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9

景德镇瓷器
首页 > 学术论文 > 荒原与人论文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小满

已采纳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1.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二、提示【页边距设置】上,下,左,右。【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赏析:外国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然性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服务于时代,教学制约于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到本世纪初毛入学率达到20%,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教育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方式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世纪前后持续扩招的10年里,这些新建地方院校与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担了消化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纪80年代)蕴积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任务的社会责任。在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中,他们对自身地位处境、办学目标方向、发展出路等问题未及进行准确定位思考,事实上高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形势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开门”,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和疲于应付的工作任务。办学思路、模式无需创建和开拓,只需延续精英教育阶段“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老路。在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地域封闭学缘校缘联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追求学术型大学建设目标。客观地说,在此宏大目标下,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使办学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是,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产生,且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困扰地方院校、困扰全社会,以至制约我国大众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院校是在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较差情况下,走与老牌综合大学同样的学术精英人才培养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学中,一方面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多年不变地守着同一个培养计划同一个大纲,竭尽所能地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驯化出来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学习基本被牵着鼻子转的学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满堂灌的课堂上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社会参与,导致常识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阅历积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录取的学生知识功底较弱的特殊问题,使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指针的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学生对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难于消化和理解,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反馈”与“互动”的良好关系。于是教师全情投入的教学就成了单边进行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校情学情,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同时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数激增,给日常教学带来种种困难。人数激增,班型扩大,使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教学形式更趋于易于操作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为易,曾经作为传统教学补充的研讨式、探析式、参与式教学难以坚持。另一方面是人数激增,使以拓展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人数激增,并列班级增加,教学场所紧张。教室流动使用,学生走班,学生学习及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名存实亡,使第二课堂以及其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于组织。在这两大问题之下,最终检验学校教育成效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毕业生的两大出口———考研和就业,均出现困局。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有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毕业生,首先在专业知识检验的第一道关口毕业论文(设计)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满纸荒唐言”。之后在被看作专业知识水平终极检验的考研中,整体成绩也不理想。成功率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生源质量较好又有深厚学术积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语。而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即择业的学生,在并不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直接对应的职业招聘考录中言不成文、语不成体,在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的面试中手足无措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现实是,一方面是学生苦读四年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录用到学用相适、上岗即能工作的实用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现今地方性院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数6/7的份额,已无可置疑成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这些院校办学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产出失衡、学生学用不适、校地人才供求脱节,不是个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由此造成的问题是: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线上发展扩大,越是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其教师在一心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课堂上传授越多,对学生掌控越多,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难以逃脱“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和“毕业即失业”,的魔咒。而国家,在缓解了人口压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压力的同时,却把就业压力抛向了社会,造成了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同质化教育引发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实体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识。同时也都预见到,随着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实际减小,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蕴积新的矛盾和危机,那就是即将到来的院校间残酷的生源竞争。生源竞争将是物质基础、学术环境都相对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那么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发展图存的希望何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谋发展,在自身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层级化发展思路,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内情与环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务一方为原则,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域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办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大学。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地位新世纪之后,国家和教育部持续适时颁发纲领性文件,实施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导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的战略性转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的基本路线,并以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资金支持,落实高等教育从“保量”到“提质”的切实转换。紧随其后的教育部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路线。到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而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方针。国家层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晰透明,这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及实践者对大众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诸问题的广泛探讨,更推动了学界和实体高校对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应用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继续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开辟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支持下,对于占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形成的成果结论看,刚刚建立的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出现新的“结构性短缺”。首先是学科分类内部结构失调。从大的学科分类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集中在理工类和新兴应用类学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学科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渠道的开发和建设。而既难言成果转化也难言实际应用,而一向作为提高人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的传统人文社科类遭冷遇、被搁置,在“应用型”理论和实践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继而在人文社科范畴内,外国文学课程所属汉语言文学及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因其既非“理论”也非“科学”,而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质等成果材料的汇集梳理,且不与当前经济社会特定产业、行业直接对接,不具备“实操性”和“应用性”,从而全局失利,在方兴未艾的“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失重失语。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绘制的“精文、强理、重应用”的发展蓝图中,文科的下行路线已十分明晰。进而在已经失重的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主干课外国文学又因其不具有文学及写作理论课对创作实践的先验指导性,也不具有语言课对言语文实践的经验总结性,而与中国各段代文学课一起与“应用”相关的一切断裂和绝缘。从“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学”,在当前经济社会,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无用处,丧失了安身立命的依凭。第二,是实践及理论探索的视域有所局限。统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材料和实践总结报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宏观体系建设方面,如制度保证、资金落实、项目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进等宏观因素。而对决定教育改革成败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教育活动主体内容———教学层面落实问题探索不足。还局限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则意见的提出,而对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评介考核等应用型改革与实践实操层面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实为缺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于以人才培养类型作为分类标准的高校分类,最终也要落实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院校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宏观体系构划业已就绪局面下,学科、专业、课程三级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无可退缩,它已占据大众教育改革深化最后攻坚克难的关键地位。而外国文学作为地方院校非应用类专业的主干课,也应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建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既是大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线教师当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务。任务重大而紧迫而,不容松懈。

