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8

韩食小神厨
首页 > 学术论文 > 明朝美女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少年卡米

已采纳

对于一个朝代的研究,不外乎几点:行政模式、军事制度、国家环境、社会形态。然后没一点给你几个题目,再稍微发散一下,供你选取。1,行政上的问题,比如科举的变革,明朝的科举与宋朝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基本的点就是宋朝不用考秀才,而是直接推荐之后考州试,过了就是举人,然后去考进士。明朝却有童生试,要先在县里考秀才。又比如党争问题,明末东林党之类的,对于国家的影响。2,军事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导致了许多问题。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许多原因造成了这个卫所制度下的士兵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也间接促成了将军的私兵。3,国家环境。草原上的鞑靼,辽东的满人。开始来贸易的洋人,东南亚的战争,等等。其中可以主要关注明朝对于蒙古人的分化政策,以及土木堡。还有嘉靖前后与洋人的贸易。4,社会形态。可以谈论国家税收制度,对于有功名之人免税问题,带来的土地兼并问题。还有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这个查阅《金瓶梅》中的描述与记载。以上都是大方向,可以在大方向中选取一个小支脉,认真查阅之后动笔,必然是一篇好论文。附上一个小建议,若是我自己写。大概会写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社会其实并非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是与现代的社会很相似,金瓶梅之中对此有很多描述。比如寡妇改嫁的普遍性,商人的社会地位,运河的影响,家长里短的琐碎,人与人交往的形势等等。也可以阐述土地兼并的问题根源,从功名科考之上开始,再到避税逃税,造成国家税收大面积流失的现象。也可以就谈城镇的生活水平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金瓶梅中找到答案。就是随便想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97 评论

