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3

蝴蝶圆舞曲
首页 > 学术论文 > 魔幻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老的传说kz

已采纳

全国卷I: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官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满满的《百年孤独》开头的味道,魔幻现实主义:“ 多年以后,奥雷 连诺 上校站在行刑 队 面前,准会想起父 亲带 他去参 观 冰 块 的那个遥 远 的下午。”    全国卷的命题延续了去年的变革风格,可以列入交际语境写作题型。题目嵌入了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所传递的热词之一“情境”。 题目中所创设的“情境”有点复杂:作者是刚刚18岁的、长大成人的“世纪宝宝”,读者则是2035年满18岁的未来青年。简单地说,是今天的18岁青年写给未来的18岁青年。(看到这里,是不是马上想到《百年孤独》的开头?命题老师一定是资深的马尔克斯粉。) 单从这两个”18“岁来看,命题的确充满了巧思,非常有趣。我觉得,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想象欲望、创造欲望的一个好题了。  两代青年,时间跨度是中国21世纪初的36年。所涉话题从地震到奥运会,从中国的太空成就到农村建设,从网络发展到小康社会,话题跨度极大,要从中梳理出一个话题,拎出一个写作方向,点面结合,很不容易。可见,有时候,题目的灵活度、自由度和开放性,也意味着写作的难度。全国卷II:材料作文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 材料如下:   著名数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二战时一直在美军统计部门工作,有一次军方来找他,要求他看看飞机上的弹孔统计数据,在飞机的哪个部位加装装甲比较合适。   原来军方派出去的作战飞机,返航的时候往往都会带着不少弹孔回来。为了避免飞机被击落,就需要在飞机上加装装甲,但装甲安装多了,又会降低飞机的机动性,消耗更多的燃料。装多装少都不行,军方希望把装甲安装在飞机最容易受到攻击、最需要防护的地方,这样就可减少装甲的安装量,而不会降低防护效率。他们希望瓦尔德能算出这些部位究竟需要安装多少装甲。  瓦尔德拿到数据一看,引擎上平均每平方英尺有个弹孔,机身个,油料系统个,其它部位个。看起来机身和其它部位最容易受到攻击,应该加装装甲才行。瓦尔德的回答却让军方大吃一惊,飞机上最应该加装装甲的地方不是弹孔多的地方,而是弹孔少甚至没有弹孔的引擎。为什么会这样呢?瓦尔德的逻辑非常简单:飞机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引擎上会很少?引擎上的弹孔到哪儿去了?原来这些弹孔已经随着坠毁的飞机落到地球上去了!军方统计的只是返航的飞机,那些遭遇不幸的飞机被忽视掉了。    这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目前的人或物以及幸存的经历,而忽略了不在视界之内或者无法幸存的人或物,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美军迅速将瓦尔德的建议付诸实施,瓦尔德睿智的建议挽救了多少飞机,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战争的进程我们无从知道,但美国国防部一直有一个认识,如果被击落的飞机比对方少5% ,消耗的油料低5% ,步兵的给养多5%,而所付出的成本仅为对方的95% ,往往就会成为胜利的一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家瓦尔德的建议让美军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点评】你确定这是写作题而不是阅读题? 对不起,我不太喜欢在写作题中,加入一篇长长的材料,字数还接近700字。命题者一定没有考虑过考生在写作时再读一篇阅读题,内心是怎样的烦躁和焦虑,因为,这则阅读题的答案,字数要求800字以上。 材料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所以写作的边际是很广阔的,因此,阅卷组就要悲剧了。根据这样的材料,可以立意的方向实在太多了,我列举几个:1.谈“幸存者偏差”;2.要全面地看待事物;3.论数学家在战争中的作用;4.“看见”与“看不见”;5.逆向思维与创新;5.思维定势;6.细节决定成败……天哪,这么多立意,评分怎么可能公平?全国卷III:根据标语写作 (适用地区:广西、四川、云南、 贵州 ) 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雄安   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评】大概只有算命先生能找到三条标语之间的联系。 什么时候,我们能帮学生直接选好角度? 唯有如此,作文命题科学的时代才算真正来临!!!!北京卷:“新时代青年”、“绿水青山图” 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if !supportLists]2、[endif]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点评】“新时代青年”“绿水青山图”,醉了醉了,所有的考生都要“五讲四美”啊——五讲——讲政治、讲正气、讲生态、讲科技、讲发展,四美——心灵美、思想美、道德美、理想美。    天津卷: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字词作文,绝对是坑阅卷老师的。 学生可写的方向越多、立意越多,就意味着阅卷标准越难定,评分尺度越难把握,评分误差也就越多。 这个题目,是一个较为务实和朴素的题,无亮点。学生基本上可以沿着“器”的本义和引申义来写。