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鬼魅
1.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 海外之变体:明清时期崇明盐场兴废与区域发展,《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3. 明清嘉定的“折漕”过程及其双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4.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的聚落格局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5. 清代日记所见江南地区的水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6. 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后户帖的流传,《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2期;7. “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8. 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9. 《英国公共档案馆档案》所见清末汕头两次争地始末,《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0. 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11. 庄家圩刘王庙と村落社会,载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编:《太湖流域社会の历史学的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07年;12. 赈饥与县级以下区划的变化:明清嘉定宝山基层行政之运作,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3.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14.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15. 清代江南的“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16. 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17. 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18. 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9.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20. 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21. 宗族与义仓:清代宜兴荆溪社区赈济实态,《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22. 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23. 明清时期虫灾考述,《农业考古》2000第3期;24.略论明清南京地区的市镇发展,《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25.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26. 清代南京地区农村经济初探,《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27.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28.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29.明清苏松仓储的社会、经济职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30.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31.明清时期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32.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33.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34.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35. 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1. 创新与传承——“双重编码课程”的设置及其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2. 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 科大卫、刘陶陶主编《中国的城镇和乡村:认同与感知》评介,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4.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评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5. 《秦农业历史研究》评介,《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自high患者
《清史研究》的前身是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清史研究通讯》。1979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决定,为了加强清史研究,互通情报,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共同主办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清史研究通讯》,自1979年起,相继刊印12期之后, 1982年9月改为正式期刊,在国内公开发行。出版10期以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清史研究,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经过有关部门核准,从1985年起扩大篇幅,由原来的32页增加为64页,由国内发行改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起,《清史研究通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独自主办。1991年经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清史研究通讯》正式更名《清史研究》,从1992年起,版面由原来的64页扩展为128页,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书报资料中心合办,清史研究所承担编辑工作,书报资料中心负责出版和发行工作。2000年开始,《清史研究》再次由清史研究所独办,学校在经费上予以扶持。清史纂修工程启动后,为适应研究需求,发挥学术阵地作用,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和繁荣清史研究事业服务。本刊编辑部决定再次调整《清史研究》版面,从2008年起,《清史研究》从原来128页又扩展为156页。
漩海灵猫
米辰峰1995年至1998年期间,成崇德既担任清史所所长,又在清史所攻读博士学位,按照规定,研究生培养期间,所有专业试卷必须经过本单位领导审查签字才能生效实施,成崇德读博期间无疑是“自考自”,属于“自封博士”。米辰峰指出,成崇德读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但博士论文却是《17~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研究内容明显属于中国古代史。成崇德的导师是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李文海教授,其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在米辰峰看来,李文海根本无法指导成崇德,成所长跟着李校长读博士,类似“声乐专业的考生报考一个芭蕾舞博士”。 但米辰峰提醒,在成崇德攻读博士的1995年,清史所至少有戴逸教授等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009年7月7日下午,米辰峰的一封邮件里,发信人将成崇德的博士论文中涉嫌与他人“完全相同”的数百字,用黄色标出,这些是米辰峰在《调查报告》中不曾提到的。这些“完全相同”的小段文字,有的来自葛剑雄1994年出版的专著《统一与分裂》,还有的来自《清史研究》上曾发表的论文。 尽管《调查报告》已在人大历史学院和网络上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但葛剑雄说,对米辰峰以真名发来的举报材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转给学风建设委员会秘书处。主要的困难在于学风建设委员会并没有调查处理的权力,只是起一个转运站的作用,至于米的材料转给教育部后结果如何,是否真的查了,葛剑雄表示,这“不得而知”。
我觉得中国期刊库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
1 明代宦官势力干预北部边防的严重后果(提纲)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会议】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93-08-010 41
议论文范文 随 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1、崔岩,1999年第4期,《评唐太宗的音乐观》,《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60-63页。2、崔岩,2003年第3期,《也谈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洛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