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吞拿鱼比萨
首页 > 学术论文 > 教研论文读后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照相机1984

已采纳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这本书,从中领会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作用和重要性,现就将具体心得总结如下第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还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良好的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成功保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名教师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教出优秀的学生。为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第二,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需要关怀与温暖,这样才能健 康成长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能坚定目标,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对于问题学生,要更多的关心。赏识比批评和惩罚更有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使用“表扬的武器”。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的思想觉悟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更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使我更加下定了决心严格要求自己,使我更加下定了决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力争早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188 评论

冒火得很000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綦江职教中心 张桂莎 今天读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有点意外,有点开心,有点爽!意外的是: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引人入胜,让我欲罢不能的一口气的把书都读完了。开心的是:书中的诸多观点竟然和自己所思所想颇有相似,且能更深更上一层楼。有点爽的是:终于能找到一本能清楚指引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书籍了。下面,我将摘录一些书中的文段和观点来一起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1、“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且有利于教学生态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一直以来,对于高效课堂的定义,我都不是特别清晰的了解,只是按照自己字面的理解和零碎资料的猜测。看到此书中的这段文字,我发现高效课堂的范围要比自己想到的更全面和宽广,它把我的一些想法用文字很好的整合起来。在启智部,我一直在想,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就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其他一起相关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只是一种辅助。万不能把手段、方式和方法当作是课堂的主体,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这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的有效、学有所获的好的课堂。 2、不少人认为,知识容量越大的课堂就越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值得我们警惕。„„学科之间牵强“综合”,常常也使课堂显得臃肿。„„大凡低效课堂,差不多都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废话或无关的环节太多,不该讲的,不该做的讲得和做得太多,而该讲该做的却浮于表面,不及精髓。„„于齐老师说:“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我所谓“狠心”就是于老师所说的“舍得割爱”,也许有一些内容是你踏破铁鞋而后才觅得的,也许有些环节是你冥思苦想而后才“灵光乍显”的,也许有一些话语是你几经推敲而后才涌上心头的„„但这一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不符合教学的应有目标或内在追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智慧的生成,那么一句话,还是要把它“洗”掉为好。————书中的这几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曾经,我也有过那些踏破铁鞋、冥思苦想而来的内容,为了要给它们安排表演时间和空间,往往把教学目标和重点变成了路人甲乙。还记得有不少老师再听完我的课后,都这样含蓄的跟我说,这节课有些地方做的很好,很有趣,很有启发。当时,我还不知这是一节低效课的一个表现,虽然知道上的一般,但仍不知道为何。多年后,我才知道,不要给那些灵光和“精彩”影响了本节课的整体,上课的目的就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切的东西都应该围绕的这个中心点而转,那些可有可无,效率不高的内容完全可以删除掉,不要怕“浪费”,课上好了才是根本。 3、“着力”在这里的意思是致力、努力、花出心力。你可能要想,慢走是很容易的,有必要“努力”吗?其实,在急功近利、贪多求全、浮躁冒进的教学风气盛行的当下,许多人是很难做到“慢走”的——如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所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意思是:“谁能使浑浊停止?只要安静下来就会渐渐澄清。”————这两段文字写的实在太好了,引用的经典也太精彩了。在我看来,慢走,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些年,我一直对自己说,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才可以好好的欣赏沿途的风景。就这样,我的脚步越来越慢,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变成了老太婆了。这里的脚步,指的不仅是真实的脚步,还有工作的脚步和教学的脚步。一步步的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试问,一个走路都走不稳、不踏实、不能安静下来的人,如何能“澄清”?每当我慢慢的走在路上时,我发现头上的蓝天和白云是那么的让人放松,发现花丛中的花朵是多么的鲜艳,发现脚下的小草是多么的憨人,空气是多么的清新。每当我慢慢的备课时,发现原来心情是那么的愉悦;每当我慢慢的走向课室,发现心情是那么的期待;每当我慢慢的停下讲课后,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有那么多个我„„我想,我是很喜欢慢慢的生活和教学的。能这么慢的备课、教学和生活,是人生之幸。 今天,我很幸运的读到了这一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事例和引经据典来给我展示了关于教学论文、随笔、课题和高效课堂一系列的看法、做法和观点。全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层层渐渐,发人深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确实值得教师们共赏。希望自己以这本书为依托,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263 评论

大大大吉CQ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论书籍,《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选择的研究课题切入点比较大,怎样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从实际中来,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于是我确定选择在“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课题研究,为了丰富理论依据,我又在翻阅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书时,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教师首先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幼儿园新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一、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我班幼儿在“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有关春天的生成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回到幼儿园后,我依据孩子们当前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题活动。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观察春天、学做迎春花,组织孩子收集春天的图片、学唱歌曲春天,美工制作郁金香等。1、预设主题预设活动的内容要适合孩子个性的发展。在“秋天”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读后感《《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二、挖掘幼儿自身发展,支持和推动主题的生成活动 。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秋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秋游,回家后孩子们将看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让孩子们去捡秋天的树叶,带秋天的水果,小朋友带头捡来了秋天的梧桐树叶和玉兰树叶,老师也和小朋友一起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将孩子们带来的水果干果放在自然角里,我们用美丽的菊花和秋天的有关图片、各种不同的树叶、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爱秋天的情感。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三、教师预设主题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在上海举办的“南京成功教育研究会”幼教专家黄琼女士,对幼儿园开展的预设主题活动和生成活动提出了科学的定义和分析,生成活动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产生的活动,它反映了儿童生活、经验与需要。正如纲要中提到,教师要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或偶发性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平时教师要善于与幼儿交往,即时发现幼儿发出的信息,觉察他们的当前需要,适时地生成一个个新的活动,就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于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就产生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的新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纲要提出要关注把课程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课程。由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计划与班级幼儿当前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因此教师心中既要有目标:淡化预设的教育环节,关注幼儿的想法,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呼应。我在上大班常识课——《小动物怎样过冬的》时,教师预先设计流程:观察各种小动物的外形——说说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哪些。没想到幼儿在观察小动物企鹅的外形时孩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的幼儿这样说:“我知道企鹅是长得矮矮胖胖的,它还不怕冷,它生活在很冷的南极,小企鹅是躲在妈妈的肚皮下面过冬的。”有的小朋友接着说:“你知道谁孵小企鹅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开始孩子们的答案不是很正确,于是,我建议让孩子们自己解答。新的内容生成了,教师没有照原来计划终止幼儿的观察,而是参与幼儿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小企鹅是企鹅爸爸孵出来的。幼儿的疑团解决了,以下的环节就自然流畅地进行下去了。这样做体现了在生活中关注了幼儿的发展,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计划,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预设的主题活动和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和新纲要新课程的亲密接触将会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60 评论

相关问答

  • 音乐教育论文读后感

    《音乐教学新视角》一书的作者是吴文漪。该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对中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

    墨剂先生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教育教学论文读后感模板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类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或

    一谷鱼vegfish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教育研究论文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读后感范

    王豆豆2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读者杂志读后感

    《读者》是本杂志,其中的 文章 包罗万象,也包罗了许多真正的道理和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读者》杂志 读后感 作文 10篇,希

    老马456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前教育学》读后感,欢迎阅

    sophiabi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