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1

李斯的雨
首页 > 学术论文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英文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云片儿糕

已采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 [摘要]: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四个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与政 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相对主义的危险;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态度;缺乏组织性 、计划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作 出预见性判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问题/未来走向 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 由于其国家哲学的地位在整个哲学的研究中占住了主导、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就决定和代表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属于思想解放后提出 问题的阶段,主要是围绕真理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进行的,它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扩展了视野,确定了基本的问题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 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属于问题走向凝练,逐渐形成鲜明的理论增长点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社会发展哲学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本文旨在对第三阶段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宏观的描述,并试图揭明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在此基础上预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文革时期全民学哲学、全民研究哲学的狂热使得哲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 时代矫枉过正式地倍受冷落。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提升 自己的文化素质与品位;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也呼唤着哲学的出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动向,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世纪之初的 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贫困,而是进入了初步繁荣 的阶段。我们可以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初步 繁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从研究格局来看。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少数几个重点大学,论题也比较 集中,往往形成全国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态势。目前这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从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群体来看,出现了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科性院校、军队院校) 、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甚至还有民间学术组织的多层次体系。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其目前格局可以成为全国研究格局的说明和缩影。就高校而 言,一是从地理格局上比以往更趋分散。全国不同高校已经拥有7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 点学科、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成为各地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很多大学之间的水平已在伯仲之间,以往一两所大学号令天下的 时代结束了。二是理工科院校异军突起。在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权主要把 握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型院校手中,理工科院校更多是上好哲学公共课。现在许多理工 科院校已经成长为足以与老牌院校抗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例如清华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等。三是许多大学都形成了自己比较集中的兴趣点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 ,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 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价值与文化的研究、复旦大学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生 存哲学研究、黑龙江大学的日常生活哲学研究,等等。而且很多高校还按照自己学术共 同体的理解出版了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著和教科书(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 ,甚至自学、学历考生的教科书)。可见,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真正打破了 天下一统的局面,全方位地进入百花争艳、“诸侯割据”的时代。 从研究路径上看,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修补。所谓原理的修补就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 和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业已归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补充和修订。具体说来包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说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 略的补充出来,例如价值论和人学的一些观点;根据现实的发展把原来原理中提到的思 想强调、突显出来,例如实践、世界历史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近似思想中 强调更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思想,例如,逐渐强调人类发展的三大形态说,而淡化社会 五大形态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有所蕴涵,但没有明确指出,而其他学科发 展已取得成果的思想提炼出来,例如系统论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修补的 工作主要体现在不断更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这种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因 为它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与理解,这是一个决定到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这种工作使得多元 、分散的研究相对具有“形散神不散”的保证,能够较有组织地把零散的研究成果凝练 成为一块“整钢”。当然,正如有学者批评指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患有某种 程度的“原理病”,系统与严密往往以牺牲灵性为代价,而尾随于实践仅仅做黄昏的猫 头鹰也有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超越与预见功能的危险。 二是走向分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所谓运用研究 ,其实是包含着这样一种假设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清晰的,相对稳定的,问 题只在于如何把这一普遍的原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从而得出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国内有相当一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从事这一工作。 无论是现实中出现的新事物,还是理论上出现的新热点,我们都可以见到诸如“关于… …的哲学思考”之类的触角不速而至。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市 场经济、WTO、素质教育、政治文明等等时髦的话题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研究的对 象。与整个哲学出现应用分支相伴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目前最为理论化的成 果就体现在各门分支哲学中,如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科技哲学、教育哲学 、艺术哲学,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化和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引 向 深入与关注现实的必要途径。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不 满意于目前源于前苏联的教科书体系,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目前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误读,进而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 和运用都是以讹传讹,从错误走向错误。所以当务之急是正本清源。在“重读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亲近马克思”口号下,一批 学者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研 究路径其实也具有一种道德的震慑力量,因为它包含着对当前浮躁的学术气氛的不信任 和不屑。不过,他们令人肃然起敬的努力背后也树立一种霸权,因为它假定了自己对马 克思文本的唯一真实解读。另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读就显得更为机敏,那就 是以当下的热点哲学(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进行重新的理解。在这里,正如后 现代哲学家德里达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尤其是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歧义性 成为其生命力的源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总之,有什么哲学流行,就有这种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能从马克思主义 哲学经典著作中找到依据。 