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3

千年小猴妖
首页 > 学术论文 >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bxiong168

已采纳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收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目前我县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致使劳动强度极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0—4个不等,负担极重。有的孙子年纪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较大。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特别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当孩子上中学后,由于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长莫及,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据调查,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而实际上,有些老人连这样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5、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由于子女务工带来的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三、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以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二)坚持制度支撑,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比例,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三是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特别是力争把留守老人全部纳入新合疗范畴。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农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四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促使农民工由“单飞式”转移向“挪窝式”转移,实现由暂时性转移向永久性转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各级应共同协调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降低外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门槛和限制,从而减轻老人因为子女外出而产生的隔代照料负担。(三)坚持创新方式,夯实经济供养基础。 1、多方争取资金。农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农村大局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引导多方各界出钱出力,参与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村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是那些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加农业创收,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政府应立足于实际,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4、倡导男女平等地位,解决嫁女不养老问题。儿子和女儿在赡养老人、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纠正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错误观念,适当明确女儿在养老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外嫁的女儿基本上不负担养老,但女儿的居住距离通常小于外出的儿子(一般女儿嫁在本县而儿子是在县外务工),更便于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因而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氛围。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 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农村养老发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养500人,同时,配合各乡镇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决我县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3、重视农村基层社团组织的助老作用。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励农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都可作为志愿者,在志愿者与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五)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目前,我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农村大多数都是无线电话。但是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家庭都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1、积极推进农村通讯建设。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开发创建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便于老人们沟通。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老年协会作为农村基层社团组织,应该组织起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身体锻炼、育儿讲座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作用,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调节,担任村组经济发展参谋等,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328 评论