111 评论

万有引莉

荒原的意思是:荒原,荒凉的原野、未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地带。

有关荒原的文献:

宋 晁补之 《吴松道中》诗之一:“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明 缪永谋 《白沟河》诗:“荒原经百战,遗恨失孤军。”

清 曾国藩 《湘乡昭忠祠记》:“残骸暴於荒原,凶问迟而不审。”

巴金 《灭亡》第二章:“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在一个黑暗的无垠的大荒原中,而且现在只有他一个孤零零的生人了。

分词解释:

荒:汉语常用字,最早出自小篆,本义指荒芜,引申指年成不好、凶年、歉收等。

荒的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忡,巟声。本义是指田地生草,无人耕种。《说文》:“荒,芜也。”郑玄注:“荒,秽也。”引申之则可指收成不好,凶年。《周礼·天官大宰》:“三日丧荒之式。”郑玄注:“荒,凶年也。”亦可指荒废。《书·盘庚中》:“无荒失联命。”孔传:“荒,废。”

原: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像泉水从石头下流出。《说文解字》“原”作“厵”,异体作原。

原的解释:原的本义是指水流的起始处。后用“源”表此意。由水源引申指开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来、本来。“原”又表示谅解、宽容。如:情有可原。平原的“原”是原的假借用法。

226 评论

加菲慢半拍oO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追逐死亡的荒原人——论《荒原》的死亡情结我想没有人比荒原人更热烈地期待着死亡吧,这是我们从《荒原》一诗的前言中便可看出的。“古米的西比儿说‘我要死’”,痛恨着没有青春与健康的永生,如同追逐死亡的荒原人。在这首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处处弥漫着阴郁与死沉的灰色调,似乎对死亡有着异乎寻常的情结。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死与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二元对立体,人们向来贪生恶死,对于死存在着深深的恐惧。荒原人却超乎寻常的恶生恋死,亦背弃了基督教“为主而活,为主而死”,主将使为他舍命的人“复活并且永生”的信仰。也如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些愚蠢怕死的人只是由于怀着“对地域的恐惧而愿意活着”,因而他们“虽然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他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至少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惧怕死亡、企图逃避死亡的荒原人之所以是在追逐死亡,首先就在于这他们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 ,这也是荒原人有着强烈死亡愿望的原因。一、《荒原》死亡情结的成因纵观全诗,荒原人生活在百无聊赖的精神荒漠中,过着荒唐无聊的日子,溺于情欲之海、历经战争伤害、丧失宗教信仰,内心一片荒芜,生存陷入无边困境。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与希望,没有光亮与明天,没有温情与依靠,仅有的过程也只剩麻木与萧条,空洞与寒冷,人们像活死人一样。当生活不能带给人们热情与快乐,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却又由于本能对于死的畏惧,逃避死亡的方式因此无可避免的是对死亡充满着渴望的追逐。对于死亡情结的成因,基于文本,有三个方面的表述:(一)爱情失落,情欲吞没了纯洁看到荒原人放纵的情欲时,我总是把他们不自觉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欲念之火,又是一切的罪恶之源。他们都是因为太留恋过记忆中太过于美好的爱情,因而无法接受改变之后的现在及未知的未来,走上了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当情欲吞没了纯洁,欲望变成一场无名烈火,焚烧的不仅是爱情,而且是生活。殊途同归,无论是《洛丽塔》还是《荒原》,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之后,唯有死,才是最好的结局。所以我们看到《荒原》里的“ 风信子女郎”说着“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亦或是在卧室里的贵妇人自言自语着“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似乎除了放纵情欲便是无所事事。女打字员在与人幽会后想的却是“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又或者是“春天里,把薛维尼送到博尔特太太那里。”有了妓女与顾客之间的描写。更甚至于小酒馆里的交谈,“丽儿的丈夫退伍的时候……小乔治差点送了她的命……不要孩子你干吗结婚?”这样丈夫入伍,妻子偷情的事情。以及总是打胎不繁衍下一代的过度情欲,这一点也正切合了《从祭仪道神话》中的“圣杯传说”:渔王失去了性能力,因而在他的国土上,子民不能生育,牲畜不能繁殖,大地久旱荒芜,只有等待武士寻回圣杯才能挽救这一切。在宗教中,性爱总是与繁衍下一代联系在一起。但荒原人的性行为只是单纯的不计后果的纵欲,因此脱离了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爱情丧失之后,性欲是男女之间的疏离对弈:貌合神离的性伴侣、与繁衍后代无关的情欲泛滥、混乱的性关系。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荒原人,欲念之火即是罪恶之源。那些过度放纵的情欲,混乱的性关系,便是社会腐败、道德伦理崩溃的表现。庸俗而无趣的人生——从上流社会到底层人民无一幸免。人们成了头颅里塞满稻草的空心人,世界似乎要宣告终结。