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夹心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论文
摘要: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这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所谓传承,就是要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甚至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部分学生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态度,他们听惯了迪斯科节奏,电声磁带和通俗音乐,而对优美动听的民歌,旋律委婉悠长的戏曲唱腔,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还有每年的招生考试中,演唱民歌、演奏民乐的考生却寥寥无几。在迪斯科、爵士、摇滚等外来音乐的旋律中如痴如醉。这种现象若任其发展,不仅可能造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后继乏人,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断裂。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厚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阈。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当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长征组歌》、《梁祝》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应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从一个学校的整体看,教材和大纲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只有突出了民族特色的教材,才能使我们高校的教学更具有民族化,有价值,立得住,更容易被承认。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同时还应该在吸取外国的民族音乐精华中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2.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浏览大量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广泛浏览、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3.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通过演唱,演奏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技术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异性,而且还应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内在情感、音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民族音乐,体会其中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尊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志在通过音乐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维护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加强探索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2]陶敏霞.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与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4]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化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音乐.2004,(4).
LynnShi0727
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 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 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 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 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 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 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 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意蕴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文与质、情与理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是以儒释道互补为传统文化基础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丰要思维模式,从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园林建筑到音乐戏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并都放射着“中和”精神的光芒。 统观我们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凡人编的中同传统音乐,从古琴曲到古琴文化,从甫代歌曲到唐诗宋词,从民歌到民间器乐曲,随处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cynthia20056
音乐教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音乐素养和修养的体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音乐教育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摘要:
民族音乐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两大特点:共同性与延续性。
一、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我们要用最好的音乐来教育学生,最好的音乐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民间音乐,充满美丽幻想和儿童式的浪漫主义的民间音乐,最富于人类的真情实感的民间音乐,和最能够使人的生理、心理处于安宁、愉快、积极、健康状态的民间音乐。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
根据徐皓、蒋薇两位老师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艺术,但不太爱上音乐课。在中小学中,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占,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占,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占。可见,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渠道和机会很少。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最多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5%,初中生占15%,而高中生为0%!可见,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不高,而学校对民族音乐教学重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好。两位老师感叹道: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此淡漠,关注如此缺乏,情绪如此低迷,实在令人震惊!
三、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聆听来感受民族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聆听音乐”贯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手段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标投影等方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音乐形象。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违背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这一基本观点。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音乐教学法,没有一个是用视觉来引导听觉的,因为视觉会影响听觉。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去聆听民族音乐,才有可能让民族音乐留在学生的心中,民族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质的变化。笔者想大声疾呼:请不要用视觉上的影像来影响学生聆听音乐、体验音乐。
(二)通过律动来体验民族音乐
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使学生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活动。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律动是培养学生兴趣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不断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动作,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律动素材,例如采集生产活动场景中的经典动作。例如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有他们各自的律动特点,或粗犷豪放或悠长委婉。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这些素材来引导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美,可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
需要注意的是,律动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的形式。所以,律动的重点在于参与,在于体验,在于感受,在于创造。这样,学生将会体验到当自己的身体与音乐产生共鸣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三)通过节奏来体验民族音乐
节奏是音乐中体现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的统称。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存在,并且能够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所以节奏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 艺术形式出现,堪称音乐的“第一要素”。在音乐艺术中,节奏是促进音乐表现和 发展的动力。
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训练的基础。节奏感主要是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中要强调从节奏入手,结合 语言、律动、打击乐等多种手法,调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全方位”地去感知节奏,通过节奏去介绍和认识音乐,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这些节奏是民族音乐的精华,也是学习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必经之路。
(四)通过即兴创作来体验民族音乐
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即兴演奏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 实践活动。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创造过程,好的音乐教学一定是充满创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前面提到的聆听、律动、节奏等都是有益的创造性音乐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培养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 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学习音乐的能力、能否有成就则要看后天的 学习、 教育、 环境,以及接触音乐的程度。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 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否则,弘扬民族音乐只能是一纸空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还要提升学生的民族 文化素养,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世纪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2)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0)
[3]徐皓,蒋薇.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01)
[4]李妲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音乐教育学术论文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
G7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特殊教育2、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4、中国成人教育5、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7、成人教育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
一些乱七八糟
意义: 1、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是在不同民族的特色发展中形成的,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存在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器乐、声乐、舞蹈、歌曲等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