倒数第一丑

江苏南京人,明初京城女子刘莫邪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一生有两奇,一奇是她那个御赐的“女秀才”的名号,二奇则是她后半生暗中联络,拥戴故君的行动,最终,她也就是死在这后一奇上。刘莫邪出生于元末南京城中一个普通读书人家,父母早逝,年幼的刘莫邪被舅舅家收养。她舅舅是个闲散之人,膝下无子,非常疼爱已是孤儿的外甥女,见她聪明伶俐,所以常教她些名家诗词,小小年龄的刘莫邪竟能听三遍就记住,而且还能依自己的理解评点一番。舅舅见小莫邪乖巧可爱,每次参加文友的诗会总爱带着她,这种时候,小莫邪特别高兴,在诗会上,她闪着一双乌亮的大眼睛,专心致至地盯着品诗论文的大人们。那些诗兴盎然的文人除了偶尔逗弄一下这个长相甜美的小姑娘外,谁也不把她放在眼里。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一帮文友又在一座花园中举办文会,小莫邪照例由舅舅带着参加了。这次的诗题是“咏四季花”,由每人在素笺上写一首诗。小莫邪看到大人们或低头沉吟,或挥笔走龙,很有兴致,于是也向舅舅讨来纸笔,悄悄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三秋桂子美钱塘,疏影横斜点素妆;十里芙蓉娇出水,春风桃李满庭芳。这时莫邪的舅舅还未写完,小莫邪扯了扯舅舅的衣襟,把写好的诗笺递给了他。舅舅接过诗笺一看,十分满意,于是对众人诵吟了一遍,顿时,文会上人人喷喷称奇。这短短四句诗,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秋桂子、冬梅花、夏芙蓉、春桃李,四季代表性的花卉,诗意虽谈不上新奇,但出自一个九岁小姑娘之手,诗句老练自然,怎不让众文人赞口不绝呢!从此,小莫邪成了文会中的一位正式成员每次与大人平起平坐,作诗论文,她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南京城中人人皆知的:“女神童。”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南京也成了战火纷飞之地,在性命难保的动荡之中,谁也顾不得什么诗文,刘莫邪这个“女神童”自然也就没人关心了。朱元漳力挫群雄,破元立明成了明太祖,京都定在南京,南京城便又恢复了昔日的升平繁华。这时,花信年华的刘莫邪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时的刘莫邪已成了一个圆熟干练的小妇人,凭着她的诗才和诗名,频频出现于公侯门的诗文酒会,成了高级社交圈中的名流,尤其受到一些名媛贵妇的倾爱。她与明太祖的女儿大长公主关系十分密切,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常客,如此一来,她的盛名通过大长公主又传到明太祖耳中。明太祖朱元漳虽出身贫贱,却也酷爱附庸风雅,听女儿说起京城里有一个女才子,特意召到殿上面试。刘莫邪在皇帝面前毫不惊慌,应答自如,朱元漳一时高兴,当即赐她为“女秀才”。按科举考试的惯例,秀才是通过“县试”就可以取得的基本资格;根本无需皇帝钦命,皇帝只主持“殿试”,从进士中点状元。如今由明大祖亲自赐给刘莫邪一个“女秀才”称号,可以说是有点不伦不类,很是滑稽;但既然是皇帝开了金口,谁也不能说不合适,从此,刘莫邪就有皇帝御赐的“女秀才”这一奇特名号。刘莫邪不但名号奇特,身世也令人猜摸不透。战乱之后,刘莫邪是以一个独身妇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时而作贵夫人打扮,妆扮得浑身溢光流彩;时而又布衣淡妆,俨然一副村姑民妇模样,谁也弄不清她的身份。有人说她嫁过人,丈夫是个富商,在战乱中丧生,却给她留下了大批钱财,使她成了个富孀;也有说她在战乱中遇到世外高人,传授给她了幻术蛊法,能替人医治疑难杂病,也能迷人心神;还有人说她曾经出家为尼,在青灯古刹中潜心修炼,因而练得一手好书法和一身诗才。因为她从不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经历,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猜测。现在,刘莫邪顶着“女秀才”的头衔,似乎有了个身份。虽说一般的秀才并没有多少地位,俯首便可抓出一把来;可刘莫邪这个秀才与别人不同,因为她是皇帝御赐的特殊秀才,全国独此一个,不知不觉地有了“见官大三级”的殊荣,再加上她与大长公主的密友关系,人人便对她敬畏三分。她广交达官贵人、文士名流,因为她的聪明才干和豁达爽朗的性格,成了京城里的一个十分吃得开、兜得转的“名女人”,办起事来总能左右逢源。后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这时太子已先他而逝,于是由皇太孙允敉继位,作了明惠帝。惠帝害怕明太祖所分封的藩王势力膨胀影响自己的政权,就听从了侍臣齐泰、黄子澄的计谋,采取了削藩政策。分封在燕地的燕王朱核对此十分不满,他凭着手中的兵权,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由燕京起兵南下,实际上是要争夺惠帝的皇位。 惠帝急忙派大军去,无奈燕王的军队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双方血战了四个年头。