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3

叮叮猫儿要飞
首页 > 学术论文 > 贝多芬月光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帅cgnn

已采纳

1.在音乐作品中,《月光》首先让人想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原题为《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然而这却是历史与他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贝氏原作并无“月光”这一标题,但H.F.L.雷尔斯塔勃(1799~1860)因乐曲第一乐章而想到了卢塞恩湖上的月光,因为为之定名“月光”。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德彪西处理《月光》的方式无疑是特别的。2.如果说“静”是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3.就以月为题的音乐而言,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比之“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应该说都是“肯定叙述逻辑”。但是,同样是“肯定叙述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处于“六朝抒情小赋”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则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窃以为,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为了说明以上的论断,下面将就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做一些必要的展开。* * *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之景致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之思绪的波澜起伏。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国诗论所谓的“兴”。与贝多芬之“阳性”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相比,《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阴性”的乐曲。当白昼过去,事功平静之后,朦胧的月光,使英雄内视自己灵魂深处的梦幻、诗情、渴望、欲念,并谋求某种心灵的平静。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乃是伟人的沉思感悟。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态,应该是“兴”,而且在“肯定叙述逻辑”之中酝酿着狂热的追求、炽烈的行动。正因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伟人的沉思感悟,随之而来的第三乐章那种被苏联音乐美学家、音乐史学家加拉茨卡雅在其《西欧音乐名作》一书中形容为“烈火般的抗议”、“愈来愈狂怒地冲击”、“以可怕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愤怒、抗议和热情” ,才不至于显得突如其来。正如加拉茨卡雅所说,这是“从抒情的哲学沉思”向“斗争”和“行动”的转变。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曾引贝多芬的名言:“我是替人类酿造纯醪的酒神,是我给人类以精神上至高的热狂”。据此,似乎可以把《月光》第一乐章比作“酒神”酿造的“纯醪”,而把《月光》第三乐章比作“纯醪”导致之“人类精神上至高的热狂”。贝多芬之“汹涌的感情”,的确如加拉茨卡雅所说,具有无比“辽阔的空间”。那种把乐圣贝多芬的《月光》仅仅视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所谓“音乐美学”、“音乐哲学”(参赵鑫珊《贝多芬之魂》),与此岂可同日而语。4.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事实如此。但近二百年来,贝多芬这首作于1801年的曲子,始终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1801年,在完成了《#C小调奏鸣曲》之后,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标题的贝多芬没有给这部作品取任何名字,只是在口头上称它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它其中的第一乐章叫做“月光”什么的。他为谁“幻想”?为一个叫“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女人。贝多芬和她有过一段恋情,作品是为她而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近百年来一直称它为《月光奏鸣曲》呢?始作俑者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1790~1860)。他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后来的故事就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据说,这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名作者杜撰出来的。当时的出版和剧院老板也懂得炒作,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他们努力宣传这个故事。这个乐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这个故事,《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被认可而广为流传了。虽然此后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试图努力纠正这种误导,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我不以为然,起码对我来说是相反的。正是月光的标题帮助我感受到那宁静的月夜,正是那宁静的月夜使乐曲最终落脚到想要表达的那种隐隐的哀伤之中。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尽管《#C小调奏鸣曲》第二、三乐章仍然反映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屈服它”的一贯风格,但第一乐章确实是悲哀的。贝多芬自己之所以叫它“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很清楚,他想说对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感情无非是一种“幻想”而已。他深深为自己的耳疾悲伤。明知如此,人们仍然要固执地把它和月光联系在一起。因为寂寞、宁静的月光确实能把人导入一种哀伤的情绪之中。不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好,还是“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漂泊感也罢,一轮冷月导入的哀伤和贝多芬因患耳疾的哀伤是同样的一种心理态势。殊途同归:都是哀伤。同是月光,古往今来,不管是外国的作曲家或是中国的诗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意趣各异,大相径庭。这无疑和每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决定性的关系。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的《明月之光》就是一支风格迥异的曲子。《明月之光》原是受象征派诗人魏尔伦(1844~1896)同名诗歌影响写成的。1884年德彪西赴意大利留学,其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明月之光》,激发冲动,写成了《贝尔加玛斯克》组曲,其中第三首就叫《明月之光》,表达的就是贝加摩月色给他留下的印象,因其更具独立性常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乐章一开始的感觉就是,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德彪西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人“看”到作曲家描绘的月夜美景,同时会和作曲家一起进入一种美好的沉思。奇怪的是,这不是月光带给人的那种忧伤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寂美,甚至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回忆。两种月光,两种感情,这是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决定的。贝多芬表现他的哀伤,一开始用了长达四小节的缓慢引子导出悲剧性的主题,发展而成呻吟、呜咽了。表现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渐破碎几乎消失,只剩下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均匀流动,仿佛就是内心那无言的伤痛。绘画中有“亮色”之说,音乐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着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处。生活中谁都不愿哀伤,但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它常常变成了一种美丽,这是一个奇怪的美学现象,更不用说显示生活中本来就很美好的事物了。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时被人喜爱就是这个道理。

