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克0111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
(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二)词语搭配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不能把汉语词语的搭配用法生搬硬套到英语译文中。例如:“看报纸”的看应该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如:开灯(turn on the light)开饭店(run a restaurant)开会(hold a meeting)开账户(open a bank account)。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在语境中把握词汇的含义及用法,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作为词块来整体记忆,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三)词序比较
词序又称语序,就是句子中各个词或成分的排列词序。一句英语译成汉语时,有时词序相同,有时则必须改变。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决定词序的因素主要有:语法因素、修辞因素、惯用法。汉语的词形变化少,同一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主要凭词序来决定。如:我们到学校去乘公交与我们乘公交到学校去。因为词序变了,句子的含义就不同。英汉词序在时间、地点和定语的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英语的词序由近及远,反映出偏重个体的思维特点,而汉语则相反。这种特点还反映在中心词的位置上。英语的中心词一般前置,汉语中心词一般后置。
如:We study English har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我们天天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英语。
二、英汉句子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并列句要有并列连词连接、主从句要有从属连词等,介词或介词短语也是连接词语的重要手段。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明快,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如: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彩虹有许多颜色,(从)外圈红(到)内圈紫。(英语句中有五个介词,汉语中翻译则可以省略或不用介词)
(二)物称与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主语,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汉语也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三)被动与主动
句子中有一个主语,有一个及物动词充当的位于,就可能会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表达式。主动或被动是一个语法范畴,称为语态。英语被动语态用得较多,而汉语被动语态用得少。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中“事在人为”,表达时常以人作主语,或用泛称如:人们、有人等作主语,也常把时间或地点置句首,采用无主句的形式。英语中的被动在英译汉中往往译成了主动。
如:Eight hours per day for sleep must be guaranteed. 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
We haven’t been told about it. 没有人通知我们这件事。
This is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at don’t need answering. 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及物动词“need”后接动名词常表达被动的含义,“answering=to be answered”,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常译为主动)
三、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一)语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衔接上,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英语行文要求避免重复,所以使用人称代词的频率远高于汉语,而汉语则习惯于实称。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是英语用代词时,汉语经常重复名词。
(二)段落结构
英语中每个段落必须集中一个内容,一个段落通常有一个主题句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而段落中的具体细节都与主题有关,语篇结构有比较规整和固定的模式,一般模式是:主题句+支持句1、2、3…。在汉语中,多数段落采用归纳式的方法展开,把论点放在段落的结尾。
(三)篇章展开模式
英语的篇章展开一般是先综合后分析,从一般到特殊,语句之间连接呈显性,篇章展开分析注意形式和结构严谨规范、层次分明。而汉语篇章展开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文章的焦点和中心的位置不固定,呈流动性。英语的段落可以说是缩短了的篇章,而汉语的段落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思维文化对比与翻译
(一)思维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形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主张“天人合一”、“和谐”,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心理时空和时间顺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意合。西方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英语造字构词的方式正好反映出西方思维模式侧重个体性的特点,以动物名称为例,如:fox(狐),lion(狮)等动物都是独立命名。而汉语中带偏旁“犭”的字,多数指动物。英语构词法以词缀为主,而汉语的构词方式一般先确定总体类别再进行个体区别。
(二)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用语不少是农谚。
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对牛弹琴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西方人喜欢航海,用语不少源于航海事业。
