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8

angela颖宝贝
首页 > 学术论文 > 食品中脂肪的研究进展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aochu168

已采纳

浅谈营养强化剂——牛磺酸[摘要] 牛磺酸(Taurine)又称α-氨基乙磺酸,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存在于大部分动物组织中,且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而牛磺酸跨膜转运是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基础。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牛磺酸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如参与渗透调节、抗氧化、解毒和刺激糖酵解等,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血液、免疫和生殖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合成牛磺酸的半胱氨酸亚硫酸羧酶(CSAD)活性较低,主要依靠摄取食物中的牛磺酸来满足机体需要。故牛磺酸常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用于各类食品中,以满足机体的需求。但添加的剂量要符合一定要求,特别是母婴食品。对于食品中牛磺酸的检测国家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关键词:牛磺酸;生理功能;食品添加剂1、牛磺酸的生理功能 牛磺酸的理化性质 纯品为无色或白色斜状晶体,无臭,味微酸,水溶液pH值~。熔点300℃。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天然品存在于牛胆等中。 牛磺酸可以促进婴幼儿脑组织和智力发育 牛磺酸在脑内的含量丰富、分布广泛,能明显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细胞增殖、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在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表明:早产儿脑中的牛磺酸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这是因为早产儿体内的半肤氨酸亚磺酸脱氢酶(CSAD)尚未发育成熟,合成牛磺酸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需由母乳补充。母乳中的牛磺酸含量较高,尤其初乳中含量更高。如果补充不足,将会使幼儿生长发育缓慢、智力发育迟缓。牛磺酸与幼儿、胎儿的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等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长期单纯的牛奶喂养,易造成牛磺酸的缺乏。 牛磺酸可以增强免疫 牛磺酸能使新生儿单个核细胞合成IgG、IgM增加,这对新生儿生理性体液免疫低下无疑是有益的。同时发现当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牛磺酸一起培养时,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浓度有上升的趋势。动物实验也表明,牛磺酸可促进鼠形成特异性抗体及抗羊红细胞抗体的产生,且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而起作用的。阳忠辉等[2]报道牛磺酸能通过促进特异性皮炎患者IFN-γ的分泌,降低IL-4的水平。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次氯酸发挥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作用。但次氯酸产生过多时会破坏中性粒细胞本身,而牛磺酸可以与产生的次氯酸反应,形成较稳定的氯化牛磺酸,从而清除次氯酸的氧化作用,使细胞免受攻击。另外氯化牛磺酸还有助于防止细胞自溶[3]。可见牛磺酸作为动物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可以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缺乏牛磺酸可造成一系列免疫功能障碍。 牛磺酸与脂质代谢 动物体内胆汁酸与牛磺酸结合,有利于乳化、脂质代谢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牛磺酸的这一作用首先发现于患囊性纤维化的儿童。此类患儿经大便丢失过多牛磺酸,使得胆汁酸盐中甘氨酸结合型/牛磺酸结合型比例升高,造成脂肪吸收不良,而补充牛磺酸后即可促进脂肪的吸收。[4] 防止心血管病 牛磺酸在循环系统中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保持人体正常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抗心律失常;对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有特殊疗效,可治疗心力衰竭。 牛磺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牛磺酸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过氧化损伤作用。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保护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减轻心肌损伤。1998年Toth等[5]发现牛磺酸的衍生物-L-黄乙谷酰胺由于表现出类维生素A的活性及对多聚ADP核糖合成的刺激作用而能抑制丝裂霉素C诱发的骨髓造血细胞的微核形成并具有抗癌作用。已有报道表明,牛磺酸对二乙基亚硝胺和苯巴比妥诱发的肝癌有化学保护作用,肿瘤的发生率及数量有明显降低[6];牛磺酸还可以降低侵染性结肠腺癌的发生率,并显著减少其数量[7]。 牛磺酸与生殖 正常的生殖功能需要用牛磺酸来维持。猫饲料中牛磺酸含量低于时,其生殖功能不良,死胎、流产和先天缺陷率增高,幼仔存活率下降。含以上时,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8]研究表明,饲料中缺乏牛磺酸时,可导致某些雌性动物生殖机能紊乱,如发情异常、死胎、胎吸收、流产等症状;幼仔表现为先天缺陷率增高,初生重、断奶重及成活率下降,有时还出现精神异常症状(等,1973)。在精液稀释液中添加牛磺酸,可提高冷冻精液中精子的成活率,增加精子活力(等,1980)。这些结果均表明牛磺酸无论是对雌性还是雄性动物甚至人的生殖系统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其他作用 牛磺酸防治缺铁性贫血有明显效果,它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还可增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牛磺酸还是人体肠道内双歧菌的促生因子,优化肠道内细菌群结构;还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能够促进急性肝炎恢复正常;对四氯化碳中毒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由此所引起的血清谷丙专氨酶的升高。