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350

无双天帝
首页 > 学术论文 > 西汉封国制度研究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土少年Hollar

已采纳

西周分封的目的是让各个势力以周王的名义四处扩张以扩大周的势力范围,因为在西周时周天子强势,而且诸侯国众多,所以各个诸侯国不能和周天子对抗,就算是在外族手里得到些什么也都是周天子的,这样周天子就可以天天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扩土封疆了。汉分封诸侯的原因是刘邦在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为了让在一边观望的各个势力来帮他,所以刘邦向他们许愿得天下后把天下分了。后来刘邦为了保护刘氏的地位才提出非刘姓不王,他认为自家人比外人可靠。

185 评论

微微王chichi

从封侯制度在西汉年间的变迁,浅谈西汉政治路线的变化用户347850460261207804月09日西汉疆域图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从周代的分封制度向集权帝国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出现在这两个王朝之中。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西汉才是真正的中华封建帝国塑型期。汉高祖刘邦而在西汉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形态发生了十分巨大的转变。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刘邦采用了分封与郡县制并行的国家管理策略。但是直到景帝一朝,西汉的中央政府都一直处在与诸侯王的争斗之中,这让西汉的统治者清楚的认识到分封制度并不能起到帝国屏障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帝国的隐患。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政府的政治路线出现了多次变动,在西汉初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国力,加强君主集权。但是这样的发展路线在西汉中后期暴露出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政府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应该恢复周代宽松的政治制度。这一趋势在西汉政府的不同政策上都有具体的体现,今天笔者将从封侯这一制度的演变入手,来揭露这样的转变及其背后的原因。汉武帝刘彻封侯制度在西汉初年的运用方式封侯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官员的终极梦想,李广终生难觅封侯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失意臣子反复咏叹的案例。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对于封侯如此执着呢,是因为这是西汉继承自秦朝的关键制度之一,而它代表着臣子的最高封赏。一生未能封侯的飞将军李广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的带领下发动了变法,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在商鞅的强国途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军事的重视。因为他和秦国的统治者知道,如果想要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悍的军队,这才能帮助秦国征服山东六国。因此商鞅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士兵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推出的军功体系。商鞅的爵位体系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如下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强大的秦军部队在周代,人们的身份是根据其出身确定的,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是周代维持其统治的基础。然而商鞅却在秦国推出了用军功换取爵位的制度。他将这种爵位详细分为了二十个等级,只要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就可以获取相应的爵位和赏赐。这样的政策彻底打破了整个周代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壁垒,动摇了周代统治基础的同时也为之后帝国的发展路线指明了方向。而在这二十级的爵位中,侯就是最高的赏赐,因此当时秦国的将士们都以封侯为最高的荣耀。在秦国推行变法的商鞅到了西汉初年,这样的制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刘邦见识到了秦帝国的快速崩溃之后,深感完全的郡县制还不具有良好的推行基础,因此在战胜项羽之后,他选择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方式来统治中国。在这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下,封侯显然不是最高级别的赏赐了,镇守一方的藩王成为了功臣们最希望得到的封号。不过随着刘邦在位时期多个诸侯王发动了针对西汉政府的叛乱行动,刘邦逐渐意识到这些藩王对于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胁,因此他也留下了异姓之人不得封王的命令。这个制度虽然在吕后专权的时候被破坏,但是在西汉的大多数时间内还是被很好地执行的。在这样的政治条件下,王这一爵位就被皇室子弟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朝中的文武大臣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侯了,因此在西汉初年的官员们大多都把封侯列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此时的侯爵可以领到一定的封地,这些人的封地经常被安插在中国周边的藩国之中,这样既可以让藩国的实力被有效控制,也可以让这些忠臣良将之后对这些相对偏远的地区进行管理,这对于官员人才储备不足的西汉政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些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这些人的后人也可以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地位,并延续其家族对于该地区的影响,这是汉帝国加强自己在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就被封为淮阴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刘邦刚刚建立西汉的时候,其只是简单继承了秦朝时期的军功制度,并把其中最高级的侯爵当做给予功臣的封赏,这样的赏赐一来可以安抚功臣,二来可以让他们分化藩王的势力,并且让这些有能力的人才投入到周边地区的建设之中,可谓一举多得,为西汉政府的早期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时期的夺侯事件以及西汉政府的转变在西汉成立之后,迫于当时中国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西汉的前几任皇帝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治路线。