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6

yq1109胖丫头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中国科学报定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年轻就要耍大牌

已采纳

病毒在宏观上可以造成机体的损伤,而在微观上它的致病作用其实就是体现在对细胞的损伤上。

这些破坏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1. 杀细胞作用

有些杀伤性强的病毒,它们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的过程中,阻断了细胞原本的蛋白合成和DNA复制,使得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同时,病毒的大量复制也可以导致细胞内的众多细胞器损伤。随后又在很短时之间之内大量释放这些增殖的子代病毒,造成细胞的裂解死亡。

比较典型的就像是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细胞损伤就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也从而导致肌肉瘫痪。

2. 稳定状态感染

如果说有些病毒使的杀细胞作用是「致命一击」,那另外有些病毒使的却是「温柔刀」。

有些比较「温和」的病毒,它在入侵细胞之后,虽然也进行复制,但是却不会引起细胞的立即裂解和死亡,这个过程十分缓慢,也并不会阻碍细胞的代谢。然而它们致命的地方并不在于直接攻击,它们的感染可以使得宿主细胞发生融合及产生表面抗原,这些稳定感染的细胞由于带有病毒的抗原,不久便会被机体免疫细胞给盯上,最终难逃死亡的命运。

这里面的典型如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等。

338 评论

厦门小鱼网

有能改变人体细胞 的受体蛋白 的复杂度 从而防止病毒入侵,研究显示,四种抗体均可与RBD结合,其中B38和H4能与ACE2完全竞争。与此相对,B5显示出部分竞争,而H2不与ACE2竞争,表明这几种抗体采用不同的中和机制。进一步的实验证明,虽然B38和H4都能与ACE2完全竞争,但是两种抗体识别RBD的不同部位。“通过解析B38与RBD的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抗体和RBD结合的位点与人体细胞受体ACE2和RBD的结合位点有很大重合。”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吴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说,“相当于它把RBD与ACE2的结合位点‘占住了’,病毒就没办法再去结合ACE2了。”这项研究的一个亮点是,将B38和H4抗体相混合的“鸡尾酒抗体疗法”对病毒具有更强的中和活性。因此可考虑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替代治疗策略,以避免潜在的逃逸突变。作者表示,经过鉴定的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的候选药物。事实上,新冠疫情发生最初采用的血浆疗法就是把康复病人的血浆分离出来,经过处理,输给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其中起作用的成分是血浆里的抗体,含有高滴度的抗体尤其是中和抗体才能起到抗病毒作用。吴燕指出,但是血浆疗法存在一定的风险,用具有中和活性的高纯度单克隆抗体作为药物更加稳定可靠。此前,单克隆抗体作为抗病毒药物已在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研究团队正在与国内公司合作开发相关抗体,但它们走向临床还需要一系列严格的药品安全试验、质量控制,最终才能推广。