124 评论

happysky4496

你是需要论文么?其实你在表提上写的很清楚了一个是古典派的,另一个是现代印象派的两个相隔的时间就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典派更注重严紧的条框而印象派则顾名思义的更注重写意的东西我的音乐分析没有学好~姑且说到这里啦~

181 评论

晴朗的海01

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可以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提琴。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己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贝多芬的耳疾和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恐怕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最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聋子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又何以能谱写出豪放宏伟的《命运交响曲》?更是怎样去神话般地弹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阅他大量音乐作品,更令我惊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着木杆来感觉音符所完成的。贝多芬从何而来如此非同凡响的灵感,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久久翻腾,无不让人感奋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奥里森·马登的一句名言:“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出人物,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甚至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及时调整心态,并承受艰难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围困,铸就卓越与伟大。”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后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让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让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参考资料:百度搜一搜

130 评论

嘉怡别墅

贝多芬的苦痛与美丽便是不矛盾的,失聪的贝多芬没有因奇疾而放弃音乐,《月光》的创作,在鼓励盲女的同时,不也在激励着自己吗?贝多芬渴望着生命中那最皎洁美丽的月光,心静如止水;渴求废帝的贝多芬没有因偶像拿破仑的复辟而放弃音乐,《英雄》的创作,虽然是为了歌颂早已遥不可及的“偶像”,不也在抒发着自己的自由情怀?贝多芬渴望生命中英雄的出现,心激动不已。纵然有如此多的苦痛,贝多芬仍然不放弃生命,不放弃自己钟爱的美丽音乐圣境。用音乐之笔在人类史上书写一个有一个奇迹,创造了自己的美丽。在痛苦中坚持着理想,美丽中将会到来。

253 评论

健健康康。

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论文

1前言

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钢琴作品在他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交响乐。在钢琴奏鸣曲领域中,贝多芬贯串了与他在交响乐创作中相似的原则和思想,而且在形式创造上更自由和更多样化。钢琴音乐是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除5首钢琴协奏曲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这些作品中,《月光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首极其优美而有诗意般的柔情的作品。

2《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该曲当初并无“月光”的标题,关于此曲,充满着各种传说,使人莫衷一是。其中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故事,就是“为盲目的少女弹奏”。有一天,太阳西下的时候,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然听到一位盲少女弹奏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了一曲,就是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上述这段长久以来一直流传各国的轶事,虽然被世人津津乐道,但并非真有其事,连“月光”(MOON LIGHT)两字的标题,也是由别人附加上去的。贝多芬在写作时,只标明为“幻想曲式奏鸣曲”。一般人认为,“月光”两字是德国评论家兼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由此曲的第一乐章联想到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月光投射下的水波、根据自己的想象所命名的。关于此曲,也另有说法:贝多芬写好这首钢琴曲后,把它题献给伯爵千金朱丽叶。琪察尔迪。这位年轻美貌的贵族千金,跟贝多芬学习钢琴,彼此情投意合。由于重视门第的伯爵坚决反对,这桩爱情终于以失败告终。贝多芬在信中曾说:“我的身旁,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姑娘。她爱我,我也爱她……哦,人生若能活上1000岁,该有多么美妙。”据说贝多芬在遭受这个沉重的挫败之后,把内心的感触倾泻在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曲中。

贝多芬标记着该曲是“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

第一乐章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2/2拍、和缓的慢板。这是个充满柔情、沉思和哀痛的乐章,与“月光”这一富于诗意的标题紧密地联系着。由于有这个幻想的、神秘的、沉思的、悲痛的乐章,使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联想到月光,被人推测是失恋后的悲歌。曲中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借着奇妙的和声色彩(如:调性变化—E ,e ,b等;变和弦,变音—主和弦三音的升高和降低所形成明暗的色彩变化)刻画出来的。乐曲由均匀的、柔弱的三连音开始,缓慢地奏出分解的三和弦。其中匀称的运动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流动感。这个基本节奏,形成整个乐章的背景,自始至终,贯串全曲。

接着,在平静、清晰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一支如歌般的主题旋律。仿佛是沉思,又像是喃喃自语地倾诉蕴藏在内心的忧伤;并在重复时通过音区、和声、节奏的变化,细腻地展示出作者心弦的波动。这个平淡的第一主题,像清风徐来,或明月慢慢升空般登场。接着,气氛相似的b小调与B大调相交替的第二主题,在巧小节开始出现。

