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爱人小姐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在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就自然科学的名著而言,毋庸置疑,许多名著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推动甚至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许多名著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探索奥秘,奉献终生。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犹如一座座丰碑,所铭刻的深邃思想,精妙实验,睿智论证是今人获取智慧的不竭源泉,是激励探索发现的永久动力。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值得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去拜读。 名著为先辈科学大师写就。今天我们处在新的时代,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新出版的科学论文、著作目不暇接,难免会有人问:过去的知识多被更新,旧体系或被新体系包容,再去读这些科学名著有意义吗?对这样的问题,不妨听听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的回答:“现在阅读亚里斯多德、狄奥方塔斯、惠更斯和牛顿的著作仍然获益匪浅。这些著作中充满秘密财富。如果认为在这类著作里除了已被肯定被条理化的事实和思想之外一无所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些原著就没有参考意义,只消宣布那些事实和思想就足够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建议对此有所怀疑的人试试看。他们将会发现,回到这些原始资料所受的精神鼓舞是什么也比不上的。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向科学家指出那些最能振奋精神使人开始新的冲刺的原著。”(见萨顿:《科学的生命》)萨顿的话出自上世纪50年代,但今天重温仍值得体味。 我们有阅读科学名著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读科学名著并不同于读文史名著,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背景,想必是困难多多。即便是有自然科学背景,由于知识门类的划分,也不见得就能通读顺畅。事实上,对从事科学史、科学文化或某些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尽可能多读一些科学名著理所当然,而对大部分专业相去甚远的人来说则视需要选择。 由于专业分化的原因,许多人确实不必细读深究科学名著,但是为了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展自己的视野,却有必要了解迄今世界上有过什么科学名著。这个道理就如同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却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其原著的精华一样。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试图通过目前这本书,对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名著、相关作者的生平、学术贡献和思想精髓做出基本的介绍和评价。 说到名著,易使人联想到厚重的书本,精美的装帧,烫金的书名等等。而本书论及的科学名著在当时并非都是如此,其中有小册子,有论文集,甚至还有散乱的手稿(只是后来整理成笔记形式)。因为历史条件不同,当时的科学家并非都有发表专著传世或以多少字算计稿酬的意识,事实上,以追求真知为人生目的的科学家,也从不把出版多少部专著置于首位。以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为例,这本书包括致读者,实验,原则,命题,反驳等内容,加在一起总共不过20页,仅仅称得上是一部小册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小册子,在当时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书中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深处的一个深信不疑的观念,“自然界畏惧真空并且厌恶真空”。帕斯卡在他的小册子中,却用巧妙的实验论证了真空的存在,并且明确地阐明了产生真空的方法。面对这样一本小册子,你能说它不是名著吗? 名著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而有的却难以命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达·芬奇,留传至今有5000多页的手稿(实际原稿多达13000页),后人整理成《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笔记》,就是从传世的手稿中挑选出来的。这些文字涉及了文学、绘画、生理解剖、数学、力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广阔的领域,因而很难概括名之。过去我们多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认识达·芬奇,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深入,在达·芬奇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知识极致的结合,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互补,谐和共存。这甚至超越了我们用科学名著来评价的范围。
冰雨茗香
浅析《史记》的人物描写摘要:《史记》人物传记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精当地取舍、安排材料;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性格自现;成功运用语文;倾向性鲜明。关键词:《史记》材料矛盾语言倾向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为历代史学家推崇,更是我国文学之典范。它采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并且充分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史记》里人物众多,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色人等的形象风神独具,栩栩如生。司马迁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呢?一、精当地取舍、安排材料《史记》是以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的,一个人一生做的事很多,作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首先得益于精当的选材。司马迁在《留侯世家》的后面这样写道:“(留侯)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多,非天下所以存之,故不著。”用刘邦自己的话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张良与刘邦谈论天下事很多。但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只选择了与天下存亡有关的大事来刻画张良的性格特征。如帮沛公解鸿门之危,来表现他的忠贞勇毅;奉劝汉王利用黥布、彭越、韩信破楚,来表现他胸怀战争全局和知人善任;以谏止刘邦复立六国,来刻画他的明察秋毫和审时度势;以功成名就后的急流勇退,来说明他对刘邦的了解和善避祸害。通过几个典型的事情,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谋略过人而又善于明哲保身的历史人物。选取典型事例是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总原则,也是他成功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以《项羽本纪》为例:项羽是秦末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突出特点就是勇武过人,直率磊落,不善计谋;又刚愎自用,残暴凶烈,因而最终招致失败。对这样一个叱诧风云、不可一世在八年间骤起骤落的悲剧性人物,司马迁主要抓住他成败转折点的三件大事进行详尽描写。