208 评论

麻辣个鸡的

李玉山,土壤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水分动态和土壤—作物水分关系研究。在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效性时,提出了“土壤水库效应”理论。在渭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研究中,发现3米下有一“下伏干层”,并研究了它的成因。创建了“以肥调水”的概念。建立了“王东沟塬沟系统高效开发模式”,使生态建设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步实现。李玉山,1932年农历九月初十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祖籍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父亲于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入美资美孚石油公司,后转入颐中烟草公司任小职员,婚后举家北上,先后辗转于山东省烟台、青岛、博山、兖州、济宁等地。全家经济生活来源唯一靠父亲工薪,生活水平随时局动荡时好时坏。这种远离祖籍,飘泊异乡,唯靠工薪的家庭生活方式,对李玉山此后形成工作上独立思考,待人上洒脱大度,生活上艰苦自立的思想与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年,李玉山由山东省济宁中学毕业考入山东农学院农学系。他学习刻苦努力,各门功课始终名列前茅。同时他活跃、上进、开朗,1951年加入共青团,长期任系学生会主席。1954 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栽培研究室,师从冯兆林先生,到通县双桥农场基点,从事土壤水分动态定位研究工作。他贪婪地吸收、消化获取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深深感到这习以为常的春干秋湿的自然界和春种秋收的农事活动中,竟孕含有如此生动而丰富的科学内涵。而“土壤水分和生物生产力关系”这一命题,竟成了他一生主要的研究领域和起点,经过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1956年,中国科学院调北京、南京部分科技力量支援西北。李玉山毫不犹豫地毅然离开首都北京,奔向西北内陆小镇——杨陵镇。离京前,李玉山专程到东长安街,沿着故宫外红墙下的石板道,走到天安门,远眺天安门广场,心中涌出一片建设者的使命感,代替了惜别之情。一切服从国家需要的信念,是他,也是50年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可贵精神。这时,坐落在杨陵镇上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尚在建筑之中。他到所报到后不久,即北上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当时考察全靠步行,先北上榆林,过长城,人毛乌素沙漠。再折回沿无定河西行,通过丘陵沟壑区和白宇山河源区进“三边”风沙滩地。再经内蒙古南缘到宁夏盐池,步行一千余公里。沿途山川坝滩、峁梁沟壑,尽收眼底;骄阳暴雨、水土流失、干旱风沙、农田低产,尽皆亲历。最后参与完成了“无定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作物分区”等专业报告。这次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考察,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所形成的对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成为他此后研究黄土高原的宝贵财富。1957年,李玉山开始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作物关系的系统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提出一些新论点,此后发展为“以肥调水”和“土壤水库效应”理论。与此同时,他领导的土壤水分组,在黄土高原腹地子午岭林区,开展了林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定位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壤水分系统定位研究被迫中断。李玉山一心萦系着我国60年代多次发生的严重农业干旱,使我国粮食陷于困境的情景,他以执着的精神,转战于陕北、渭北、晋西受旱地区,展开了野外农田墒情调查和作物抗旱增产研究工作。1975年。在“陕西东部旱塬农田墒情调查”一文中,首次提出“以肥调水”的概念,即增施肥料、提高地力能增强土壤储水利用,达到水肥协调的功能。同一篇文章中提出黄土高原存在“下伏干层”问题,对农田降水就地垂直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这是他从单纯农业角度研究作物增产水分条件,向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领域研究拓展的开始。在学术思路上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水分问题。1983年,他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农、林、草地生态系统中“下伏干层”的存在、形成、类型、及其水文生态效应。80年代初,李玉山负责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长武旱地农业研究基地。1986年,他作为国家“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长武高原沟壑区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的主持人,带领30多位科技工作者,建立了王东沟国家试验示范区。以其在农学、土壤和生态学上较为宽阔和深厚的科学积累,和大家一道长期住在偏远山村,创建了“王东沟塬沟系统高效开发模式”。199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示范推广一等奖。他主持总结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长期坚持野外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1990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黄土高原,这一片横亘在我国中西部的广袤国土,多少人把她看作是一片贫瘠荒凉之地。通过“七五”科技攻关,李玉山提出了重新认识黄土高原的命题,并著文刊登在1995年的《中国科学报》上。从深厚壤质黄土资源、粮食和低产土地开发潜力,以及新涌现出的千万亩苹果基地和世界级煤炭能源基地等方面,论证了黄土高原拥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同时撰写“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一文,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英文版)上发表,引起世人对黄土高原发展前景的关注。90年代以来,气候进入旱期。他把研究重点转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平衡长期效应和水环境要素长时间序列的演变方面。

