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玩子2603
小学阶段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了要读整本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常常是为了获取某个具体信息,泛读成为广泛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正在慢慢地成为一种奢侈品。洛浦东乡小学语文科组长梁乐君认为,“阅读整本书不仅仅是中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小学生也需借助整本书的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培养。”
选定适合该年段学生
阅读的书目
梁乐君老师推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开展的。低年段主要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因此以阅读绘本、短篇文章为主。到了中高年段,学生就可以尝试阅读整本书了。
“这里所说的.阅读整本书的概念,是需要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以后,不仅仅局限在能够复述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体会用词,以及精美篇章的精彩之处。”梁老师向记者阐述了整本阅读的理念。
梁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是要求一个月内师生共读一本书。在这一个月内上四节课外阅读课,用以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这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分成四个阶段四节阅读课。从导读、推进到赏析、转化,梁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确定整本书阅读的课型
梁老师指出,不论是哪种课型,想要更接近预期效果,就需要教师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不断地循环、重复,并在不停地循环重复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优势和劣势,以及可以提炼为核心内容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步骤。而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来说,这种重复的过程就更加清晰。
梁老师设计的四个阶段对应四个阅读课型,都有不同倾向的重点。她通过读物推荐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初步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并通过阅读封面、前言、目录、精彩片段等方式,了解整本书的大意,提出阅读的要求。
方法指导课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从寻找整本书籍的关键词入手,并通过关键词体会文中主角的情感,然后再提炼整个故事的寓意。通过从文字开始,到挖掘文字的情感意义,再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了解故事的情感脉络的过程,根据不同的书籍特点,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三阶段的读书交流课除了让学生在了解和把握了整本书的精神、情感精髓之后,再从情感和精神角度进行口头表述,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感情内容的能力;同时在这类课型中,梁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转述书中的情感内容,还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生活进行引申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表述某种情感的词汇和方法。
如果说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更注重文字之外的精神内容,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文字本身了。读写结合课在提炼出整本书的优美词句,了解了作者的描写方法以后,通过恰当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词句和方法,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四节课的教学目标。
海飄愿瓶
部编本教材2019年9月已全面推广使用,谈及新教材的亮点,很多教师都会提到整本书的阅读。 整本书的阅读呈现出课程化的趋势,既是响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的有效举措,也是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具体途径,但囿于教师自身阅读量、重视程度、教学水平等限制,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在县乡级学校开展得并不顺利。现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几点策略。 一、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前教师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投入阅读的良好基础。 (一)阅读封皮、目录,引发预测。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开始对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读读童话故事”,并列出书单——《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提示学生“看到这些书名,你想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奇遇吗?先猜猜看,再打开童话故事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接着又通过泡泡语提示学生“每次拿到书,我都要看看书的封面,找找书名和作者。”“每次读完书,我都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这样的要求是符合初学读书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封皮、目录,引发预测是开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 以《一只想飞的猫》为例,导读课上我通过投影将封皮投射在大屏上,让学生去发现:“从封皮上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呢?”鲜明的图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马上开始了他们的发现之旅,有的找出书名,有的找出作者、出版社,有的发现这是一本“美绘注音版”的书,还有的发现封面上的图画是和故事内容相关联的,在学生找出关键信息的同时,我顺势介绍了作者陈伯吹,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仰慕之情,并借助图画引发预测:“我们来猜猜看,书中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书名和图画激发了学生预测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预测的难度。预测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正是千奇百怪的猜想,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快快走进故事的期待。 每个人对某本书的阅读期待,触发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喜爱,有的是出于对书名的好奇,还有的是源于有趣的故事情节。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兴趣触发点,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在阅读前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成功开启一本书阅读的基础。 (二)精彩篇目先行阅读,激发期待。