当主题的素材又在23小节出现时,进入了乐曲的中段。这时的三连音的琶音,做出曲折变化的爬升,跃入高音区,显示不安的情绪,也掀起了稍许的高潮。至42小节,音乐再度平静,进入乐曲的第三段—再现。这时的第二主题改在升c小调上出现。60小节起,在左手持续着低音的尾声中,音乐像夕阳西沉那样,越来越弱,慢慢消失。这一乐章中占优势的内心的悲哀,并不排斥其他情绪的表述,如隐藏在内心的激动、悲痛中的幻想等,这一乐章所表达的.感情是十分丰富、深刻动人的,有内心的悲痛,有悲痛中的诗意幻想,也有含蓄的激情。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3/4拍、小J决板。在幽静、悲哀的第一乐章和激情的第三乐章之间,贝多芬安排了一段典雅、抒情、可爱的短小音乐。它是第一、三乐章的纽带、桥梁,是徐缓、沉思与暴风雨似的激情之间的缓冲、过渡。李斯特形容这段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

第一部分是一个单二部曲式,它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个主题及其变奏发展而成的。 中部也是单二部曲式,主题仍然建立在降D大调上,这种调性布局是极少见的。右手是贯串到底的切分节奏,它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有力的节拍重音交替出现,突出了诙谐曲的幽默感。随后,乐曲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奏鸣曲式、升c小调、4/ 4拍、急板。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出现了贝多芬式的冲动和抗争的音调,表现了作品内部的冲突,许多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对立和斗争,都统一在急速的运动中。这段扣人心弦的终曲,在燃烧般激烈的感情中,仍然充满了优美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坚毅意志。这个具有惊人的音乐效果以及充实的音乐内容的乐章,是贝多芬所有钢琴音乐中最精彩的显示表现力与升腾力的作品。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直到第三乐章,才使用了奏鸣曲式,是较少见的。

继第二乐章之后,不间歇地出现第三乐章激动升腾的主部主题,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从低音区急速上升到高音区,乐思犹如奔腾的怒涛向前冲击,充分显示了贝多芬作品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渴望,和那与命运搏斗的无畏精神。感情的激流不断奔腾,直到14小节延长记号处,终于暂停下来。在6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出现了升g小调的旋律式的副部主题。这是一段坚强热情的歌唱似的曲调,与怒涛似的非旋律式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副部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发挥了精彩的缓和作用。但是,汹涌澎湃的主部把副部也逐渐卷入了它的激流,最后终于在急速地进行中被吞没了。呈示部的结束部以重复的、急骤的和弦式紧张进行,弱与强的激烈的更替,造成全呈示部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直到呈示部的末尾才用几个哀伤的结束句缓和下来。

进入展开部之后,又掀起了戏剧性发展的新高潮。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都依照顺序加以发展,彼此交错展开。主部压缩了,副部分裂成一些单独乐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现,并进行调性的变换,加强了副部哀伤音调的表现力。在展开部的结尾,低声部是持续的主调属音,音乐逐渐平静下来,并停留在属和声上,使人感到短暂的宁静,预示着再现部新高潮的到来。展开部末尾以极弱的和弦平静以后,进入了再现部。主部主题又猛烈地再现出来,再现部中省略了6小节的连接句,紧接着就是副部的再现。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结束部,这个结束部较为庞大,好像是第二展开部,内心斗争的戏剧性,狂暴猛烈的激动在这里达到了全曲的高潮。首先是主部主题的出现,然后是四小节的强力度上的减七和弦的琶音。接下来在低音声部出现了副部主题的旋律,其后有幻想式的琶音与装饰,最后有一刹那的慢板(仅有两小节),但很快又返回急板,在主和弦的上升与猛烈的下行进行最强奏中,全曲结束。

3结语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贝多芬论文范文资料

    寂寞种子开出的花叫喜悦之花——题记 人总会面临着几条路的选择。而你选择哪一条都会觉得寂寞,但某天,你蓦然回首时会叹一句:原来一路上我并不只是寂寞。 北京大学古生

    guaziqiaqi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贝多芬传文章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仅供参考

    狮子猫的吃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贝多芬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Tiesto提雅斯多 世界DJ排名第一 下面是他所有的专辑,下载来爽爽,专辑在百度知道上发了很多次,没办法,谁叫他那么爽呢!给分吧! DJ.Tiesto.-.[

    淡淡的生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贝多芬钢琴作品论文范文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

    正版TJ状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贝多芬奏鸣曲式研究论文

    《华尔斯坦》奏鸣曲,作品第53号 《第二十一奏鸣曲》乃因贝多芬题赠给好友华尔斯坦伯爵而得名。但也有人称它为“黎明”,大概是觉得在引子般的第二乐章的朦胧晨意之后

    小坦克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