四是进行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是与其他哲学流派比较而存在 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真实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自觉地进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各流派的比较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内部也 有比较研究,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自身思想发展的纵向比较研究,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具体的如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一些哲学观点的 比较研究,等等。 从研究视野上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史与世界的视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 扩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研究的态势。具体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还有 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普列汉诺夫、李大钊、李达的哲学思想都有人进行研 究。但研究的重点还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的研究,德国 古典哲学和法国启蒙哲学、历史哲学等也一直受到重视。但重点还是对黑格尔、费尔巴 哈哲学思想的研究。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注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代表人物,包括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阿多诺、霍克海默、萨特、马尔库塞、哈 贝马斯等人的哲学著作在中国被广泛译介,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和 养分。在现阶段,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影响最大。所谓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 ,如詹姆逊、德里达的思想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影响的 西方著名学者如吉登斯、华勒斯坦等人关于社会结构、现代性、全球性的观点与研究方 法也正日益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视野。 从哲学研究的自身内容上看,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诸多热点:(1)关于本 体论研究。很多学者指出马克思所拒斥的只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 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的理论,而目前更多的学者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认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 体,并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的生成性、历史性和作为人的类存在特征。(2)认识论 的研究。相对而言,认识论的研究在当代没有了以往的热度,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 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社会认识、文本的理解与诠释、 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 究已经超越了纯粹认识论的范围,而与解释学、语言哲学、价值学融汇在一起了。(3) 价值学研究。价值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目前的马克 思主义价值学研究一方面是继续深化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价值学作为一 种视野和方法,对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4)人学研究。2002年中国人学 学会正式成立及其连续出版的论文集《人学与现代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的共识性、组织性、系统性。不少学者认为人学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或哲学的当代热点。 应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进展是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最为显著的 成绩。(5)世界历史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倍受关注, 尤其是其关于世界交往、东方道路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等内容最为引人注目。(6)关 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依据、内涵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冬天,在危机中得以逐渐重建,就其内 部来说是相当繁荣的,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存 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哲学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一方面 ,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试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以为统治者做出深层的辩护;任何哲学 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从来不存在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哲学。另一方面,真正 的哲学的功能恰恰不在于为现实做辩护,而在于批判现实世界,做国家、民族的“牛虻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觉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同时,反对虚假的意识 形态,要求“改变世界”,认为全部的活动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然而我们却发现,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背立的向度:一是日益学术 化、中性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蜕化为一种学术的传统,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如何解释文本 ,只关心马克思“说了什么”和“如何说”,现实世界逐渐退隐到他们的视野之外,更 不用说“改变世界”了。另一种态度是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作亦步亦趋的辩护,虽然注 意了现实世界但也丧失了批判的功能。这两者事实上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 质。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努力不能导致在精神实质上 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反对的,即丧失实践性和革命性。因为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会断送马克思主义。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辩 护,而是反对一味的辩护,反对简单的图解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 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图解恰恰是帮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倒忙,使它裹 足不前,也往往为人们所误解。其实,最好的辩护恰恰不是直接的辩护,有所批判才是 长远的、可持续的、真正的辩护。所以,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如何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 器始终成为推动我们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 分析与把握。 2.相对主义的危险。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其后来者对它的阐发总是存在着教条 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两种危险。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理解中,教条主义的 错误十分严重。但是,在今天,我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虽然仍然存在教条 主义的危险,但更为迫切的,也是目前不为很多人所意识到的可能是相对主义的危险, 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变动不居,无所不包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丧 失其独特规定性的危险。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长期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思想解放 运动达致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历史结果;二是出于现实需要强调当下理论的正确性总是倾 向于以批判过去的方式进行,往往给人一种厚今薄古的错觉,理论的阐发丧失了根基就 呈现出一种表面的异彩纷呈;三是强调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冲击加剧了相对主义的倾向。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必须在实践的发展中做有生命的变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仅认为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的,而且把自身也看成是不断生成、开放的。这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确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把握不在于具体 的结论,而是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品质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工作者的应有精神状态。但是,理论的变化并不是天然合理的 ,变化是否是发展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沉淀是音调难定的。作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其精髓首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前提。离 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胡思乱想;离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规范;离开实事 求是,开拓创新就成了“怎么都行”。