大长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梅殷,奉命率领重兵屯扎在淮南,以作为保护南京的屏障,几经交锋后,朱棣的部队逐渐攻下一些北方的城市,许多北方守将在大军压顶的形势之下,纷纷降归了燕王。燕王大军直逼到淮南,局势紧迫,南京城中风传驸马都尉梅殷也有投降意图,一时间,全城官民惶恐不安。副都御史茅大方想写信探明梅殷的态度,可是兵荒马乱之中,竟找不到人去冒险送信。就在这时,刘莫邪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因为她长期周旋于官贵门户,所以对政局十分清楚,危乱之时,她有意地运用自己特殊的能力,助朝廷一臂之力。因为刘莫邪是梅殷妻子的密友,她去传信自然合适不过,茅大方当即写下一诗帖笺,并密嘱有关事项,刘莫邪便携带诗笺离开了南京。穿过硝烟弥漫的路程,刘莫邪风尘仆仆地来到淮安防地,拜见了梅殷。梅殷一见是妻子大长公主的闺中密友来到,惊讶之余当然是殷勤招待。到了帅府,刘莫邪取出茅大方的诗笺对着梅殷大声朗诵道: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关中事业萧丞相,塞上功勋马伏波;老成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因是探试梅殷的态度,所以这首诗写得含义曲折委婉,使梅殷一时间不甚明白刘莫邪百里送诗的意图,于是问:“此诗何意?”刘莫邪觉得梅殷似无二心,就索性点明了说:“茅大人对西风兴悲,是担心树叶将辞旧枝呀!”梅殷番然领悟,忙表白道:“食君之禄,忠君之国,理所当然。梅某率兵拒敌,决不会作辞枝的落叶,随风飘舞!”刘莫邪证实了自己的感觉,连夜返回南京,把消息传给了茅大方。此后,燕王大举南下,探知了梅殷坚决抗拒的决心,只好绕过了他的防地,由扬州渡江直取京师。谷王朱穗归降,薛岩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很快就被攻陷,宫中燃起了大火,朱棣进宫时,惠帝已不知去向。燕王朱棣自立为皇帝,称为明成祖,改元永乐,重制朝纲。梅殷一死,女秀才刘莫邪立刻被捕了。当时许多公侯的家眷和文人名士,出于仰慕女秀才的才华和能耐,纷纷出面为她向朝廷求情。人们普遍认为,她不过是个女流之辈,没有丈夫子女,也没有官职,怎么可能去参加那些皇位之争的政治活动,想必是冤枉了她。等到后来,许多证据陆续查清后,人们不再敢为她说情求保了,只是惊叹这女子为何有这般出人意料的举措。刘莫邪此时已经年逾半白,历尽繁华之后,自己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政治道路,事到如今,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所以对生死已能安然处之。在狱中她十分但然地嬉笑怒骂,把一些见风使舵的软骨头旧臣,一个个指名讥笑嘲弄,纵情表明自己坚贞的信念。有一天,大理寺少卿薛岩前去查狱,前呼后拥,不可一世。他本是惠帝旧臣,因打开金川门降迎朱棣进京而有功,所以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宠臣。刘莫邪见他那无耻的得意之状,朝他吐了一口口水,并哈哈大笑地朗吟道:三朝元老两朝臣,尺蠖龙蛇看屈伸;缩头胁肩公相贵,金川门外迎新君。这首诗正好揭了薛岩的伤疤,他不由恼羞成怒,临走时命狱卒在当天夜里将刘莫邪缢杀了。就这样女秀才结束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给人们留下无数惊叹和不解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小的孤茔,位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两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童年的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她见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老尼抚着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小姐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小青好奇心正强,饶有兴致地点点头。老尼闭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经。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小青,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转身对小青母亲郑重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岁还活不到。