对肾毒性有保护作用,牛磺酸对顺铂所致的兔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改变有保护作用;另有报道,牛磺酸可镇静、镇痛和消炎,对冻伤、KCN中毒及偏头疼也有防治作用。2、 牛磺酸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在多种食品中 牛磺酸的制备及提纯 盐酸酯化法(1) 2-氯乙胺盐酸盐的制备 在250mL烧瓶中加入100g浓盐酸,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胺61g,升温至145-150℃,通过氯化氢气体至有少量HCL逸出为止;然后蒸馏,在150℃下边减压蒸馏边反应15h,至无水馏出为止;最后将反应液冷却至70℃,加入无水乙醇50g,冷却结晶,经分离、洗涤(用无水乙醇)、真空干燥得成品106g,收率.(2) 牛黄酸的制备 将加入500mL烧瓶中,加250mL水溶解,在50℃下开始滴加上述产品58g溶于15mL水的溶液,6h滴完;然后升温至65℃反映3h,升温至90℃反应4h,最后回流1h,测定牛黄酸含量折算收率94%。用电渗析法除去无机盐,然后浓缩结晶得牛黄酸,提取收率,纯度,总收率 硫酸酯化法(1) 2-氨基乙基硫酸氢酯的合成 在500mL烧瓶中加入乙醇胺(,)和甲苯(100mL),在水浴冷却及搅拌下滴加98%的硫酸(),约需50min滴完;再加入十六烷基三乙基氯化铵(),溶剂用四氯化碳(CTC),加热回流,分离出理论量的水(约11mL);经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得2-氨基乙基硫酸氢酯83g(熔点273-279℃),收率.(2) 牛黄酸的合成 在500mL烧瓶中加入亚硫酸钠()和250mL水,在氮气保护下缓缓且均匀地加入硫酸氢酯(,),加完后继续回流10-12h生成牛黄酸;减压蒸去其中的水分,在漫漫加入浓硫酸100mL搅拌约1h,使产物溶解完全;滤出无机盐晶体,并用20mL浓盐酸洗涤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体积的一半,加入95%的乙醇50Ml,即有部分结晶析出;将滤液放入冰箱冷冻1-2h,过滤得粗品,再用浓盐酸重结晶一次即得产品(熔点298-301℃,收率85%。总收率为83%。 牛磺酸作为营养强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使用限量 GB 14880-94规定用于乳制品、婴幼儿食品及谷类制品、强化饮料~;乳饮料、饮液~。GB 2760--2002(g/kg):配制酒~;果冻~;豆奶粉、豆粉~;豆浆、豆乳~;儿童口服液~;果汁(果味)型饮料~;可可粉及其他口味营养型固体饮料110~140mg/100g(相应营养型乳饮料按稀释倍数降低使用量);果冻~;果汁(果味)型饮料~。FEMA(mg/kg):焙烤制品250;肉制品585;汤类500;小吃食品2100;无醇饮料30;早餐谷物1000;油脂565;干酪630;禽类550;蛋类190;鱼类190;加工蔬菜200;调味品1125;甜沙司、肉羹汤、复水蔬菜375;坚果制品640;代乳品190;代糖品3750;调味香料70000。 允许残留量添加剂中文名称 允许使用该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文名称 添加剂功能 最大允许使用量(g/kg) 最大允许残留量(g/kg)牛磺酸 食品 食品用香料 用于配制香精的各香料成分不得超过在GB 2760中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和最大允许残留量 牛磺酸 运动营养食品 营养强化剂 1-6g 牛磺酸 儿童配方粉 营养强化剂 ~ 国标中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牛磺酸的测定第一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试样中牛磺酸经提取后,用衍生剂衍生衍生物经C18柱分离,于其最大吸收波长330nm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第二法 薄层色谱法原理:试样中的牛磺酸,经离子交换柱提纯后,以薄层色谱法定性、定量。[9]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第一法 OPA柱后衍生法原理:样品用偏磷酸溶液溶解,经超声波振荡提取、离心、微孔滤膜过滤后,通过钠离子色谱柱分离,与邻苯二甲醛(OPA)衍生反应,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第二法 单磺酰氯柱前衍生法原理:样品用水溶解,用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沉淀蛋白质。取上清液用丹磺酰氯衍生反应,衍生物经C18反相色谱柱分离,用紫外检测器(波长254 nm)或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30 nm,发射波长530 nm)检测,外标法定量。[9]3、总结 牛磺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种营养素。我国牛磺酸主要用于医药,作为食品营养添加剂虽然逐步被国人所认识与接受,但国人消费牛磺酸的量还非常少。据调查,目前世界主要一些国家人均年消费牛磺酸量大致为:日本60g、美国50g、英国34g、德国32g、加拿大29g、法国26g、韩国19g、印尼17g、新加坡17g,而我国不足。牛磺酸作为一种保健品还是比较安全的,服用一些含牛磺酸的制品,用于保健,还是很可取的。牛磺酸作为一种优质的营养素,应该更好地被国人利用。主要参考文献:[1]金锋,优质营养素——牛磺酸[J].中国食物与营养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2006年第3期,2006:53-54 [2]阳忠辉,张玉环,焦振山,等.牛磺酸对特应性皮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2):51-57.[3]赵红波,姜利.牛磺酸与猫的营养[J].饲料广角,2003(11):35-36.[4]俞鸣,田庆伟.牛磺酸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9,[5]Toth S, Csaba G Mutat Res,1988,209(1-2):85-89 [6]Okamoto K, Sugie S, Ohnishi Res, 1996,87(1):30-36[7]Roddy B S,Rao C V,Rivenson A et Rcs,1993,53(15):3493-3498[8]杨志勇,冯颖,吕秋凤,杨建成,胡建民.牛磺酸与生殖[J].饲料工业,2008年第29卷第11期:20-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03 食品中牛磺酸的测定[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GB —2010

