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一个人旅行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块鸡肋难以咽下。然而若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快速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而对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由之而导致的教育方式。本文便旨在讨论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讨论如何解除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自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先来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行为,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说素质教育。它是指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致力于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质量水平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旨在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的各项技能,而应试教育则更多地掺杂了功利的因素,过多追求外在的物理因素而忽视人的成长、成才。但教育,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为每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显然,应试教育是不能符合教育的这个基本目的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种弊端。
二、应试教育的由来
正本先清源,那么应试教育之“源”在哪儿呢?现今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经笔者总结,大致包括师资分配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等等,这些看法的提出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说是大有裨益,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轻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在履行其上传下达作用时所能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们没能将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来对待。要说清楚这点,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教师:“教师是按照国家标准选拔的,担任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其重要性,在叶澜先生的名作《教育概论》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学习对教育厅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专业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最好、最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教师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打个比方,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一个王朝,那么皇帝相当于教育部长,依次下来,校长是知府,教师就是县令,学生则是平民。无论皇帝如何要求底下官员要廉洁,基层人民是否能生活得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县官,县官清则百姓福,县官贪则百姓哀。因此,轻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1909年列宁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等同志的信中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所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看,他是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自己对于教学的感受、领悟而形成的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看法,它包括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如何改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常因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动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且因其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教育方式则是由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等等。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若想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一个突破点在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抓好教师这一环节时,教育才能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看重学生的思想提升、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能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评价学生进而施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显而易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困难的,然而缺乏这种认识,就好比是青年没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便很容易为时代所排斥,最终被淘汰出局。 "
三、如何去保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师须得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确保奋战在一线的教师都能具有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这种观念呢?就笔者看来,以下的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1.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多参与实践。 曾听一个大四学生在讲诉她的实习感想时说“原以为自己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够当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然而真正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些倒背如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到,虽说知道要因材施教,但当学生就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会很囧,因为对他你到底应该采用何样的方法,你不会知道,这不是课本或老师能教给你的,没人能帮你,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造成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如今的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时有一两个月的实习,这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材”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同时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施教。而一两个月的实习期,若说了解“材”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正确施教就实在太难——这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绝非能一气呵成的。因之,实践的比例应该加大。
实习时间的短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毕业生想当然地去认识实际教学,进而导致纸上谈兵,于实际教学根本无益。在上课时底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笔者认为,至少每学年要他们实习一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他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有志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但现实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教师既为教育这百年大计做出了较大贡献,本身就该有相应回报!
3.学校领导要慎选。 仅仅是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还是不够的,还需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些机会,让他们胸中的诸多计划能够得到实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来施教,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来自校领导,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着决定作用的。正如在前文所举的把教育链看成是封建王朝的例子中所说,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县令,县令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知府,亦即校长的管辖,英明、前卫的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是底下教师的诸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所赖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校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负有直接引导、调节的作用。故校领导在这背后所起的作用,我们亦实在不容忽视。
教育,最为通俗的改变莫过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活动,那么他是属于社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受着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想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须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到他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教师、制度、选拔等诸多与教育有关的方面同时发生改变时,教育,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他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变化来说非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只有有朝一日当我们充分分析了教育的各个起着制约所用的因素之后,统一采取措施予以行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大踏步前进。应该说,只改变教师的观念也是很难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的,然而教师,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却是绝不能被忽视,否则,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麻雀,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张诗亚.回归教育:教育行思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易凌云.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4]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
[5]孙丽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J].文学教育,2010,(09).
[6]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7]张国英.浅谈如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8]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05).