一是钜鹿之战,二是鸿门之宴,三是垓下之围。项羽一生兴于钜鹿之战,败于垓下之围,鸿门之宴则是他成败的转折点。“钜鹿之战”写他如何叱诧风云,勇冠其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之宴”写他坦率天真,有勇无谋,以不忍之心轻纵敌手,坐失良机,为自己种下后患和失败的种子。“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现了他勇敢直率和政治上的幼稚,也表现了他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反映了项羽一生成败的内、外在原因。《史记》描写人物,固然主要描写他们重大的社会活动,但有时也描写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有的描写看似闲笔,无关宏旨,但却在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上起着脉络作用。仍以《项羽本纪》为例,文中一开始就记述了项羽少时的两件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这两段对项羽少时的描写,并不是历史中需要记载的,也不是项羽故事的主要情节,但已初见了项羽多勇少谋、粗犷不驯的个性和奇异不凡的抱负。由此可见,《史记》于人物写大事,但也择取某些小事来丰满人物形象,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史。二、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性格自现《史记》写人物还有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写人物的生平,既不是平铺直叙地做梗概介绍,也不是静止地介绍人物的言行,而是具体地写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很具有代表性。“鸿门宴”这一节,通过对宴前宴后的描写,反映了项、刘双方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尖锐的矛盾斗争,不仅预示了刘胜项败的发展趋势,而且展现了鲜明的人物个性。范增嘱咐项庄假借用舞剑上寿的机会刺杀刘邦,达到了故事的高潮。项伯起而“翼蔽”刘邦,刘、项之间的斗争,因项羽内部的矛盾而得以暂缓。张良明察危情,急召卫士樊哙。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而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在这剑拔驽张的情况下,项羽却丝毫没有体会到斗争的尖锐性,反而称赞樊哙为“壮士”,并赐以酒食。当樊哙“义责”项羽时,项羽竟自觉理亏“未有以应”。我们似乎真的看到项王在刘邦、樊哙的一片巧言愚弄之下,竟自感惭愧和内疚的情态。在鸿门宴的斗争中,优势本来是在项羽一方,但由于项羽头脑简单,刚愎自用,内部矛盾重重,不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对项伯的告密、“翼避”对手不闻不问,以致一次次坐失良机,轻纵了刘邦,由主动化为被动。三、成功运用语言《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性,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地方力求口语化,简练生动,绘声绘色,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吕不韦列传》中,吕不韦看见安国君的儿子子楚质子赵,处境很不如意,就想利用他“钓奇”。“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这句话充分表现出“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吕不韦的身份和心理。叙述语言方面,表现为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事件的典型意义,常常几笔就能写活一个人。有的叙述语言感情充沛,夹叙夹议,有强烈的感知力量。四、倾向性鲜明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态度和所表现出来的爱憎情感。他对封建帝王并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既写他们的功绩和作为,又写他们的缺点,以暴露和批判他们黑暗的统治和残暴。他同情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这充分表现了他的写实态度,也正是他这种写实精神,塑造出来的历史人物才显得真实真切,栩栩如生。由以上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司马迁撰写历史人物,凭着刚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极其鲜明深刻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倾向。正是因为将鲜明的倾向性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相结合,司马迁才写出了《史记》这样伟大的著作,人物塑造得生动、形象,感人至深。他对材料的精当取舍、安排,故事性手法的运用,以及细节的描绘、场面的烘托,为历代文学家推崇。参考文献:[1]李国祥.史记选择.巴蜀出版社.[2]张人和.中国古代文学讲析.高教出版社.[3]王向峰.文学的艺术技巧.春风文艺出版社.[4]朱东润.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津的明
经典名著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文学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会影响着、推动着整个社会生活。雨果的《悲惨世界》促进了免囚保护事业,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点燃了奴隶解放运动的火焰而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欧洲人民反击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灌注了一股动力。由此可见,经典名著的巨大作用。经典名著能影响读者,教育读者,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来激发读者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事物。作为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认知视野的拓宽和心灵的净化。一、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经典名著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学生总会对作品的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在感情上产生强度不一的反应,引起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经典名著必然融注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渗透了作家对现实美的发现和思索。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展现的清峻、幽深的境界,很能触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他把十分险要的环境化成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内心的坚韧和骚动不安,透出诗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给人以一种审美上的享受和发现,陶冶读者的性格。又如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中写的不过是一个寻找昔日恋人的故事,表现了上了大学、当了干部的“我”对自己离弃的情人所产生的自责和悔恨。然而作者在给读者打开了一个草原人民的蕴含丰富的生活世界的同时,又给这一切赋予浓烈的审美情趣,使读者感受到苍茫的草原、笨重的勒勒车、柔美善良的女性、强悍深沉的男性、伟大的母爱和种种古朴的落后的习俗;也看到爱情与丑恶、失望与希望、文明与愚昧的搏斗,让读者在审美中把握整个民族的时代的底蕴。再如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歌《致橡树》,诗中描绘了一株木棉树对橡树的苦恋和挚爱,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爱的坚贞,从而树立不依附、平等互敬的新时代的爱情观。