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红IF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当代有知识的农村青年想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 小说中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以为日子可以还算体面的过下去,无奈因为权势利益的关系,当了三年的教师被被别人挤回家当了农民。 经过痛苦挣扎,在以为习惯了农村生活并且体会到爱情的甜蜜遇到对自己倾心的“金子”似的农村姑娘巧珍。这时命运之神又开了一个玩笑,高加林通过走“后门”进城当了通讯员,再次体会到干部的优越感和城市的便利性,和高中同学亚萍旧情复燃,抛弃了巧珍,正要起身随亚萍去南京发展另一片天地时,却被告发走后门最终撤销职位,再次回到土地上做了农民。 正如文章开篇引用柳青所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而高加林作为一个饱读群书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农村家庭里少有的独生子,本就担负很大责任的他却在年轻这几步中徘徊左右,止步不前,走错了一步又一步,造成了一场戏剧性的人生悲剧。《人生》中的高加林有着两份深刻的姻缘,一份是读书时就有的年少的欢喜,是一个城市姑娘叫亚萍。这是在青葱时光就播撒下的爱情种子,在多年后的相遇后,就已然不知觉生根发芽,以至于高加林狠心抛弃深爱他的巧珍。另一份就是高加林享受的被爱,巧珍是一个“金子”似的姑娘,她热情温柔,全心全意爱着加林,但是因为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而时常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加林,最后也心甘情愿放手让高加林去南京,最后在悲痛之中嫁给了一个爱着她的农村男子。 高加林在这两个女子之间犹豫不决,在利益和前途的考虑之下,下决心和有钱有文化的亚萍去南京,奈何这时被告发,被迫回家当了农民,高加林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他回头时,那个爱着他的巧珍已是他人妇, 灯火阑珊处也只剩蓦然回首的刹那空荡无人。 小说的创造背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高加林作为一名在农村少有的知识分子,梦想着有一天走出农村去到大城市过更好的生活, 在高加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黄土地几千年留下的那种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不断向命运挑战,性格坚毅。 他的内心世界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就像黄土高坡一样,具有着无穷的力量。 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无法得到发挥,在当了三年的教师被挤下去之后,在经历痛苦劳累的农村生活后,在走后门的条件下又回到城里当了通讯员,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展宏图,但是无奈被人告发,终究卷铺盖走人,终究回到黄土地上,做了最开始的应当做的农民。 好的习惯改变人,好的性格塑造人。 《人生》中高加林就像一座尚未爆发的火山,始终有着对圣湖的火气,却始终没有点燃。在小说中,高加林有着复杂的性格特点, 他有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清高,反感玩弄权势,但是当自己有机会利用权势上位时却又欣然接受; 他向往自由美好、充满生机和机遇的城市生活,乡下人是那么向往城市,以至于充满传奇式的想像和梦幻般的憧憬,面对灯火闪烁的县城,高加林嘴里喃喃的说: “我再也离不开了……” 。 高加林正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他既有那种积极向上、坚毅而自信的黄土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为了追求城市化的生活而丢掉人身应具备的起码的良心而受到众人的唾弃。 在爱情面前,高加林选择抛弃道义,抛弃那个深爱他的巧珍,同时也抛弃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和依恋,一头扎进城里有文化的亚萍怀抱,他不能善始善终,可以说是见异思迁。才致使他之后的犹豫不决,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既伤了巧珍的心,自己也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 在利益面前,高加林违背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他在“走后门”的情况下,进城当了通讯员,他知道自己之前的教师职位是怎样被挤下来,但是现在真正在自己时,又选择了去做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立场不够坚定,没有听从自己心声,只是在冲动之中,走错了一步又一步,终究造成人生悲剧。 《人生》是一部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力量的作品,该作品触及了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在文中高加林的人物创造上, 高加林既是生活的强者,在他的身上存在着黄土地人所具有的那种顽强执着精神,同时也存在着他在新观念的那种自私自利的人生目标。 当他在人生十字路口时,自己找不到人生的航标,失去了方向。尤其在文中的结尾处,高加林被辞掉后回到他和巧珍经常相见的那座桥上而收笔,这样就给我们的读者和观众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局也给了我们留下思考。 在人生的路上,漫漫路途,但是要紧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在做决定之前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勿忘初心,方能善始善终。 —关于作者— 文青,用心写文,热爱摄影 如若相遇,何其幸运,感恩陪伴
Angelcat930
