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9

欧阳小七
首页 > 学术论文 > 永别了武器象征主义研究生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孫冭冭1229

已采纳

永别了武器表现出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人们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洗礼之后已经很疲惫了,现在的军备竞赛使人们感到恐慌。所以永别了武器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人类内心最想说的话

233 评论

好想你chen

《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1929 年出版。自1922 年到1929 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 在《永别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处身世外桃源,就是他结第一次结婚后的生活体会。再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历,她结果剖腹生下第二个儿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首先,小说批判了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正如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于1976 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仪式上所说的:“海明威可以说是那些在伍德罗·威尔逊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这些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应当用满铺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①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②。这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其实《永别了,武器》从第一章起就开始描写两个对立的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风尘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的矮小国王,接着又报道部队里传染瘟疫,还挖苦地加了一句话说:“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按照海明威专家卡洛斯·贝克的分析,《永别了,武器》一书的象征效果乃是靠着一种细致而重复的暗示过程所造成的。海明威的象征手法有三个方面:天、地、人。“天”指天气变化,例如雨,暗示灾难不幸,在小说里重复出现,在读者心中缓慢地建立起雨和灾祸的心理联想。具体的象征这样细致重复,累积起来,具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地”是指地点,把平原、低地与战事、死亡、悲哀等联系在一起。高原、高山,不管是神父的故乡或 是瑞士高山,总是与美好的幸福生活连结在一起的。作者寓情于景,使人物感情变化更具有实在的感染力。最后谈“人”,小说中有一小伙人,具有特殊的道德品性,遵守某种不言而喻的行为准则。例如军医雷那蒂,一心一意抢救病人伤员,反而为环境和疾病所污染。又如军队里的神父,纯朴友善,受尽军官们的挖苦讥笑,但他坚持宣扬基督的爱,始终不离岗位。再如凯瑟琳,这个海明威作品中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怀了孕, 还敢于冒着大风雨,连夜奔往瑞士;在难产的手术台上,还与死神搏斗了好多个小时,就是在极端疲倦和痛苦中,还能坚持安慰她的爱人亨利说:“好的,我会夜夜来陪你的。”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使人难忘的形象,象征着爱可能超越死亡。 海明威本人对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看法。他于1961 年在家饮弹自尽前不久,曾应加利福尼亚州的智慧基金协会写下一些他本人对人生、艺术、爱情、死亡等等的体会。这些体会刊载于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1963年1 月号上。现将有关风格的部分译出如下: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我头脑里进行的。我开始创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顺。我作品中的对话,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亲自朗读几段;耳朵是良好的检查员。每一句句子又务必表达得一清二楚,人人明白,才能写于纸上。 “然而,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读者往往得开动想象力,才能抓住我思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我工作非常艰苦,再三重写正,不厌其烦。我非常关心我作品的效果。我着手开采时非常小心,精心琢磨,一直到磨成宝石。有许多作家满足于留下粗糙的大块文章,我则精雕细琢,磨成一颗小小的宝石。 “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个人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简洁有力。最伟大的作家生来具有卓越的简洁,他们是苦干者,辛勤的学者,又是胜任的风格家。”

159 评论

兔兔兔酱丶

《永别了,武器》它不是把战争作为潜在背景,而是作为作品中特别的情节内容,直接描写战争中的人和事。就此而言,《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悲剧包含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现实冲撞下,战争时期的感受在海明威头脑里日趋加深,急于在创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永别了,武器》正是通过一种新的文学形象,把战争对人们的摧残、毁灭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反叛心理直接地表现出来了。作者通过悲切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文学形象,把战争造成的恐怖的社会心理情绪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让人物直接宣泄自己的反抗情绪并采取反抗的行动——逃避。书中主人公亨利中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满怀“使命感”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几经生死的残酷考验,他开始意识到战争的罪恶本质,最后终于勇敢地“逃避”了战争,永远告别武器,成了战争的叛逆者。这种反叛就是海明威经历血与火的教训的觉醒。多年后,他还回忆到一九一八年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受伤所发的誓言。“他当时说,如果那天晚上他能度过死亡关,他活着一定不遗余力反对新的战争的产生。他的这个誓言,每年都要提出来一次,并尽力做到符合誓言中所说的。”海明威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一反传统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手法而冷静思考现实,着重于从战争的深层结构中挖掘出“逃避者”悲愤的思想情绪,他虽然也描写主人公的恐惧,但更多的是恐惧过后的顿悟、悲愤和迷惘。可以说《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故事已远远超过了题材本身的意义和时空范畴,使人们从故事的寓意中深刻认识到悲剧的根源最基本的是战争的虚狂、荒唐和残酷,这就对社会、战争作出了深刻批判。

179 评论

刘思韵2522

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再当兵服役了,所以和自己心爱的武器告别了。也可能是战场上即将牺牲了。

304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石器晚期玉器特征研究论文

    说到新石器时代玉龙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的,这个文物非常的给力的,也非常的珍贵,其实这个文物还是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的,毕竟这个玩

    sherryaigig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象征主义翻译研究论文

    In 19th century symbolism is produced in literature and art movement of intellig

    一览佳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符号和象征主题的论文

    摘 要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沉淀,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性代替对形象的实际摹写,把似真似梦的境界与无形无

    哒Q小巧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永别了武器论文文献综述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就是被

    青木震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红字象征主义论文文献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

    Annaso安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