倔强小饭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278 评论

cocoabread

目前,我国较为重视农村发展,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篇1:《如何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管理》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现在情况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相对落后,广大的农民一直处在社会保障网之外,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生老病死大多数都是由个人和家庭负责,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国家深化对农村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城乡的协调发展。 农村的社会养老 措施 不理想 从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来看,占人口总数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费用所占比例只是十分之一,而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却有十分之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够重视,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民政部自1986年起就开始对农村的养老 保险 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解决。在各个地区的试点活动逐步开展,虽然表面上看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开展的不错,但是实际上在具体实施的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参加保险的人数并不够多,推行的也不够全面,经过了好多年的开展和运行,仍然只有12%的农民参加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活动中,仍有88%的农民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 农村医疗保险系统不完善覆盖率低 虽然很多地区努力恢复合作医疗,但是由于缺少国家给予的经济支持和有效的制度规范,所以恢复的情况并不理想。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十分低,即使是在新建的农村合作医疗的高峰期,合作医疗人口的数量也十分低、覆盖率也不够广泛。另外,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有86%的农民还是没有任何的社会医疗保障,仍然在看病的时候是自费。 从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农民仍然是处在社会保障网之外的。 2.现行的农村保障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狭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够合理,没有体现全社会的责任,在保险金的基础上,坚持以个人的纳税为主,集体的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原则。这样的规定下,使国家所体现的责任过小,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过少,这样使农民和贫困地区没有经济能力能够承担社会的保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获得的 渠道 也狭窄,与城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差距过大,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合作医疗、低保、特困户基本生活补助等社会救济。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不够科学 现行的农村保障项目管理十分混乱,规模不够科学规范,存在管理体制不合理、保障资金成本高和基金运营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社会的保障水平低还集中体现在对保险基金的管理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多是从地方征缴、管理和使用的,缺乏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导致我国农村基金的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制的保障 从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保障立法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虽然在过去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条文规定,但是大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的、存在漏洞的,没有形成有机合理的法律体系。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是可以在相关的法律中找到一些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条款,没有完整、可造作性强的程序。 3.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平面展开 社会保障的管理要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开始,创造保障条件,逐步分层次开展。在 经济相对落后的贫穷地区,要有机地把 社会 保险与救济 工作相统一,扶持贫困特困户参加到社会保险中,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党和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农村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逐步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坚持以农民自愿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辅助兼顾小病,农民承担一部分,剩下的由国家或地区进行补贴,由此建立起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以按比例报销医药费。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后,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医疗保障。几年来的试点工作已经初步看到了成效,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看病难负担重的问题。 建立起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为保证农民贫困人口收入难以维持在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传统的救济 方法 的实施范围面窄,覆盖率低,而且标准偏低,难以保证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工作的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和贯彻性;救济的方式多是临时救助较多。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的问题还是很严重,城乡差距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大家关注的 热点 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保障标准,确保标准的实效性、要合情合理,能够正在的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 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受我国传统 文化 的影响,农村的养老保障多是由家庭完成的。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亿,超过我国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亿,占我国总人口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以及迫在眉睫,在 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建立在自然经济上的家庭保障功能已经降低,特别是 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虐待老人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因此,在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开展养老保障活动。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有权威的社会保障机构 我国的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在同一个地区的村庄之间的收入都相差很大,收入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很难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我国应该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乡村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成立有 财政、民政、劳动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机构,来负责农村的社会保障。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农民的财政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还要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要从 心理上、价值取向上改变,摒弃以前旧的思想。 4.结论 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这几年来,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民的生活情况、社会保障问题,并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宗旨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 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让农民可以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农民,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所以,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势在必行。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篇2:《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农村 管理 体制创新 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1、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社会发展和管理转变的长远趋势来看,社会自主性在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就需要继续创新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个体都需要依托社会才能存在,这需要政府职能从政治统治职能的角色转向全面社会管理角色当中来。 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相对较少 当前农村的社会组织方面,大多数农村都有社会基层管理组织,比如医疗卫生机构、红白理事会、妇女组织等相关组织,但是文化娱乐组织、治安巡逻队等相关非正式组织却比较少。 2、社会事务单方面处理 农村社会事务处理上,虽然村民和村干部能正确反映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等较为和谐,但出现问题之后,多数人一般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解决,有的甚至出现没有解决的途径;另外,农村 教育 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当前文体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少,还存在村民自发组织状态。 3、干部未认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将经济发展当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认为农村管理体制是表面上的东西,不如直接经济效益,更能体现出村干部的政绩。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被搁置在了一边。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1、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村级党组织的基本功能 将党支部直接管理生产与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逐渐转变成社会关怀与各方利益协调者的轨道上来,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将社会、行政、经济、政党等归之于其各自的任务中来。强化村民委员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真正去认真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将农民自治的管理权,交给交予地方人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有效扩大了当地人大的民意基础,加强了权力机关的权威,进一步理顺好了权力系统的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能通过人大对政府所实行的有效监督,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本身的指导行为,确保了农村治理模式能够不断走向完善。