242 评论

游客56742389

食品营养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整理的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一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问题研究 【摘 要】及时地引导我国食物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促进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并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食物结构,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状况和食品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营养、卫生与色、香、味的辨证关系,指明了以功能食品、发酵食品为主导的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食物结构;食品营养;食品发展 营养食品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上来看,食品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要满足人类生命与生理的要求。现代食品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如何能科学合理平衡配合,研制并生产出“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食品。当然,食品中的色香味是食品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之前,曾经单纯迫求色香味,生产出各种高脂、高糖、高人工添加剂的食品,致使美国在那个时期,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几乎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特别是一味追求“精粉、精米、精油”的前提下,癌症患者、遗传基因病人数也随之居高不下。上述疾病一度达到总人口的15%。为此,美国动用官方、半官方、民间各个有关研究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营养平衡食品,功能食品以期将一食物结构调整,经过近20年的努力,才使这种状况得以遏止和改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 一方面出现了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富裕疾病”并正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种单一或营养不全或单纯强调色香味又造成了一方面儿童的营养不良症,儿童缺铁、缺锌,缺乏多种维生素症。据2012年哈尔滨市小学生调查材料表明,儿童检出缺缺维生素C达40%,缺维生素A的达70%,缺钙的达60%,北方地方佝偻病率日益增高趋势。 另一方面从当前老龄人群的健康状况看,7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糖尿病、骨质病,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当然,致病因素很多,但食物中营养的不平衡是致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人进入老龄阶段,其整个机体代谢都进入新的平衡调整,需要符合老龄生理阶段要求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仅有营养物质的质和量要求,而且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供应尤为重要,破坏了这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配合,膳食中某种营养物质的过多过少都会引起老龄人的代谢失调,而产生相应的疾病。如现在风行的精米、精面、精油、精糖、精盐等各种精制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使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铬、锌等大量损失,有的可达85%以上,相对地,又使一些有害元素如铅、锡、钒、铝超标。因此,老龄人代谢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病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强化食品,暂且撇开假冒伪劣不谈,也只是针对患有某种营养缺乏或过剩而造成机体不适出现某种特殊症状才会有效,如缺钙引起的骨软化症,缺锌引起的皮肤不全角化症。因缺铬引起的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我们可生产富钙或富锌或补铬的专门食品来满足这些相应疾病的人群需要,不能像标以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含糊其词宣传的所谓营养食品可治百病、永葆健康那样。其实,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与微量元素。但不同的在于量、种类和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比例,只以量、种类就可标明什么高营养物质,食品也就没有什么营养科学而言。 科学地强化食品,实质上是对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的人群,协助其自身进行平衡代谢调节的食物。因此,它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既是功能性,它就有特异性,不能随便应用到各个方面去,否则,就会造成人们不只是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而且适得其反,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提出“回归大自然”,这句话本意是正确的,从食物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不加以分析地认为凡是出于自然界的食物都可不加选择,不经科学调配大食特食,尽管有些自然食品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不等于是高营养物质。高营养物质应该是人体能高度吸收利用,大大促进人体的代谢平衡,提高人体健康与体质,这种食品应该称高营养价值食品。高营养物质不等于高营养价值。有些自然食物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但它也含有拮抗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害成份,如菠菜是一种色、香、味较好而又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但其草酸含量较多,吃多了,就会影响人体对钙、铁、锌的吸收,孕妇、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食用。虾是一种含有大量卵磷脂、矿物元素而又味美质优的食物,但它含有一种五价砷化物,单独食用不会有多大害处,如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食用进入体内,可将五价砷转为三价砷而使人中毒。自然食物或称绿色食物(泛指未污染),其所含的营养成份随地区水源、季节、气候、环境、植被与培植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而不同。所含的营养成份不都是平衡的,有的自然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多而另外一些少,比例也不可能那样恰当,而且不少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吸收呈拮抗作用的物质。为此,在重视采用自然食品的同时,应注意科学添加适量添加剂,过多或片面采用自然食物既不经济又不科学。结合食品成份的多样化,相互配合,可使食品中的营养产生生物学的互补作用,有益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食品的最高目的是被食用后,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以满足机体平衡代谢的需要,促进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而食品在生产加工、原料与成品运输及贮存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卫生,避免有害病原体、寄生虫、啮齿动物、空气有害成份以及尘土与其它污染物的污染,保证食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这是促进食品有效进入人体内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份不受损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色香味都能符合要求,食品中的食物组合搭配,加工工艺又必须科学,合理,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和手段,四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符合人们与现代化生产所要求的食品。因此,食品工业应该在发展日常必需要的大众营养食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拓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在满足人们对色香味要求的基础上,补偿它们在精制过程中损失的营养成份,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人体健康。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 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是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营养需要生产的营养食品。这种食品既是保健食品又是提高体质加强免疫效能的食疗食品,其功能主要是促进人体的生理平衡代谢。