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认为凭自家的条件,小青无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定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送走化缘老尼后,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诛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住进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杨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是红烛。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小姐,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如今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四。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两首绝句: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小青就焉焉地睡着了。正巧这时崔氏路过,见屋内寂静无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发淫威,吵嚷起来。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她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一日,小青对老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画师又开始重新作画。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冯小青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于是,第三次画象,冯小青不再一板正经地摆着姿势,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四天时间把画画成。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少爷。一切交待完毕,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象拜了两拜,禁不住大声恸哭,哭声愈来愈小,终于气断身亡。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喊着:“我负卿!我负卿!”清检遗物时,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象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不料,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书名就称《焚余稿》。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信传来唤踏春。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何处双禽集画阑,朱朱翠翠似青鸾。如今几个怜文彩?也向秋风斗羽翰!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珠众伎收。值得楼前身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苏坦妹,元末明初,江浙一带著名的才女,和楚方玉并称“江南苏楚”。同浙江四贤,刘伯温等人也是素有往来,他们经常参加浙江地区当时非常有名的“兰溪会”,在会上常常高谈阔论,吟诗作对。真是“红颜薄命”啊,苏坦妹正值如花似玉的年纪时却被朱元璋给误杀了,后来,朱元璋为了表示悔意,在苏坦妹的坟前立了一个“罪己碑”。楚方玉,元末明初江南才女之一,死时年仅24岁,14岁便与江南另一才女苏坦妹并称“江南楚苏”, 在浙西文人汇集的著名诗会---兰溪雅会上,以诗才力压群贤.与苏坦妹并称,二人交好情同姐妹.明初因苏坦妹被朱元璋误杀,作为挚友的楚方玉悲痛万分,立誓要为苏坦妹申冤,随后就有了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并一夺状元之举,在大殿上羞辱朱元璋的传奇故事!从小备受战乱之苦,家人都死于战火,后跟随一老仆人背井离乡,曾在一寒冬之日给了落破之时的朱元璋一碗泔水---说是什么珍珠翡翠白玉汤,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施舍之人.最后,当楚方玉在高中状元之后再大殿上说明当年施舍之事后,朱元璋仰慕其才情和美貌,想纳其为妃,楚方玉冰清玉洁怎肯答应,最后,完成了一生最后一本书稿<<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之后,便投缳自缢了.文稿还是当年"浙西四贤"之一的宋濂给帮忙刊发的.今已轶失.宋濂看到当年的文坛好友仙逝,惋惜的连叹道"可惜!可怜!可叹!"