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 要将广大的基层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引导并规范好农村当中的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就是在制度方面要进行创新,为农村的非正式组织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的农民组织的发展,并且妥善处理好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认清加强对农村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应该提倡并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与扶持经济合作型组织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余非正式组织在农村中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对其社会功能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做到整合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4、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和完善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农村,努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公共安全管理体制。 5、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素质 大力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一是提升基层农村干部抓重点,破解农村难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主要是将发展作为一切中心,将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破解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紧密围绕这一点来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与本领;二是不断提升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本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三是不断提升依托群众与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充分确立并且进一步强化依靠并且服务群众的大局意识,真正深入农村基层,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解决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按照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群众正确的认识自我,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农民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广大农民群众当中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强化农村科技教育,紧密围绕着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针对实用技术大力开展培训与应用工作,提升农民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篇3:《中国农村社会管理》 [摘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现状进行 反思 ,中国传统农村属于礼法社会,现代社会需要农村转型为法治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研究精彻,本文主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重点理论从农村中独特的乡土经济、乡土政治两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乡土 传统礼法 社会管理 农村 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 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①本书中,“乡土中国”和“中国乡村”这两个词中间可以加上约等于号。“乡土中国”或可称之为“乡土的中国”或“中国的乡土”。 一、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管理 历史上,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农业及其承载农业的农村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广阔坚实的经济、政治支柱。尤其在封建社会,国家主要依赖于农业,农业在经济上为国家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统治方式上,通过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在军事上,农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天灾人祸,帝国最庞大的群体――农民阶级,失去了继续存活的基础――土地。不仅在古代,即使在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有限,工业尚未发展到能够独立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时,农业责无旁贷地艰难维持着经济的正常运转。 中国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业及早地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组合体之一。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政策是绝对倾向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为了发展工业,不惜牺牲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到了现代社会,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过渡到 “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中央及地方提出一系列政策,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农村社区”等,可是,我们尴尬地发现,农业发展并不像工业投入资金、技术即可发展那样简单。被称之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农业及农村、农民以一种“实质上不可或缺,但表面上已被所谓的现代社会排斥”的状态游走于现代社会边缘。 二、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 难道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国农村的整体状态是裹足不前,原地踏步吗?显然不是。变动最明显的就是农村的经济状况。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情形呢?这就是研究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所在。 《乡土中国》成书于1947年,时至今日,已有60多年历史,令人汗颜的是,我们发现60多年前的思想在当下的中国农村社会仍然适用。农村的变动发展,不能仅仅浅薄地从经济上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思想观念的变动。农村中没有变动的,恰恰是思想观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先对中国农村的整体形态做出评价,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团结理论,即社会形态可以分为两种: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分别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②即中国农村的整体形态是没有一定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社会,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③传统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细密的技术分工,农业本身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的保守性。久而久之,形式上的保守转化为深刻的观念上的保守。 关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与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样承认中国是典型的礼法社会,梁漱溟先生所谓的“伦理本位”是礼法社会的一个具体表现。中国古代历来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以儒家的“孝悌忠信”来引导民众的思想,希望以思想上的教化实现社会安定,对于越轨者则采用残酷的法家手段予以打击,儒家的思想教化往往失效,最终能够真正达到震慑邪恶,维持社会秩序的反而是理论上起辅助作用的法家手段。相对来说,农村对法家的刑罚手段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动,变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长老统治”,公法在乡村蜕变成私法。这种现象在现今乡村仍然可见,如两家人发生纠纷,小到偷鸡摸狗,大则甚至于人命纠纷,村民采取的不是诉诸法律,而是私了。 如果说固定的土地在经济上将农村与外界社会割裂,那么,“长老统治”则割裂了农村与外界在政治上的联系。两方面作用下,中国乡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运行方式。若无强力的政策支持,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暴力”的手段,外界是很难改变农村整体形态的。比如中国农村历史上的两次变革,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前者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这种相对来说较为“暴风骤雨”似的手段进行,而后者则是通过强力的政策支持最终达到目的。否则,外力最终往往会被乡村中固有的统治方式无声的拒斥,即使接受,也会被扭曲。 三、对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现今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传统社会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以进入现代社会。在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改革的最大难点就是农村。历史 经验 告诉我们,温情脉脉的教化式改革往往多以失败告终。从当前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正在极力避免这一现象,借助国家权力和行政力量直接作用于农村,这种势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普法下乡”活动。国家上层希望用现代社会的法律击溃礼法社会农村中的陈旧统治方式,进一步取而代之,使农民能从心里接受现代社会的标志――法律。与法律相比,礼法毕竟具有几千年历史,并且在农村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乡民眼中,法律无异于一纸空谈,是空洞的,不如乡间礼法现实直观。 表面上看,这是传统礼法与现代法治的较量,实际上,更深层的是中国 传统文化 与由西方传入的法制文化的激烈交锋。法制在中国作为尚不完善的新兴事物,即使它是先进的,可是想要在急切间摧毁根深蒂固的传统礼法,亦非一蹴而就之事。在中国人尤其是乡民眼中,法律可能有作用,可是法律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起作用,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另外一个农村不能直接接受法律的原因是由于历史上“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观念的影响,乡民认为,衙门多是藏污纳垢的所在,打官司耗费不起。 然而,礼法社会毕竟是要转入法治社会的。所以,现在出现了诸如“并村”等现象,国家和各级政府试图通过“新农村建设”等办法,制定相关 政策法规 以改变农村落后状况。使乡民认识到最基本的身份就是法律统治下的公民,而不是乡民。同时,经济手段同样起着弱化、消解乡间礼法统治的作用。通过提高传统耕作中的科技含量和产值,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特色名词――农民工。值得庆幸的是,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有学者将之划分为一个阶层。 关于转型期的农村经济将何去何从,费孝通先生主张在农村中发展手工业,即“乡镇企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主张农民进城。通过农村手工业的发展,逐步过渡到正规工业。这与中国当前的农民工进城,以推动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思路是迥然相异的。青年农民离开了乡村,相对落后的农村因为这些相对高素质年轻人口的不断外流而更加落后。事实证明,费孝通先生的设想更具有现实性,以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页. ②同上,第9页. ③同上,第48页. 猜你喜欢: 1. 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论文 5. 农村基层管理论文