当一切理论都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外衣 时,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彻底庸俗化了。长此以往, 在中国,主要不是教条主义,而是相对主义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真正敌人。 3.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既指它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也指它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其他哲学传统、哲学思潮。就中国的 现实情况而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的哲学传统与思潮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 方哲学两方面。应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吸取和融会中、西、马 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从知识结构上看,相当 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工作者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知之 不多,研究更少(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佐证),经常 满足于自得其乐的独白,却往往发生贻笑大方的尴尬。从精神状态上看,不少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者利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 哲学十分轻视,甚至任加挞伐。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偷懒取巧。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 风。加之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也因为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误解, 最终造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中国哲 学的发展与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真诚面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开放本质决定的,更是在21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所要求的。马克 思主义在新世纪中国的历史任务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国化和时代化,在中国 化的过程中体现时代性,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体现民族性。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内 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所谓中国化也就是民族化,就是要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融汇在一起,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方 法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所谓时代化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始终站在世界哲学发展的最前沿,始终能吸纳同时代最优秀的文明成 果,始终保证自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抱成见,平等而主 动地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进行交流,才可能完成它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4.缺乏组织性、计划性。中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方面是得益于多元、分散格局的形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自己 的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有国家社会规划、教育部社科规划等 宏观的调控,以及一些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横向协调,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缺乏组织性、计划性,或者说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各个学术共同体的有组织 性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至少有如下害处:一是山头林 立已经导致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力量分散。很多直接能感受到的问题大家都在 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有千万种却大同小异。有一些需要集 一批,甚至全国的优秀专家才能完成的重大课题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各忙 一摊,很少能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这种力量分散的状况很难想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拿出足以与世界哲学对话的东西来。二是不同学术共同体的趣味 差异性的极度增长导致的是自恋与封闭。很多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同体的人惟我 独尊、孤芳自赏,轻视别人的工作和成绩,不同“圈子”里的学者彼此之间缺乏真诚的 交流。 可能有不少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舶来的知识社会学观点:知识是以分立的方式存在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处于不可避免的无知状态。所以 ,科学研究的宏观计划是不可能的,那只是狂妄的自负,科学研究只能是自生自发地演 进。确实,任何理论的进展在历史的效果上都是演进,但决不能放弃有组织的活动。对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尤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始终能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 上“一览众山小”,要始终正确地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要始终保持其在中国的国家 哲学地位,对它的研究就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周密地进行的。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在新世纪纵览各派哲学,如下的断语依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 的哲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过去,有它的现在,也必然有它的未来。从目前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潜在可能性和中国现实的需要两方面来看,我们觉得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可能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继续进行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的工作,逐步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 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还将不断有人进行新 的解读,“重读”、“走进”、“走近”等类似的口号还会此起彼伏。而且,在对文本 本身的研究过程中,解释学、语言学的方法会更为自觉地得以运用,不同版本,例如中 文、英文、俄文、德文之间的细小差异都会被放大而掀起郑重其事的讨论;关于文本某 一问题的“商榷”会络绎不绝;从现实问题或新潮理论出发关于马克思某一观点的“新 解”还将大行其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 吸收借鉴的工作仍将继续。随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进展,各研 究单位,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高校在不久将来大多会以集中书系的方 式系统展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将进一步分离。一方面是对文本的解读走向 深入,把人们对现实进行改变的注意力转移到主观与文本真实的是否符合上;另一方面 受西方对马克思学术化定位的影响;再一方面是对复杂现实问题厌倦后的逃避。三方面 的原因都可能使得一部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注重的是马克思说了什么或马 克思的治学、治思路径。极有可能出现一批这样的学者,他们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但潜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他们会非常自觉地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区分 开来,以视自律。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或马克思 学的研究。与此同时,有两拨学者可能依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的 理解。一批学者是从执政党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以正统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之作合法性的辩护,其研究的原则,甚至说法都有统一的政治口径 ;还将有一批多少有点愤世嫉俗的学者自认为代表着社会的下层,从马克思的革命、战 斗精神中直接获得灵感,以马克思的文本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 。总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种分离还将加剧。 3.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第一、第二点的未来不过是从目前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出发就可以预见的,而从规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 未来还有其应该的向度。在应该的向度中,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 很紧迫的任务。无论是返本开新还是吸收借鉴,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化还是政 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元格局都需要一个总体上的超越。或者说需要在可预见 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任务,建构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新形态。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是学理意义上的,即系统化的、理论 化的,是真正的哲学。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 态极有可能是在人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最后形成的。