226 评论

宇晨yuchen

中国的各朝各代对美女的审美观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唐代的美女形象,在婉丽温雅外,又强调体态丰肥的健美。宋以后,盛唐时期的阳刚之美让位于宋代阴柔之美;开阔豁达的心胸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女性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西厢记》中崔莺莺是“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翠裙鸳绣金莲术,红袖鸾销玉笋长”,“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闻静以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明代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女性形体的完整的美。明代才女叶小鸾著有《艳体连珠》,分别吟咏妇女的发、腰、足和全身。叶小鸾的母亲沈宜修又作《续艳体连珠》除发、腰、足外,又吟咏了妇女的眉、目 、唇、手四个部位或器官,使得女性人体美更为完备。叶小鸾所吟咏,描绘的女性发、腰、足之美,正是明代重视缠足时期,士大夫们欣赏女性形体美的最重要的人体部位。头,腰,足三者皆美,则女性的整体形象也必然是美的。黑而长的秀发,柔软纤细的腰身,纤细窄小的脚就构成了明代标准的瘦美人。叶小鸾特别注意到女性全身整体形象的美:盖闻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画。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蓉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美丽的女子,整个身影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她的美不是靠脂粉铅华所能打扮出来的,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优美的身姿,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构成了整体的美,就像梅花的美是五个花瓣共同构成的和皆的美;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美丽来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来自内在的美。身为女性,而且是容貌出众,才华超群的少女叶小鸾,她的女性美观念,比起当时的士大夫、文人来要进步得多。她不是从观赏、玩弄女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美,而是把女性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和皆的整体美,自然美与内在美相一致的完美形象。这是难能可贵的。明未清初人卫泳 的《悦容编》(又名《鸳鸯谱》)。是一篇有关女性美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分为:随缘、葺居、缘饰、选侍、雅供、博古、寻真、及时、晤对、钟情、借资 、招隐、达观等十三部。文章对美女的选择、美女的居住环境、室内陈设、识字女子室内的书画、书籍,直到美女的修饰、化妆都有所论述。特别对美女的各种情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卫咏认为女子的美丑,没有绝对的、僵死的标准,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他说:“大抵女子好丑无定容,惟人取悦,悦之至而容亦至,众人亦收国土之享。”女子的美丑,只在于男人的主观爱好。有喜欢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欢者的眼中就变得美丽了,众人也就跟着说这位女子美貌出众。也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基于这种对女性美审美标准的相对性的认识,作者提出选择美女(妻、妾)“要以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而不要苛求,不要对女子吹毛求疵。主张选择女子要随缘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过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气,金茎玉露,萃为闺房。遇之者,若前世,若梦中,瑟鸣铁跃,剑合龙飞,一切关河岁月,都不能间隔。然非奇缘不遇。”没有“奇缘”是难于遇到绝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只要有缘分就是好的妻、妾。“无才便为德,大贞出于淫,皆当弃短取长,安知不买骨致马,而天龙降于好画者哉!”提出了“弃短取长”的选择妻、妾的原则,主张要看到女子的长处,不要看其短处。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差一点的,甚至丑一点的,只要自己认为她美,她就是美女。这就是卫泳的美女观。《悦容编》对女性的情、态、趣、神作了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描绘,可视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女性美审美情趣的集中代表。他说:“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她们的“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唇檀烘日,媚体迎风,喜之态;星眼微瞋,柳眉重晕,怒之态;梨花带雨,蝉露秋技,泣之态;鬓云乱洒,胸雪横舒,睡之态;金针倒拈,绣屏斜倚,懒之态;长颦减翠,瘦靥消红,病之态。美女的“情”也是多种多样的:惜花踏月为芳情,倚栏踏径为闲情,小窗凝坐为幽情,含娇细语为柔情,无明无夜,乍笑乍啼,为痴情。