如: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沉大船。
2.风俗不同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但英美却把龙视为凶残的怪物。
3.联想不同
如:害群之马 black sheep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身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总而言之,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转换。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够了解两者的语言特点。在英汉翻译时就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样使得翻译内容形象生动,达到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培养与提高翻译能力。
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例如Johnisa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
我躲在墙角哭
英汉翻译中的代词 本文着眼于英语代词的翻译, 揭示代词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重点阐明英语和汉语代词的对比。首先, 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的交流和代词的翻译, 就要明确翻译和代词的定义和主要特点。说明英语中的代词, 为了更好的理解英汉翻译中的代词, 将会讨论物主代词, 反身代词和人称代词的用法。其次, 英汉翻译中的代词最困难是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代词的不同意义。最后说明翻译中代词的指代, 通过一些例子分析翻译中的代词。翻译是一种双语言艺术, 他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桥梁和媒介, 是对另一种语言所写所说的忠实的表达, 是对他所对应的语言信息的转换。然而, 翻译并不完全是语言学的范畴, 而是交流领域的一部分。翻译不仅意味着熟练的语言技巧, 更要求拥有广博的知识。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英语中代词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 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 代词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 特别是翻译中的代词更让人容易混淆。文化对语言的作用和文化对代词意义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以至于很多文章在不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很难让人理解。其中代词的不正确使用也是很突出的问题, 译者往往很难运用英语和汉语中代词的不同。这篇文章着重于这一点, 使译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适合的代词。 一、英汉翻译中代词的对比 代词是一种闭合式的单词, 英语有一套完整的代词体系, 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反身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和相互代词。与此相比, 汉语的代词就比较匮乏。英汉翻译中代词的对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两种语言在单词的表现上有以下特点: 英语中单词的意思可以很宽泛而且依赖于上下文的关系,“单词本身并没有意义, 是人们赋予它意义。”和英语单词不同, 汉语是精确的, 准确无误的表达和固定的意义, 不像英语单词范围那么广, 他们很少依赖于上下文, 也正因为如此, 有时很难准确的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结果就是翻译。有经验的译者都会仔细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 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 找到最适合的词义。代词在英语中的利用频率远远超过于汉语, 在一些汉语文章中甚至很难看见代词, 例如: 1. 然而, 虽饱受上述种种无知与愚昧的摧残, 堕落的人并未因此而失去神圣教会的引导, 而上帝在愤怒之中也并未收回他的慈悲。只要人不辞辛劳和困苦, 他依然可以获得法律和教育的双重援助。有了前者, 他可以向人的激情宣战; 有了后者, 他可以在哪怕是我们天生愚昧的黑暗之中点亮学问之光。 Yet, fo r all th is bligh t of igno rance and fo lly, fallen manhas no t been left w ithout some m inist ries of p rovidence, no rhas God, in H is anger, shut up H is mercies. There are st illw ith in the reach of man h im self, if only he w ill pay the p riceof to il and t rouble, the tw in resources of law and educat ion. W ith the one, he can make w ar on human passion; w ith theo ther, he can keep the ligh t of learning lit even in thedarkness of our nat ive igno rance. 在这篇131 字的汉语短文中, 只有5 个代词。然而译文中却有9 个代词。英语中很多代词在句子和从句中担当主语。除此之外, 还必须注意经常出现的物主代词的所属关系。例如: 2. He smelled the breeze and he listened fo r any fo reignsound of secrecy o r creep ing, and h is eyes searched thedarkness, fo r the music of evil w as sounding in h is head andhe w as fierce and afraid. A fter he had p robed the nigh t w ithh is senses he w ent to the p lace by the side po st w here thepearl w as buried, and he dug it up and brough t it to h issleep ingmat, and under h is sleep ingmat he dug ano ther lit t leho le in the dirt floo r and buried h is pearl and covered it upagain. V ersion A: 他闻闻风, 听听有没有鬼鬼祟祟或者偷偷摸摸的不寻常的声音, 他的眼睛搜索着暗处, 因为邪恶的音乐在他脑子里响着, 而他又激奋又害怕。