245 评论

银眼的狮子王

你把地点改一下就行了2004年10月16日至25日,我们深入省会石家庄道桥处、建设集团公司、中建一局六公司等单位所属的十个建筑工地,对农民工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作业现场、工棚、食堂分别与96名农民工进行深度座谈(其中熟练工37人,技术工44人,管理人员19人),并选择了南宫市、四川广原县两个打工者进行了个案访谈,同时与23位包工头进行了交流,还与十个建筑施工队的领导以及上级主管单位进行沟通,掌握了农民工的基本工作、生活状况,并有96张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佐证。 一、农民工队伍的鲜明特征 1、先进性。一提到农民工,人们总以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素质低,但如果把谁最具有市场意识、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作为衡量标准,可以说,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更具先进性,直到今天,当一些城市职工还在被动等待政府安置就业的时候,早在20年前农民工就已经开始走向城市自主谋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中最先行动起来的群体,是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和推动者。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他们不等不靠,完全依靠市场配制实现自身迁徙目标,调查显示,通过组织介绍出来打工的仅占。 2、目的性。70%以上的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这可以做三个方面的比较。第一个比较:打工比种地好。来自张北县的一个民工反映,家里有10亩地,亩产只有100斤,收获的粮食比种子多不了多少,而自己在这里打工,年收入最少5000元。第二个比较:打工比养殖好。饲料长价,养殖户增多,竞争加剧,搞养殖常常蚀本。元氏县一个农民工说,自己养鸡两年多,收入甚微,最后只好把鸡场卖掉,来石家庄市打工。第三个比较:打工比在乡镇及县里的企业好。石家庄周围县域经济不发达,在本地小工厂做工很难挣到钱,加之有的企业倒闭破产,也促使劳动力不断向省会城市转移。当问到你的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时,有一半农民工回答占40%以上,可见善待农民工就是善待中国小康社会的未来。 3、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的输出地比较集中,主要是石家庄附近郊县的民工居多,占71%,外省民工偏少,主要是四川、河南以及省内的邯郸、邢台等地。二是农民工的专业特征因为输出地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比如在建筑工地,木工、混凝土工大都是元氏县的,瓦工大都是藁城县的,木工则以正定县居多,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招工符号和地域标志。 4、家族性。血缘关系、老乡关系,是缔结农民工的“核心”。以包工头为中心人物,一个包工队,常常是一个家族队,一个村落队,一个老乡队。据农民工反映,有不少大的施工队,全部是一个村的村民组成。这种特征,使得农民工在迁徙转移、劳动分工、收入分配等方面,步调一致,没有重大反差,并使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等亚团队精神得以凸现,比如有的农民工就是靠亲友介绍出来打工的。 5、稳定性。由于家族性的原因,农民工队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特征。一是民工与民工之间的稳定性。我们看到很多民工,长年在一起打工、一起迁徙,形成了固定的工友关系。二是农民工与包工头之间的稳定性。由于亲戚、同乡关系充斥在施工队中,所以雇佣关系很少破裂。在回答老板对自己态度如何时,62%的认为比较关心。当问到你是否决定跳槽另谋工作时,有60%的农民工回答不打算,还有的农民工回答一年内不打算。三是包工队与建筑单位的契约关系比较稳定。一个建筑单位,往往总有相对固定的木工队、电工队、瓦工队、抹灰工队等包工队来承包工程,有的业务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几年。 6、专业性。农民工队伍在成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最突出的就是专业技能增强了,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密,这在前些年是没有过的现象。比如,过去瓦工和抹灰工,常常不细分,一个人可以既当瓦工又当抹灰工,现在严格分开了;过去内墙装饰和外墙装饰不分,现在也严格分开了。细密的分工,既提高了农民工技术素质,又保证了建筑施工质量。 7、边缘性。