美女还有各种各样的“趣”:镜里容,月下影,隔帘形,空趣也;灯前目,被底足,帐中音,逸趣也;酒微醺,妆半卸,睡初回,别趣也;风流汗,相思泪,云雨梦,奇趣也。除六态,五情,四趣外,美女还有五“神”:神丽如花艳,神爽如秋月,神情如玉壶冰,神困顿如软玉,神飘荡轻扬如茶香,如烟缕,乍散乍收。卫泳认为,态、情、趣、神、心“数者,皆美人真境。然得神为上,得趣次之,得情得态又次之”。然而唯有得心,与美女心心相印,才是最难得的。所谓得心,既今天的“爱情”。男女真心相爱是最难得的。故有终身不得,而反得之一语,历年不得,而反之邂逅 ,厮守追欢浑闲事,而一朝隔别,万里系心。千般爱护,万种殷勤,了不动念,而一番怨恨,想思千古。或苦恋不得,无心得之;或现前不得,死后得之。故曰:九死易,寸心难。在明末清初,男女没有恋爱自由,选美女只是男性主动选择女性,所以很难得到女性对男子的真实爱情。在旧式婚姻中,绝大多数是无爱情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极少数。因而,卫泳慨叹得女人的心最难。看来,卫泳是主张追求纯真爱情的。他认为“情一字,可以生而死,可以死而生”。他是以情反“理”的“理学”叛逆者。卫泳强调美女的一生都是美的,反对“美人迟暮”。“人老珠黄”的说法。他说:“美人自少至老,穷年竟日,无非行乐之场。”他把女性的一生分为少、壮、半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美的特色。“少时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为含金柳,为芳兰蕊,为雨前茶,体有真香,面有真色”,是美丽女人的花季,是美女最美的时期。但是,美女壮年时有壮年时的优点。“及其壮也,如日中天,如月满轮,如春半桃花,如午时盛开牡丹,无不逞之容,无不工之致,亦无不胜之任。”女性的壮年时期,最为成熟,最旺盛,干什么都能胜任。“至于半老,则时及暮而姿或半,色渐淡而意更远,约略梳妆,遍多雅韵。调适珍重,自觉稳心。如久窖酒,如霜后橘。知老将提兵,调度自别,此终身快意时也。”女性半老以后,更是别有一种情趣。卫泳所谈美人,实际上是指妻、妾。他认为女人一生都是美的,因此要与所爱的女性终生相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相守;从晨至夜,时时刻刻相伴。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R26;声容部》是专论妇女生活起居的著作,可看作清代妇女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中对女性美多有论述。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女性美观念的集大成者。如果说卫泳的女性美观念是注重女性的神、态、情、趣之美,注重男女相亲相爱,以心相交的精神方面。那么,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则注重于女子的容貌、形体之美,既注重外在的美。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女性的美色第一在肌肤,而以肤色白为最难得。“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生为黄种人的汉民族,自先秦以来就以肌肤白为美,到明、清时代,这种“一白遮百丑”的观念更为强烈。李渔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女演员化妆的经验,认为某些肌肤不白的人,也可以使其变白。他把皮肤是否白嫩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其次是眉眼。“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再次为手足。手以“纤纤玉指”为最美,但具有“纤纤玉指”的女子太少,“十百之中,不能一二靓也”,因而在“或嫩或柔,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就可以了。美女的脚“但求窄小”而又善于走路者为最美。“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最后是修饰,李渔认为女人“无论妍媸美恶”,都要讲究修饰。但他同时又指出,修饰不能太过份,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对妇女的衣着,提倡洁和雅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他特别强调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主张女性美是德、色、才的统一,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说,他认为“无才是德”是“前人愤激之辞”,是“见噎废食之说。”“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才与德是可以统一的,兼备的。他主张妻为正室,应当以德为主;妾婢“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因而婢妾更侧重于色与才。明未文学家叶绍袁认为“德才色为妇人三不朽”,李渔把德归属于妻,才色属妾,更接近于封建时代男性权势者娶妻纳妾的实际标准。李渔主张妇女所学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而女工则是必修课。女子除了学会过硬的女工外,最好能读书识字,又能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也比一点不懂要好。主张女性要较全面的发展,这是颇有见地的。清人徐震著有《美人谱》。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容,就是容貌,以“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为最美。这是形体美的标准。韵,说的是韵致,如帘内影、歌余舞倦时的柔弱之态,倚栏待月的美态,等等 。技,即琴、棋、书、画、刺绣一类技艺。事,是指女性煎茶、焚香、看花、扑蝶等活动。居,是指美女居住环境,如金屋、玉楼、象牙床、芙蓉帐等。