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精灵
针对汉语里大量涌入的外来语(主要是英语)的现状,回顾外来语进入汉语的历史,对外来语的应用范围、借用方法和原因以及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作一分析与思考,并指出汉语的独特性及悠久历史是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外来语又叫外来词、借词(通常指用音译的方式从别的语言中引进的词语)或译词(通常指用意译的方式引进的词语),在进入汉语时都是我国文化的缺项,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它们,包括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照抄不译〔1〕。从先秦以来,我们的语言大致是统一的,迄今,外来语对汉语有三次较大的冲击。佛教东来大概是汉语历史上第一次外来语大量进入的时期,很多词汇已经完全融进了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比如菩萨、佛祖、罗汉等,主要还是称谓的译名。还有一些佛教用语,比如世界、苦海、慈悲、定力等也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和思考中常出现的俗语。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渐,是汉语历史上第二次外来语进入的时期,其影响似有“铺天盖地”之势,涉及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文学、音乐、哲学、经济、医学等众多领域,如咖啡、沙发、派对、色拉、马克思主义、苏维埃、逻辑、图腾、幽默、浪漫,等等,已经被翻译家和百年来的使用改造成难以觉察的“混血儿”了。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时代迎来了第三次外来语的大融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两个外来语恐怕就是卡拉OK和网络产生的新词——伊妹儿了。而像WTO、IT、IP、SOS、CPU、MTV、CD、DVD等外来语,不仅拒绝着所谓的“本土化”,而且直接“大写”着像UFO一样降临我们的头顶〔2〕。以至有些语言学家惊呼,入侵汉语的“狼”(英语缩略语)来了!一、外来语的应用范围 中国近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新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进入20世纪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来语(现在主要是美国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外来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1.计算机领域由于美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发展水平最高,所以它在这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一领域,尤其是网络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 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电子邮件(e�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网上销售(e�tailing)、网迷(cyber�naut)等。还有部分专业词汇直接使用英语或英语缩略语,比如CEO、IP、WWW、Windows、Powerpoint、Flash、Alt、Ctrl、Del等。2.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牌都属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它们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In Touch with Tomorrow”(TOSHIBA);“Impossible is Nothing”(Nike); “I Love the Game”(NBA);“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洗衣粉)等广告语,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也有人对广告中大量英语外来语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顾客的理解能力,影响产品的销售,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国人即使不明白,广告中英语单词的意思,也可猜出这些广告是公司的口号,并且意味着上乘的品质。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房地产楼盘广告上,你用什么古雅的词都没用,你就是要用一个莫名其妙的词,听起来像外国话就行,如莱蒙湖别墅、奥特里公寓、菲尼斯花园之类的楼盘,让人感觉好像高档住宅区,是品位的象征。二、外来语的借用方法1.音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极为不同,纯粹的音译是很少的,英语词只是被汉语中近似的音译过来,大多是专用名词(国名、地名、人名)、单位名称、药名、化学名称及一些日常用语,如加拿大(Canada)、伦敦(London)、布什(Bush)、磅(Pound)、卡路里(calory)、苏打(soda)、凡士林(vaselin)、巴士(bus)、派对(party)、高尔夫(golf)、克隆(clone)、销品茂(shopping mall)、忌司(cheese)、奶昔(milk shake)、酷(cool)、帖士(tips)、扎啤(a jar of beer),等等。2.意译在外来语中先音译后意译的词很多,主要因为译词太长拗口,不符合汉语习惯,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democracy德谟克拉西(民主)、science赛因斯(科学)、president普列西登特(总统)、bank版克(银行)、company甘巴尼(公司)、essay爱说(随笔)、office奥非斯(办公室)、philosophy菲洛索菲(哲学)等,都在使用过程中按汉语习惯的双音节或三音节词所替代。3.音意兼译文化的缺项造成词汇的缺项。早期外来语的翻译多采用先音译后意译,但意译词有时很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译者则更倾向于音意兼顾,由译音字加达意字两部分组成,如media媒体、company公司、betray背叛。这样的词数量很大,既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又易记好懂并能增加目的语跟源语相通的词汇量〔1〕。译得好的例子还有:typhoon台风、hippies嬉皮士、aids艾滋病、sauna桑那浴、beer啤酒、copy拷贝、show做秀、humor幽默、TOFEL托福、ballet芭蕾舞、card卡片、internet因特网,等等。4.仿词模仿英语的词素生成法,如加前后缀,增加汉语的词素,扩充词量。如“的(来自taxi):打的、面的、的哥、的姐”;“吧(来自bar):酒吧、网吧、书吧、陶吧、氧吧、水吧”;“多(来自multi-,poly-):多细胞的、多波段、多元论”;“单(来自single):单亲家庭、单亲母亲”;“网(来自net):入网、上网、泡网、网上服务、网上聊天”等。三、外来语大量涌入的原因汉语中存在大量外来语,原因很多,诸如文化交流、贸易、移民、战争及地理接近等,下面主要分析经济发展、文化失衡和心理意识三个最重要的原因。1.世界经济发展无疑是大量外来语进入汉语的重要原因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在欧美产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马达)。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政治经济相继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几乎成了“美国化”,英语也成了全球通用的语言。