遵照科学的平衡营养理论,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营养需求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配,应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营养食品它既是功能性的,当然就有其特异性和针对性,这种食品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国外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已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近十多年来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人数明显下降,日本、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5岁,与其重视营养与功能食品的研制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食品工业今后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应该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功能食品与发酵食品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国国情与自然资源,生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能满足我国广大不同人群需要的各种功能与档次的食品,对发展我国经济,增强人体健康,保证子孙后代繁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二 谷类食品营养价值试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谷类食品的消费在居民饮食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油脂及畜肉类的消费量日益攀升。由此可见,谷类食品作为膳食结构金字塔的塔基位置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因此,充分了解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健康成长,预防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对纠正人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谷类食品营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76-02 谷类食物主要包括大麦、小麦、燕麦、大米、小米、玉米、荞麦和高梁等,它们是人类的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最主要、最经济的来源。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营养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谷类食品的营养素分布、主要的营养成分以及谷类食品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谷类的营养素分布 多数的谷类种子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都是有谷皮、糊粉层、胚乳、胚芽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谷皮越占谷类总重量的13%~15%,糊粉层和胚乳占83%~87%,胚芽占2%~3%。谷皮作为谷粒的外壳,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较高灰分与脂肪,食用价值不高。位于谷皮下层的糊粉层,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元素。而作为谷类主要组成部分的胚乳,其主要构成为淀粉细胞,它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并且其蛋白质含量由胚乳周围向胚乳中心成递减状态,而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含量则相对很少。谷类的胚芽则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一些酶类。 2谷类的主要营养成分 谷类食品由于受品种、气候、土壤、肥料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营养成分也会呈现出一些差异,但就总体而言,其主要的营养成分包括如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约70~80%),且主要成分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按照淀粉分子结构的构成不同,谷类淀粉可以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两者在溶解度、粘度、易消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其含量在不同的谷类中所占的比重亦不同,这就使其制成品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其中,直链淀粉的食物容易“老化”,形成难消化的抗性淀粉,而支链淀粉则易使食物产生糊化,提高消化率。总之,谷类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利用率较高(约90%以上),是人体最经济、最理想的能量来源。 (2)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8~15%之间,主要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两部分组成。且谷类的蛋白质含量在谷粒外层最高,故去除过多外皮的精致米面较粗制米面其蛋白质的含量要降低许多。此外,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很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氨酸偏的含量也偏低,比如:小米和面粉中赖氨酸最少,玉米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均相对缺乏。因此,在食用时应将谷类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从而,有效提高谷类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3)脂肪。谷类中脂肪的含量较低(约2%),常见的谷类中,大米、小麦中脂肪的含量约为1%~2%,玉米和小米约为4%。此外,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谷胚中还有一定量的卵磷脂,但在谷类加工时,卵磷脂极易损失或流入副产品中。比如:从米糠中提取的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小麦胚芽和玉米中提取的胚芽油。这些油脂含高达80%的不饱和脂肪酸,60%的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维生素。谷类食物中含B族维生素较多,以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为主,其中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胚部,硫胺素(VB1)、核黄素(VB2)、尼克酸(VPP)、泛酸(VB3)、吡哆醇(VB6)等的含量都较多。但这些营养成分容易随着加工而流失,因此,精制米面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 (5)其他。谷类中还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约为)、纤维素、矿物质等,其中谷类中的纤维素对胃肠具有刺激作用,可防止便秘。而矿物质主要为磷和钙,且大多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从而提高磷和钙的利用率。 3谷类食品对人体的作用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发现,谷类食品中含有很多人体稀缺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不仅可以平衡人体所需的营养,防止肥胖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很多慢性病的发生率。因此,多食谷类食品对人体大有益处。比如:食用大米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盐酸、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和热量,而且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身体弱等病症。而玉米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且玉米中的维生素E、卵磷脂及谷氨酸,对人体健脑、抗衰老有良好的作用;纤维素,可吸收人体内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并可加快肠蠕动,防止便秘,预防直肠癌的发生;镁元素,可舒张血管,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患者有利;硒元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致使肿瘤细胞得不到分子氧的充分供应,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此外,玉米的利尿、利胆、止血、降压等功效,对治疗食欲不振、肝炎、水肿、尿道感染等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总而言之,食用谷类食品有助于机体保持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并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并且可以促进消化道健康,预防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吃动物性食物,而谷类食品的食用量大幅减少。但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人体的健康,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应坚持以食用谷类食品为主,保持谷类食品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为人们健康带来的各种弊端,确保人们健康而有益的膳食。 参考文献 [1]文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2]龚魁杰,陈利容,赵全胜.我国居民重谷物饮食结构的探寻与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 [3]崔朝辉,周琴,胡小琪.中国居民谷类及薯类消费现状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33-36 看了“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2. 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3.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 4. 浅议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5. 营养与健康选修论文3000字