候,说的是美女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美态,如画船明月、雪映珠帘、夕阳芳草、雨打芭蕉等 ,把女性美与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饰,即美女的修饰,如珠衫、绡帔、凤头鞋、玉佩、明珰等装饰品及衣物。助,说的是梳妆、用具、书籍等辅助用品,如象梳、菱花、玉镜台、端砚、玉萧、毛诗、韵书等,甚至把“俊婢”也列入此类。馔,即美女的食物,如鲜荔枝、山珍、海味之类。趣,则是指美女的情趣,如醉倚郎肩、兰汤昼沐、眼色偷传、微含醋意,等等。清中叶以后,特别是晚清时期,一些封建文人迷恋小脚,写了不少品评、吟咏、玩赏小脚的文字,女性美走向畸形。总结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年龄。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二、容貌。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 红齿白者便是美。三、体态。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四、情态。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五、修饰。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与西方国家不同,古代中国人缺乏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无论男女裸体均被为羞耻之事。女性的裸体更忌暴露。艺术对形体的表现手法也远不如西方国家。中国出土文物中,四川彭县汉墓中的男女拥抱接吻的石雕,江苏涟水汉墓中的一男二女怀抱铜像,这两件作品皆人体比例失调,与古希腊那俊美的人体雕塑作品相差甚远。在绘画方面,明朝的春宫图中绝大部分作品人体比例失调,通常是头大身小,偏于肥胖。人体艺术作品中成就最高的要算1630年的《新刻绣像评金瓶梅》中的200幅本刻插图。其中有几十幅插图出现了男女裸体,人体比例匀称美观。关于人体美的文字描述,在《长生殿》“窥俗”一节,有这样的表达: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轻盈臂腕消香腻,绰钓腰身漾碧漪。明露骨,泌雪肌。一痕酥透双蓓蕾,半点春藏小麝脐。《杂事秘辛》一文,托名汉代“ 天名氏”,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伪托之作,该文记载:汉武帝想册立梁商16岁的女儿梁玉莹为后,事先派一个叫吴姁的女官,前往检查梁莹的身体。这份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形体的审美观念。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肌理腻洁,拊不留手。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处坟起,为展两段,阴沟渥丹,火齐欲吐……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骨骨。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臂视肩广减三 寸,自肩至脂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该文把一个发育健全的美少女在身体上应具备的条件详细地描述出来。东方女性的心理情感特征表现为温柔、含蓄、细腻、端庄、娴雅、稳重、仁慈、娇弱,感性中理性,自然中渗透着社会性。古时候的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这些美女个个艳丽出众,有些甚至具有倾国倾城之姿。综合上述中国古代女性在形体、心理情感和服饰等诸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美女则心须具备这些条件方可称为美女。1、乌发蝉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的秀发应该象黑漆一般乌黑油亮。站立的时候,长发就象黑瀑布一般直泻而下,不但要有光泽,还要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所谓“蝉鬓”,是指两边的鬓发要薄如蝉的两翼.“乌发”一词,在《左传》中就曾出现过。而“蝉翼”的起源,则是魏文帝后宫一位叫莫琼树的美女所梳的发型,她的鬓发梳的象蝉翼一样薄而且美。宫中的其他女性争相仿效她的发型,因此便有了“蝉翼”一词出现。2、云鬓雾鬟。云鬓雾鬟是形容女人的发髻如云雾一般,高高束起。相传发髻的由来是由女娲所创。她用羊毛编结成细绳,结在发后,再用竹枝做成的“筓”把头发盘结成“髻”,前汉成帝的宠姬和德,沐浴时,喜欢在头发上洒些香水,再把发丝轻轻挽成髻,模样十分迷人,因此很得汉成帝宠爱。后汉明帝时的马皇后,头发又长又浓又密,她的头发可以挽起高高的发髻,剩下的头发还可以绕发髻三圈。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了略为倾斜的“堕马髻”。由于相当优雅美丽,因此这种发型一时蔚为风尚,许多仕女纷纷模仿,使堕马髻大为流行。据说汉文帝的皇后每天化妆时,都会有一条青蛇从床底下爬出来,在它面前盘起身体。皇后觉得青蛇盘身的形态很美,便按着那种形态把头发挽起成鬓,果然相当神奇而美丽。由于那条青蛇每天都从不同的姿势盘屈身体,因此皇后每天也会变换不同的发型。当时人们便把皇后这种美丽的发鬓称之为“灵蛇鬓”。3、蛾眉青黛。周朝的女人,流行画眉,先把眉毛剃去,再以“黛”来自由描绘眉毛的形态。所谓“黛”就是用笔把眉毛处涂黑的意思。在《诗经》和《楚辞》中,形容美女的眉毛为“蛾眉”。所谓“蛾眉”就是眉型象蛾的翅膀般淡而自然。这种眉毛,是当时最流行的眉型之一。汉初诗人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她的眉毛如远山般,既长又弯曲,十分美丽,因而赢得了“眉如远山”的美名。隋炀帝的爱妃吴绛仙也很擅长画眉,因此颇受炀帝的宠爱。不仅如此,炀帝还命令宫女们向她学习,画上这种称为“蛾绿黛”的眉型。当时的宫女都是使用由波斯进口的一种叫做“螺子黛”的颜料来画眉的,可是这种颜料价格昂贵,如果宫中的后妃全部使用的话,一天至少要消耗五箱以上。因此,宫女们只好在螺中混入一种铜的绿粉来使用,只有吴绛仙能使用纯粹的螺子黛来画眉。