从中国人尽人皆知的WTO到随OPEC的油价涨跌而起伏的中国汽车工业,再到备受国人关注的GDP,作为最主要的外来语,英语大量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四、外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汉语向其他语言借用外来词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人们熟悉的“苜蓿”、“葡萄”、“菠菜”三个词已在汉语里生存了二千多年,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语。鸦片战争前,进入汉语的外来语多是动植物名称以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词语,比例虽小,但影响较大。特别是佛教,自进入华夏大地,通过与儒教、道教、玄学的交织融合,很快演化成为一门国教,在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佛教如“行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对汉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伴随近现代西方文化而来的外来语,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都大大超过了以前。虽然新旧交替很快,尚未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没有确切的数量,但根据汉语言专家王力的研究,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和鸦片战争以前相比,几乎一半以上是外来语,和“五四运动”时期相比,也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外来语。最近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所收也达一万多条,其中主要来自英语和日语〔4〕。一般认为,在20世纪早期的二三十年间,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即发生欧化,主要有六种表现:(1)复音词的创造;(2)主语和系词的增加;(3)句子的延长;(4)可能式、被动式、记号的欧化;(5)联结成分的欧化;(6)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5〕。从近几十年情况看,汉语还算不上“欧化”,但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所受影响很大,如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增多,在现代汉语语篇中多达2/3以上;汉语的词缀增多以及词缀化加快;连词、代词的增多使逻辑关系也从传统的意合方式趋向于西方语言系统的形合方式。总之,很多语言学家对外来语的“入侵”非常担心,他们提出要“纯正”汉语,防止语言异化。尽管汉语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语,但我们不必过虑,因为它与汉语的总词汇量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况且,开放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对于外来语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应是“一种严格的取舍,而是一种接受力度的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人完全反对或完全赞同外来语”〔6〕。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语言现象,外来语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不同文化主体与汉民族间经济、制度、思想等各方面的相互交流。外来语(主要是英语)词汇丰富,词缀灵活多样,对它们的借用,不仅可以丰富汉语的表现能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而且便于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对于外来语的借用和取舍,应当有一些规范来避免滥用现象,毕竟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懂外语。中国文化流传光大了几千年,历经无数劫难而不垮,其原因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础——经济始终具有相对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太迷信文化的自身生命力,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对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远大于军事。因此,急需发展经济是我们弘扬中国文化的首要责任和坚实保障。综上所述,尽管外来语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冲击,但汉语并未像某些语言学家担心的“欧化”和“异化”,相反,外来语的进入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系统和其悠久历史,不会轻易地被任何外来语所替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汉语也必将受到世界更广泛的关注。
李家子弟平平
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 (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 (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 (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tuzhiluobo
西方语言学对汉语的影响太多了,现在汉语理论基本都是西方的。若要追本溯源,在明代时,传教士利玛窦、金尼阁等人就利用西文字母给汉字标音。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语法了,近代《马氏文通》就是西方语言学影响的产物。语音、词汇方面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标音符号采用拉丁字母;现汉的很多词汇都是外来词、借词、意译词等等。到了现代的话,语法研究是宠儿,从历史语法、结构主义语法、配价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到现在很火的构式语法,都是西方的。这只是一个概况,具体的你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来谈。针对这种唯西方语言学方向是从的现象,吕叔湘先生、徐通锵先生等人都非常忧虑,在2005年的“新世纪汉语研究暨浙江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国际高级论坛”上,徐通锵先生作了题为《汉语特点的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的演讲,提出了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中、美“现代语言学”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为什么却走了不同的路?鲁国尧先生称之为徐通锵难题,可以参考。
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1] 汉语由口语与书面语两个部分组成,如同其他绝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将口语与书面语这两个部分同时学好,而绝不能
国内研究现状跟自己的论文一般没有什么关系。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那么有必要了解一篇成熟的论文是如何选定题目,确定范围,如何征引材料,组织观点的,因此,建议你在确定13
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归纳法等等加油哦,我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
当然可以的啊~!没有问题的!你说的还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