308 评论

贝贝哈拉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综述 姜楠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简称TFA)是指至少含有一个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TFA已成为近年来一些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或限制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本文就目前文献中反式脂肪酸的特点、产生、安全问题、测定方法等进行综述。 反式脂肪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Adv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rans-fatty Acids Jiang Nan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Fuzhou University , 350002) Abstract:Trans fatty acids(TFA) is generic name of a type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at contain at least one double bond in the tran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FA in recent years,the latest studies show that TFA are harmful to human body,such as they can accelerate atherosclerosis and induce obesity,diabetes,angiocardi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o this reason,strict actions have been taken in many countries to control the contents of TFA in food,in order to support the food quality and ensure the life safety of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rans fatty acids in oils and fats used in food manufacture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their sources,hazards,determination methods,etc. Key words:Trans fatty acids;detection methods;research progress 0 引言 反式脂肪酸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在自然界中,油脂主要是以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按油脂中脂肪酸碳碳键的饱和程度又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双键以顺反2种构象存在,大部分天然不饱和脂肪酸是以顺式构象存在,但在一些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如光、热、催化剂或加氢反应等,天然不饱和脂肪酸会从顺式构象转化为反式构象,具有这种反式构象的脂肪酸即被称为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简称TFA)。TFA根据所含的非共轭双键的数量,分为单不饱和反式脂肪酸和多不饱和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中反式双键的键角小于顺式双键的键角,且它在锯齿形结构空间上为直线型的刚性结构,由于这些结构上的特点,使得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具有更高的熔点和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性质更接近饱和脂肪酸。 1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及危害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天然的反式脂肪酸 天然的TFA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如牛、羊)脂肪组织及其乳制品,主要由饲料中的 [1]不饱和脂肪酸经反刍动物瘤胃中的丁酸弧菌属菌群的酶促生物氢化作用生成。瘤胃细菌可 以分成A、B两组细菌。A组细菌可以氢化亚油酸和α-亚麻酸生成11t C18:1(反式11-十八碳-稀酸),而不能氢化C18:1;B组细菌可以氢化9c C18:1、11t C18:1和亚油酸生成硬脂酸。在酶的催化过程中,TFA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转变为硬脂酸的中间体 [2-3]而大量产生。Mosley等在体外研究时发现,在生物氢化过程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C18:1)要生成硬脂酸,也必须先转化成TFA中间体。反刍动物体脂的TFA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11%。牛、羊奶中的TF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 且它们中的TFA以单烯键不 饱和脂肪酸为主,双键在C6-C16之间以11t C18:1为主。随季节、地区、饲料组成、动物品种的不同,乳制品中TFA的含量和组成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羊奶中的TFA含量低于牛奶。目前这类来源的TFA对于人体是否有害,学术界尚无定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一些专家提出异议,认为来自于反刍动物的反式油酸不应该包括在TFA的定义内,因为这种TFA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以通过去饱和而转化成共轭亚油酸。目前普遍的结论是这类来源的TFA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油脂的氢化 天然油脂的理化性质,如熔点等无法完全满足食品工业中对油脂的要求,因此传统油脂生产过程中通过将油脂部分氢化来改善油脂的品质。在此过程中油脂分子中一部分双键被饱 [4]和,另一部分双键发生位置异构或转变为反式构型。经部分氢化的植物油具有较长的货架 期,在高温煎炸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氢化植物油常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可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然而氢化过程中油脂的不饱和双键转变为单键的同时,也发生不饱和双键的异构化反应,产生TFA,主要是n-9反式油酸。例如人造奶油为(最高)。 起酥油(最高)。国外有研究称,食物中的TFA主要是反式油酸,约占90%。反式油酸中最常见的是n-9位反式油酸,其次是n-11位反式油酸。 传统油脂氢化是在镍催化条件下进行的。由于TFA具有比顺式脂肪酸更稳定的结构, [5]因此在高温、高压的催化条件下能够大量生成。传统的氢化工艺产生的TFA较多,通过 选择原料和工艺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FA的生成量。超声波氢化和电化学氢化等新工艺所产生的TFA比传统工艺的少,且酶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产物的选择性。不同氢化油中TFA的含量因加工工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波动,一般占油脂含量的10%左右,最多可达60%,是日常饮食中TFA的主要来源。 油脂的精炼、储存和食品加工 在植物油精练脱臭工艺中,通常需要高温(250℃以上)加热2h,此期间有可能产生一定量的TFA。主要产生在精炼过程中的脱臭阶段,高温脱臭后的油脂中TFA含量可增加1%-4%。有研究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脱臭过程中,当脱臭油温245-257℃时,30% 的亚麻酸发生异构化;当脱臭油温265-269℃时,37%的亚麻酸发生异构化,相当于各有 [6]的反式异构体产生。植物油的烟点一般高于200℃,许多人烹调时习惯将油加 热到冒烟,易导致TFA的产生。一些反复煎炸食物的用油,其油温远远高出食用油的烟点。使油及油炸食品中所含的TFA随用油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油炸食品中TFA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用油的种类,其中橄榄油或用橄榄油煎炸的食品中反式油酸较多,葵花籽油中反式 [7] 亚麻酸含量较多。 一些焙烤和油炸食品,如油饼、丹麦馅饼、炸鸡、炸土豆条等食品中含有较高的TFA。其原因有2个:一是由于加工时使用了部分氢化油脂所致;二是加工过程中热作用产生TFA。TFA含量随氢化油用量和饱和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未添加氢化油脂的焙烤食品中,TFA主要产生于加热过程。