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0531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理 事 长:焦洪波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友恭 刘洪海 李新彦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 徐九武秘 书 长:杨 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顾问:杨时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邓琮琮 王友恭 王晓彬 卢先诚 刘九如 刘民朝刘洪海 孙东生 陈广腾 陈 虎 李希光 李新彦 陆彩荣闵大洪 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杨 艺 杨良化 杨敬东卓培荣 姜 岩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徐九武 郭洗尘 郭 晓 贾延漪 夏陈安 黄天祥 黄安文黄振中 梁沂滨 董玉琴 焦洪波 蒋亚平 赖茂生 蔡 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马建平 于小晗 邓晓庆 邓琮琮 孔晓宁 王友恭王化君 王代同 王玉琪 王亚非 王迪明 王海云 王晓彬韦世林 尹春芙 卢先诚 田 瑗 纪 涛 刘九如 刘东稳刘民朝 刘国春 刘洪海 刘爱民 刘德灿 吕利平 孙友深孙东生 孙宝寅 汤书昆 许先明 朱 羽 别义勋 陈小瑛陈广腾 陈光文 陈宝泉 陈 虎 陈周明 陈敬农 陈懋雍李文祺 李立华 李立波 李占军 李希光 李建民 李 洪李 宪 李威沙 李新彦 李 薇 陆彩荣 陆兴东 闵大洪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肖发宣 肖伦祥 杨 艺 杨良化杨 昕 杨益平 杨敬东 张 杰 张京州 张国坤 张继民金振蓉 罗元明 苗世新 周思源 卓培荣 姜 岩 施 铭施锦昌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郭洗尘 郭 晓顾 龙 贾西平 贾延漪 秦晓天 唐书林 唐 竞 奚启新夏 林 夏陈安 徐九武 徐文华 袁 潮 黄天祥 黄礼义黄生甫 黄安文 黄振中 梁沂滨 程道才 董玉琴 傅雪松辜晓进 焦洪波 蒋亚平 彭晓霞 舒化英 赖茂生 解 辉蔡 雯 廖祥忠 潘晓闻 第五届理事会领导名单一、理事长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二、副理事长名单1、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2、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3、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4、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5、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6、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7、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8、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9、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0、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三、秘书长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 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1、于小晗,主任编辑,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2、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3、王亚非,高级编辑,武汉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4、王学锋,主任编辑,北京晚报副总编辑5、王保亮,高级工程师,山东科技报社副社长6、王晓彬,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7、邓炘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导8、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9、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10、伍刚,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编辑11、刘芳,《环球科学》杂志社副社长12、刘泽林,编审、研究员,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13、刘秋惠,主任编辑,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4、匡文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15、许向阳,高级经济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处长16、张亮,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17、张秋立,高级编辑,河北科技报社社长18、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20、李宪,工程师,《硅谷》杂志社社长21、李斌,高级记者,新华社央采中心政文室副主任22、李时夫,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23、李浩鸣,教授,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4、李新彦,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主任25、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26、杜涌涛,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27、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28、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29、杨艺,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原副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秘书长30、杨良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原总编辑31、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总编辑32、苏青,研究员,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33、陈建辉,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34、卓培荣,高级编辑,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组长35、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36、周铮,高级记者,农民日报社编委37、宗宝泉,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总编室主任38、林亚茗,主任记者,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39、苗祺源,高