城市“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对比十分强烈,一边是享受着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市民,一边是被现代文明几乎遗忘的边缘人,两个地带如犬牙一样交错于都市的版图,但比邻若天涯。农民工衣着陈旧,居住简陋,饮食简单,绝大多数人没有自行车。只要农民工一涉足于“严阵以待”的居民小区,一些市民就浑身不自在,轻者皱眉头翻白眼,重者谩骂、驱逐、大打出手。这里的“边缘地带”,并不只是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制度、心理、习俗、阶层的阻隔。 8、层次性。农民工内部阶层的分化日趋明显。有的成为了大的包工头,有的一直是普通打工者;有的把配偶、孩子接到了石家庄定居,有的多年来一直孤身在外;少数人收入明显增加,甚至出现暴富,多数农民工维持着五、六千元的年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阶层,其内部的次阶层划分越来越明显。 二、农民工今年以来的满意程度升高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比较得力,使农民工比往年感到轻松愉快了许多,主要表现为8个满意。 1、对拖欠工资现象得到遏制感到满意。各工地发放工资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是按工程进度发放,比如按楼层结算,盖好一层,结算一层(建设单位通常是付给包工队80%的工程款,扣20%的质量保证金,待工程结束验收后全额支付),也有按月、按季度结算的。83%的农民工回答今年没有拖欠工资行为,基本能按时领到工资;有11%的职工回答有时延期,只有6%的职工回答经常被拖欠。石家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七分公司项目经理说,我们严格按照楼层进度结算,给包工头结算时,都是当着农民工的面现场结算,之后包工头立即给足农民工工资,不得拖延,必须当日全部结清,不准农民工工资在包工头手里过夜。石家庄卫生学校工地的张工程师说,为了防止包工头挟款逃匿,我们还随时准备直接把工资发给农民工。华丰建设集团是一家私营建筑企业,负责人反映,为了防止包工头坑害农民工,我们采取由包工头提交工资发放表,我们逐一调查属实后,当着全体农民工的面支付工程款,由包工头现场支付工资。调查中,有两个包工头也说,建设单位虽然拖欠了我们工程款,但我们不能拖欠民工工资,料钱可以欠,工钱绝不能欠。一个老板被拖欠工程款数千万,于是贷款100万为农民工发了工资。农民工自己的维权意识也明显提高,学会了用脚投票。石家庄没有发生民工荒现象,但今年一些工地招工比以往年度难度增加了,说明农民工对老板的博弈势能有所增强。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包工头给自己的亲戚发工资,时间拖得长,但数额比较高。 2、对生活费有保障感到满意。由于一些工地是按工程进度支付工资,有时会跨月、跨季,甚至时间更长,这期间,农民工个人的生活费用(吃饭、抽烟、买日用品等),以及家庭费用(子女入学、请人收种、买种子化肥等),一般情况是,由农民工向包工头说明情况,都能得到一笔生活费,数额在100—500元不等,数额虽不多,但无青黄不接之虞。 3、对子女入学与市民同等待遇感到满意。调查中,有7个农民工反映,他们的子女入学费用降下来了,以前一学期400多元,今年实行了“一费制”,一学期总共才140元,和市民的孩子一样,为此感到非常满意。 4、对老板的某些善举感到满意。10个工地中,有9个工地劳动关系比较融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萌芽。今年中秋节时,火车站筑路工地,老板为农民工买了一箱酒,到饭店定了菜肴,每人发了月饼,大家一起欢度中秋佳节,一醉方休。北方大学建筑工地,为欢度中秋,老板除了给大家发月饼、沽酒、开联合会之外,还专门买了一头猪改善生活,民工们兴奋异常。 5、对私企也搞劳动竞赛感到满意。一些私营建筑单位,借鉴国有企业的做法,在农民工中开展了技术大比武活动,电工、瓦工、木工、管工等都可以参赛,选拔出好的民工,参加河北省青年技术大赛,参赛者跃跃欲试,群情高涨。 6、对安全事故率低感到满意。一位老板说,哪座大桥下不埋着几具冤魂呢?令人庆幸的是十个工地今年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原因是安全措施比较到位,各工地都按照规定配备了安全检查员,省安检部门加大了检查、培训力度,对安全员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了。中建一局六公司建安大街建筑工地的安全员说,我是一个“旁站安全员”,我上面还有分包队的安全员,我现在一年至少参加两次培训,所有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担负,企业也乐于担负。此外,对所有工程,上级都强制建筑单位为农民工交纳了意外伤害保险。 7、对工会的一些做法感到满意。今年石家庄市总工会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图书馆、阅览室,还送电影到工地,搞慰问演出,帮助农民工讨要工资,开展法律咨询业务等,让很多农民工认识了工会,也认可了工会。 8、对石家庄的良好社会风气感到满意。