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1

藏青妹妹
首页 > 学术论文 > 体育馆建设发展的研究现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熊猫小胖

已采纳

《发展体育项目 满足大众需求 》【内容提要】简要概括了目前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引起我国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我国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与整个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善是分不开的。【摘 要 题】体育研究【英文摘要】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也称为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是构成整个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大众体育,自1995年以后的几年时间,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令人惊叹。究其原因,这与整个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正如《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的一句话:“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就着重对这些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1 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概况我国的大众体育自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调查资料统计,现今我国有3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全国总人数的30%以上。10亿人次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民的体质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至69岁,中华民族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目前,大众体育已广泛深入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40%,数以千万的城市居民长期参加社区体育锻炼,有60%的城市街道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而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的建立,使得城市大众体育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化。争创体育先进县的活动也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也得到了积极的扶持,其内容形式已挖掘整理出1000多项。大众体育在我国已经全面发展起来。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自1984年以来,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以每年的速度递增,场地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有55万个体育场馆,是解放前的倍。平均2217人拥有一个体育场,1580人拥有一个体育馆。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已从1949年的[2]增至[2]。当然,就我国大众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其发展程度和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大众体育今后仍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考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2 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因素 国际环境因素首先,国际上有关大众体育发展的理念和历程是开展我国大众体育的背景,它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范本。最先提出大众体育理念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但在1919年1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All Sports for All)的口号。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而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与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动人类身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大众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国际健康,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它也进一步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伟大的变革,它在短短的100多年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局面,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0世纪初,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对本国大众体育的开展,并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拓展体育活动设施,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例如,1935~1941年,美国经济在处于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却在这一期间投资15亿美元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同时也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投资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各国政府把大众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20世纪中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新技术直接导致高技术产品进入消费家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发生改变。人们从繁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余暇时间多了,消费意识得到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体育蓬勃兴起。 政治因素政治是开展大众体育的社会保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赖以指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枢纽,对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现象,包括体育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而党和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的体育活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也曾说过“中国的体育就是群众体育”。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颁布两个月后,紧接着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为推进全民健身和维护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全方位的深入,社会组织系统开始转型,使以行政隶属为主的纵向系统社会向以中介联盟为主的横向结构社会转型。这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区域性组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管理体制也在转型,以政府包办为主的管理方式向民间主办的形式转化。这样使得权利下放到地区,从而推动了社区组织的产生。现今,大量的城市职工进入社区,企事业的单位功能减弱,社区服务功能也随之加强。1986年,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工作正式启动。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社区工作会议把社区服务推向了整个社会。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以丰富人们余暇生活为目的的社区体育的产生。社区体育的产生,标志着大众体育翻开了新的篇章。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大众体育已初具规模。而我国政府也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推广。在1997年11月底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伍绍祖同志提出,到2010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国际体坛竞争能力,全面推进体育进步,为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个目标提出了两个新思想,一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二是“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这两个新思想的出台,奠定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加大了政府对大众体育的扶持力度,必将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是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大众体育)的出现,都要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作为精神文化的大众体育,它的发展是以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如表1)表1 1996~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美元)1996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逐年上涨。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2)表2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元年份 消费总支出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所占总支出比例(%)199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这也意味着人们增加了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大众体育不能只靠国家的资金投入,人们一定比例的体育消费,有利于大众体育向高质量,高品位方向发展。 文化因素文化对开展大众体育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它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内。作为体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体育,文化对其影响也极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大众体育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向往着健康长寿。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就已经初步形成。著名的养生学专著《黄帝内经》就产生于战国后期。这本书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原因、疾病预防等有关生死寿夭的基本问题。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正是现今大多数中老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内经》中还提出“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要求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理论上提出了以“中和”为动静平衡的“适度”,指出这种运动应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知晓了“生命在于运动”以及“运动适度”等重要的锻炼原则。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形成了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生活节奏,许多民俗活动都受到这种生活节奏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全国性的节令活动。象“人日”(正月初七)郊外踏青;立春的拔河;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例如深受人们喜欢的气功、太极等。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和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现代文明对大众体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在这场变革中,现代文明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首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由于生产劳动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使得人们的体力活动日趋减少,而余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其次,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综上所述,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大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大众体育之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环境。这个硬环境包括了两方面:一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场馆设施,二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个硬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大众体育。再次,大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软环境。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大众健身的首选。而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也加速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程。上述因素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并开辟出我国大众体育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1] 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A].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2] 戴文忠,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3] 周西宽,等.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4~68,208~244[4]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2~34,56~72[5] 孙葆丽,等.我国群众体育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3~18[6] 邓玉.论大众体育及其文化导向[J].体育科技,2001;(3):1~3,7[7] 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8] 田雨普.关于我国群众体育结构性完善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1~5

322 评论

汉口小霸王

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改革学校体育体育建筑场馆建设场地罩棚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体育由“教育型”扩大为“社会生活型”,由封闭型体制向全社会开放体制转变,在这一新时期,作为全民性和终身性体育的重要一环的学校体育必须改革。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定数童的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做保证,加强场馆建设乃当务之急。

体育场馆是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场馆设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加身心能力,防治“文明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育运动成了人民生活的需求,体育由“教育型”扩大为“社会生活型”。而我们的体育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并为其服务的体育,必然会带有社会化的特征。体育的社会化是我国体育由封闭体制向全社会开放体制的转变过程。体育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体育的全民性。所以将体育推及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全民性趋势,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的全民发展是历史规律。顺应历史规律,实现体育的全民性,让体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融入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之中,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体育的权利。