级记者,中国技术市场报社总编辑40、金振蓉,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41、姜岩,高级编辑,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42、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43、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44、胡富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45、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46、高晓林,主任编辑,工人日报社国内新闻部主任47、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48、梁沂滨,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原副主任49、黄安文,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50、黄振中,高级记者,中国环境报社原总编辑51、傅爱军,高级编辑,湖南科技报社社长52、赖茂生,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基地主任53、阚兆江,主任编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54、潘岗,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55、潘晓闻,主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
大碗碗儿
毕建军,苏现波,韩德馨,等.2001.煤层割理与煤级的关系.煤炭学报,26(4):346~349
陈鹏.2001.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81~83
陈萍,唐修义.2001.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煤炭学报,26(5):552~556
程克明.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9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10~17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的含油气性初步研究.石油学报,1(4):27~37
戴金星,宋岩,张厚福.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国科学(D辑),26(6):481~487
戴金星,洪峰,秦胜飞,等.2000.中国煤成气田分布规律.见: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付少英,彭平安,刘金钟,等.200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研究.科学通报,(10):813~816
傅家谟,盛国英,刘德汉.1990.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82~327
傅家谟,秦匡宗.1995.干酪根地球化学.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543~565
付晓泰,王振平,卢双舫.1996.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及溶解度方程.中国科学(B)辑,26(2):124~130
付晓泰,卢双舫,王振平,等.1997.天然气组分的溶解特征及其意义.地球化学,16(3):60~66
傅雪海,秦勇,张万红.2003.高煤级煤基质力学效应与煤储层渗透率耦合关系分析.高校地质学报,9(3):373~377
傅雪海,秦勇,张万红,等.2005.基于煤层气运移的煤孔隙分形分类及自然分类研究.科学通报,50(增刊1):131~137
郝琦.1987.煤的显微孔隙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煤炭学报,(4):51~57
郝石生,张振英.1993.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变化特征及地质意义.石油学报,14(2):12~22
郝石生,黄志龙,杨家琦.1994.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及其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洪峰,宋岩等.2005.煤层气散失过程与地质模型探讨.科学通报,50(增刊):121~125
胡社荣.1998.煤成油理论与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1~184
黄第藩,李晋超,周翥红,等.1984.陆相有机质的演化和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1~195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65~267
霍永忠.2004.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天然气工业,24(5):24~26
姜好仁,毛明陆,马财林,等.2001.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见:李文阳,马新华等.中国煤层气地质评价与勘探技术新进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6~35
李明潮,梁生正,起克镜.1996.煤层气及其勘探开发.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德汉,张惠之,戴金星,等.2000.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实验研究与评价.科学通报,45(4):346~352
刘洪林,王红岩,张建博.2000.煤层气吸附时间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石油实验地质,22(4)
刘洪林,赵国良,王红岩.2004.中国高煤阶地区的煤层气勘探理论和实践.石油实验地质,26(5):411~414
刘金钟,唐永春.1998.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科学通报,(43):1187~1191
刘俊杰.1998.王营井田地下水与煤层气赋存运移的关系.煤炭学报,23(3):225~230
卢双舫.1996.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62~121
卢双舫,王子文,黄第藩,等.1995.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中国科学(B辑),(25):101~07
卢双舫,陈昕,付晓泰.1997.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沉积学报,(15):126~129
马东民.2003.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8(4):291~295
宁正伟,陈霞.1996.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的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7(2):156~159
钱凯,赵庆波,汪泽成.1997.煤层甲烷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秦胜飞,唐修义,宋岩,等.2005a.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分馏机理.中国科学(D辑):19~28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等.2005b.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含气性的破坏机理.科学通报,50(增刊):99~104
