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3

佛罗妮曲奇饼
首页 > 学术论文 > 苗族风俗文化论文最新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会员3533454

已采纳

苗族民风习俗:

一、 丧葬

苗族丧葬,古代有洞棺葬习俗。老人去世,安放于岩洞。望漠县桑郎镇述里锡袜洞,有洞葬棺1其红岩洞有棺木9具,麻山1乡下油年坑洞有棺木12具,巴筛洞、果岭洞、干岩洞、高木洞都有木,还有乐旺镇的油全洞有数具棺木。现代洞棺葬已经绝迹,完全实行土葬。土葬有入殓、祭奠、出殡、安葬等程序。

1、出殡、安葬有棺殓土葬、送终、设灵堂、喊饭、择期、开路、引发、砍马(牛)、解斋、送饭菜、复山、除服、重丧。

二、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3、“白苗”自称“猛缕”。“缕”是白的意思。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三、 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四、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五、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六、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七、禁忌

族禁忌,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早上忌吹火,初一早上,妇女忌串门。正月初一至初七不扫地不准有大响声,不准砍柴劈柴,不准洗衣服,不能上山干活。遇上打春雷,第一次要忌5天第二次要忌3天,第三次忌1天,禁止犁田、犁土,做庄稼活。农历2月初二,忌“雀雀会”2天。产妇未满月不准到堂屋,不准外出串门。

八、节日

有春节、开年、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新米粑节。

九、风情

有苗族禁忌、苗年、鸡八块、进门酒、跳花节、苗族新娘走亲访友、木叶饭、与死人“谈恋爱”、吃狗肉、一家客人全寨亲。

342 评论

peipei1222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是:

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踩脚:也叫“踩妹脚”。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会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3、吃年: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

4、拔雉毛: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5、住吊脚楼:吊脚楼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249 评论

仿佛那一天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族风俗论文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节日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

    b玻璃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毕业论文

    ukjgyi6

    心向着谁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汉族民俗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

    traveler07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苗族风俗文化论文最新文献

    苗族民风习俗: 一、 丧葬 苗族丧葬,古代有洞棺葬习俗。老人去世,安放于岩洞。望漠县桑郎镇述里锡袜洞,有洞葬棺1其红岩洞有棺木9具,麻山1乡下油年坑洞有棺木12

    佛罗妮曲奇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苗族芦笙文化毕业论文

    我可以帮你写,需要可以问我

    女王大人过司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