181 评论

沈阳硅藻泥

改革开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 (一) 在反对“两个凡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 在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形态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深入 (三) 在改革的依靠力量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并重新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回答者: 水云深浪 - 状元 十五级 12-13 12:26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0% (0) 其他回答共 2 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 [摘要]: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四个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与政 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相对主义的危险;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态度;缺乏组织性 、计划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作 出预见性判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问题/未来走向 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 由于其国家哲学的地位在整个哲学的研究中占住了主导、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就决定和代表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属于思想解放后提出 问题的阶段,主要是围绕真理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进行的,它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扩展了视野,确定了基本的问题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 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属于问题走向凝练,逐渐形成鲜明的理论增长点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社会发展哲学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本文旨在对第三阶段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宏观的描述,并试图揭明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在此基础上预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文革时期全民学哲学、全民研究哲学的狂热使得哲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 时代矫枉过正式地倍受冷落。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提升 自己的文化素质与品位;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也呼唤着哲学的出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动向,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世纪之初的 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贫困,而是进入了初步繁荣 的阶段。我们可以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初步 繁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从研究格局来看。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少数几个重点大学,论题也比较 集中,往往形成全国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态势。目前这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从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群体来看,出现了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科性院校、军队院校) 、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甚至还有民间学术组织的多层次体系。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其目前格局可以成为全国研究格局的说明和缩影。就高校而 言,一是从地理格局上比以往更趋分散。全国不同高校已经拥有7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 点学科、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成为各地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很多大学之间的水平已在伯仲之间,以往一两所大学号令天下的 时代结束了。二是理工科院校异军突起。在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权主要把 握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型院校手中,理工科院校更多是上好哲学公共课。现在许多理工 科院校已经成长为足以与老牌院校抗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例如清华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等。三是许多大学都形成了自己比较集中的兴趣点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 ,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 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价值与文化的研究、复旦大学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生 存哲学研究、黑龙江大学的日常生活哲学研究,等等。而且很多高校还按照自己学术共 同体的理解出版了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著和教科书(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 ,甚至自学、学历考生的教科书)。可见,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真正打破了 天下一统的局面,全方位地进入百花争艳、“诸侯割据”的时代。 从研究路径上看,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修补。所谓原理的修补就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 和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业已归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补充和修订。具体说来包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说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 略的补充出来,例如价值论和人学的一些观点;根据现实的发展把原来原理中提到的思 想强调、突显出来,例如实践、世界历史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近似思想中 强调更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思想,例如,逐渐强调人类发展的三大形态说,而淡化社会 五大形态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有所蕴涵,但没有明确指出,而其他学科发 展已取得成果的思想提炼出来,例如系统论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修补的 工作主要体现在不断更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这种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因 为它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与理解,这是一个决定到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这种工作使得多元 、分散的研究相对具有“形散神不散”的保证,能够较有组织地把零散的研究成果凝练 成为一块“整钢”。当然,正如有学者批评指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患有某种 程度的“原理病”,系统与严密往往以牺牲灵性为代价,而尾随于实践仅仅做黄昏的猫 头鹰也有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超越与预见功能的危险。 二是走向分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所谓运用研究 ,其实是包含着这样一种假设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清晰的,相对稳定的,问 题只在于如何把这一普遍的原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从而得出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国内有相当一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从事这一工作。 无论是现实中出现的新事物,还是理论上出现的新热点,我们都可以见到诸如“关于… …的哲学思考”之类的触角不速而至。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市 场经济、WTO、素质教育、政治文明等等时髦的话题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研究的对 象。与整个哲学出现应用分支相伴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目前最为理论化的成 果就体现在各门分支哲学中,如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科技哲学、教育哲学 、艺术哲学,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化和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引 向 深入与关注现实的必要途径。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不 满意于目前源于前苏联的教科书体系,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目前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误读,进而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 和运用都是以讹传讹,从错误走向错误。所以当务之急是正本清源。在“重读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亲近马克思”口号下,一批 学者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研 究路径其实也具有一种道德的震慑力量,因为它包含着对当前浮躁的学术气氛的不信任 和不屑。不过,他们令人肃然起敬的努力背后也树立一种霸权,因为它假定了自己对马 克思文本的唯一真实解读。另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读就显得更为机敏,那就 是以当下的热点哲学(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进行重新的理解。在这里,正如后 现代哲学家德里达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尤其是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歧义性 成为其生命力的源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总之,有什么哲学流行,就有这种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能从马克思主义 哲学经典著作中找到依据。 