其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在位的时候,他们优秀的个人品格和他们推行的宽仁制度更是成为了日后儒家学子传颂不息的帝王典范。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汉的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逐渐有了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的资本。汉文帝刘恒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从汉文帝在位时开始,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同姓诸侯王的不可靠以及他们强大的威胁。因此在贾谊等人的建议下,政府已经开始策划削藩的相关事宜。只不过当时的中央政府力量还相对较弱,因此没有采取过激的政策。而景帝在位期间,在晁错的建议下,他终于开始着手解决藩王的威胁,虽然这引发了内乱还促使晁错被杀,但是从结果上看,藩王的实力确实被大大削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地区得到了明显的扩大。西汉名臣晁错与此同时,随着新的郡县不断被设立,中央政府对于官员的需求也在日益上涨。国家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官员去从事地方行政管理工作。国家也在人员培养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汉初期行政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汉武帝登基之后,这样的行政路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进一步削减了藩王的实力。而他在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之后,将儒家文化确立为国家的政治纲领,并在京城中设立了太学,教授学子们儒家相关知识,这样的改变对于西汉政治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太学也为汉武帝培养了一批精通于儒家文化的年轻官员,这对于西汉的官员队伍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汉高祖在位时期所设立的那些侯爵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首先他们限制藩王的作用已经不再重要,而且随着官员队伍的逐步充实,有着儒家文化基础的新人显然更加适合全新的帝国统治体系,他们治理地方的作用也已经不再重要。而且这些功臣之后们大多在政治工作中没有出色的表现,此时他们却依然享受着高官厚禄,这也是汉武帝所不喜看到的。因此在一次典礼中,汉武帝指责这些侯爵的后人有失礼的行为,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清洗活动。此事在《汉书·武帝纪》中有如下记载:"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死。乐通侯栾大坐诬罔要斩。"中国古代祭祀场景这样的行为在中国古代无疑是危险的,因为这代表着政府的失信以及爵位的不稳定。可是在汉武帝时期,这样的行为却没有遭遇太大的质疑,这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相对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汉武帝明显更加有进取精神,他要在其统治时期扩大西汉政府的影响力,这样的诉求让他必须走上实用主义的政治路线,也就是凡是能为帝国带来好处的政策都会被其采纳,而这些政策造成的道德负面影响则被选择性的忽略了。因此其更愿意将爵位授予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而不是让高帝时期的功臣之后把持着这样的特权。因为他知道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效命。名将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于此同时汉武帝还在抹去爵位的贵族内涵,汉武帝更愿意将爵位视为一种政治资源而不是显示恩德的政治手段。他会将侯爵赐予愿意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以此来换取他们的信任和欢心,这样的行为在其之前是不曾出现过的。汉武帝时期的爵位授予的特点无一不在彰显着这位雄主开拓进取的雄心,这与之前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十分相似,这也让汉武帝时期的爵位赐予和秦朝时期如出一辙,其完全变成了政府的激励制度,而与周代利用爵位显示恩德的理念完全相悖。这样的行为在其在位时期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力的下降以及国内贫富差距矛盾的出现,汉武帝的政治路线在西汉末年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汉宣帝时期对于高帝功臣之后的封赏及其背后的政治原因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似乎走到了自己的全盛期,但是其开展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将西汉建国以来积累的家底基本挥霍一空,再加上其晚年发生的巫蛊之祸,更让国内的政治环境处于动荡之中。汉武帝在去世之前将西汉政府的实际控制权交到了霍光等辅政大臣手中,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让西汉的政局走到了正轨上。西汉名臣霍光不过在之后汉宣帝在位时期,对于西汉政治该如何发展的争论成为了最重要的议题。当时的大臣们看到汉武帝虽然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击败了北方的匈奴,但是国内的经济情况也因此江河日下。百姓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也在日益增强。国家实行的盐铁专卖虽然为国家带来了财富,但是也让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且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当时的儒生们也逐渐从实用派转向了学理派。这就让他们的理念更加接近儒家文化的本源,他们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更加推崇周代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要求,这就让他们提出了树立国家道德形象的相关意见。拜将封侯这些意见包含了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有关于封侯的探讨。他们普遍认为将爵位视为一种用于交换的政治资源,并且将其随意剥夺的做法是会损害西汉的政治形象的,而这是不能被当时的政治氛围所接受的。因此有人提议将之前在武帝一朝被夺取爵位的功臣之后寻找出来,然后再恢复他们的爵位,以此来显示统治者的恩德,而汉宣帝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此时在《汉书·宣帝纪》中有如下记载:"复高