在他用感官探查过夜晚以后, 他走到那侧面的柱子旁边埋珍珠的地方, 把珠子挖出来, 拿到睡席上去, 又在席子下面的泥地上又挖了一个小洞, 埋起他的珍珠, 又把它盖好。 V ersion B: 他闻着微风吹来的气息, 听听有什么奇异声响, 同时两眼在黑暗中搜索, 因为邪恶之歌又在耳边响起。他有点凶猛, 也有点害怕。他用眼睛和耳朵在黑夜里仔细审查一番之后, 又回到屋里来, 在侧柱旁埋珍珠的地方, 把珍珠挖出来, 拿到席子上, 又在席子下面的地上挖了一个小洞, 把珍珠埋进去, 再盖上土。 3. A s w e discuss our differences, neither of us w illcomp rom ise our p rincip les. Butw h ilew e canno t clo se the gulfbetw een us, w e can t ry to bridge it so that w e may be able totalk acro ss it. V ersion A: 再我们讨论我们的分歧的时候, 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我们的原则上妥协。但是, 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 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 以便越过它进行会谈。 V ersion B: 在讨论我们的分歧时, 哪一方都不会在原则上妥协。但是, 虽然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 我们却能搭一座桥, 以便越过它进行会谈。 在第一个例子中, 总共有95 个英语单词。出现了七个“he”, 三个“it”和六个“h is”. 第二个例子中有37 个单词, 四个“w e”, 两个“us”和两个“our”。为了适应汉语的语言习惯, 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 最好减少代词的使用频率。例一中的第一个译文有五个“他”, 两个“他的”和一个“它”, 使读者感觉到晦涩难懂, 第二个译文只用了三个“他”。例二中第二个译文也用了一个“它”, 三个“我们”。通过对比, 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代词的减少使翻译更加通顺, 更加流畅。相反地, 当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必须增加一些必要的代词, 例如: 4. 昨奉大函, 诵悉一是。尊稿极佳; 唯篇幅甚长, 本志地位有限, 故不克刊登, 良用歉然。 现代汉语: 昨天收到您的信, 文稿非常好; 只是篇幅太长, I received your let ter yesterday. Your art icle is verygood, but I am so rry that ow ing to p 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在汉语古文中没有一个代词, 但是翻译成英语时必须增加代词, 才能使语义通顺, 表达正确。 在英语中,“it th is he, they, one”甚至是“as, so, do”都能代替人或事。然而, 译者通常都不注意代词的用法造成了误译。因此掌握代词的翻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人称代词的翻译方法 非人称代词指的是除了人以外的生命和物体。在翻译它时通常有两种情况。1. 文中出现两个物体, 译者不加分析出现指代上的错误造成误译。2. 一些代词, 特别是“it”不只能替换名词而且能指代整个句子的意义和语法。如果我们想避免这两种错误, 就应该仔细分析代词在句子中甚至是在整篇文章中的语法构成和语意联系。以下一些例子能更加清楚的理解“it”在句子中的作用。 It is commonp lace that a society reveals its reverence o rcontemp t fo r h isto ry by the respect o r disregard that itdisp lays fo r o lder peop le. 误译: 一个社会对历史是尊重还是轻视是通过历史对老人是敬重还是漠视来显示的, 这一点是不足为奇的。 正译: 一个社会对历史是尊重还是轻视往往是通过它(社会) 对老人的态度是敬重还是漠视来反映的?? “it”究竟指代的什么? 它能指代“社会”和“历史”。第一个翻译中选择了“历史”, 但是并不清晰和顺畅, 原文中阐述了社会、历史和老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对历史的尊重是通过对老人的态度反映的。因此,“it”应该是指社会。在翻译代词的时候, 首先应该考虑一致性原则。弄清代词指代的对象, 如果在单独的句子中有困难, 还应延展到整篇文章中去分析。 三、人称代词的翻译方法 人称是语法形式表示代词的指代意义。在代词翻译中, 人称和先行词应该保持一致。在人称上的代词一致我们通常指两种情形: 首先, 在句子的构成中, 代词必须和人称的先行词保持一致; 其次, 在整个文章中代词方面也必须保持人称上的前后一致。无论在叙述上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都必须从前至后保持一致。同时, 翻译代词还必须要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用法。例如: W here peop le once t ried to influence natural events w ithmagic and supernatural fo rces, they now had science to guidethem. 误译: 以前人们试图用巫术和超自然的力量来影响自然事件, 而现在他们用科学来指导解释他们。 正译: 而现在人们有科学作为他们的指导。 第一个译文认为“他们”指的是“人们”,“他们”指的是“自然事件”, 这样看起来很通顺。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除了语义之外正确的语法的运用。这有三种事情能被指代“他们, 他们的”“人们, 自然事件, 超自然力量”“以前人们??, 现在人们”。根据现在和过去的对比“they”和“them ”指的都是“人们”, 所以在代词的翻译中, 我们必须要注意语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 能够很清晰的看出代词在翻译中独特的作用。 如果一个句子在代词上产生歧义, 那一定很难读懂。在翻译代词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析语法结构。 2. 英汉之间不同用法。 3. 理解全文意义。我们应该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代词的翻译能力, 掌握最佳的翻译方法, 准确而又精练的运用代词, 从而更好的翻译整篇文章。 转载(作者:霍雨佳)
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
词的理据 众所周知,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英国语义学家乌尔曼在承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前提下,提出词的理据性,指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一定程度理据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