体育运动出现大众化和终身化的趋势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现代化引起人们过早衰老、多病等许多社会问题,而运动的健身治病和娱乐功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选择。因此,目前国家正从政策法令、经济资助、场地设备和培训指导人员等方面为实现体育大众化和终身化提供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年龄的老化,职工退休人员的增加,使人们大量参与体育成为一种可能。其次社会生产、科技发达也使人们的生产、工作时间缩短,那么“余暇型社会”势必使人民群众将体育活动列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社会力量承办各种体育事业乃至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竞赛和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体育只是身体教育的观念,代之以体育的全民性。全国各族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盛衰,反映了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我们不仅要成为竞技体育的强国,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全民族的体质。

但作为全民性和终身性体育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任务如何来认识呢?人们习惯了只把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传统模式,而事实上学校体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本世纪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提高对新时期学校体育功能和任务的认识,尤为重要。其实学校体育也是构成全民性和终身性体育的重要环节。必须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适应终身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必须把学校体育放在教育的、体育的、社会的、生物及心理的这样一个多维空间来加以研究和发展。

然而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办学观念和习惯,造成向社会要求履行义务保证权利和兼顾国家、群众、个人三者的权益不够。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旧体制显示出很多弊端,功能过于狭窄,对象有所限制,过分集中于国家办,强调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单纯依靠国家经费办体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化发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体育的新的模式。

体育的现代化标志就是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而体育腾飞的两翼之一就是体育的社会化。

这一切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必要的体育器材设备作保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些年来,学校场馆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出现一些突出的间题。一是建设投资发展缓慢;二是场馆数量、设施标准偏低;三是场馆管理、科研工作薄弱等制约着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快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加强场馆建设和提高使用效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体育场馆建设的10年规划。重点建设部分拥有现代化设施的教学、训练、竟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场馆,必须认真贯彻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以建设中小场馆为主,有计划的逐年建设。

二是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搞好体育场馆建设。

三是领导必须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加强场馆建设。

四是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维修,有计划地改造现有场馆设施,充分发挥场馆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武汉体育学院对体育综合训练馆、皮划艇培ill中心、塑胶跑道等大空间建筑进行了规划。结合国家这类建筑的发展趋势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主空间的扩大;二是附属空间的多种经营。在搞这类大空间建筑的建设时,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首先应考虑到,使附属空间的多种经营符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其次应认识到大空间建筑要实现多功能化,必然会在空间布局上引起重大变化,其基本的点就是灵活机动,根据使用功能,寻求最佳的综合布局。因此,寻求机动的布局,会使多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大空间建筑的屋盖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抵御不良气候,但同时也让阳光、空气一起隔绝。因此目前大空间建筑在解决覆盖技术的同时,又要力争复归自然,把阳光、空气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还给人们。我们在建场馆时,要多考虑到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施工方案,力争在节约经费的前提下,建成一些体育学院标志性的建筑。而且现行国家建筑规范中无法具体规定风载体系数,那么搞大空间建筑时应根据武汉体育学院的经济条件搞包括风调试验的各种试验来保证体育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这几年,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的罩棚越来越多,在改造现有场地设施的方案中,应注意到罩棚是一个蔽开式的建筑,主要设置在体育场周围观众看台和主席台一侧,目前武汉体育学院有3个操场,如何改善其设施条件使其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呢?我们认为,在建筑设计时,要把罩棚的是挑垮度设计得大一些,以便有效地遮盖它下面的观众和阻挡风对运动员的影响,要积极采用新材料,努力减轻罩棚的质量和增加它的垮度。最后要谈到的一点是,1995年第72号文件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其中第六条规定: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在开放体育场馆方面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其他行业、系统所属的体育场馆的管理,可参照本通知执行。因此,我们认为,武汉体育学院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放各类场馆,积极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使体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精神,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切实为开展群众体育健身运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的愿望和要求,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根本目的。

185 评论

哆啦C梦的梦

议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议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高中学校、场地器材、与开发

【论文摘要】

高中学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法,对高中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中学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前言

体育场地器材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师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力武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资源积极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工作服务,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响水县第二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建立领导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体育场地器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学校应该广开门路,大力开发学校场地器材。

首先,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以解决场地器材的紧缺问题。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制体育器材。

第三,通过举办赛事等争取赞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资金。

第四,利用废旧器材,开发新教材。增强器材的利用率?

4、结论与建议、

与许多高中学校一样场地器材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观念陈旧,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在场地器材的开发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原则与规律。有关部门应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对场地器材进行开发,以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使其更好的为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开军.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J].安徽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王港,周彩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校体育,2006年第1期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热门毕业论文

2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出版社发展现状研究的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

    LovefamiliesBB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小学体育课发展现状论文

    1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

    听雨轩8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中国农业市场供给规模 1、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有所上升,2021年粮食产量为68284.75万吨,棉花产量为573.09万吨,油

    WeiXin呵呵呵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立体书发展与出版现状研究论文

    截止2023年1月11日,立体书国外研究现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得知,在立体书的题材上以儿童读物居多。在国外的立体书籍所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除了

    印象记忆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人才建设研究现状论文

    大型煤炭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出高效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而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

    Sophie小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