111 评论

云中子的小白

汉代确切的说是郡国并行制,后来不是有推恩令削王么,再说以前周有土地分封,凭什么到了汉代就没土地勒。搞笑

138 评论

丛林穿梭

他们的制度就是进行收税的方式,更加增大他们的权利,也很符合当时的写照;他们有20多个国家进行封国,也是比较多的,在这方面他们多注重于经济的发展。

208 评论

淡水氤氲

汉朝不是分封制,是郡县制。

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

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汉朝制度:

1、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2、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279 评论

S君临天下

西汉时期的封国制度,实际上指的是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西汉初期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

242 评论

cherrychoi25

“封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周代君主将部族的首领或贵族封给自己所辖之国。在秦汉之际,“封国”一词就已经出现并流行起来。汉初至西汉初期的百余年间,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诸侯国中,存在着大量与封建君主体制相悖的封国。这些封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发展情况不一,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规模最大的封国当属“秦”,其在整个西汉时期都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通过西汉时期的封国制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汉初期的封国以及他们与封建君主体制之间存在有着怎样关系。

秦汉之际,以项羽、刘邦等为代表的一批异姓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与秦军进行游击战等方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同时为了防止其他异姓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异姓诸侯国的威胁,秦始皇对诸侯国进行了改革,其中以“九王之乱”为核心进行了“分封”,此后至东汉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及七品中正制,以保证封建社会的稳定。东汉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巩固政权统治,又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其中包括对诸侯国封建制做出了重大改革。在经过长期实施后,诸侯国封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诸侯封国的存在,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是一种压迫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但是与此同时封国对封建王朝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封建君主的关系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封国作为封建君主获得的一种特权,是封建政治体系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封国自身对于封建君主的权威往往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封国自身的行为会影响到封建君主对于封国的控制。随着汉朝的建立,皇权逐渐从原来的郡县制转变成了郡国制。然而由于封建王朝所采取的郡县制在性质上要比郡国制更加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

从西汉初期诸侯国的发展来看,其封国的数量、规模以及等级制度都是较少的。这些诸侯国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因此这些诸侯国的发展水平也不尽人意,其与封建君主体制的背离是必然的。因此这些诸侯国不能凭借其强大国力来保证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稳定,而是需要依靠国家实力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此外,在封建君主政权统治下,诸侯国可以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对其进行支持保护,但是需要严格的限制封国的发展。虽然封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封建君主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工具之一但从其作用来看却是短视和不符合实际的。

157 评论

最真的poor

西汉的封国制度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第1种是迫于信义,第2种是出于私情,第3种是迫于战争的需要;在西汉初期就已经有了10个异姓诸侯王。

139 评论

duduzhu1986

一、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二、封国是实行世袭制的,即是由嫡长子继承封国的地盘。这些封国逐渐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他们有行政权、司法权,所属的官吏也是自己任命,基本是一个独立王国。以下是以江苏地区为例:江苏地区汉代的封国 西汉时,江苏地区的封国除泗阳一带的泗水国外,还有徐州地区的楚国,扬州地区的吴国、江都国和广陵国等,皆为刘氏同姓王。 楚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 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元王,王都定于彭城(今徐州市),辖吕县、梧县、甾丘、留县、武原、傅阳等县。刘交在位23年而薨。汉文帝二年(前176年),其子刘郢客袭位,死后由其子刘戊继位,在位21年,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时,因反叛朝迁被诛杀。景帝四年,刘交的另一个儿子刘礼袭位,在位3年。其后又承袭八王,一直到居摄三年(公元8年)被王莽废国。其立国、废国时间与整个西汉相始终,计209年。 吴国: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刘邦封其侄子刘濞为吴王,王都在广陵(今扬州市)。刘濞在位长达42年,至汉景帝三年,因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反叛朝迁,被诛废国。 江都国: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 景帝封其子刘非为汝南王,第二年改封其为江都易王。封国也在今扬州地区。刘非在位28年,死后其子刘建继位。刘建在位六年,至元狩二年(前121年),因谋反大罪自杀,江都国亦废。 广陵国: 元狩六年(前117年) 汉武帝将其子刘胥封于今扬州地区,为广陵厉王,都城在广陵(今扬州市),辖平安、高邮、江都等县。刘胥在位长达63年,后因诅咒皇上,事泄自杀。汉元帝初元二年,刘胥之子刘霸袭封,在位13年。其后又传两代四王,公元9年,被王莽废国。计四代六王,前后126年,立、废国时间与泗水国相近。 东汉时,苏北地区还有楚国、彭城国、下邳国、广陵国等封国,皆刘氏同姓王。汉代皇帝把这么多亲贵的弟兄子侄封在这里,一是因为苏北地区不但是高祖皇帝刘邦的老家,而且控扼江淮,地理位置重要;二是这里沃野平畴,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农业、手工业发达,与当时的中原、关中等地一样,为天下粮仓。当时的富庶和科技、工艺水平之高,从苏北汉墓及出土的精美文物中可以看出。其他相关的资料: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加强中央权力,分封了韩信等七个功臣战将为异姓诸侯王。后来,这七个异姓王对于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巩固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威胁。 高帝五年,即刘邦称帝的那年开始,到十一年止,高祖先后翦灭了六国异姓王,只剩下势力最弱、对中央政府没有多大威胁的长沙王。刘邦认为秦之所以短促是由于不分封子弟的缘故,刘邦还与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无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于是他一面翦灭异姓王,一面分封自己的子弟侄儿。这些王都姓刘,史称同姓王。

127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国总统制政府制度研究论文

    美国的总统制实际上就是三权分立,国家权利被分为三部分,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享有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三者相互迁制.有利于发扬民主与法制.如果总统做的不好,

    岁月若如世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西周礼乐制度实例研究论文

    嗬嗬……可以读一读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应该就很清楚了……地址:

    sjloveyuliqin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我国离婚制度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婚姻法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2、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3、秦汉家族法研究4、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5、中美

    肥肥来了啊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西方汉学研究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论文导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

    sjloveyuliq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印度尼西亚税制研究论文

    农户行为影响粮食生产的论文 1农户行为理论 针对我国农地经营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不同于国外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我国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且土地细碎化严重,农

    s79114486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