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哆的卷妈妈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kanyuan820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上官雨霖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
摘要: 现代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提出来的铃木(略)探索和发展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性”和“人类爱”为中心,遵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注重音乐技
我可以帮你写的,很简单。(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
钢琴表演中身心的紧张与放松探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
钢琴技巧的运用的话多了,你的侧重于某一方面吧,我觉的你的选题太大了吧。或者你应该写几个比较重要的技巧,比如八度,双音,刮奏等等。这样的话起名字就叫谈钢琴演奏中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