此外,我们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艾略特几乎把女性和淫荡划上了等号,诗中所出现的情欲对象和主体基本上都是女性。对于在《荒原》一诗中出现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援用现在性爱描写中流行的“攻”与“受” 的说法,那么克莉奥佩特拉、维纳斯、狄多等则属于主动而蛮横霸道的“强攻”;而楚楚可怜的柔弱者奥菲利亚、翡绿眉拉则属于让人想要侵犯的“小受”。女人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强迫,在荒原中似乎都成了女人本身的错。也许正应了维纳斯的诅咒,《荒原》中的爱情失落不外乎有四种结局:麻木、背叛、疯癫、死亡。(二)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与摧残在这场不光彩的战局中,荒原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并无实体的城”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留下残缺不全的躯体,血腥而沉闷。可是“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让“狗熊星走远”免得它用“爪子”把尸首挖出来。种在花园里等待发芽的尸体,吃尸体的狗熊星,这些话语构建了一个以尸体和死亡为中心的世界。我们阅读起来感受到人们的内心历经战争之后满是阴影,所见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软弱无能的荒原人在死亡情结的反照下,死亡已经渗透在生命的全过程。比起单纯的死亡恐惧,人们内心更出现了一种饱经战争摧残,生不如死的焦虑。对于同样可以看作描写历经一战灾难后人们的生活,不得不提到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里所描写的“暂时的幸存者以耐心、无辜和明显的温顺,顺从了如此不公正的命运” 。唯一不同的是《广岛之恋》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结束后爱情复苏,人们生活重建的希望,而《荒原》中却一再的描绘战争和死亡给人们带来的绝望和阴霾,满是没有出路的迷惘。残酷的现实湮灭了荒原人的爱情与信仰,战争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与痛苦,或许还有恐惧和仇恨,直至在痛苦中麻木的绝望。树木枯死,人们成群结队的送葬。象征生命之源的泰晤士河上抛满了垃圾,荒原人破碎的灵魂,像一堆破碎的石灰,散落在荒原的枯草里。白天看起来像黑夜,处处是冷风、白骨、老鼠、在死水中垂钓的麻木人儿,就连他所想到的也不过是关于兄弟和父亲的死亡。这个世界不符合荒原人的梦想,但它从来没以任何人梦想的符合形式出现过。历经繁华与腐朽、温情与背叛、流血与杀戮,背负了太多苦难的人们变得什么也说不出,平和隐忍麻木的生活。(三)丧失宗教信仰,灵魂得不到救赎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认为信教是让天主负担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销毁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却没有得到现世的福报,像“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因此荒原人在绝望的生活中不再信仰宗教。丰子恺在《佛无灵》里说得对,一般信佛的人“吃一天素,是希望获得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成金钱。这些人从佛堂里散出来,说的统是果报:某人长年吃素,邻家都烧光了,他家毫无损失。某人念《金刚经》,强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某人无子,信佛后一索得男。某人痔疮发,念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痔疮立刻断根。……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的话。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 《荒原》一诗中第三节“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就救拔/烧啊”出自佛陀的“火诫”。欲望之火让人利欲熏心,而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然而佛主并未降下让人们得以重生的圣火。就此看来,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在人们眼中都是无灵的。灵魂失去了归附的依属,死后上天堂,或是轮回的下辈子有好日子过都是虚无缥缈的。死去便是万事空,荒原人活在“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的荒原中又如何还愿意信仰宗教?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中,死便是荒原人最好的解脱。二、《荒原》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没找到那被绞死的人(即耶稣)。’怕水里的死亡。”于是我们在马丹梭梭屈里士患着重感冒,只会用太洛纸牌卜卦的女相士那里预知了荒原人的结局:死在水中。“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因为对于情欲、权利、财富的无尽欲望,而进入大海的漩涡,溺死在水中。于是诗人告诫人们“啊,你转着舵轮朝风的方向看”,不要再重蹈荒原人的覆辙。“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冬天使我们温暖”。荒原人的感官似乎出现了错乱,只因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本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天,是记忆中耶稣被犹大背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季节,“记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滋长发芽的只能是痛苦的往事。