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件时间花在课外,功夫下在课内的事,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能给学生阅读带去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这本书讲了一只名叫列那的狐狸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构思奇妙、想象大胆,体现了列那的聪明。这本书的精彩不在封皮和书名,而在于故事。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狐狸分奶酪》《狐假虎威》两篇故事,学完之后,我问学生:“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说聪明,有的说狡猾,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我问:“你们想读到更多关于狐狸的故事吗?”学生们停留在对狐狸形象的思考中,自然兴趣浓厚,于是,我拿出《列那狐的故事》,给他们读了《列那偷鱼》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狐狸装死、被人装上车,美美地吃了一顿后,又把鱼穿成项链挂在脖子上逃走的故事深深吸引,并大发感慨:狐狸太聪明了!我继续调动兴趣:狐狸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时候再把整本书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浏览目录,通过鲜明的故事题目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事实证明,精彩故事先行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常用也好用的策略。 二、阅读中,同步指导。 部编教材尤其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比如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策略、抓关键句快速把握段落意思的策略、运用支架统整内容的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等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所学的这些阅读策略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惑、难点,及时指导,让阅读更流畅、更高效。 (一)找准困惑点,交流解惑。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惑,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 的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顺畅地进行阅读。还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这是一本法国.吉罗夫人著写,中国作家改写的一部寓言故事,我通过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了解到低年级学生阅读外国故事最大的障碍便是绕嘴的人名,还有几个学生不理解“修道院”、“修士”,于是,我找出时间,选出书中有代表性的人名集中出示,告诉学生遇到外国人名不可怕,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多读几遍,接着带领学生读通了人名,又介绍了“修道院”、“修士”的意思,并在师生对话中随机解答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其他困惑。 这样的解惑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也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二)利用图表,呈现阅读动态。阅读过程中的同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阅读的实时动态,图表是一种阅读反馈的有效手段。 1.利用图表,掌握阅读进度。图表的样式和填写图表的周期不固定,可以每天填写,也可以每周填写两张,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生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如下图: 2,利用图表,了解阅读深度。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借助图表了解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阅读中同步监测反馈的一种方式。如下表: (三)留下痕迹,为后期的反馈奠定基础。阅读过程中的圈划批也是需要培养的阅读策略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圈划符号,好词好句用什么符号,疑问之处用什么符号,自己的感受心得怎么批注等等。通过优秀批注展示,让学生之间彼此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阅读留痕可以为后期的阅读反馈奠定坚实基础。 三、阅读后,交流反馈。 阅读后交流反馈的形式很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所读内容与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成就感,给予学生进一步持续阅读的动力。 (一)阅读反馈卡,让阅读异彩纷呈。制作阅读卡,改变了传统的摘抄形式,学生在剪一剪、画一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调动了学生整理资料、交流信息的积极性。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制作阅读卡,卡片上的内容可以是书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卡片的形式则给学生较大的创作自由。以下是一年级学生制作的读书卡,字体还很稚嫩,卡片充满童趣,但这毕竟记录着孩子们一段快乐的书之旅。 (二)阅读分享会,让阅读声情并现。在某本书阅读完毕之后,开展阅读分享会,学生可以把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最感动的、最喜爱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读是学生与文本再次碰撞的过程,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贯通的载体,读是教师走进学生阅读世界的一把钥匙。开好一场阅读分享会,可以给学生注入一股精神的清流,在学生心头激荡起巨大的快意,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持续阅读的动力。 (三)构建阅读支架,让阅读浓缩精华。在读写活动中用提纲法,是中国语文教育中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由于”提纲”的说法比较抽象,所以现在人们更多地称之为支架。构建支架是面对众多信息择要处理的重要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并将信息可视化呈现的能力。 以近期要求学生阅读的《小狗的小房子》一书为例,我由扶到放,逐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支架的形式之一)来整理故事内容。下图是我为学生做出的示范。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较强的,对于空洞的理论不易接受,但是有样学样的模仿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当然,构建支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形式反馈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要走的路还很长,以上只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与尝试,或许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做起来,哪怕做得浅显,哪怕做得很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发挥我们的智慧,把学生带入一个斑斓多姿的阅读世界。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
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