本义是“装东西的器具”,从本义出发,史料扎实的同学不妨写人类器具进化史,从器具的变化写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符合主旋律);从人和工具的关系可以立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可以谈谈“手机器官化”,人为物役的现实;还可以从“器”的引申义出发,讲到“器量”,谈到“人才”。如果谈到两院院士乃“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把“芯片危机”给根治了,哎呦,阅卷老师不要太喜欢哦。 上海卷:谈被需要的心态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点评】好吧,题目稍微正常一点,在一片讲政治的作文题中,也算是一股清流和暖流了。  渴望“被需要”是一种心态,“被需要”是一种感受,一个事实。   如果认真审题,上海卷其实要求谈的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要写好这个题目,重点是挖掘“渴望被需要”心态背后的东西,这个东西呢,因人而异,有人渴望被需要,是想发挥余热,主要群体是老年人;还有人渴望被需要,是很想个人价值得到他人承认。当然也有人渴望被需要,是害怕孤独、渴望交流,或者是喜欢干预、刷存在感……挖掘“被需要”后面的东西不难,但是,要写得深刻感人震撼人心,倒是有点难度的。 浙江卷:讲现代浙江精神,知行合一和创新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    浙江卷今年的命题风格有明显的变化,从往年注重文化性、思辨性转向今年的政治性,令许多师生惊呼“始料未及”。 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浙江精神”和“浙江传奇”,两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浙江精神是“因”,浙江传奇是“果”。命题者的本意,应该是让考生谈谈对“浙江精神”的体会、感受及个人的理解。考生可以围绕“浙江精神”,谈它的“浙江性”,也就是地域特色;也可以谈它的“时代性”,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浙江精神”,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还可以结合“浙江故事”和“浙江传奇”,谈“浙江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此题写作的难点是要将“浙江精神”和站在人生新起点的“浙江学子”联结起来,因此,谈“浙江精神”的践行、传承以及“浙江故事”与“传奇”的续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在写作任务的交代上,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技术性失误,命题者加入了“站在人生新起点”这个条件,并问考生“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单从前后句来看,考生极容易把“人生新起点”当成“体验和思考”的对象,从而写告别高中时代的五味杂陈,以及对未来的计划、畅想和憧憬等。这将是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所面对的一大难题:这样写到底算不算离题?谁该为学生的离题作文背锅? 浙江省今年的命题,将为大规模考试中作文命题提供一个重要的警示:命题的材料千万不要与写作任务出现背离。要规避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其实只需要把任务描述为“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浙江精神”和“浙江传奇”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就可以为考生指明写作方向,挽救很多离题考生。江苏卷:材料作文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材料】这道题很语文,一看果然是语文老师出的,不像其他作文题,一看觉得是政治老师出的。 但是,谈语言,你觉得有啥亮点没有?我的回答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题目太大了,跟语言沾边的,什么都能写。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学生写起来是爽了,阅卷老师要悲剧了。

194 评论

qq810833606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207 评论

钉子生锈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作为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飞魔幻投稿

    语笑嫣然(兼职):龙小邪(坐班):晴子(坐班):易小巫(坐班):森森(坐班):编辑通知:飞魔幻从5A开始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为此,今后AB版所有文章请保持在70

    花开旭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现实主义文学论文选题

    我跟你一样的情况啊

    芦苇薇薇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花火杂志飞魔幻

    《花火》分A版和B版,A版于每月15号出版,B版于每月1号出版花火工作室另出刊《飞魔幻》和《飞言情》,和每月的B版同期上市。这四本杂志都是花火工作室每个月倾情打

    小花花cat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飞魔幻投稿规则

    去看一下吧,还比较详细的……

    大坏蛋mak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飞魔幻杂志作者

    新一批作者越来越不靠谱了,我都懒得追了

    欣欣公主Q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