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冰儿雪莲
还是自己找些找些资料写吧,把握一个主线。就是从唐朝开始,中日之间的交往,当然唐朝时候中日之间有一场战争,白江口之战,于是{(刘)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师陆军以进。(刘)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日,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扶)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这是资治通鉴里的。}说明中国是打了个大胜仗的。然后日本就比较听话了。明朝倭寇其实还不是代表日本政府的,还只是一群海盗。至于后来中国的没落,和日本从丰臣秀吉开始主张的侵略政策使得日本开始强大,日本在攻占朝鲜后就把目光朝向了中国。从而开始了中日之间的恩怨,这段历史比较好些,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今天的中日关系,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历史问题 ,一个领海问题。就是钓鱼岛和东海的问题。历史问题还不是多么难搞的,但领海问题搞不好,两个未来还难说不会再有战争。当然中国不会主动打仗,但是日本有侵略的历史,不会因为中国的忍让而停止继续要海权岛权的步伐。所以中国必须要不断真强实力,进行民主改革,争取更多可靠盟友。日本不可能,也不会成为中国的朋友,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日本向来都是信服打赢他的国家。对中国而言日本不是敌人,就是属国。
王颖880804
《论西田哲学的理论特征》(《东方哲学研究》 1985年第1期)《论日本启蒙哲学家西周的 “ 理 ” 学》(《延边大学学报》 1988年第 1 期)《论朝鲜儒学史上的“四七论辩”》(延边大学朝研所编《朝鲜问题研究丛书》1985年第3辑) The Four Sven Debate in the Korean History, (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哲学》季刊, 1987年秋季)《日本电视的舆论导向作用》(《日本问题资料》 1994年第 12 期)《 日本对华 ODA 政策的演变和中日关系 》(《日本学刊》 1995年第 2 期)《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作用及其演变 》 (《日本学刊》 1995年第 4 期)《 90 年代日本与西欧关系的基本特点 》(《日本学刊》 1996年第 2 期)《 冷战后日本的政界重组与外交调整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 1996年第 3 期)《 亚太经济合作与中日关系 》(载张蕴岭主编 :《合作还是对抗》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机制及其演变趋势 》(载《面向 21 世纪的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中日关系发展机制的总体把握》(《日本学刊》 1997年第 1 期)《东北亚新格局和中日关系》(《当代亚太》, 1997年第 6 期)《 日俄 ( 苏 ) 关系的定位及其演变趋势 》(《日本学刊》, 1998年第 3 期)《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形成和演变》 ( 《当代亚太》 ,1998年第 7 期 )《 中日关系和文化视角 》(载《文化创造中日两国共同发展之路》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中美日俄关系的调整趋势和中日关系 》(《日本学刊》 1998年第 6 期)《 “ 小渊号 ” 不会驶出旧航道》(《世界知识》 1998年第 16 期)《小渊内阁的执政趋势》(《当代亚太》, 1998年第 9 期)《 战后日本安全战略的演变轨迹 》(辽宁大学论文集, 1998年第 3 期)Common Values and the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n Countries(载 [ 日 ] 《追求亚洲共同价值 — 重新评价日本的 ODA 大纲》 , 日本东海大学, 1997年)“A Chinese View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关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韩国国际问题调查研究所论文集, 1996年)“Reg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nd the Role of Japan( 日本在东北亚合作中的作用 )” (韩国庆熙大学论文集 ,1996年)“Measures to Enhance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the Northeast Asia: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policies (韩国外交安保研究院主办国际会议, 1996年11月26—27日,汉城)《中日相互认识的机制和摩擦的构造》(日文,京都大学《日中韩相互认识与误解的表象》论文集, 1998年)《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展望》(韩文,韩国外交问题研究院《政策论坛》, 1996年第3卷第2号)《中韩日三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国民性》 ( 韩文,《韩中日三国的国民意识和文化比较》 , 国际研讨会论文, 1996年10月15日韩国 KBS 报告厅。 )《中日政治摩擦的结构、原因及其趋势》(日文,日本专修大学论文集)《日本的对华 ODA 与中日关系》(日文,日本龙谷大学论文集, 1999年)《世纪之交东亚地区的焦点问题》(载《东亚地区热点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 19 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外战略的选择 —— 以中江兆民的〈三醉人经纶问答〉为中心 》( 19 世纪后半叶以后东亚历史的重新认识 ” 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10月)《石原当选东京都知事的潜在影响》(《当代亚太》 1999年第 5 期)《 日本对华 ODA 和成效与转折 》(《日本学刊》 1999年第 5 期)《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 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协会成立 