秦勇,曾勇编译.1996.煤层甲烷储层评价及生产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秦勇,傅雪海,岳巍,等.2000.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之关系探讨.古地理学报,2(1):77~83
桑树勋,朱炎铭,张时音,等.2005.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天然气工业,25(1):13~15
宋岩,戴金星,李先奇,等.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王毅,王震亮.2002.天然气运聚动力学与气藏形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宋岩,柳少波,洪峰.2005a.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气藏类型.见:宋岩,张新民主编.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
宋岩,张新民,等.2005b.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c.构造演化对煤层气富集程度的影响.科学通报,50(增刊):1~5
苏喜立,唐书恒,羡法.1999.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院报,16(3):67~71
苏现波,陈江峰,孙俊民,等.2001.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
苏现波,林晓英.2009.煤层气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20pp
孙斌,王一兵.2003.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见:李文阳等主编.中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65~73
孙旭光,王关玉,金奎励.1999.基质镜质体成烃动力学特征研究.地质科学,(34):485~491
汤达祯,林善园,王激流等.199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煤的生烃反应动力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1):328~335
汤达祯,桑树勋.2008.煤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及控制机理.国家 973 课题研究报告(编号:2002CB211702)陶明信.2005.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自然科学进展.15(6):648~652
王纯信,郭国盛.1996.晋城矿区煤层气赋存条件及地面开发现状.中国煤层气,(2):154~157
王道钰,王德进.1984.生油岩与油页岩热解总包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参数的数值计算.华东石油学院学报,(8):312~317
王凤国,李兰杰,徐德红.2003.华北地区煤层含气性影响因素探讨.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2):88~90
王红岩,刘洪林,刘怀庆,等.2004.煤层气成藏模拟技术及应用,15(4):349~351
王会祥,黄第藩,李晋超.1986.陆相干酪根热解动力学研究.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有机地球化学与陆相生油.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45~256
王生维,陈钟惠.1995.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53~59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等.1997.煤储层岩石物理与煤层气勘探选区———以华北若干煤区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王铁冠,钟宁宁.1990.树脂体成烃的地球化学研究———兼论我国第三系树脂体成因的未成熟-低成熟油气资源.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2):1~8
吴俊.1993.煤微孔隙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储集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B 辑),23(1):77~84
杨申镳.1997.水溶性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姚艳斌,刘大锰.2007.华北重点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6(3):308~314
叶建平.1998.中国煤层气资源.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叶建平,秦勇,林大扬.1998.中国煤层气资源.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慧.2001.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煤炭学报,26(1):40~44
张建博,王红岩,赵庆波主编.2000.中国煤层气地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群,杨锡禄.1999.平衡水平条件下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煤炭学报,24(6):566~570
张胜利.1995.煤层割理及其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意义.煤田地质与勘探,23(4):27~31
张胜利,李宝芳.1996.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中国煤田地质,8(1):72~77
张新民,张遂安,钟玲文,等.1991.中国煤层甲烷.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民,庄军,张遂安,等.2002.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新民,赵靖舟.2008.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潜力及分布,国家 973 课题报告(编号:2002CB211706)
赵庆波.1999.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钟玲文,张新民.1990.煤的吸附能力与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间的关系.煤田地质与勘探,(4):29~35
Ayers J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ulletin,86(11),1853~1890
Ayers Jr W gas system,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ulletin,86(11):1853~1890
Braun R L,Burnham A K,Reynolds J and gas evolution kinetics for oil shale and petroleum source rock determined from pyroly-sis-TQMS data at two heating and Fuels,(6):468~474
