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注意乳房保健,合理饮食,减少辛辣食物和动物内脏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控制体重,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劳动。避免使用雌激素,配戴柔软、适时的乳罩将乳房托起,可避免坠痛,并教会患者每次月经干净后2-7天自查乳房,教育患者建立遵医意识,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每隔2-3个月由专科医生复查,建立对早期癌的新概念[3]。对乳腺出现的任何症状均需查明原因。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关键在于是否重视偶然或经常出现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症状,如乳头轻度回缩、局部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以及经期后出现乳头疼痛等。 (三)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1. 乳腺良性肿瘤的健康教育 检查中发现乳腺纤维瘤占良性肿瘤的绝大多数。教育患者正确认识本病,解除思想负担,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强调手术是目前根治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肿瘤的信心。患者能否接受手术治疗是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硬指标。对未做手术治疗的患者更要关心其心理、生理变化及其要求,教会其视诊、触诊乳房的方法,发现质地变化及时就诊。建立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规范就医。 2. 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 在体检时,对初次发现乳腺癌患者不可枉下结论,更不能让患者一走了之,以免患者听从非专业诱导而延误诊治,使患者对疾病产生不确定感。一旦疾病不确定感产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干扰患者寻求与疾病抗争的能力,而且会造成患者行为的退化和治疗的中断。护理人员在陪同患者做B超、针吸细胞学等检查的同时,应全面了解其病史、病程,并根据患者的情绪反应、年龄、社会角色分别施以心理疏导。病人同意手术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的介绍,手术前应讲解手术后病人胸部外形的改变,并进行心里康复护理,必要时可任其发泄以求得心理平衡。介绍弹性假体乳房可弥补外观的缺陷。多与病人沟通、交谈,通过宣教使病人学会消除恐惧的方法,如听音乐、看书报、听广播和与人交谈等。介绍病人与曾经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痊愈的妇女联系,通过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帮助病人渡过心理调适期,使其相信一侧乳房切除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病的治疗方法,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成功的保障,尤其对无经济收入、年龄较大的、无自主能力的患者更应进行保护性治疗,防止患者因恐花费大额医疗费,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放弃治疗机会。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 乐杰,谢幸.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李树玲.乳腺癌的早期诊断[A].LX-H767系列医学论文集.
异次元2015
第一节 乳房的发育第二节 乳房的范围和结构一、乳房的局部解剖与形态二、乳房的主要结构三、与乳腺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四、与乳腺有关的筋膜第三节 乳房的血液供应一、动脉血运二、静脉回流第四节 乳房的神经分布第五节 乳房的淋巴引流一、乳房内淋巴管及相关淋巴管二、乳房淋巴的流向三、与乳房有关的区域淋巴结第六节 乳腺与内分泌的关系第七节 乳汁的分泌 第一节 乳房的自我检查法第二节 乳腺病的正规检查方法第三节 乳腺病的病理学检查一、概述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三、切除乳腺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四、乳腺肿物的针吸细胞学检查五、乳头溢液及其细胞学检查第四节 乳腺病的其他检查方法一、乳腺X线检查二、乳腺疾病的CT检查三、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四、乳腺超声波检查五、乳腺核医学(ECT)检查六、PET/CT对乳腺肿瘤的诊断第五节 乳头溢液的检查一、概述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三、乳管造影四、乳管内镜检查 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第二节 积乳囊肿第三节 乳腺结核第四节 浆细胞性乳腺炎第五节 乳房湿疹第六节 乳头皲裂第七节 乳房外伤及脂肪坏死第八节 乳腺肉芽肿 第一节 乳房丝虫病第二节 乳房囊虫病第三节 乳房包虫病第四节 乳房裂头蚴病第五节 乳房肺吸虫病第六节 乳房血吸虫病 第一节 早熟性乳房肥大第二节 成人型乳房肥大症第三节 男性乳房肥大症第四节 多余乳房 第一节 乳腺单纯性增生症第二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癌变问题第四节 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第一节 乳腺纤维腺瘤第二节 乳腺导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第三节 乳房其他良性肿瘤一、脂肪瘤二、平滑肌瘤三、神经纤维瘤四、汗腺腺瘤五、错构瘤六、海绵状血管瘤七、淋巴管瘤八、颗粒细胞瘤九、软骨瘤和骨瘤十、腺肌上皮瘤 第一节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一、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二、女性乳腺癌在癌症谱中的变化三、男性乳腺癌第二节 乳腺癌的发病因素第三节 乳腺癌的病理第四节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第五节 