原本寒冷的冬天,大雪覆盖和冰封了荒原的破败,雪若溶化成水又给缺水的荒原带来了生机,于是是让人内心温暖的象征。《火诫》中,帖瑞西士说道:“我,那曾在底比斯的墙下坐过的/又曾在最卑微的死人中走过的。”在希腊故事中,底比斯是因为俄狄浦斯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弑父娶母犯下滔天大罪而变成荒原的。这个故事向来被看作命运悲剧,无法更改、亦无法避免的劫难。这里也暗示了荒原人死在水中的结局将可能是命运悲剧。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主动迈向死亡的坟墓。诗中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便在于:提出了重生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诗歌的第五节《雷霆的话》。 “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点明荒原之荒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再信仰宗教。“水”作为全诗中的关键意象有多重象征:一方面在“水里的死亡”,“小心死在水里”,它是情欲之海,苦难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是过往美好的象征,“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若没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中,它是生命甘露的象征。耶稣死后的荒原没有“水”,于是成了人间地狱,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所以我们可以说,荒原”之荒的根本是水荒。然而天空中乌云密布,六道众生“在静默中拱着背蹲伏着”,等待着降雨——然而甘露始终未降,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惧怕和逃避死亡的情绪无限放大。诗中作者用了三个对应物:耶稣死后的荒原、十月革命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并无实体的城”以及寻找圣杯的英雄所经历的磨难来描绘荒原的景象。残酷的现实似乎和希望并存。因为雷霆的声音说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是荒原人得以拯救的唯一方法。这也是作者所宣扬的宗教救世的理念。可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对于早已认为上帝死了,内心充满欲望而又焦躁不安的荒原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就连上帝都不相信了的人,又如何会相信上帝的言论?长期以来溺于性欲、历经战争、丧失宗教信仰的荒原人听到所谓的拯救方法就如同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只会变得越来越烦躁而绝望,因而更加不会相信宗教可以救世。此外,作者艾略特本人思想就有很大的矛盾和局限性,他所提出的拯救方法也被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因此,因信教而重生基本上是一条绝路。三、作者的“死亡情结”及其对《荒原》的影响艾略特在大学期间(1906年——1909年)对印度宗教兴趣浓厚,1927年又加入英国国籍,成为天主教徒。自身受到不同宗教的影响,因此有矛盾的一面。如同在《荒原》一诗中既出现了佛教中“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寓意,又有对于耶稣救世的期待。1926年,他说自己“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还倾向于纯粹的“反犹太主义”,轻蔑民主,不喜欢不学无术的普通人。他认为要以宗教和教会为政治和文化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统治人民,力图用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文明,其社会理想就是宗教救世。革命和民主在他看来是多余的“第三人 ”,唯有宗教才能救世。此外,还有人认为《荒原》汇集了他从1914年到1921年的七年间所经历的许多噩梦中的感受。“他与妻子的种种不和所引起的痛苦、烦躁和一时的精神崩溃都在荒原里有所反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艾略特在本诗中对女人有明显的厌恶和欠缺公正的描写。从这两点而言,艾略特本人思想有他的局限性。因此虽然《荒原》写出了人们集体的生存困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它最终未给人们带来得以解救的良方。“生不如死——渴望解脱——死亡预言——重生可能——命运悲剧”便构成了荒原人看似追逐死亡实则逃避的过程与结局。从作品的主体——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中处处流露的死亡情结归根结底是出自于作者自身思维倾向的影响。就我理解而言,艾略特本人的荒原意识、死亡情结出自以下三个方面:从文学创作生涯来看,艾略特本来是美国人,在1927年的时候加入了英国国籍。他在创作生涯的初期奔赴伦敦的缘故和庞德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氛围“稀薄”,而且很土。那时的美国文坛在艾略特的眼中低沉阴暗,如同文化的荒原,个人的文学才能得不到认同与欣赏,这也就意味着他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样的荒原生活必然会苦闷而看不到出路,自然滋长了死亡愿望。从婚姻角度来看,艾略特与第一任妻子薇薇安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七年间相互折磨和伤害,薇薇安后来甚至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此外,艾略特曾被证实有同性恋倾向。这一段婚姻经历,让他对女性有了噩梦般的印象,更让他看到爱情的消散和痛苦婚姻中生不如死的自己。