Bustin R M,Clarkson C controls o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capacity and gas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1~2):3~26
Clayton J of coalbed gas—A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59~173
Collins R theory for gas adsorption and transport in of the 1991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25~32
Cramer B,Poelchau H S,Gerling P,Lopatin N V,Littke released from groundwater:the source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s in northern West and Petroleum Geology,16:225~244
Croadale P J,Beamish B B,Valix methane sorption related to co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47~158
Ettinger I,Eremin I,Zimakov B,Yanvoskaya factors influencing coal sorption and sorption prop-erties of ,45:267~275
Gan H,Nandi S P,Walker P of porosity in American ,51:272~277
Gayer R and Harris methane and coal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1~338
Kulander B R,Dean domains and domain boundaries in the Allegheny Plateau of West Bull,77:1374~1388
Langmuir adsorption of gases on plane surfaces of glass,mica and .,40:1361
Laubach S E,Marrett R A,Olson J E,et and origins of coal cleat a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2):175~207
Law B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ank and cleat spacing:implication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at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he Uninversity of Alabama/Tuscaloosa,Vol.Ⅱ:435~441
Levine J evolution of coal as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rock for oil and B E,Rice D D(Eds).Hy-drocarbons from studies in Geology,38:39~77
Levine J of coal composition on the generation and retention of coalbed natural of the 1987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Alabama,15~18
Liu D M,Yang Q,Tang D kinetics of coalification in Ordos Basin, Q, of fossil Netherlands,147~159
McKee C R,Bumb A C,Koenig R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Mountain Association of Geologist,143~153
Nodzenski and desorption of gases(CH4,CO2)on hard coal and activated carbon at elevated ,78:1243~1246
Reznik A analysis of the effect CO2injection on the recovery of in-situ methane from bituminous Journal,(24):521~528
Rupple T C,Grein C of methane on dry coal at elevated ,53:152~162
Schaefer R G,Schenk H J,Hardelauf H,et of gross kinetic parameters for petroleum formation from Jurrassic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by means of laboratory Geochemistry,(16):115~120
Scott A R,Keiser W R,Ayers W and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San Juan Basin,Colorado and New Mexico implica-tions for coalbed gas Bulletin,78:1186~1209
Scott A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cted basins in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Alabama College of Continu-ing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222
Scott River Basin,Wyoming:An expanding coalbed methane(CBM) Bulletin,83(8):1207~1222
Tang S,Sun S,Hao D,Tang methane-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incipal target areas in North Geologica Sinica,78(3):724~728
Tremain C M,Whitehead N fracture(cleat and joint)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in upper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roaks of San Juan Research Institute GRI90/0014,(1):73~84
Tyler R,Scott A R,Kaiser W R,et geologic and hydrologic controls to coalbed methane producibility and resource assessment:William Fork Formation Pisceans Basin,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Topical Report,GRI95/0532
Ungerer P,Pelet of the kinetics of oil and gas formation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 to sedimentary ,(327):52~54
Vishnyakov A,Piotrovskaya E condensation and melting/freezing transitions for methane in slit coal ,4:207~224
Yee D,Seidle J P,Hanson W sorption on coal and measurement of gas from ,Tusa.,Okla-homa,203~218