四是进行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是与其他哲学流派比较而存在 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真实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自觉地进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各流派的比较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内部也 有比较研究,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自身思想发展的纵向比较研究,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具体的如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一些哲学观点的 比较研究,等等。 从研究视野上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史与世界的视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 扩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研究的态势。具体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还有 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普列汉诺夫、李大钊、李达的哲学思想都有人进行研 究。但研究的重点还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的研究,德国 古典哲学和法国启蒙哲学、历史哲学等也一直受到重视。但重点还是对黑格尔、费尔巴 哈哲学思想的研究。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注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代表人物,包括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阿多诺、霍克海默、萨特、马尔库塞、哈 贝马斯等人的哲学著作在中国被广泛译介,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和 养分。在现阶段,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影响最大。所谓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 ,如詹姆逊、德里达的思想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影响的 西方著名学者如吉登斯、华勒斯坦等人关于社会结构、现代性、全球性的观点与研究方 法也正日益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视野。 从哲学研究的自身内容上看,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诸多热点:(1)关于本 体论研究。很多学者指出马克思所拒斥的只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 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的理论,而目前更多的学者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认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 体,并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的生成性、历史性和作为人的类存在特征。(2)认识论 的研究。相对而言,认识论的研究在当代没有了以往的热度,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 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社会认识、文本的理解与诠释、 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 究已经超越了纯粹认识论的范围,而与解释学、语言哲学、价值学融汇在一起了。(3) 价值学研究。价值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目前的马克 思主义价值学研究一方面是继续深化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价值学作为一 种视野和方法,对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4)人学研究。2002年中国人学 学会正式成立及其连续出版的论文集《人学与现代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的共识性、组织性、系统性。不少学者认为人学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或哲学的当代热点。 应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进展是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最为显著的 成绩。(5)世界历史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倍受关注, 尤其是其关于世界交往、东方道路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等内容最为引人注目。(6)关 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依据、内涵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冬天,在危机中得以逐渐重建,就其内 部来说是相当繁荣的,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存 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哲学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一方面 ,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试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以为统治者做出深层的辩护;任何哲学 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从来不存在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哲学。另一方面,真正 的哲学的功能恰恰不在于为现实做辩护,而在于批判现实世界,做国家、民族的“牛虻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觉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同时,反对虚假的意识 形态,要求“改变世界”,认为全部的活动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然而我们却发现,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背立的向度:一是日益学术 化、中性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蜕化为一种学术的传统,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如何解释文本 ,只关心马克思“说了什么”和“如何说”,现实世界逐渐退隐到他们的视野之外,更 不用说“改变世界”了。另一种态度是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作亦步亦趋的辩护,虽然注 意了现实世界但也丧失了批判的功能。这两者事实上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 质。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努力不能导致在精神实质上 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反对的,即丧失实践性和革命性。因为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会断送马克思主义。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辩 护,而是反对一味的辩护,反对简单的图解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 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图解恰恰是帮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倒忙,使它裹 足不前,也往往为人们所误解。其实,最好的辩护恰恰不是直接的辩护,有所批判才是 长远的、可持续的、真正的辩护。所以,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如何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 器始终成为推动我们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 分析与把握。 2.相对主义的危险。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其后来者对它的阐发总是存在着教条 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两种危险。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理解中,教条主义的 错误十分严重。但是,在今天,我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虽然仍然存在教条 主义的危险,但更为迫切的,也是目前不为很多人所意识到的可能是相对主义的危险, 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变动不居,无所不包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丧 失其独特规定性的危险。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长期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思想解放 运动达致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历史结果;二是出于现实需要强调当下理论的正确性总是倾 向于以批判过去的方式进行,往往给人一种厚今薄古的错觉,理论的阐发丧失了根基就 呈现出一种表面的异彩纷呈;三是强调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冲击加剧了相对主义的倾向。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必须在实践的发展中做有生命的变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仅认为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的,而且把自身也看成是不断生成、开放的。这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确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把握不在于具体 的结论,而是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品质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工作者的应有精神状态。但是,理论的变化并不是天然合理的 ,变化是否是发展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沉淀是音调难定的。作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其精髓首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前提。离 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胡思乱想;离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规范;离开实事 求是,开拓创新就成了“怎么都行”。当一切理论都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外衣 时,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彻底庸俗化了。