文/一个悦己 路遥称得上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朴实真挚,不仅影响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更是深受青年人喜爱。他的《人生》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一代代人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马云18岁时蹬着自行车看完《人生》,发出是《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人生的感慨。这本书的意义正如封面那句: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年轻的时候谁不曾有过壮志雄心,渴望出人头地?谁不想获得甜蜜的爱情,和心爱的人长厢厮守?但如果爱情和事业发生冲突,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呢? 路遥的《人生》就诠释了一段这样的故事,通过主人公高加林走出农村回到农村,再走出农村回到农村,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讲述了年轻人在人生岔口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得到真爱又失去,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从农村出去念书的高加林,天资聪颖,能力超群,年轻有为,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成为全家人的骄傲。但是由于村干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他被迫回家成为农民,开始干农活。 突如其来的生活转变,让他难以接受。在外接受多年先进教育和思想的他,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思想境界极大提升。不再满足于农村小富即安的生活,他虽然是黄土地养育的儿子,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厄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他敏感又脆弱,自暴自弃,一开始不出门劳动,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辍业在家。后来村上的人知道了,他又硬要天天劳动,证明自己农活也可以做得很好。甚至在镇上看到同学,他们随意的一句话也会深深刺痛他敏感的神经。 正是在人生的低谷时,他收获了村里长相俊美,内心善良单纯,温柔无私,真心爱他的女孩刘巧珍的表白,巧珍一直默默无闻地爱着他,对他嘘寒问暖,处处为他着想,炙热而充满激情的爱填补了他内心的抑郁与痛苦。 他们就这样在一起了,但是各自有所顾虑。 巧珍惶恐不安,害怕高加林嫌弃她没有文化,深深自卑,怕两个人的差距过大,也为呆在农村,郁郁不得志而担忧着急。 高家林也觉得自己迟早要出人头地,不能一辈子呆在农村,和一个不识字的妇女结合,所以他纠结又贪恋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走向。路遥的小说中,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多是不完美的,令人心痛的。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以高加林在他叔父成为县干部后,在有人谄媚给走后门的“机遇”下,又果断从农村走出去。 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直苦于自己的才华没有施展的地方,在事业发生转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乡村,在县里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通讯干事,意气风发。 当学生时代爱慕的女同学黄亚萍找到他,想要抛弃男朋友张克南和他在一起时,他想到和黄亚萍志趣相投,可以一起聊国际政治,一起看电影,一起享受美好生活,而和巧珍却只能讨论农活农事,说说猪下了几个崽,地有了多少收成,完全没有思想上的交流。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狠心抛弃了爱他的巧珍,投入了黄亚萍的怀抱,享受着县城现代化的生活。 路遥自己曾经说,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斓,矛盾突出,很有意义,值得表现。 所以在他笔下的爱情多是体现历史转型时期的爱情,城乡差异是小说人物悲剧爱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爱情的产生,不仅源自于人物性格和不可知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实的阻碍。 巧珍的爱是无私的,执着的,难得的,她毫无保留地爱着高加林,幻想着两个人的美好未来,她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期待着之后自己在家干活养孩子,得空了去县城看他。 但是他们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大,思想交流越来越困难,加上高加林的个人追求远大,一旦有机会离开农村,肯定是毫不犹豫。 恰恰是因为他的不犹豫,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他爱巧珍,但是嫌弃她的农村出身和无知,巧珍爱他,但是被他狠心抛弃,嫁作他人为妇。 巧珍性格中的真善美是人性中罕见的宝贵品质,她的爱情悲剧通过折射显得格外不公。 高加林失去工作化作农民不是最大的悲剧,鬼迷心窍移情别恋抛弃了到手的金子,且不可复得,才是人生最真切最无奈的遗憾。 人的一生选择太多了,但是选错的人也太多了,这种悲剧在路遥的笔下引人深思。 事业与爱情注定是不可共存的吗? 未必。 获得与自己不般配的爱情,也是一场悲剧 高加林在县上的工作如鱼得水,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此时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拉开了帷幕。 黄亚萍是新时代的女性,前卫开放,时尚潮流,她自小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宠爱,加上自己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一直在县城工作,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她有思想,有事业,有视野,一直很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渴望和他在一起。 但同时她也是传统的代表,矛盾的结合体,喜欢高加林的才华,能力,帅气,高大,但是却不喜欢他农民的身份。