食物高温烹调过程中遇到光、热及其它催化作用,顺式脂肪酸 [8]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异构化转变为TFA。此外,辐照剂量控制不当也能增加食品中 TFA的含量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很多研究都表明,TFA摄入过多会对成人的健康和婴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10]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摄入过多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必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了TF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同时,Mensink等的研究 [11]也表明,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影响生长发育 [9] 反式脂肪酸还能通过胎盘转运给胎儿,母乳喂养的婴幼儿都会因母亲摄入人造黄油使婴幼儿被动摄入反式脂肪酸。而由于受膳食和母体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母乳中反式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1%-8%,反式脂肪酸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使胎儿和新生儿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必需脂肪缺乏症,影响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抑制前列腺素 [12] 的合成,干扰婴儿的生长发育。 [13] 促进血栓形成 反式脂肪酸有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聚力的作用。有试验证明,摄食占热能6%的反式脂肪酸的人群的全血凝集程度比摄食占热能2%的反式脂肪酸人群要深,因而容易使人产生血栓。 [14] 增加妇女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Frank Hu博士在为期14年的研究中分析了84000多名妇女的资料,在此期间共有2507例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与碳水化合物的热量相比,她们摄入的脂肪总量、饱和脂肪或单不饱和脂肪均和患糖尿病无关,但摄入的反式脂肪含量却显著增加了患糖尿病的危险。 [15]导致大脑功能的衰退 美国Rush保健研究所的M C Morris等在动物试验以及几百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注意到反式脂肪酸有降低人认知功能的危险,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大量摄取反式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人,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增加,不仅加速心脏的动脉硬化,还促使大脑的动脉硬化,容易造成认知功能的衰退。 致癌性 目前,反式脂肪酸的致癌性并未得到完全证实,可能只对某些人群较为危险,如TFA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生显示正相关能的衰退。 [16-17]促进动脉硬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降低血胆固醇方面,反式脂肪酸没有顺式脂肪酸有效;含有丰富反式脂肪酸的脂肪表现出能促进动脉硬化作用。具体表现在反式脂肪酸在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水平的程度与饱和脂肪酸相似;此外,反式脂肪酸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这说明反式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有害。对美国护士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人造黄油摄入量越多,患心脏病的危险就越大。 2 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针对当前工业化食品中广泛含有反式脂肪酸的现象,各个国家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目前常用的检测反式脂肪酸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银离子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拉曼光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随着质谱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人致力于用该技术检测脂肪酸。但是,脂肪酸等长的链烃在质子化过程中易断裂形成烯丙基离子,同分异构体的质子化也有可能引起重排或移位,因此,质谱无法区分同分异构体。而色谱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色谱法与质谱分析相结合为复杂混合物的在线分离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GC-MS联用技术的应用已得 [18]到充分的证明。Ruiz Jimenez等采用超声波萃取、GC-MS法测定面包产品中的反式脂肪 酸。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在和之间,线性范围在最小检出限(LOQs)之间,具有宽的检测范围和较高的检测水平。 [19]与Floch参考方法相比,采用超声波萃取法可缩短萃取时间至15min,同时保证标准偏差 不超过,并且不会降解目标分析物。值得一提的是,此法可以降低对化学试剂的消耗,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是一个准确、可选的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 Oliverira MA等对测定反式脂肪酸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该新方法采用了带有224nm紫外间接检测器的毛细管电泳。该电解液为pH 的15mmol/L的磷酸缓冲液,它同4mmol/L的12-烷基苯磺酸钠、10mmol/L聚氧化乙烯月桂醚(Brij35)、2% 1-辛醇和45%的乙腈组成,在最优化的条件下,10种脂肪酸 (C12:0,C13:0,C14:0,C16:0,C18:0,C18:1c,C18:1t,C18:2cc,C18:2tt,C18:3cc)在10min内分离出来。该研究对模拟样品在高温高压长时间氢化反应后可检出反式脂肪酸C18:1t,具有快速定量检测的特点。 [20] 银离子色谱法 银离子色谱法的原理是Ag离子与顺式双键存在微弱的作用力,而与反式双键不发生作用。因此可以用来分析脂肪酸的顺反异构。目前主要应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银离子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CL)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银离子在这两种色谱法中对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效果都优于其他方 [21]法。1971年,银离子用来在薄层色谱法中对反式脂肪酸进行检测。此种方法操作简单, [22]检测速度快。随后通过技术改进,研制成银离子短型色谱柱,应用到HPLC方法中。这 两种检测方法的回收率都得到了气相色谱检验法的验证。银离子色谱法与气相色谱联合使用,有可能成为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完全、准确分析反式脂肪酸的方法。结果显示,银离子薄层色谱和银离子液相色谱测定反式脂肪酸的效果相同,回收率在,检测浓度 [23]范围在1-30g/100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银离子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 [24]回收率为,RSD为。目前,美国油料化学家学会(AOCS)和 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还未推荐此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25]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也可以用于检测反式脂肪酸。由于其对正反式脂肪酸在洗脱过程 中的分离能力有限,因此仅作为气相色谱法检测前的初级检测手段。目前气相色谱法已经广泛推广,加之其对样品的制备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目前使用较少。 红外光谱法 [26] 红外光谱法(IR)是AOCS与AOAC推荐的另外一种快速定性检测方法。