长此以往, 在中国,主要不是教条主义,而是相对主义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真正敌人。 3.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既指它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也指它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其他哲学传统、哲学思潮。就中国的 现实情况而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的哲学传统与思潮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 方哲学两方面。应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吸取和融会中、西、马 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从知识结构上看,相当 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工作者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知之 不多,研究更少(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佐证),经常 满足于自得其乐的独白,却往往发生贻笑大方的尴尬。从精神状态上看,不少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者利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 哲学十分轻视,甚至任加挞伐。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偷懒取巧。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 风。加之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也因为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误解, 最终造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中国哲 学的发展与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真诚面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开放本质决定的,更是在21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所要求的。马克 思主义在新世纪中国的历史任务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国化和时代化,在中国 化的过程中体现时代性,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体现民族性。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内 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所谓中国化也就是民族化,就是要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融汇在一起,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方 法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所谓时代化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始终站在世界哲学发展的最前沿,始终能吸纳同时代最优秀的文明成 果,始终保证自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抱成见,平等而主 动地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进行交流,才可能完成它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4.缺乏组织性、计划性。中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方面是得益于多元、分散格局的形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自己 的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有国家社会规划、教育部社科规划等 宏观的调控,以及一些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横向协调,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缺乏组织性、计划性,或者说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各个学术共同体的有组织 性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至少有如下害处:一是山头林 立已经导致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力量分散。很多直接能感受到的问题大家都在 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有千万种却大同小异。有一些需要集 一批,甚至全国的优秀专家才能完成的重大课题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各忙 一摊,很少能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这种力量分散的状况很难想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拿出足以与世界哲学对话的东西来。二是不同学术共同体的趣味 差异性的极度增长导致的是自恋与封闭。很多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同体的人惟我 独尊、孤芳自赏,轻视别人的工作和成绩,不同“圈子”里的学者彼此之间缺乏真诚的 交流。 可能有不少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舶来的知识社会学观点:知识是以分立的方式存在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处于不可避免的无知状态。所以 ,科学研究的宏观计划是不可能的,那只是狂妄的自负,科学研究只能是自生自发地演 进。确实,任何理论的进展在历史的效果上都是演进,但决不能放弃有组织的活动。对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尤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始终能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 上“一览众山小”,要始终正确地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要始终保持其在中国的国家 哲学地位,对它的研究就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周密地进行的。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在新世纪纵览各派哲学,如下的断语依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 的哲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过去,有它的现在,也必然有它的未来。从目前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潜在可能性和中国现实的需要两方面来看,我们觉得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可能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继续进行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的工作,逐步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 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还将不断有人进行新 的解读,“重读”、“走进”、“走近”等类似的口号还会此起彼伏。而且,在对文本 本身的研究过程中,解释学、语言学的方法会更为自觉地得以运用,不同版本,例如中 文、英文、俄文、德文之间的细小差异都会被放大而掀起郑重其事的讨论;关于文本某 一问题的“商榷”会络绎不绝;从现实问题或新潮理论出发关于马克思某一观点的“新 解”还将大行其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 吸收借鉴的工作仍将继续。随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进展,各研 究单位,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高校在不久将来大多会以集中书系的方 式系统展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将进一步分离。一方面是对文本的解读走向 深入,把人们对现实进行改变的注意力转移到主观与文本真实的是否符合上;另一方面 受西方对马克思学术化定位的影响;再一方面是对复杂现实问题厌倦后的逃避。三方面 的原因都可能使得一部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注重的是马克思说了什么或马 克思的治学、治思路径。极有可能出现一批这样的学者,他们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但潜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他们会非常自觉地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区分 开来,以视自律。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或马克思 学的研究。与此同时,有两拨学者可能依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的 理解。一批学者是从执政党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以正统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之作合法性的辩护,其研究的原则,甚至说法都有统一的政治口径 ;还将有一批多少有点愤世嫉俗的学者自认为代表着社会的下层,从马克思的革命、战 斗精神中直接获得灵感,以马克思的文本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 。总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种分离还将加剧。 3.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第一、第二点的未来不过是从目前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出发就可以预见的,而从规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 未来还有其应该的向度。在应该的向度中,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 很紧迫的任务。无论是返本开新还是吸收借鉴,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化还是政 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元格局都需要一个总体上的超越。或者说需要在可预见 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任务,建构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新形态。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是学理意义上的,即系统化的、理论 化的,是真正的哲学。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 态极有可能是在人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最后形成的。 根据目前整个哲学发展的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规定性来看,未来建构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从内容上来说可能有三个词是十分关键的:历史、人、实践。目前, 整个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研究,还是认识论研究、价值论研究,突出其历史性是共同的 趋势,而马克思主 回答者:haiweishuilan - 助理 二级 12-10 20:21无 回答者:sssss20062005 - 童生 一级 12-10 20:27