一位在北京、太原都打过工的农民工说,北京管理太苛刻,遇到没有暂住证的人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遣送回原籍,太原又比较乱,石家庄市相对来说比较好,有人也查暂住证,但只要讲清楚是那个建筑公司的就行了。南宫市农民工刘文星说,来石家庄,有两件事让我很感动。一次是我到一个商店买苹果,我拿出5块钱给老板,老板接过钱对我说,您给我的是50元,不是5元,我仔细一看果然是一张50元的钱,我很感动。还有一次,晚上逛大街,听卡拉OK,有人喊谁的手机丢了?最后找到失主。一个手机,最少也大几百元,可以说是拾金不昧了。 三、几个引人深思的重大反差 1、农民工个人及建筑单位的命运反差。对农民工个人来说,其命运像喜剧,充满戏剧性。昔日不起眼的打工者,几年后可能成为富翁;现在的大老板,明天也许会沦为普通打工者。命运变化多端,身份宁有种乎!某建筑公司的一名普通学徒工,现在成了华丰建筑集团的大老板,原来的师傅兼领导,现在却成了他的雇员,这样的例子在建筑业非常多。对建筑单位来说,昔日不起眼的小团伙,几年后可能成为市场霸主;现在的龙头老大,明天也许会烟消云散。原来南通某建筑公司只是一个小小的施工队,靠着中建一局六公司这个大树的阴凉存活,让干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从来不打折扣,10年后的今天,该施工队已经发展成一家超级大公司,成为了国家特一级企业,对中建一局六公司的施工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了,非大包工程不干,企业力量对比完全颠倒。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英雄莫问出处。其实,这正说明市场经济的无情铁律在建筑市场上发挥了作用,而与市场经济结合最紧的就是农民工了。 2、本地民工和南方民工的重大反差。早在300多年前,顾炎武有言:北方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今天,从农民工看来,南人、北人差异犹存。下面是调查中发现的一系列细微区别,列表以供参考:本地民工与南方(四川、浙江)民工行为模式之比较 比较项目 本地民工 南方(四川、浙江)民工 打工态度 愿意做日工 愿意做包工 打工目的 比较单一(挣钱) 趋向多元 工作时间 一天8小时左右 常12小时以上 工资标准 每天50元左右(以技术工人为例) 每天80元左右(以技术工人为例) 伙食标准 每天2.5—5元 每天7—10元 服装 上街不换服装,穿工装 上街换上西服革履 吸烟标准 价格在1元左右,如灵芝 价格3元以上,如红梅 喝酒标准 价格在3元左右,如泥坑 价格在3元以上 炊具 象征“稳定”下来的大锅台 象征流动的煤气灶、柴油炉等 回家次数 一年10次以上 常年在外,有的三、五年回去一次 管理 比较松懈 非常严格,甚至军事化管理 …… …… ……以上比较没有定量,只是从与民工的交谈中获取的信息,但定性的结论没有太大出入,由此可见本地民工和南方民工的重大反差。比如劳动努力程度,大家一致反映南方民工要比当地民工好。高教区建筑工地的工程师举过一个自己亲眼见到的例子,在工地上运钢筋,北方民工两个人抬一根,一根9公斤,浙江民工一个人扛同样的钢筋三根。南方民工付出的劳动多,工作时间长,收入和消费也高。据菜市场的人反映,北方民工从来不买鸡、鱼等食品,而南方民工经常买,甚至常常买乌鸡、烤鸭。 3、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的重大反差。国有建筑企业举步维艰,缺乏活力;民营建筑企业来势汹汹,蒸蒸日上。当国有建筑企业还在为如何安置职工一筹莫展时,民营建筑企业却在农村招兵买马开赴建筑工地了。 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比较 比较项目 国有建筑企业 民营建筑企业 经营方式 规范但死板 灵活多样 工程数量 很少甚至常常揽不到工程 常年有工程 用人机制 死板 灵活 管理人员数量 超额,一人活两人干 极少,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人才 招不来,留不住 趋之若骛 资本集中程度 资本分散在众多的小股东手中 资本集中在老板一人或几个寡头手中 退休职工 数量多,负担重 没有或很少 竞争活力 极弱 极强 …… …… ……比如人才问题,石家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个副总,在本单位年收入2万元,最近到了民营企业,年薪20万元。再比如资本集中程度问题,石家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次改制后,股份最多的也不过10万元,而南通二建最少的股份是40万元,省四建老板一人就200多万元,而资本集中程度与资本持有者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完全正向相关。 4、本地与外地政府、企业(北京、河南)对民工关爱程度的反差。北京建筑工地的管理很好,民工只要18岁到50岁的,小于18岁或大于50岁的都不要,可是我们的工地上,65岁的都有。再比如安全问题,北京新工人都有严格培训,工地上有标语牌、图片展,一看就明白,石家庄则很少,甚至没有,新工人来了,有的不培训就直接上班。河南组织民工到新疆摘棉花,并评选状元,还在北京评比优秀河南籍农民工,得到农民工普遍好评。