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54

飞毛腿0615
首页 > 学术论文 > 非遗类投中国社会科学报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岁月静好oO

已采纳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具有数字化、及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可以使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更具影响力。

1、利用多种媒介开展非遗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数字化展示方式与网络媒介裂变式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新生和流行起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各种新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文化第一时间能够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更有参与感,从而能够缩短非遗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新媒体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

2、开发非遗文化周边产品

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非遗创意衍生产品的策划和开发,进一步激发非遗资源的生命力。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质是非遗创意产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同时,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利用数字新媒体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形现式

利用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媒体技术赋予非遗文化新生态,促进非遗文化产品的改造和提升,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交错更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给予非遗爱好者全新体验,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146 评论

小月半月月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出后,瞬间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是最早的天气气候预报。那么对节气有着特殊感情的气象工作者们怎么看待申遗成功呢?新华网、中国气象网邀请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朱定真、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毛留喜来一起谈一谈二十四节气。记者:如何评价"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朱定真:二十四节气对气象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对气象人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二十四节气由古人总结发明,一直沿用至今,非常接地气且深受人们喜爱。在现代气候学上,二十四节气所带来的规律性认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为认知气象的"活化石",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在里面。它能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它鼓舞我们国人更多地去关注、传承、发扬中华文化。毛留喜: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是众望所归,也是实至名归,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丰富都有很大的益处。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很古老,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雏形,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也不断丰富,延续至今,仍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记者:"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其原理是什么?毛留喜: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产物。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从最早的四个节气、六个节气逐渐完善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古人先贤总结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逐步形成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角度对应示意图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角度对应示意图人们最早研究时间和季节变化,就是从观察太阳影子的变化开始。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的探测设备,甚至连文字都尚未固定统一,对自然现象记载更是粗浅。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当然还有天气、农业、物候等多方面的规律也反映在这上面。朱定真: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的需要。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主要是农事活动,而农事活动在那个年代也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开展的。古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依然沿用至今。记者:"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意在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但为什么会在我国大范围使用?毛留喜:虽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并指导那里的农事活动,但是我国从东北到海南都可以使用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坐标,不同地区的人们会结合本地的天气气候特征,在坐标里找到适合本地的农事节点,以方便指导当地农事进程。朱定真:黄河流域在那个时代是农耕发达的地区,二十四节气就是发源于此。虽然节气最初是希望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但它的划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这个划分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二十四节气拓展到其他地区,经过"本地化"修正后依然可以使用,就好像英里、公里和千米的关系一样。记者: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是否过时了?朱定真:我认为没有过时,即便是现代科学,虽然监测手段进步了,预报精细化提高了,但对天气现象的把握仍然没有达到100%准确。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来长期观测天气气候与生产生活的经验规律总结。现代气象学常使用统计学原理,从尽可能多的样本中找出规律,这与古人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这种方法到今天也不过时。虽然现在有科学家提出观点,认为随着气候变化等原因,二十四节气没有用了,但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整个大气运行的规律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其次,我们刚才讲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照二十四节气仍然可以找出对应的规律,特别是农事活动规律,甚至有时候一些谚语反而更加实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毛留喜:二十四节气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一些局限被修正,另一些新的东西会不断加入进来,比如说有新的农业技术、新的农事活动就会随之产生新的节气农谚,所以二十四节气不会过时。记者:"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体现在哪里?朱定真:二十四节气本身属于中华文化。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有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围绕二十四节气派生出的文化生活,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而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这次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的全称是"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表明世界认可我们古人对时间划分的科学性,同时也认同在这个知识体系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意义。毛留喜:现在二十四节气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我是做农业气象工作的,我们了解到在广大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仍深受农民朋友们的认可和喜爱。一些农谚如"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等节气谚语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依据。具体来讲,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吃什么穿什么都有约定俗成。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节气谚语。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比如我小时候到了雨水季节农民就开始修房子,准备度汛。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小满、芒种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活动总结,小满时节小麦处于灌浆中后期,籽粒逐渐饱满,芒种时节开始"三夏大忙",既要播种又要收获还要加强除草、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惊蛰、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侯,惊蛰时节各种虫子蠢蠢欲动,人们就会注意扫院子、洒草木灰或石灰,打扫卫生,防范病虫害。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这一文化遗产?朱定真: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过程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当二十四节气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时,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被挖掘,会发展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气象人的角度看,我们依然会把二十四节气当作气象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气象学的推动很重要,但我们还有一个工作就是对过去气象规律的总结,研究过去的气候特征对现在气象科学同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花了千百年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也是古人对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必须传承、研究它,并尽可能多的用现代科学解读它,这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它、运用它。我认为传承节气文化,宣传教育部门也负有重要责任。现在节气文化的宣传力度和使用力度还不够,这次申遗成功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把节气列入小学课本,把节气故事变成民谣,把节气习俗发扬光大。毛留喜:申遗本身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有很多现实意义。现在气象部门也做了很多传播节气文化的工作。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每年会根据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天气气候特点,结合农事活动推出二十四节气台历、挂历。很多省份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推出不同的节气历,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比如在河南、河北、江苏等省份需求很高,二十节气的台历、挂历和农家历广受欢迎、长盛不衰。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以及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中来,群策群力,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媒体渠道将节气文化呈现给公众。关于节气的文化习俗及其对生活生产的指导均有很强的科学道理,传承本身也是吸引大家来探索中华文化的奥妙,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105 评论

夏可兒雲卿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306 评论

晨馨1205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一共22项

162 评论

唐小七7

非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让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反映出历史发展当中,人类慢慢淡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发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结晶,我国对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愈发重视,相继颁布各种规范与条约,进而明确提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传承工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探讨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期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给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在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纳西方文明的起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又不断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而逐渐丰满。纳西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像永不干涸的河床承载着纳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都源于其中,文学艺术更是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像诗歌艺术根植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一样。”

而今无论是大型实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汇演《丽水金沙》还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其原初形态都是当地民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

231 评论

lathermatthaus

呵呵,同意一楼的回答.提问题的这位根本就没弄明白世界遗产的定义,以为只有面临消失的才可以算是「遗产」,呵呵,真的「面临消失」了就没有资格称为世界遗产了,比如阿曼的「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因为「面临消失」而被从世界遗产名单上删除了.

353 评论

明天再说0865

2009年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2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1、中国篆刻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3、中国书法 4、中国剪纸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7、端午节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9、《格萨(斯)尔》 10、侗族大歌 11、花儿 12、《玛纳斯》 13、妈祖信俗 14、呼麦 15、南音 16、热贡艺术 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18、藏戏 19、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2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1、西安鼓乐 22、粤剧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羌年 2、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13 评论

相关问答

  • 蔡斐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文社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吃货爱漫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社会科学报代发

    您好,您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网上购买中国社会科学报纸质版,也可以在报摊上购买。此外,您还可以在网上购买中国社会科学报纸质版,如淘宝、京东等网站。购买步骤如

    鱿鱼女王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认定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中国社会科学报指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并且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权威学报。2、中国

    家装e站重庆站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社会科学报cssci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VivianYa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域外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中国社会科学报指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并且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权威学报。2、中国

    Samantna5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