红外检测是 利用反式双键900-1050cm-1在附近有吸收,利用反油酸甘油酯(100%trans)与三油精(天然甘油三油酸酯,100%cis)配成含不同浓度反式酸的混合油脂,通过计算吸收峰的峰面积,建立标准曲线, 计算样品中966cm-1处吸收峰的峰面积即可从标准曲线中得到样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传统的傅立叶红外(FTIR)方法也需要对样品进行甲酯化,并且要使用二硫化碳作为稀释溶剂。 溶剂二硫化碳气味难闻,且经过一系列样品处理过程之后,方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都大大降低。2005年3月,赛默飞世尔科技根据AOCS Cd 14d-99方法的要求及用户反应,推出一种基于可加热衰减全反射附件(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ATR)的分析方法,将红外光谱法的检测灵敏度大为提高。ATR方法具有方便、快速、高重复性的特点。采用这一方法测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时,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甲酯化等处理,并且在测固体样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时。只需提取很少的样品中的油脂即可供测试,采样量不到50µL。我国针对此种方法也制定了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2326-2009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检测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该标准规定,此法的检测限为5%(质量分数,以脂肪计)测定范围为5%-60%(质量分数,以脂肪计)。通过对比气相色谱 [27] 法的检测结果,在广泛的脂肪酸分布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当前使用最普遍和最传统的检测方法。美国油料化学家学会(American Oil Chemist Society,AOCS)与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指定使用红外光谱(IR)与气相色谱(GC)对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推荐气相色谱法用C21:0作为内标来分析油脂中各种反式酸的含量,色谱柱为100m的毛细管柱,填充物为SP2560或CP-Si188,BPX-70。然后根据出峰的顺序来确定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该法敏感性可以达到5%。我国多项国家标准都使用此法对氢化油进行检测。如 [28]《GB22507/T-2008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29]《GB22110/T-2008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新近出台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将此法作为标准方法用于测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此法应用较广,但对样品的制备要求较高,必须用乙醚从食品中提取脂肪,经甲酯化处理后才能进样。且设备比较昂贵。该方法对顺反式脂 [30]肪酸的分离良好,检出限达9µL/ml,加标回收率为,方法简单、准确。 3 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方法 目前减少TFA的方法可以归纳为:①改进氢化工艺、脱臭工艺,生产低TFA的氢化油;②通过控制油料作物栽种过程或基因技术生产具有特定脂肪酸组成的油料,降低TFA含量并作为氢化加工的原料油;③使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热带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④利用化学方法或酶法使混合油脂发生酯交换反应,得到低TFA、高饱和脂肪酸产物;⑤调配法等。 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食品中TFA的研究比较系统。有关食品中TFA的产生、危害和形成途径以及检测方法等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尚不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TFA与人体健康方面,有关TFA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理以及究竟是哪种TFA存在问题,还有待于研究确认。在TFA的检测方面,现有的测定方法都比较繁琐,对检测条件要求较高,检测周期较长实用性较差,还有待完善,建立更为有效、快捷的检测技术。在TFA的立法方面,世界各国参差不齐。发达国家优先立法,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立法并有所行动。在TFA的消减方面,实用的研究成果很少。我国的TFA消减方法大多是建立在综述、评论、理论性推测和描述性等几个方面,实质性的应用较少。 4 结束语 东西方传统饮食的巨大差异使我国对反式脂肪酸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但随着西式快餐的兴起及人造奶油、植物起酥油等在我国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其潜在的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学术界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建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分析测定国家标准方法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式脂肪酸检测中应用较多的是气相色谱法,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设备比较便宜,易于推广;但不同色谱条件下能够检测到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顺、反式位置异构体仍有部分的重叠,不能完全分离,影响了测量的准确度,需要进一步发展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预分离方法。另外一方面,在能够较全面的检测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前提下,需针对性地开发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快速简便检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总之,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这个长期困扰食品界和消费者的问题终会有一个更妥善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Chouinard P Y,Girard V,Brisson G acid profil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lk fat from cows fed calcium salts of fatty acids with varying unsaturated[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8,81(2):471-481. [2] Proell J M,Mosley E E,Powell G L,et of stable isotopically labeiled elaidic acid to cis and trans monoenes by ruminal microbes[J].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2002,43:2072-2076. [3] Mosley E E,Powell G L,Riley M B,et biohydrogenation of oleic acid to trans isomers in vitro[J].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2002,43:290-296. [4] Khor G L,Mohd Esa fatty acids intake:Epidemiology and healthy im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8:25-45. [5] Wolff R isomerizations of octadecatrienoic acids during of pinolenic(cis-5,cis-9,cis-12 18:3)acid geometrical isomers in heated pine seed oi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1994,71:1129-1134. [6] Cook induced isomerism by deodorization[J].Inform,2002,13:71-76. [7] Romero A,Cuesta C,Sunchez Muniz F fatty acid production in deep fat frying of frozen foods with different oils and frying modalities[J].Nutrition Research,2000,20:599-608. [8] Dagliogu O,Tasan acid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and unfermengted Turkish corn pead with the emphasis on trans fatty acids[J].European Food Research Technology,2003,20:599-608. [9] 邵景东,刘一军.