在毕业的时候知道高加林要回家成为农民,她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慢慢接受了同样留在县城的同学张克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她爱的是县城通讯员高加林,而不是农民高加林。 他们的结合表面看起来很般配,郎才女貌,诗词歌赋,快意人生,现代化爱情的模范,但实质上是两个人身份条件的明显差距,高加林是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分社会下的农村青年才俊,他在县城读过书,接受过教育,但是却没有办法实现阶级的跃层,真正成为城里人,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黄亚萍是典型的城里人,她有着南方人的开放与聪明,敢于追求爱情,反抗父母和世俗的偏见,但是她任性妄为,喜欢掌握主动权,经常对高加林的生活进行干涉。 而且重视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没有办法接受高加林的农民身份,所以在高加林被人举报走后门上位的时候,她的世界乱了,只有“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的感慨,而没有再去做抗争。因为她知道一切已经不能如她所愿了,高加林一定要回农村,而且注定一辈子是农民了。 这段爱情无疾而终,却又展现出它的必然性。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期,像高加林这样在县城接受过教育的高中生,虽然短暂融入了县城的生活,但多是像生活中出现的彩虹,可遇不可求,他们在毕业后很难留下,只能回村。 这样的心理落差,让有着远大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年轻人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中,但爱情又不能跨越门第的般配,获得与自己身份不般配的爱情,这样看来也是一场悲剧。 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怎样抉择决定了一生 高加林回农村—出农村—回农村的一波三折,和巧珍在一起又抛弃,和黄亚萍在一起又分手,最后一无所有回到农村,却发现心爱的巧珍已经出嫁,还去求人给他谋个教师职务。 他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是生活和他开了玩笑?让他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拥有爱情又失去爱情?让他拥有工作改变命运,又跌到低谷一无所有? 不是的。 高加林的失败在于他的人生追求超越了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他人生出现的转机是一道虹,他却当做了一座桥,虹很快消失了,还是要回归现实。 正如最后作者借德顺爷爷和高加林说的话,在告诉所有的读者朋友们: 生活的不如意总会过去,但是人生重要的抉择时,价值观偏差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在书里,各种悲剧一个接一个,不论是高加林个人抱负没有施展,还是高加林和刘巧珍情投意合却抱憾终生,抑或是高加林和黄亚萍志趣相投却囿于身份差距,性格差异分道扬镳。 这些让读者若有所思, 原来《人生》是这样的啊,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怎样选择决定了人的一生。 再看路遥的后期作品《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也如高加林一般,家境贫寒,在外读书,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面对田晓霞的爱情,他不卑不亢,两人虽有差距,但是不囿于身份和世俗的眼光。 他奋斗一生,与命运抗争,最后还是成为一名普通的矿工,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一个优秀的人已经那么努力了,却为什么还是不能出人头,改变人生? 路遥的答案很简单,其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不要为孙少平的结局而遗憾,去问值不值得奋斗,走的每一步都值得,能够让人心安、踏实。 路遥前后的作品都塑造了想要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前一个高加林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事业,只能徒留懊悔。后一个孙少平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虽然爱情未圆满,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平凡而不平庸。 《人生》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从路遥本人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出发,不完满的结局,不如意的人生,恰恰给年轻的读者以收获。 真正的小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路遥的小说就是真正的小说,悲剧上升到了悲剧美,在每个时间段阅读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这才是真正的作品,永远流传。
多少字,几个人物?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
悲剧成因:一,社会自身的原因,黑暗社会的重压、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时社会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尖锐,人们的思想观念冲突,大环境和小环境无法和谐共处。女权主义有苗头,但
我们描写月亮时说“朦胧”“皎洁”。张爱玲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歌颂生命。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都很
“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一、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纯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