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4

请叫我大海哥
首页 > 学术论文 > 朱自清背影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雁归来无痕

已采纳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145 评论

上善若水maggie

者这样处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202 评论

z未成年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此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中国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48年在北平因贫病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

139 评论

烂Pandade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散文家分门别类,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朱自清先生就是这些散文大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笔者选用其名篇《背影》来探讨其中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赞颂母爱的伟大的美文佳作不胜枚举,从而,人们在享受着母爱的这份温馨、细腻的柔情的同时,仿佛忽略了天地之间的另一份亲情――父爱,感觉父亲永远是一座伟岸的高山,只是坚强的代名词,永远与柔情、爱不搭边。然而朱自清的这部感人之作《背影》的问世,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名作,一改父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父爱,原来也可以如此温馨、细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背影》这部作品中,作者抒写了真挚的亲子之爱。为什么能够抒写出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呢?事实上这是生活给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原动力:1917年冬,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父亲卸了职,他和父亲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萧索,想起祖母,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不觉心情异常沉重,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徐州谋事,与其同行。虽家中经济状况不好,但由于父亲爱子心切,恐儿子难抵北国风寒,特为他定制了一件紫毛大衣。到南京,其父因事忙,想托一个熟人陪儿子去火车站,后又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在车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帮他铺好座位,一再嘱咐儿子,并嘱托车上茶房好好照应儿子。后又拖着不太方便的腿越过车道为儿子买橘子……8年后,也就是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父亲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这里,朱自清不觉泪水夺眶而出,想着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一点一滴,一情一幕都涌上心来。特别是八年前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一幕,更让他刻骨铭心,于是他含泪而书,以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那次和父亲的别离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并不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巨著,但是《背影》以它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抒写人间至真至纯至厚至爱的父子情而传诵于世。 一个普普通通的穿着青布马褂的父亲,一个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背影”,并不高大,并不利索,然而他却会、却能拖着蹒跚的病腿,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幕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橘乃“吉”之意,也表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祝福。 一个精彩的瞬间,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这份朴素而又恒久的情感冲激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拜读过这篇《背影》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经典的一幕: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缩”、“倾”,极细致传神地把当时动人的情景再现了出来,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读懂了一个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父亲的背影,儿女再熟悉不过,然而这个背影却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全文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然而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劝慰儿子: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嘱“我”,嘱托茶房等,更加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纯朴忠厚,特别是买橘子的场景更加把父爱推到了高潮。谁说父爱不伟大? 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正是这一形象的最好诠释吗?父亲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买橘子的一幕,成了读者心中永难忘记的一幕,父亲的这一举动怎能不令儿子感动,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动呢? 文章对感情的抒发,并没有恣意渲染,而是字字句句极尽文章的朴质无华,极富口语色彩的语言更加给文章增加了真实的美感。比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寥寥数语,简洁甚至平常,却格外生动传情。特别是当年迈父亲对“我”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更是浓情厚意浸透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文章处处情溢于纸。除了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之外,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想念也如涓涓流水流淌其中,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我”的几次流泪上:⑴第一次流泪,流的是悲哀之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⑵第二次流泪,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的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第三次流泪,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难怪李广田说:“《背影》寥寥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他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所表达的真情。” 总之,文章中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320 评论

相关问答

  • 朱自清荷塘月色毕业论文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一、结构严谨自然:(请参看《荷塘月色》结构分析)《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

    嘟嘟2009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朱自清散文论文题目

    【内容提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之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为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

    兔纸来个兔宝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朱自清的毕业论文

    翻开辞典,“自”字下排列着数目可观的成语,这些“自”字多指自己而言。这中间包括着一大堆哲学,一大堆道德,一大堆诗文和废话,一大堆人,一大堆我,一大堆悲喜剧。自己

    tastebytast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朱自清的春毕业论文剖析

    从思想主题、文章结构以及艺术方面进行赏析:1、思想主题: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并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

    难得明白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朱熹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文献的解释 [document;literature] 有 历史意义 或 研究 价值 的书籍 详细解释 (1).有关典章 制度 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 掌故 的人

    心海若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