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 国公共卫生,2006,22(3)366-367. [10] 陈银基,周光宏.反式脂肪酸分类、来源与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粮 油,2006(5) 7-10. [11] Mensink R P,Zock P L,Kester A D M,et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on the ratio of serum total to HDL cholesterol and on serum lipids and apolipoproteins:a meta analysis of 60 controlled trials[J].Am Soc Clin Nutri,2003,77(5) 146. [12] Morris M C,Evans D A,Bienias J L,et fats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J].Arch Neutrol,2003,60(2) 194-200. [13] 郝杰.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9. [14] Mozaffarian D,Katan M B,Ascherio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ease[J].Medical Progress,2006,354:1610-1613. [15] Gatto L effects of dietary trans fatty acids on apolipoprotein(a) and cholestery ;ester transfer[J].Am J Clin Nutr,2003,77:1119-1124. [16] 李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0,10(4):27-32. [17] 张佳.不同配比的功能性脂肪酸对摄入反式脂肪酸大鼠的血脂及组 织脂肪酸代谢的影响[D].南昌:南昌大学,2011. [18] Ruiz Jinenez J,Priego Capote F,Castro and quantification of trans fatty acids in bakery product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fter dynamic altrasound-assisted isolation[J].Chromatogr A,2004,1045(1-2):203-210. [19] Snezana Kravici,Zvonimir Suturovici,Jaroslava Svarc-Gajici,et of trans fatty acids in food-stuff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fter simultaneous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esterification[J].(6):803-812. [20] Oliverira MA,Solis VE,Giolelli LA,et Development for the Analysis of Trans-fatty Acids in Hydrogenated Oil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Electrophoresis,2003,24(10):1641-1647. [21] of triglycarides isolated from various sheep tissues[J]. Agric,1971,22(3):120-124. [22] Tullia Gallina Toschi,P Capella, C Holt,et comparison of silver ion HPLC plus GC with Fourier-transform IR spectroscop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 double bonds 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J]. Agric,1993,61(2):261-266. [23] Buchgraber M,Ulberth of trans octadecenoic acids by silver-ion chromatography-gas liquid chromatography:An intercomparison of methods[J].AOAC Int,2001,84(5):1490-1498. [24] 李蕊,徐小民,李亚利,等.银离子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乳脂肪中的反式脂肪酸[J].色谱,2010,28(12):1168-1172. [25] Lennart Svensson,Leslie Sisfontes,Goran Nyborg,et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glass-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of geometric and positional isomers of long-chain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J].Lipids,1982,17:50-59. [26] of Total Isolated Tran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Fats and Oils:ATR-FTIR Spectroscopy[S]. Official Method,2000,10. [27] 代秀迎,陈斌,刘飞,等.FTIR-ATR光谱法测定植物油多种脂肪酸的含量[J].江苏农业科学,2010,(4):283-285. [28] GB 22507/T-2008.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9] GB22110/T-2008.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J]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0] 黄杰.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9):1054-1056.

235 评论

怡安宝贝

如何用手机充Q点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食品感官研究进展论文

    食品感官评价的发展及其应用摘要 简要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定义、发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关键词 感官评价;食品工业;应用Abstract : Thi

    司令来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食品速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食品冷链企业发展分析论文 【 摘要 】文章研究了新零售趋势下冷链的发展模式;以食品安全、食品营养构建起聚焦产前管理、发展流通加工技术等,并通过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

    隐形冠军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食品中脂肪检测方法论文

    对于含脂肪较高的植物种子来说,用熟的花生种子在白纸上有力挤压,白纸上会出“油迹”就是脂肪;要想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可用一张白纸放在肉上。用力压,如果纸上有油

    yoyo爱生活20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脂肪检测论文

    筑龙论文发表网

    每天只睡4小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发酵食品研究进展论文

    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传统酿造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摘要:对我国酿造食品的工艺特点和生物转化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食品酿造过程中的生物性污

    丨加小菲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