由此可知吴绛仙受宠的程度了。4、明眸流眄。除了嘴巴以外,眼睛也是传达盛情的工具之一。有句成语“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回事。一对美丽的眼睛,自古以来就是形容美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明眸”指的就是又黑又大的眼睛,而“流眄”也就是俗称的“抛媚眼”。试想,一个女人如果用一双美丽的眼睛,似笑非笑地向男人抛媚眼,那么男人便会很容易被诱惑了。5、朱唇皓齿。顾名思义,朱唇皓齿便是红艳艳的嘴唇和白皙的牙齿。所谓朱唇轻启,贝齿微露,红唇不仅可使牙齿显得洁白,而白皙的牙齿更能衬托出嘴唇的鲜明色彩,因此这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6、 玉指素臂。自古以来,中国便相当重视手指。有一种算命方式“摸骨”,摸的就是指掌。一个美女不但要把指甲留得很长,同时还要修剪得很整齐。有人说十指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巧拙,同时跟人生的兴衰荣枯也有很大关系。手指纤细的人多半相当聪颖,指尖尖细表示具有智慧,肘部丰满,手臂圆润的人,容易成功。最理想的手指应该是指头尖,手指细、长,柔嫩。符合这些条件的手指,便是大们平时所称的“纤纤玉指。手指之外,美人的手臂,还必须细白、柔嫩,如凝脂般丰满、圆润而具有弹性,这样的手臂,便被形容为皓臂、素臂。7、胖瘦得宜。中国的美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唐朝杨贵妃般肉体丰盈的美女,(可喻为牡丹);另一种则是汉朝赵飞燕型的纤细美女,(可以喻为杨柳之姿)。也就是娇艳诱人的贵妇型美人和既理智又有气质的纤瘦美人。在这两种美人中,中国人还是比较偏好后者。因此,多半的文学、史书中所称颂的美女,都是属于纤细型的,例如,楚灵王对细腰的女子特别感兴趣,因此后宫的女子便拼命减肥,希望能博取楚灵王的喜爱,因此后宫因而饿死了不少的女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更是这样清瘦的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除了纤瘦细腰之外,肌肤也必须晶莹剔透,最好能象雪一样洁白。“雪肤”也是一个美人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8、莲步小袜。“莲步”是形容缠过足的女人移动步伐时的模样,“小袜”则是指缠足的女性所穿的小小的袜。因为后面有专门一章叙述“缠足”,因此这里省略不提。9,红妆粉饰。这里指女人抹上白粉搽上腮红的模样。“白粉”的出现,大约是在商未周初(公元前七世纪),而红粉的发明则稍迟。大约到了春秋时(公元前五世纪)才被使用。所谓白粉,就是铅白、铅粉,也有人称其为铅华或直接称为“粉”,据说是夏禹发明的,不过,也有人说是商纣王所做的,然而女性普遍地在脸上涂抹白粉,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至于红妆,最早,女性是将一种被称为“朱”的染料涂在脸上,后来才懂得使用胭脂。据说,胭脂是北方匈奴所发明的。燕国便栽种了很多制造胭脂的植物。匈奴称自己的妻子为“阏氏”,也就是可爱如“胭脂”的意思。阏氏不仅和胭脂意义相同,连发音也很是相似。10、肌肤芬芳。美女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不过并不是胭脂的香味,而是由女性肌肤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香气。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曾把绝色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据说,西施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她沐浴过的洗澡水,被称为“香水泉”,宫女们都争先恐后地希望得到这种“香水泉”。如果把这种水洒在屋里,整间屋子都会弥漫着迷人的芳香。除此之外,汉朝的飞燕、合德,唐朝的瑶英及清朝香妃等,据说都是肌肤中带香味的美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求女人漂亮一些本不为过,但在中国封建时代,女人被视为玩物,而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不论是女性的爱美,还是男性的赞美,往往带有那种低级趣味的色情气息。香艳、淫移文学的盛行,原因也正在这里。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美女权对比研究论文

    慢慢写.....

    猪头小队长1982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唐朝女子妆容研究的论文

    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

    厦门混世小魔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女明星杂志

    因为女明星拍杂志写真是最容易来钱的,而且也能够凸显美丽,非常容易让路人黑转粉。

    海洋嗨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唐朝朝贡制度研究论文

    朝贡制度是基于政治利益而出现的一种不平等的贸易行为。

    kisscat0317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明朝浙东对浙商的影响研究论文

    浙东学派的学术精神及其围绕"经世致用"的学术目的提出的一系列经济观点对浙商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浙东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融入浙江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浙江

    日光浴的懒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