那时从柏拉图、黑格尔、弗洛伊德到列维伊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理性主义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女性被定义为非理性,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否定性,一个被阉割得不完整的男人。艾略特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扬了。从艾略特的生活时代和背景来看,经历一战摧残的一代人,死亡印象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们。生存意义迷失,人们陷入空虚无聊的状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像机器一样变得冷漠而疏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物质和自我,而忽略了群体和沟通。暗地里的病孩子是垮掉的一代,麻木、虚妄、焦虑,生不如死的思想蔓延。当艾略特对整个世界的感受是一种毁灭感,那么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识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混乱的艾略特写了混乱的荒原,矛盾与纠结是无法避免的。他既让荒原人看清了荒原的末路,说有拯救的希望,却又告诉人们这是命运悲剧,无法避免死亡,这是一件何其残忍的事情。过往昌盛场面与今日荒原颓败景象的对比,更显绝望。诗人作为作品的创作者,自己所提出的宗教救世的观点亦是漏洞百出,荒原人又如何找得到出路?于是火的救赎改变不了荒原人死在水中的结局:浩瀚的欲望之海终将浇灭了圣火所带来的浴火重生的希望。于是宗教救世只是一种幻想,并不可能真的实现。诗人在作品中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流行谣谚,让男女同身的帖瑞西士将互不相干的复杂情节和意象连接起来,并在注释中解释道:“帖瑞西士虽然只是个旁观者,而并非一个真正的‘人物’,却是诗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联络全篇。”死亡情结弥漫全篇,诗人把所有的男人归结为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女人看成是“只有一个女人”,人们变成“非个性化”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死亡情结也是社会通病。我们从只言片语的破碎情节中,结合注释想要来理解艾略特,甚至是理解任何一代人都有可能产生并且滋长的死亡情结。四、《荒原》死亡情结对读者的启示荒原人病了,寄居在腐烂而狂乱的城市里,孤独而寂寞。欲望是原罪。总觉得别人是威胁,把自己锁在老鼠洞里,一个个地失去了器官。无法忘记那些死去的人,因为他们一直围聚在周围。荒原人痛哭起来,因为上帝死了。在暗夜里看不到光。恐吓、流血、阴影,第一千零一个信仰破灭。被梦想遗弃的荒原人爱上了死亡:唱一曲挽歌,躺下来,盖上白色床单,看心脏便成石头。阅读《荒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诗的开篇,西比儿说“我要死”便暗示了荒原人走向死亡的开始。丽尔等人在小酒馆里错乱而疯癫的道别,反复说着“请快些吧,时间到了”,就像在说着荒原人死亡期限的靠近。“明儿见。再见。”让人感觉到沮丧,如果还有明天,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活困境并没有得以改善。再见,再也不见便是最好。“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个体的命运便意味着集体的未来。就如同女相士所预言的荒原人的结局:死在水中。曾经无比繁华而美好的泰晤士河变得肮脏而丑陋,到处是垃圾,就连人也不例外。林林总总,世间百态,生不如死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却找不到解脱的出路,于是挣扎也显得毫无用处。绝望蔓延其中。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以为挣扎过就不会有遗憾。时光的广漠天地里,人类命运渺小如沧海一粟。空虚、寂寞、无聊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轻易感受得到。所谓生存困境,不只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更甚。当我们看到荒原人生不如死的痛苦,以为对于死亡热衷追逐就会有新生,却终究改变不了死亡和灭亡的宿命时,我们终于知道了:没有灵魂避难所。荒原人所走的这一条拯救无方的毁灭路,更激起了我们生的愿望和对出路的追寻。反思如何避免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可能走上的这么一条毁灭路,变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所以,请更努力的生活,请告诉自己生命每一秒钟都有意义,请对每一个人微笑,请照顾和爱护你身边的人,请明白存在真正的幸福。请不要做荒原人。我想这才是《荒原》想让我们懂得的。参考文献:[1].艾略特.荒原——.艾略特诗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利兹.艾略特在他的时代[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5]玛格丽特•杜拉斯.广岛之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丰子恺.佛无灵[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7]赵晓丽,屈长江.死之花——略论艾略特的死亡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8-01.[8]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 ——论艾略特的《荒原》[J].东方论坛,2003-03.[9]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的解读之一[N].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46 评论