Zuber M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nalysis of coalbed methane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27~45
我8想說
二.近代中日法律改革的进程 近代中国和日本法律改革的进程很耐人寻味。虽然所采取的手段很相近,但日本的改革脉络清晰、稳扎稳打,而中国的改革则起伏颇多、缺乏系统性。对比两国法律改革的进程,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两国法律改革何以拥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一)近代中国法律改革的进程 近代中国的法律改革分为清末和民国时期两个阶段,前后相衔、各具特色。 1. 清末法律改革 清政府正式下诏变法是在1901年,但准备工作尤其是文化准备,早在19世纪后期即已开始。改革的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引入西方法律文化。引入西方法律文化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介绍西方法律书籍,这是引入西方法律文化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甲午战争前,从事翻译介绍工作的主要是在华英美传教士和洋务派,介绍的重点主要是国际公法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收回治外法权活动的需要。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成了翻译介绍西方法律文化的主流,介绍的内容扩展至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各个法律部门,目的已不仅在于求得谈判桌上的点滴胜利,而欲全面引入西方法律文化,彻底改革落后的封建法制,走日本维新强国的道路。正如梁启超所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译之。”[11] 二是创办翻译出版机构、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在创办翻译出版机构的事业中,洋务派和改良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出版了《万国公法》等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西方法律书籍,为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廷为预备立宪而设置的修订法律馆虽然出现晚,存续时间短,但由于主持者沈家本深具革新意识、谙熟中西法律文化的特性,坚持“参酌各国法律,首重翻译”的指导思想,加上清廷的支持,广招欧美和日本留学生,翻译了大批外国法律文献[12],为修律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的各类报刊杂志也是传播西方法律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些中国早期的报刊杂志,或辟有法政专栏,或定期刊载介绍、论述西方法制的文章,是当时国人了解西法的主要窗口。三是派员出洋留学考察、创办法律学堂、聘请外国法律专家来华讲学。海禁大开以后,清廷不仅派员出国考察法政,还允许官员自费出访考察,并派遣留学生学习法律。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国人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兴趣日浓,自费出洋学习法律或亡命海外的青年学生专攻法律逐渐成为一种风气。1905-1906年,清廷为预备立宪而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使欧美,考察各国宪政,成为有清一代官方主动接近西方法律文明的少有壮举之一。修订法律馆成立后,为培养研究和执行新律人才,又建立京师法律学堂,聘请欧美和日本法律专家讲习法律,使学生不仅了解中西现行法律,也了解中西法律的沿革和精髓[13]。通过上述活动,西方法律文化逐渐在中国传播,为法制的改革打下思想文化基础。 注释: [1]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一支以美国1/4的海军力量组成的舰队来到江户港,交给日本政府一封美国总统费尔摩尔致日本天皇的信件,强迫日本开港。幕府在美国的军事威胁下被迫打开国门。史称“佩里叩关”。 [2] 转引自《一六00――一九一四年的日本》(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张荫桐选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 [3] 陈鹏生、何勤华《中日法律文化近代化之若干比较》,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 [4] 转引自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第87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5] [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第78页,邹有恒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 转引自曾宪义《清末修律初探》,载《法律史论丛》第三辑。 [7] 参见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第二、三章,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 《福泽谕吉自传》第179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 参见江秀平《走向近代化的东西方对话》第2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 梁启超《变法通议书》。 [12] 云岭在《清末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及影响》(载《法律史论丛》第三辑)一文中统计,修订法律馆翻译了“包括法、德、荷、意、日、俄、比等国的刑法、民法、刑诉、民诉等三十四部”外国法典和单行法规。 [13] 据《大清光绪新法令·修订法律大臣订定法律学堂章程》载,京师法律学堂三年所修科目中,第一年就包括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罗马法、法学通论、历代法制沿革等课程。 [14] 参见曾宪义前引文《清末修律初探》。 [15] 参见北京图书馆等编《民国时期总书目》。 [16] 参见前引《民国时期总书目》。 [17] 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第21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18] 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第9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出处:何勤华主编《法律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喝汽水的小蜗牛