南通一个施工队,为河北医科大学搞建筑,几个月期间频频开展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而旁边本地的建筑队却死气沉沉。 四、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工程款拖欠十分严重。石家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市道桥处均被拖欠1个多亿,中建一局六公司也被拖欠一个亿,石家庄市第三建筑公司被拖欠6000多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程、国有企业拖欠工程款占全部拖欠数额的40%之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源于于一个连续的不等式:建筑队伍 > 建筑单位 > 建设项目 > 建设资金。还有一个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是一些地方政府大兴土木,亮点工程越多越好,将建设成绩看作升迁的必要前提,由于资金不够,只好拖欠建筑商。针对这一问题,企业都专门成立了法律事务处,积极依法讨债,但收效甚微,因为拖欠一方往往是政府或权力部门。比如石家庄市第三建筑公司1999年承建的政府第一号工程、道桥处2001年承建的拆墙透绿工程和槐南路高架桥工程,至今依然被拖欠巨额工程款。据调查,拖欠工程款最多的除政府工程外,还有省二建、卓达集团、河南安阳某建筑公司。 2、建筑市场不规范。工程款不到位也能开工,没有资质的企业可以揽到工程,垫资现象有增无减,正常的市场秩序被打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既影响了工程质量,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3、劳务市场发育不完善。人们普遍反映劳务市场、特别是自发的劳务市场太多,有时老板民工,有时民工老板。有34%的职工回答在求职中至少过一次。在的农民工中,以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青年为主。正定县一个老板,到南三条劳务市场招收了几个民工,民工说我们还没有吃饭呢,老板把他们安排到餐馆,自己有事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发现这几个民工已经吃喝了好几百元,感到不可靠,不想再雇佣他们,而这些民工却说,让我们回去可以,但必须给足路费,无奈,老板又凑了100多元,才打发他们回去。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赞皇县的一个民工在劳务市场认识了一个四川包工头,跟着包工头打了一个月的工,谈好的工钱给不了,也没有活干,每天还被老板扣7块钱伙食,他着急地说,要这样下去,我的工钱就被他扣完了,一个月就白干了。 4、农民工就业问题没有走上法制化轨道。我们调查的十个工地,普遍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更没有集体合同、工资协议。有些农民工名义上集体加入工会了,但根本没有会员意识,有的连工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有的农民工回答全部都有,的回答有一部分,40%的回答没有。有92%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其中12小时以上的占22%。另外不按规定发放劳保用品的占40%。 5、劳动部门的管理存在霸王条款。比如劳动部门规定,建筑单位必须按工人人数交纳培训费,每人200元,名为培训费,其实根本不培训,况且农民工数量众多,要培训也培训不过来,只要交钱,就给办证。基本上是一个工程交一次培训费,施工队对此意见很大。 6、农民工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素质低的主要表现,是技术素质差。这与传统师徒关系的解体有关,现在的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师傅带徒弟、三年出徒的说法了,有的只是亲友传帮带,学徒不严格,技术不稳定,双方都缺乏积极性。 7、上级有关部门为农民工办事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有的不了解农民工的真正需求,有的图虚名多办实事少,值得引起警惕。 五、12条可操作性建议 1、在省会所有建筑工地公示劳动监察大队举报电话,鼓励职工在遭遇被恶意拖欠工资等侵权事件时,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由劳动监察部门在查证属实后依法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金。也可以把工会的维权热线公示到每一个工地上。 2、扩展城际间工会法律援助协议的城市范围。目前我市与另外三个城市建立了维权协议,数量偏少,应该与更多的城市签定协议,尤其是要与农民工输入输出大省的省会城市首先签定协议,比如今年年底前可以与郑州、合肥、南昌等地签定。 