20 周年 ” 国际研讨会, 1999年8月28 ~29日)“ Background, Content and Trend of Sino-Japanese Partnership ”,(“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国际研讨会 ,1999年10月22 ~23日)《 日本外交的第三次转型—— 21 世纪日本外交趋势 》(“ 21 世纪日本政治外交发展趋势 ” 国际研讨会, 1999年11月13 ~14日)《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轨迹》(《日本学刊》 2000年第 1 期)《值得高度警惕的动向》(《解放军报 / 时事周刊》 2000年1月24日)《中日关系和东北亚和平》(韩文, “ 第 2 次东北亚和平论坛 ” ,韩国世宗研究所主办, 2000年2月21日,北京凯宾斯基饭店)《 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 》(“第 4 次中日青年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 ” , 2000年 4月29~30日)《东北亚安全形势的特点与前景》(“ 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前瞻 ” 学术研讨会,韩国庆山大学主办, 2000年5月16日)《 日美同盟的“再定义”及其未来趋势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年第 7 期)《东北亚两类安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当代亚太》 2000年第 8 期)《 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实质及趋势 》(《日本学刊》 2000年第 5 期)《 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与趋势 》(英语,瑞典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年8月19日)《日本 ODA 政策的调整趋势》(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0年9月15—16日)《东北亚安全的结构、焦点及前景》(国际友好联络会 “ 东北亚安全形势 ” 研讨会论文, 2000年10月30日)《 政经互动与中日经济关系 》(《中日关系史研究》 2001年第 1 期)《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东北亚学刊》 2001年第 1 期)《经援政治化 —— 日本对华 ODA 政策调整》(《国际贸易》 2001年 2 月号)《 日本对华 ODA 中的 “ 利民工程无偿援助 ” 》(《日本学刊》 2001年第 3 期)《日本 “ 历史教科书问题 ” 》(《当代亚太》 2001年第 5 期)《 “10 3” 框架与中日政策取向》《当代亚太》 2001年第 6 期)The Readjustment of Japan 's ODA Policy and the Impacts on Its Aid to China( 东亚问题国际会议, 2001年5月18-19日,华盛顿 )Changes of Japan's Domestic Politics and Japan's ODA Policy toward China(国际关系学会香港会议, 2001年7月26-28日)《 小泉如何面对亚洲 》(《人民日报》 2001年8月17日)《日中韩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日文,东海大学和平战略国际研究所《东北亚新形势下的日中韩合作关系》 2001年9月7日)《冷战后日本人的对外战略论争》(载《当代日本社会思潮》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年)《 中日现代化的殊途与交错 》(《日本学刊》, 2001年第 5 期)《南北峰会以来的朝鲜半岛局势》(《当代亚太》, 2001年第 10 期)《 冷战后日本战略论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年第 11 期)《韩日关系的定位、调整和近期走向》(《当代韩国》, 2001年秋季号)Mend rocky Sino-Japanese ties now, China Daily,October,13-14,2001《 日本安全战略面临十字路口 》(《日本学刊》 2002年第 2 期)《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1 万字,《国际经济评论》 2002年第 5-6 期)《 21 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 ( 1 万字,《日本学刊》 2002年第 4 期)《东北亚国际秩序的类型演变》( 1 万字,《东北亚学刊》 2002年第 3 期)Building lasting friendship, China Daily, June 5,2002.《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寻求对等的伙伴关系》(日文, [ 日 ] 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 2002年7月1日)《‘后雁行模式'时代的中日关系》( 1 万字,《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8期)《东亚新发展模式与中日关系》(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9月7日)《战略创新乎 战略贫困乎——评《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日本学刊》2003年第1期)《战后中国的援助政策》( [ 日 ] 《东亚》 2003年第 12 期《取决于双边政治氛围》(《国际贸易》 2004年 6 月号)《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日本学刊》, 2004年第 5 期)《中日关系:转折期的特点和展望》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日本政治结构的演变趋势》(《日本学刊》, 2006年第1 期)
你自己觉得
摘 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关键字 人民 关系 历史 合作 日本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二、中日关系的症结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语言类的和经济类的比较好些!
摘 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