费德昭(1877~1932),字潜斋,余姚坎镇(今慈溪市坎墩街道三群村费家弄)人。幼随父读书,喜习拳棒。16岁父逝,即进油坊学徒,20岁进余姚地方自治讲习所,毕业后在家乡创办保德小学和农民夜校,从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期间,费德昭在杭州结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费化名昭洞,秘密制造土炸弹运往前线,深为陶所器重。民国元年(1912),陶成章在上海被暗杀,德昭悲愤交集,几次潜入上海为陶报仇未成,遂隐居乡里,整顿学校教育工作,任保德小学及储德小学校长10余年,11年被推举为保德乡自治委员及余姚县议员。曾任姚北水巡队队长,打击海盗抢粮活动,威望日增。12年秋,姚北水灾,盐民、农民饥寒交迫,政府置若罔闻,廒商、篷长甚至借故搜捕灾民,敲诈勒索。费德昭正在县城开会,闻讯后星夜赶回坎墩,与廒商恶吏斗争。半月后,当局慑于众怒,撤走盐警,释放被捕灾民。民国15年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迅猛发展,北伐进军浙江,郭静唐等至余姚领导工农革命。费德昭积极响应,于次年1月3日夜袭相公殿,击毙缉私营队长,缴获全部武器。接着建立浙东人民自卫军。2月18日,费德昭带领自卫军80余人,袭击浒山警察所,又缴获一批武器。翌日上午开进余姚县城,后浙东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余姚县纠察队,费任队长,负责地方治安,曾截回不法商人私自外运之稻谷15万斤,赈济姚北灾民。民国16年3月,姚北盐民、农民吃大户,打土豪,声势浩大,官僚、廒商相互勾结,收买地痞黄春晓,纠合土匪、流氓七八十人,组织庵东商民保卫团反攻倒算。德昭在郭静唐、竺清旦领导下,带领纠察队与上虞、慈溪洪塘、姚北高王农民自卫军在庵东四塘与六塘之间与商团激战4小时,彻底击溃反动武装。国民党开始清党后,通缉费德昭,费潜往外地。民国19年7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指示费德昭在姚北重建武装,进行暴动。8月,正式命名暴动部队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任师长,接连袭击姚西黄家埠、慈西蜀山蔡家、三七市、二六市等地地主武装或警察所。国民党省政府调集省保安队第六团第二营,会同姚北地方武装保卫团,围攻红军。由于秋后田野无法隐蔽,德昭乃疏散部队,离姚北避居上海,在法租界经营志成沙石公司。民国20年6月29日,费德昭在法租界杜神户路双桂里寓所被捕。在狱中屡遭酷刑,坚不吐实,还发动难友两次越狱,均因事泄未成。姚邑民众及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等营救保释,亦未果。翌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下午2时,被杀害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内,终年56岁。墓在白洋湖烈士陵园。小资料:红一师暴动民国19年8月初,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员策动姚北坎墩原浙东人民自卫军领导人费德昭创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实行武装暴动。红一师成立后,即不断向姚北、慈西各地地主庄园及警察所、缉私盐兵发起袭击,以收缴武器,扩大影响。20日,省保安队第六团陈鹏华营赶赴坎墩镇压。红一师转移至村外,隐伏田间,与省保安队周旋两月之久。10月下旬,野外气温日低,且作物收尽,无法隐蔽,始告疏散。陈贵强博士陈贵强,生于1963年5月25日,现为中国科学院兼职正教授,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终身教授。陈贵强于197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是当时中国数学物理界最年轻的博士。陈贵强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和荣誉有:1、解决了偏微分方程中著名的世界难题。他的论文《气体动力学方程组的Lax-Friedrichs格式的收敛性》和《补偿列紧理论与气体动力学方程组》,为气体动力学和水力学等冲击波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2、1987年以来,他先后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奖,中国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自然科学奖。3、在国际第一流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0多篇,专著一部。曾被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命名为杰出的青年科学家。陈贵强非常关心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他资助中国教授、博士后到美国访问已达20人次。他还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等著名大学、研究院做一系列学术报告,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孙杰博士孙杰,1964年6月9日出生,现为美国化学学会会员,美国临床医学学会会员,一氧化氮学会会员。孙杰于1978年考取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投师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陈含贻先生,学习量子化学。1985年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后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1986年12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尤肯大学留学。到美国后改学生物化学,于1988--1992年先后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98年起,在波特兰市奥克斯国际健康产品公司工作,任高级科学家。2001年6月,赴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世界精密仪器公司任职。仍从事生物氧化过度和一氧化氮化学研究。他成功开发出了脑溢血专治药物和一氧化氮浓度分析测量仪等多种高科技药品和产品。胡银林胡银林(1920——2001),坎墩二灶市村人,现当代著名姚剧戏曲表演艺术家。胡银林年少时,家境贫寒,10岁就去上海学习铅皮匠手艺。193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村村一个叫惠森的滩簧艺人学唱滩簧,从此与“姚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胡银林嗓音洪亮,唱腔铿锵有力,中气十足,吐字清晰,而且讲究语调的抑扬顿挫。在当年没有扩音设备的草台班演出时,照样能把声音传送到各个角落。他一生塑造过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半把剪刀》中的陈根福,《三篙恨》中的绍兴师爷,《五姑娘》中的寿公公,《夺印》中的阿跷爹,《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伪警察“三六九”,《刘介梅忘本回头》中的刘介梅,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传统滩簧戏中,胡银林擅长演风趣、幽默、诙谐的“短衫花脸”戏,如《卖小糖》、《卖菜蕻》、《卖草囤》等一类对子戏。这类剧目的表演风格颇似如今的“相声”,男主角“逗”,女主角“捧”,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其中《卖草囤》是他的代表作。1953年,他与黄承炳等一起,成立了“姚滩小组”,对姚剧进行了大胆革新,并大量招收学员;1956年余姚姚剧团成立,他成了一名专业姚剧演员,并出任分管业务工作的副团长,为现当代姚剧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问在网上如何申报?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陈 鹏2011.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1998.10~2000.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2000.6~2011.06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2
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
1959~1966年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