乳腺临床诊治、病理诊断新变化一、传统乳腺病理活检模式的新变化二、乳腺非手术活检病理诊断的新进展——乳腺癌新辅助疗法新挑战三、乳腺癌手术切除边缘检测——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新要求四、乳腺影像引导下的病理活检——微小癌病理检查的新方法五、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理活检——确定乳腺癌手术范围的新依据六、乳腺癌激素受体病理检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指标七、HER-2及Topo-Ⅱa的基因检测——乳腺癌靶向治疗病理指标的新标准八、免疫组化在乳腺病理检查中的应用——乳腺癌临床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新手段九、乳腺DIN病理诊断——对乳腺交界性病变的新认识十、两种近年提出的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值得临床注意的新类型十一、乳腺癌分型、分级的新改变十二、关于TDLU——乳腺小叶结构的新概念第六节 乳腺癌的相关基因及肿瘤标志物一、c-erbB-2二、P53三、P16四、Bcl-2五、组织蛋白酶D六、BRCA七、nm23:八、Cyclin九、survivin十、myc十一、Ki-67十二、PCNA十三、粘附分子CD414十四、VEGF十五、ADM十六、CDl05十七、CEA、CAl53第七节 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一、微转移的概念二、微转移机制三、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四、微转移检测的意义第八节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第九节 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二、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三、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第十节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一、1978年国际抗癌联盟TNM分类分期二、1988年AJCC和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类及分期三、1997年UICC乳腺癌TNM分类分期四、2002年AJCC乳腺癌TNM分期五、乳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第十一节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一、前哨淋巴结的定义二、乳腺癌与前哨淋巴结第十二节 乳腺癌的治疗一、手术治疗二、乳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 第九章 乳腺癌中几个特殊的问题第十章 几种少见的乳腺癌第十一章 乳腺肉瘤第十二章 晚期乳腺癌疼痛的治疗第十三章 乳房缺失的重建第十四章 乳房畸形的矫治……
子非鱼1102
放射治疗是肿瘤常用疗法之一,分体外照射和体内照射法,射线能使肿瘤体积缩小,杀灭肿瘤外围散在的癌细胞。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放疗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放疗患者的皮肤护理
【摘 要】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由于放疗辅助工具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癌症治疗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约有70%以上的癌症需用放射治疗,美国统计也有50%以上的癌症需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因其而引起的各种放射反应也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放疗;放射反应;皮肤护理
放射治疗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伦琴发现X线、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很快就分别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直到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 成千上万的人单用放射治疗或并用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治疗后,治愈了他们的癌症。医生在病人手术前,可以用放射治疗来皱缩肿瘤,使之易于切除;手术后,用放射治疗来抑制残存癌细胞的生长。
在接受放射线治疗期间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反应。皮肤反应包括皮肤变化、疼痛、发痒及灼热感等症状,不止造成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同时影响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一般而言,在开始放疗后的1~4周开始出现皮肤反应,一直持续至治疗后2~4周,放疗后皮肤护理主要的目标在于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减少因皮肤反应造成的疼痛,预防感染及促进伤口愈合。
1 皮肤反应分度
放疗后造成皮肤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受到破坏,因而引起皮肤的损伤。放疗的皮肤反应可以分为急性期反应和后期反应。临床上有关急性放射线治疗后皮肤反应的研究,主要根据Cox,Stctz与Pajak(1995)所提出的分线,Grade 0:皮肤没有变化;Grade 1:皮肤上毛囊清楚可见,有红斑、脱毛、干性脱屑、出汗减少;Grade 2:皮肤敏感或有光亮的红斑,不均匀的湿性脱屑,中毒水肿;Grade 3:除了皮肤皱褶的的外有整合性湿性脱屑、凹陷性水肿;Grade 4:皮肤溃疡、出血或坏死。除了皮肤分级外,常见评估项目包括:患者不适感(疼痛、发痒、干燥)、皮肤状况(皮肤性状、是否水肿)、伤口状况(伤口大小、颜色、分泌物的性状、是否感染)。近几年来,放疗后皮肤反应的相关研究,主要对于皮肤反应的状况描述为包括:局部红肿、干性皮炎、湿性皮炎及溃疡。
2 护理
皮肤的一般护理:
患者在接受放疗期间,皮肤的一般护理,如避免在局部涂抹化妆品、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照射部位避免过度日晒、避免衣物压迫束缚或衣服材质过于粗糙摩擦皮肤。对于皮肤瘙痒的患者,可用手轻拍瘙痒部位,或外涂冰片、滑石粉、薄荷淀粉、痱子粉,既能止痒,又能使局部皮肤干燥。但冰片、滑石粉等不能用得太多,以免堵塞毛孔,引发毛囊炎。患者切勿用手抓挠,否则会导致皮肤破溃、感染、长期不愈合。头颈部肿瘤男性患者最好使用电动刮胡刀,大肠、直肠患者则可使用温水坐浴,减少肛门及会阴部肿胀的症状。
皮肤红肿及干性皮炎的护理:
一般照射10次后皮肤开始发干,出现红斑、潮红,有烧灼和刺痒感,最后逐渐变成暗红,表皮脱落称干性皮炎。出现该皮肤反应患者一般不停止放疗。干性皮炎可局部外涂比亚芬2~3次,以保护放疗野的皮肤。勿在局部涂抹乳液、乳霜、VitC溶液或保湿霜等,以免造成放疗区皮肤反应加剧,但近年来一些相关的研究显示,产品某些成分甚至会造成放疗皮肤反应加剧情形(如石化产物:镁、铝、锌)。
芦荟虽有抗炎效果,但并不具备保湿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对芦荟有过敏的现象。因此,在放疗期间并不建议使用。类固醇类药膏虽可减少放疗后皮肤反应,但对于发痒及疼痛则无效,还会出现局部烧灼感而掩盖感染现象,影响伤口愈合,宜慎用。勿使用凡士林,因其较难祛除,且在治疗时会增加放疗后反应。2次/周使用无痛保护膜于放疗部位,结果发现疼痛及发痒无显著差异,但是保护膜可减少湿性脱屑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是一项可降低皮肤反应呈干性皮炎恶化到湿性脱屑的护理方法之一。
湿性皮炎护理:
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局部皮肤出现充血、水肿、水泡,严重时发生糜烂,有渗出液,称湿性皮炎。此时宜停止放疗,对症处理。对于小水泡不宜刺破,如皮肤糜烂时,每天局部可涂擦2~3次1%的龙胆紫。过去使用爽身粉、滑石粉可使皮肤保持干爽,因此曾建议用于放疗后湿性脱屑,但近期研究显示,这些产品会阻塞汗腺及毛囊且会加重放疗后皮肤反应。同时皮肤若有破损或伤口时二者会集结成块,形成细菌感染的媒介,因此,目前并不建议使用。有报道称使用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损害细胞膜的机能,引起细胞壁的变形,以达到杀菌的效果,使用时局部皮肤会有烧灼感,出疹、搔痒及疼痛。
建议湿性皮炎的皮肤可在医嘱下使用磺胺类药膏,使用方式如下:先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涂抹一层薄的药膏,最后以不沾粘伤口的敷料覆盖,至少换药1次/d,以减少伤口感染。而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可抑制细菌生长,但会刺激皮肤产生抗药性,故目前并无一致看法。对于大水泡,立即消毒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液,在创面上敷无菌凡士林纱布,保护局部皮肤,并留取渗液和表皮组织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在水泡吸收后,即采用暴露创面疗法,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外涂美宝烫伤膏,1周后渗液明显减少,待愈合后可继续放疗。
皮肤溃疡的护理:
如果湿性反应不能及时控制,则局部皮肤进一步发生坏死脱落,溃疡形成,表现为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界清楚,底部较光滑,呈火山口型形成痂下溃疡,有剧痛。此时需停止放疗,经对症处理愈合后方可继续放疗。可采用暴露疗法,外用抗炎药膏,如红霉素、氯霉素软膏;当感染较重时,可肌注或静滴抗炎药物。同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溃疡面积大时,需要植皮修补。
参考文献:
[1] 梁桂霞.放疗病人的皮肤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6):262263.[2]] 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联合出版社,1999,301311.
[3] 孟进松,李长明.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体会[N].健康报,200787(医药信息版).
[4] 李文霞;冯奇;葛琳 浅谈肿瘤放射中的护理要点 吉林医学 2007年第10期
[5] 杨才勇 乳腺癌放疗致局部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护理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09期
[6] 王力秋 60例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社区医学杂志 2007年第02期
[7] 朱广迎 放射肿瘤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年
[8] 郑大顺;余志敏;任必勇 采用真空垫固定乳腺癌术后放疗的临床应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9期
[9] 杨小梅 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皮肤反应的护理 中国临床护理 2010年第5期
[10] 杨义慧 放射治疗196例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1年第12期
>>>下页带来更多的放疗护理论文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某些大成市中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发现复发与转移,对乳腺癌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共五则) - 写写帮文库2019年5月14日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
乳腺癌的治疗有很多的选择,除了选择手术外,还需要选择用药的种类和时间。当选择治疗时,一定和您的医生好好地聊一聊,保持畅通的沟通,询问好医生:治疗期间您的感受是什
摘 要: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居首位,而且显著改变了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自我调理、疾病观察、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认知,早发现、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