yf只想依赖祢

1)Hamlet and His Delay《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之谜解》,(英文博士论文选刊),见《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硕士、博士论文文库》,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Poems of Mao Zedong《毛泽东诗词译注》(英文版)(英文注释并英译全部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The Book of Tao and Teh《老子英译》(英文版译著)(并撰有英汉语长篇论文),香港,199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Studies in Shakespeare《莎士比亚研究》(英文专著,),香港,1993;5) 150Masterpieces in Yuan Qu-poetry《元散曲150首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6)《英国浪漫派散文精华》,编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7)《张爱玲散文精华》(主编),作家出版社,1989年;8)《第三世纪》,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译;9) 《世界名诗鉴赏词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主编(与马相武合作),作家出版社,1991年;11) 《世界诗歌鉴赏大典》(主编)(上下卷),台湾地球出版社,1992;12) 《东西诗研究合璧论》(专著),香港,1993;13) 《林肯文集》(卷下),(译著),三联书店,1993;14)《辜正坤纯抒情诗选集》,香港,1993年;15) 《马约尔诗选》,(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6) 《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著),(主译、主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7) 《英美名诗选》(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18)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教程》(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19)《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评注,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20)《外国名诗三百首》评论,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21) 《元曲300首英译》,(即出);2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见《莎士比亚全集》卷八,译林出版社,1998年;23)《汉英对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汉英对照注释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台湾书林出版社1999年买走版权;24)《英美诗歌鉴赏金库》,辜正坤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25)《比较诗学》,迈纳著,王宇根等译,辜正坤审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6)《亨利六世》(上、中、下),覃学岚译,辜正坤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27)《智慧书》,主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28)《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出版社,1998年;29)《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出版社,1998年;30)《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无事生非》,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31)《动物宝宝成长记》(法译中)(共6小分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11月。32)《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理论专著,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3)《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理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3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注译本》,中华书局约稿,(拟于2004年出版)。35)《古希腊文学史》,《莎士比亚概论》,1999年。36)《美国文学精华》(共四册),合译,四川师大出版,1985年;37)《中西文化比较演讲录》,(完稿,即出)。(上述书目中有些书是修订重版书,特注。) 1)《乌鸦与叩门》(比较文学论文)(英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二期;2)《古英语与古汉语句法结构比较》(英文),《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专刊》,1986年第1期;3) 《老子思想体系概论》,(英文),见Lao Tzu, New Century Publisher, Hong Kang, 1993;4)《论毛泽东诗词》(英文),见Poems of Mao Zedong, Peking University, 1993;5) 《莎士比亚阴阳论》(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peare & Company, 1993;此文并在洛杉矶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中宣读;6) 《莎士比亚管窥》(英文),见《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7) 《东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阴阳循环互进论》,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WILD PEONY出版社《文化对话与误读》(英文版)一书,1997年版;又见《贸易报》1996年4月号;8)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冒险家们》(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 Company, 1993;9) 《Chang Xiuzhen教授〈老子道德经英文翻译诠释书目研究〉序》,《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10)《论前导翻译学》(英文),《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2000年第2期;第30-36页。11)《玄翻译学原理》(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4期。12)《玄翻译学原理》(I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5期。 