名著中描写美的事物会引起人们的美的感受,描写丑的事物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中塑造了一个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他为了敛财聚宝,费尽心思,甚至六亲不认,冷酷无情。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读者从中获取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从而对美丑有更充分的认识。经典名著对人的精神有着重要的补偿功能,即当人们的某种需要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可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补偿。没去过泰山的人,可以有《泰山极顶》的满足,没见过巴黎圣母院的人,可以从《巴黎圣母院》中感受,意志薄弱者,却可以有鲁滨逊的冒险、柯察金的坚强;不懂爱情的人却可感受罗密欧朱丽叶的柔情蜜意、贾宝玉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经典名著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二、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更能从不同时期的经典名著中了解久远的历史,认识当时的社会,弥补因年代久远而无法了解过去的缺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让中学生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篇,就能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能够增进中学生对封建社会矛盾斗争的理解,仿佛具体而生动地看到新婚夫妇如何被迫离散,老夫老妻如何被迫投军参战;田园的荒废,官吏的无情,生活的困苦,人民的哀怨,一幅幅惨象如在眼前,一声声哭诉犹闻在耳。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更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也从中更能体会到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对于过去时代产生的经典名著来说,它总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和历史痕迹,对于当代产生的经典名著来说,也总是反映了现时人们的生活、斗争的情景以及时代精神。读者的生活的范围及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体验和穷尽全部的社会生活,而名著就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迫害狂”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刻画,揭示出封建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这个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让学生认清这就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造成民众愚昧麻木的根源。这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的脑子里,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要杀头,这是他的正统观念。也正如鲁迅笔下《药》中的茶客,在茶客们的脑子里,夏瑜劝牢头造反是发了疯了,因此死有余辜,这正合他们的思维逻辑,如果这个时候,劝阿q向革命者学习,叫茶客去同情夏瑜,这未免有些滑稽。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黑暗、腐朽、充满罪恶的社会里那些受迫害、受愚弄的民众不可能有这些壮举,这正是鲁迅倾毕生精力要“呐喊”,要砸烂“铁屋子”的原因和伟大意义之所在。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对相关的教材阅读及应试的阅读理解也大有裨益。三、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净化心灵,完善自身人格。经典名著不仅给读者以知识,而且让读者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经典名著表现了真善美,对读者具有教育作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欣赏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感染和受教益的过程。面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学生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学生看了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就会对唐·吉诃德的形象产生滑稽可笑的感觉,而在可笑之余也就会认识到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按自己的胡思乱想鲁莽行事,否则就会到处碰壁。而大量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会使学生受到教育,他们不仅会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们,仿效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自己的灵魂。荀子认为,艺术“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汉代思想家王充也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历史上优秀的作家,也往往是优秀的教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在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净化思想、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经典名著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说明和评价生活,因而它的作用具有生动、活泼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主要通过形象感染,通过审美来实现。陶渊明的诗文并没有直接进行道德说教,但当学生读到他的诗文,神游于其中的境界,吟诵再三,那种追名逐利、庸俗卑劣的思想、品质自然被冲淡、抑制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一方面是有限教材内容的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为学生了解因时间跨度或空间跨度之大而未知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历史和社会现状搭建了平台,为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阅读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这些经典名著的作家身上或从作品的形象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
经典名著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文学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会影响着
经典名著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 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文学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
如果是知网硕博论文caj格式,可以不需要阅读器,直接把caj格式转换成PDF格式,方法: 1.把知网转换成英文知网,点击下图红色箭头处 2.在英文版知网输入篇名
去淘宝店铺“线条纳斯卡”,这里提供知网期刊下载,下载几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硕士论文,就肯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参考文献啦。很简单,呵呵!祝你好运。
阅读名著方法与技巧 阅读名著方法与技巧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