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腾达装饰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上海草根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超级飞侠包警长
听障儿童习惯用眼睛感知世界,因此,绘本阅读在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绘本以生动的图画、有趣的故事、简洁的语言深受听障儿童的欢迎。阅读绘本不仅有益于听障儿童逻辑思维、艺术审美和创造力的开发,更可以愉悦身心、增长知识。
我们针对3—6岁听障儿童的言语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言语激发为主线,兼顾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从听觉训练、词汇积累、语境感知等角度,进行了原创绘本的设计与研发。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共10册。10个故事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接纳缺点、喜欢自然、友好相处、大方不害羞、不挑食、建立自信、控制情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等良好品格。绘本的题目以拟声词为主,多次运用字句重复、固定句式表达等方式,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言语康复。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
一、听觉训练(上)
营造良好的听能环境,在句子中重复和强调关键词,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音的分辨与识别。
第一册
《嗨!我,是我!》
教会听障儿童接纳自我,提高听障儿童对“自我”的认知。
本册概要 :一颗与同伴走散的小石头,独自踏上了找寻之旅。黑夜中,它寻着光亮来到了石头村,原来同伴们都在这里,真是太开心了!它决定留下来。某一天,一个小女孩将它放进仙人掌盆里带回了家。嗨!我就是我,我就是花盆里的那颗小石头!
第二册
《咦!什么声音?》
通过生活中常见声音的拟声词汇,提高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感受、分辨、识别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接纳自我。
本册概要 :小猫咪喜欢用瓶子收集声音。“喔喔喔”“铃铃铃”“刷刷刷”“哈哈哈”……一天,丢了一只耳朵的小兔子伤心地来找小猫咪,它说自己“听不见,听不清”。小猫咪给小兔子听它搜集的各种声音,小兔子开心极了,每天出门都带上声音瓶子,补上了那只缺失的耳朵。
第三册
《哗!小雨你来了吗?》
以小雨靴等待哗哗下雨声的到来为线索,帮助听障儿童学习对天气状况的表达;以“哗哗哗”等词汇的不断重复,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
本册概要 :我有一双红雨靴,妈妈说哗哗来了,我才能穿着它们出去。我等了一天,两天,三天,哗哗都没有来,我实在是等不及了。突然,天空一道光闪过,一声巨响,外面“哗哗哗”下起雨来。是的,我期待的哗哗来了!我穿上红雨靴,打着伞,快乐地在雨中玩耍。
第四册
《喵!有趣的运动会!》
认识动物名称,学习各种动物拟声词汇,对听障儿童进行辨听训练。
本册概要 :峰儿的外婆家住在北方农村,冬天会下很大的雪。刚放寒假,峰儿就迫不及待地去外婆家玩。刚进村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外婆家的小动物们都出来迎接他。小花猫提议开个运动会,看谁的脚印能画出最美的图画!小动物们在雪地里撒欢,大家的脚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很漂亮的画。
二、词汇积累(中)
帮助听障儿童对颜色、食物、乐器等生活常用词汇进行学习与训练。
第五册
《唰!我的脸怎么红了?》
认识红颜色,了解脸红的生理现象。
本册概要 :为什么回答问题我的脸会红?为什么弄乱了奶奶的毛线我的脸会红?为什么跑步得了金牌,大家恭喜我时我的脸会红?为什么阿姨递给我美味的蛋糕我的脸会红?为什么我把蛋糕给弟弟吃脸会红?等等,弟弟的脸也红了。原来不只是我,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会脸红!
第六册
《哇!真好吃!》
通过对食物词汇认知,帮助听障儿童养成 健康 的饮食习惯。
本册概要 :小男孩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妈妈很苦恼,于是想尽办法,把蔬菜做成各种造型,有的单独成盘,有的点缀在肉菜上,每天都换不同的样子。小男孩高兴地吃着,他已经分不出菜和肉了,真好吃!
第七册
《嘟!一起唱!》
了解常规乐器词汇,帮助听障儿童建立自信,为听障儿童主动说唱提供语境。
本册概要 :幼儿园的同学会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的会打鼓,有的会拉小提琴,有的会吹笛子……可是我什么也不会。班级开音乐会了,老师让我演奏一曲,我想起了我的特殊乐器。清清喉咙,张开嘴巴。我会吹小鸟欢快的叫声,我会模拟 汽车 的轰鸣声和骏马飞驰而过的声音。小朋友们都为我鼓掌,随着节奏一起唱歌跳舞。
三、语境感知(下)
以听障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话题开展语言的输入与情境的预设,激发听障儿童在语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语言发展。
第八册
《哼!我真的不想生气!》
以听障儿童情绪管理为目标,创设语言交流环境,增进听障儿童的互动交流。
本册概要 :小朋友用球砸我的头,我很生气,我也用球去砸他。哎呀,球飞起来了,砸到了路过的卡车,发生了车祸,砸向了天空,打坏了飞机,最后球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头上。生气的后果真的很严重,我再也不生气了。
第九册
《喂!感冒君别来找我!》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听障儿童主动交流提供良好的语境。
本册概要 :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感冒君十分好奇,它在哪儿呢?在嘴巴里?在球里?在鞋子里?一次踢球后开窗的行为把感冒君吸引来了。鼻子酸酸的,眼睛还流泪,它把我们全班同学都“收拾”了一遍。医生来了,把感冒君赶走了,还教给我们预防知识。感冒君,再也别来了!
第十册
《呼!幸福的呼噜声!》
通过收废品爷爷的呼噜声表达对爷爷的敬重,帮助听障儿童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通过对身边人故事的描绘,激发听障儿童语言交流和互动。
本册概要 :我的爷爷,是一个特别能打呼噜的爷爷。可是奶奶说,我的爷爷是平凡而伟大的爷爷,他会给小朋友买玩具,他会帮助清洁工打扫马路,他会帮人搬运东西……他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职业很光荣,他是一位收废品的爷爷。听完奶奶说的,我觉得,爷爷的呼噜声真美妙!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受教育部人文 社会 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基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的绘本设计研究”。
作者介绍
王宇 女,在读博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动画专业教师,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漫艺术、残障儿童绘本设计。主持教育部课题“基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的绘本设计研究”,参与国家与省级课题5项,编写教材1部,在《电影文学》《长春大学学报》《现代特殊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梦,该醒了》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插画作品展,《廉洁自律始于心》获得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廉政艺术大赛一等奖,《宅》入选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战胜疫情”美术作品展。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是“儿童文化的呈现",是儿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的图画是讲述故事的,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还
uj u nmmj
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幼儿从小就会有对音乐学习的潜力,正如幼儿每当听到节奏欢快,活泼或者节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