13)《荒原与凤凰涅盘》,《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1984年第一期;《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一期;14)《尝试与成功-荒原与凤凰涅盘语言风格略论》(比较文学论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1期;15)《元文学与泛文学-兼论文学批评多向互补太极模式》,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一期;16)《三欲原动力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四期;17)《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国翻译》,1989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1期;《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当代翻译百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译学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8)《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古文体),《百家》,1989年第一期;19)《中西诗译例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20) 《互构语言学与人类的命运》,在全国第四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曾引起强烈反响;21)《西方莎评四四百年》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一,1992年;22)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23) 《互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第一期;24)《汉语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为拼音文字》,《汉语学习》,1993年第5期;25) 《十九世纪前西方倒莎论述评》,《国外文学》,1993年第五期;2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名作欣赏》,1993年第五期;27) 《诗书画论》,《巴黎龙报》,1993年9月18日;28) 《汉语与拼音文字》,《巴黎龙报》,1994年4月16日;29)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4年第三期;30) 《三欲论与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之谜解》,在94国际莎士比亚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大会宣讲);31) 《诗与人类世界的命运》,人民日报《大地》月刊,1994年2月号;32)《翻译教学法研究》,(与安美华教授合作),《大学英语》,1993年第三期;33)《中国名诗300首》序(古文体),人民日报社主办《大地》月刊,1994年9月号;34) 《互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第一期;35)《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六期;36)1995年9月28日在国际华人文化研讨会上宣讲论文《语言音义同构论与文化发展之谜》(作为大会论文宣讲),其中提出的崭新的观点汉语音义同构论引起极强烈反响。大会评论人陈公仲教授在大会上发言说此文在国际国内宣告了一个崭新学科的诞生,并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语言文化学术界的重大突破;37) 《东西文化演进七大律》,在国际比较文化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1995年10月;北京大学校刊1996年第733-734连载;38)《互构语言学与三元结构模式》《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39)《信息高速公路与人类大文化》,《人民日报》1996年5月22日;40)《电脑·信息·文化》,《中国电子报》,1996年5月28日;41)《电脑与哲学》,《市场经营报》,1996年6月;42)《电脑无端,大道不泯》,《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1997年第一期(总第215期);43)《未来之路译名说》,《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1997年第二期(总第216期);44) 《翻译理论著作序言3篇》,《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45)《经典翻译理论命题辩证》,《巴蜀译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6)《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47)《中国人失掉了人格吗?-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29期;48)《再谈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30期;49)《互构语言学与经典语言学命题辩证》,《语言研究丛刊》,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编,2004年第1辑。50)《我译智慧书》,《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51))评《走向混沌》,《演艺圈》,1999年第期;52)《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77页—86页。53) 《高考试题设计理路与中学语文水平测试目的》,《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54)《语言演进律与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理论的批判》,《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55)《译学大辞典》序,《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9,1-2期。56)《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一,1997年10月57)《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二,1997年10月58)《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三,12,1997年10月59)《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四,1997年10月60)《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学者谈名著》五,1997年10月61)《网络与中西文化》,见文池编《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00、6。62)《从罗塞蒂的一首诗歌论诗歌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64)《世界诗歌鉴赏五法门》(7万字论文),《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6)《中西智慧观与中西文化比较》,《博览群书》,)《翻译理论著作序文四篇》,《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第23-27页。68)《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译注加评论,《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第71-74页。69)《文学翻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文学翻译学〉序》,《中国翻译》,2000年6期。70)《欣看译海卷新涛》(为黄新渠教授《翻译的浪花》一书所作序),见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2002年4期。71)《北京大学研究生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翻译协会出版,2001年。72)《良药与毒药-中西文化比较》,见《知识的绝响-徘徊在空间、时间与创造之间》,沉睡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见《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灵光》,新世界出版社,。74)《中西文化比较略论》,见《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召开的外国诗歌翻译座谈会上的发言,《世界文学》)《难以相融的中西文化》,见《北大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语学习门径探微》,《外语沙龙》,;转载《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8)为叶子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做序,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元-泛比较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2002年12月21日。