84 评论

zhouqian0825

你可以百度一下无忧论文

269 评论

华蓥山5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聂锦芳教授指出,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而学术必须允许自由的争论和批判。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马克思具体地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现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因此,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 思维方式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批判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坏性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超越性的。就像你说我是错的,你必须说为什么我错了,我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种理论自觉。哲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 反思 、批判、超越。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这是哲学安身立命的理念。

马克思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辩证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谓现代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现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当然,批判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新世界,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哲学是关于一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二,哲学是各种思想 文化 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粹。同时,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因为哲学具有人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一面。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科学,而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哲学必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及时的吸收思想精神,为迫切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进而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科隆日报的社论上,马克思首次明确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这个命题被广泛引用,并被确认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最简洁、最精辟的论断。马克思所赞赏和肯定的哲学是源于时代、源于人民的哲学,是把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精髓升华为理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问题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因为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既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同时又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更引领时代向理想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解放人的哲学

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显示了马克思主张以哲学解放全人类的意旨。马克思说,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它所参与的运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这个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一开头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5]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就像中国哲学里讲的道不远人,也是这个意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正是哲学属人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让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哲学的人类性。

四、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自然界、 社会、和人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内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世界观和 方法 论是密切 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规定: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从物质看世界,从精神看世界,从 实践看世界,这是哲学世界观的三种主要方式。[6]从物质看世界,世 界变成了客观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 名言 “人是机器”,这种客观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从精神看世界,正如陆九渊所说,心外无物。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种哲学把哲学变成完全脱离人世的空中楼阁,空有一个形式。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 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世界的图景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中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实践的方式观看世界,在两极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还有科学和宗教,道德和 艺术。哲学的方式是独特的,也是最高的。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黑格尔说的好,哲学与宗教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只是他们的形式不一样,哲学诉诸理性原则,宗教诉诸于感性原则。黑格尔对哲学与科学也有论述,他说,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内容不一样。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一种。

五、结语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用“现实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现实的理性指的就是实践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所追求的思维的全体自由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把哲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统一起来。哲学无定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久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它强调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正视生活对哲学的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321 评论

相关问答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

    这个网上一大堆,可以东拼西凑

    托尼小吃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马克思主义思想论文

    表明自己的感想,即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写出能支撑观点的事实,展开联想。一篇简单的论文就完成了。正文: 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

    midnightdq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马克思主义疫情论文

    写作思路: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旷野和风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

    小喵呜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论文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

    雾夜狂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