肥嘟嘟的哲妈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废除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隋文帝时期,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对国家各项政策进行了改革,包括改革选官制度。以门第为评选标准的九品中正制阻碍国家政权的统一,于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出现并成为科举制产生的胚芽。在吸取察举制经验的基础上,科举考试制度慢慢形成。首先是开皇七年(587年)正月“制诸州岁贡三人”此令是科举考试制度起步的重要标志。[1]其次是开皇十八年(598年)“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表明察举转向设科举人,具有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特征。最后是大业二年(606年)“始建进士科”,[2]表明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正式的确立。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隋代科举制度建立后,历经唐、宋、元、明各代,一直延续至清。 1、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基本上是承续隋代的科举制度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唐代对科举的科目标准和考生名额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关于科目的设置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丰富与发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此外,考试内容有所变更。从隋代的只试策一项发展到每科都有自己的考试内容,而且扩大了考试内容的范围。 2、宋代时期的科举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开始成熟,成为宋元选官制度最主要的途径。主要的表现为武科出现、科举名额大量扩大、科举及第后的地位的显著上升、科举时间成为定制以及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形成。 3、明代的科举 明代是科举的鼎盛时期,这是经历过被荐举取代后,又重新被恢复的命运。其特点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四级考试程试成为定制、科举考试有了固定形式的文体――八股文、学校教育与科举的关系十分紧密。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作为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的地位并没有改变,然而科举制度的衰落却是从清朝开始的。例如: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等。直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于1905年被废止。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的影响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气。[3]由于它的重要性,一度被西方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在精神领域世界中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之一,甚至超过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视其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4] (一)对封建社会的积极影响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带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善了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它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机会。科举制的创立使得士族门第制度瓦解,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及第走上上层社会。 其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它消灭了氏族制度,巩固了封建君主对中央大权的掌握。豪门贵族的政权的流失以及平民子弟的涌入仕途,是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了消除了阶级斗争和不满,对于封建政权的巩固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再次,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科举及第带来的光宗耀祖和改变命运的极大激励作用,促使知识分子都以考上科举为人生目标,于是民众走进学校修习以期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因此,走进学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知识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平民百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后,它结束了隋以前魏晋风度中遗世独立的士人风气,例如:魏晋时期形成的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他们提倡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扭转了中国文人的率真自然、不问俗事的思想,为专制政权培养了大量可用之才和治国官吏。 最后,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从科举制度的建立开始,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以科举取士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开始有了正式并有效的规定。 (二)对封建社会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毫无疑问地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政权更迭,以及清朝后期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消极影响也逐渐显露开来。 首先,科举考试内容狭窄、考试形式僵化。科举考试的内容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到了元朝以后,更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规定科举考试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5]到了明朝,八股文的出现使得科举制度更是变得僵化,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这样就将考试内容与社会主流思想一致化。 其次,禁锢士人思想、束缚士人才智。科举考试的内容固定在儒家思想和文化范围内,民众便苦捧儒家经典进行反复吸收与学习,没有志趣和精力去研究其他有价值的文化和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科学实用的知识被丢弃在一旁,得不到重视。科举考试激起士人都去求学做官,然而当学校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便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所有教育的目的和学生求学的目的都只是为了科举及第。所有的文体范式被中规中矩的民众遵守与服从,不需要思考,也不提倡创新,民众的思想和心智仅停留在科举严格规定的框架中。 最后,科场考试风气糜烂,同时影响了世风。有些士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就是为了能够考上科举,改变命运,拥有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于是,巨大的物质利益使得有些人宁愿铤而走险、营私舞弊。清朝的科场考试作弊现象最为严重,能够罗列出的便有以下几种:冒籍、怀挟、倩代、传递、通关节。这种考场作弊风气让科举考试制度的公平选拔受到质疑,并且这种作弊风气的形成严重地污染了社会风气。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领域和选官制度的首创之举,科举制度对中国当代教育来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因为科举制度本身就益害矛盾的共同体,那其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也要从利弊两方面剖析。 (一)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正面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中的以才选人体现的平等精神一直在现今的教育中延续着。科举制标榜公平竞争,及第标准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6]即依照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冲破了门第、豪世所形成的士族世代官位传袭的局面。这种平等精神体现在今天的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的入学资格和入学条件基本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不论身份、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只要达到法定的入学年龄并愿意接受教育,都可以进校求学。其次,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一再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也有很明显的痕迹。很多参加高考、接受教育的学生是为了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后,走进仕途,为官治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志向的青年人才。最后,隋唐科举考试创建了各种考试方式,例如:墨义、口试、贴经、策问等,这些考试方式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相当程度的借鉴与发展。 (二)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负面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深入人心。造成一种惟有参加科举走上仕途之路才是唯一生存之路的局面。在当今教育中,也造成一种只有参加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的误区,很多父母和长辈倾其所有让孩子上重点大学。推崇读书学习固然是可取的,可是如若把读书学习考重点大学作为一个人一生唯一的生活方式,那么将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例如:学生会只读死书、过分的强调去读重点本科大学,会导致很多真正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出现了短缺现象等。 其次,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任务便是让学生可以科举中第,学校是为科举输送生源的场所。在如今的中国教育中,这种模式和状况仍然清晰可见。即高考考什么,学校便会教授什么。一直以来提倡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经成陷入了形式主义。现今的“考试主义”与“升学主义”便很好的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带来的后果。追求成绩万岁的教育现状会让本来追求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变得畸形。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必定会深受不良影响。例如:缺乏足够的道德教育会导致学生道德缺失;沉重的升学压力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泛滥;学校成为高考的附庸也会导致学生创新等精神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等。 四、如何克服科举制度对当今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科举制度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秉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对其进步的方面,应该积极的吸取并借鉴,对其逐渐出现的弊端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该加以摒弃并找到方法去消除。 (一)改革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问题的调整。它关系到课程、考试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最近几年教育部开始出台的一些教育文件,关于各阶段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关于高考考试制度的调整等,都是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的处理与应对。具体来说,首先,教材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教学管理制度要改进;最后,考试制度要改革。 (二)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种不同的个体在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和天赋,例如:有些人更适合接受普通的文化教育,有人更适合学习音乐或绘画,而有些人有更好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真正的多元化人才理念便要善于挖掘学生个体身上的优点,加以培养,任其所能。因此,首先要加强文、理科的融合。其次,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学兼顾进行。再次,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运用现代化的评估手段来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三)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 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它的目的,除此之外教育别无其他的目的。[7]学校教育应该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为最终原则。对于知识的传输与普及是教育本身就应有之义,所以不应该使其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如果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对文化知识的传输、对高等学府的一种追逐,如果学校教育变成了走上官场的一种手段,那么教育将失去意义。所以,无论是何种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提倡教育为本。所谓教育为本是指学校的首要目的是应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未来和人生发展起到引导和规划的作用。学校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不应该是决定者。如果学校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是追求知识、探索创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而不是以追求高分数和登上高等院校的学府为最终目的,不是把走上仕途之路作为学生未来的最佳选择,那么教育的意义会更纯粹。 科举制度使我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一种创新,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待科举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的问题上,我们要学会有所选择,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创新。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
[摘要] 企业员工忠诚度是反映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和提升员工忠诚度,加强员工忠诚度的管理,是每一个企
语文教育即我国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本文整理的 310个"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范例"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