176 评论

ellalikesyou

细胞极性是大部分细胞都具有的基本性质,影响到细胞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及运动等。细胞极性的破坏会改变细胞的信号传导过程以及组织结构,并促进肿瘤的形成及转移。尽管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各不相同,细胞极性建立的共性,是一些极性蛋白复合物被特异地招募到指定膜区域,并发生显著的局部聚集【1-4】。这些极性蛋白质(如PAR-3/PAR-6/aPKC,Frizzled/Dishevelled/Diego复合物等)通过相互作用自发形成高度浓缩的块状或点状聚集体结构,附着于细胞质膜内表面,并可响应细胞信号发生去组装。然而这些蛋白复合物极性聚集进而建立细胞极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月21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温文玉课题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Yu Cai(蔡毓)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asal condensation of Numb and Pon complex via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Drosophila neuroblast asymmetric division”的科研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果蝇神经干细胞不对称分裂时,细胞命运决定因子Numb和连接蛋白Pon之间的特异性多位点结合导致Numb/Pon复合体发生液-液相变(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LLPT)分离。该相变反应介导了Numb在神经干细胞底端皮层的极性富集进而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在果蝇神经干细胞(neuroblast,NB)发生不对称分裂时,特定的蛋白质极性分布在细胞两端:保守的PAR蛋白复合物(PAR-3/PAR-6/aPKC)/CDC42,Inscuteable,Pins和Gαi定位在顶端皮层(apical cortex);命运决定因子Numb,Prospero,Brat和Staufen,以及衔接蛋白Pon和Miranda定位在底端皮层(basal cortex)。NB不对称分裂时,以Pins为核心的纺锤体转向力系统调控纺锤体沿着细胞顶-底极性轴定向,使细胞命运决定因子不对称分离到底部子细胞中,并促使其分化产生神经细胞。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顶端和底端皮层定位的蛋白复合物仅仅在细胞两极很小的区域形成新月状聚集体,而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顶部或底部半皮层。新月聚集体仅发生在分裂期,分裂结束这些蛋白又均匀分布至整个质膜或胞质中。更有意思的是,新月聚集体中高度浓缩的蛋白并不是稳定地锚定在皮层上,而是与细胞质中的蛋白存在着快速的动态交换。这些蛋白复合物的动态分布特性对于细胞不对称分裂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使之能够快速应答细胞周期信号。但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有待回答,比如,这些高度聚集的极性蛋白复合体如何在特定的膜区域自发形成?新月体与胞质中这些极性蛋白复合体的高度浓度差是如何维持的?这项研究发现,在NB不对称分裂时,命运决定因子Numb PTB结构域上两个独特的蛋白表面以一种非典型的模式特异性识别Pon中的重复模序,这种多位点结合模式诱导该复合物发生液-液相变分离,在体外和细胞中能够自发组装形成致密的无膜液相结构。而这种相变液滴可以被Numb PTB的竞争多肽破坏并去组装。在这些分相的液滴中,Numb/Pon复合物是高度浓缩的,但同时又与周围溶液中低浓度的Numb/Pon蛋白存在快速的动态交换,这一现象与在体数据高度吻合。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Pon作用于Numb-Notch信号通路上游以促进NB的分化,而对Numb/Pon复合物相变过程的干扰将破坏果蝇神经干细胞不对称分裂时Numb的底部定位过程,并影响其不对称分离和对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最终形成肿瘤样NB增生

102 评论

爱照相的猫酱

可以的 这叫 二次免疫

107 评论

开开`心心

好像人民大学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定位为核心期刊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认定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中国社会科学报指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并且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权威学报。2、中国

    家装e站重庆站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科学报社cfo

    陈 鹏2011.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1998.10~2000.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2000.6~2011.06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2

    爱笑的颜小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科学报定位

    病毒在宏观上可以造成机体的损伤,而在微观上它的致病作用其实就是体现在对细胞的损伤上。 这些破坏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1. 杀细胞作用 有些杀伤性强的病毒,它们在

    yq1109胖丫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学位论文通报

    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严重的违法行为,相关的论文会被剔除,学位也会被取消,老师也会被调查。

    皖北一只老色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科学报数字报

    中国十大黑科技: 1、“九章”问世,重夺量子霸权 中国科技大学日前公开宣布,由潘建伟、卢朝阳等专家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出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

    Alice兔籽宝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