3、政府要改革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过程中,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定、社会保险金的交纳、工资发放情况的考核要优先于政府税赋征收。 4、增加劳动监察人员。据了解,目前我市劳动监察人员70多名,而打工者有70万,比例为1:70000,深圳是1:20000,香港是1:4000。劳动监察人员过少,根本没有精力监督打工人员的权益落实情况,所以增加劳动监察人员数量势在必行。 5、落实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适应“静态社会”向“移民社会”的转变,不论有没有户口或暂住证,要赋予所有在石家庄市长期工作的农民工以政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高农民工在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协委员中的比例,比例数字可以根据全体农民工与全市人口之比例确定。同时增加农民工劳模的比例,比例数字可以根据全体农民工与全市职工之比例确定。 6、探索建立农民工参保新模式。如果让所有农民工与本地劳动力一视同仁,按照同样比例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根本不现实,所以应该借鉴上海、成都等地的做法,探索建立综合保险模式,等时机成熟后,再与本地劳动力参保标准对接。 7、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比如河南对待民工的做法值得借鉴,大力开展为劳务输出人员服务的各项活动,包括评比状元、技术练兵等,可以在输入城市选树我们河北石家庄的农民工典型。 8、深入开展送文化到工地活动。包括送图书、送电影、送节目等。同时投资一批电视,为农民工比较集中工地配备电视,并安装有线服务。 9、在比较稳定的农民工中签定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必强签。 10、工会要实行会员一卡制。要与外地工会建立联系,探索使工会会员卡成为“全国粮票”的新办法,无论在哪里打工,都可以享受优惠服务,起码要在与我们签定过城际维权协议的3家城市里通用。 11、建设“民工之家”。仿照国有企业建设职工之家的做法,在工地开展建设“民工之家”活动。 1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与南方相比,石家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鼓励、引导、扶持等措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最后的结论: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和工会会员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其说农民工需要工会,不如说工会更需要农民工,抓住了农民工,就抓住了工会的未来,丧失了农民工,就丧失了工会的未来。形势逼人,我们任重道远!

102 评论

相关问答

  •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论文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千年小猴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家庭农场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文章结合江苏实践,探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过程,指出农业规模经营大户、

    雪蓝的枫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 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希望你会喜欢!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

    无锡捞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农村家庭孩子教育状况研究论文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 教育 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

    雯雯闯天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单身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当前,学前 儿童 家庭 教育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 热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

    仁义小红累不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