82)《自发性家族共产社团考察与中国社会的前途》,北大讲座,即出。8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经典翻译命题辩证》,《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84) 《从中西文明差别看中国的崛起及战略思考》,《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7期。85)《对话:学问—翻译—与国际接轨?》,(为叶子南《翻译对话录》一书所做的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86)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战略回应》,《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8期。87) 《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的教育战略》,《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9期。88) 《辜正坤教授访谈录》,辜正坤谈,刘昊记录整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2-3期。89) 《中西文化比较与教育观》,《博览群书》,2003年第8期。90)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问题》,《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91)《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作为大会主题论文宣讲),2002年12月21日于广东中山大学。92) “The Raven” and “Knocking on the Door”,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 December )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1期。94) 《玄翻译学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前途》,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首位宣讲论文,2003年7月13日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95) 《玄翻译学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大会宣讲论文),全国首届张谷若先生纪念会暨翻译研讨会,山东烟台,2003年8月13日。96) 《<;汉英双解英语同义词词典>;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97)《从中西文明比较看中国的崛起》,《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8) Shakespeare: Its Impact up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SETOHATokyo Conference 2003,East Asia through Other Eyes,Tokyo University,2004年3月。99)《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批判与语言学新定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4月。100) 〈语言的必然性〉,〈语言学研究〉第三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101) 《中西文化价值定位与全球文化建构方略》,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02) 《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载《北大清华名师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03)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2月。104)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辨》,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上述文章中有个别文章因不同刊物使用情况有别,有重复处,特注。) 105)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芙蓉芳姿情高洁》获奖专集当代书画名家栏目中,'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06)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北大人书画作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7)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63)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世界华人书画作品精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2月。108)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人民画报及中国画报出版社,2000年11月。109)水墨荷花图二幅,载《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12月。110)水墨荷花图一幅载《映日荷花别样红》获奖专集当代中国诗书画印名家作品一栏中(第149页),'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114)水墨荷花一幅载于《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珍藏本),(西北卷第25页),香港华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月12月版。

298 评论

相关问答

  • 荒野猎人议论文有什么题目

    有,我这有很多电影,感兴趣的话了解点击我点我主页。……了解一下

    二x小b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荒煤气导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快捷生成方法 毕业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或者博士毕业论文。一般的小论文就四五页,而硕士论文动辄五六十页,有的甚至七八十页。所

    华尔街学徒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人员流失的原因与措施

    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正常的员工流动有利于避免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僵化,给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新鲜血液,有利于员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员工流失率过高的话将不利于

    甜心派儿59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汉代灾荒

    参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吧~~

    聪明糊涂心y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猪肉荒论文参考文献

    猪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不仅对养猪业发展有所影响,也关系著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养殖户对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极为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小mini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