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7

皇后镇Z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高丽史论文范文资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惠跳舞的鱼

已采纳

金富轼《三国史记》(삼국사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50卷,计《新罗本纪》12卷,《高句丽本纪》10卷,《百济本纪》6卷,《年表》3卷,《志》9卷,《列传》10卷。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网上有电子版,自己看。我的是吉林文史出版社的校勘本。《东国通鉴》是一部朝鲜王朝时期官方编写的汉文编年体历史书,成书于15世纪。这部书籍由徐居正、郑孝恒等学者,奉朝鲜成宗之命编撰。1446年开始编写,1485年完成。 《东国通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檀君朝鲜、下自高丽王朝末期的历史。这部史书第一次将檀君建立古朝鲜的年代定位在公元前2333年,此后,大韩帝国所创造的檀君纪元也以此年份为元年。此书国内大型图书馆才有。市场上只有复印件出售。《高丽史》(朝鲜语:고려사)139卷,朝鲜李朝郑麟趾撰。作者奉王命修撰此书,书成于李朝文宗元年(明景泰二年,1451)。全书用汉文写成,体例悉仿中国正史。全书计分世家46卷,志39卷,表2卷,传50卷,目录2卷,记载朝鲜历史上高丽王氏王朝的事迹。高丽王氏王朝起自918年,迄于1392年,大体与我国辽宋金元时期相当。凡32主,其中熙宗至恭愍王凡11主在位期间(1200—1368)约当成吉思汗兴起至元朝灭亡。本书为了解高丽与蒙古、元朝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且对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农民战争的活动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网上也有电子书。我的是在北京大学花150元复印了一套三册。原本是韩国麟州的木刻本。最详细的是《李朝实录》了。《朝鲜王朝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了由朝鲜王朝始祖太祖到哲宗的25代472年(1392年-1863年)间历史事实的年月日顺编年体汉文记录;若连最后两任君主的纪录也包括在内的话,那包含总共27代519年(1392年-1910年),共1893卷,888册,总共约6400万字,是最古老且庞大的史书。网上的吴晗辑录的《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有电子版。市面上的《李朝实录》《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都很贵,前者在万元以上,后者也要好几千。其他的像文献尚多,但国内大都不好搞了像《经国集》《本朝文粹》《秋茄集》等等。。

192 评论

爱林公主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278 评论

xiaomianwowo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儒学已传入朝鲜。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姓的徭役。(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三、结论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参考文献][1]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3][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4][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5][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6][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7][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8][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9][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10][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204 评论

燕yan燕yan

丽太祖 - 高丽太祖(877年-943年;在位期间:918年-943年),姓王讳建、字若天(약천‎),是中世纪时东亚朝鲜半岛国家高丽的开国君主。有关他的生平不详,现存有多种说法。不过,已知他应该是开城出生。他原是后高句丽建国者弓裔的将领,家族是朝鲜半岛西南岸专门作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豪族,死后庙号太祖,谥号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太皇帝,后改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葬于显陵。编辑本段 回目录高丽太祖 - 生平朝鲜半岛的首个统一王朝新罗在经历近千年国祚之后开始国力衰退,全国各地都有叛乱兴起。王建是当时其中一支由弓裔领导的叛军的副将。王建智勇双全,在军中活跃非常。可是,由于弓裔对部下非常傲慢及粗暴,使他的部下拒绝再由弓裔领导,转而拥立王建。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高丽终于降伏新罗。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分被辽灭亡的渤海国的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接受他们的册封。他还两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为日本方面拒绝。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高丽〔918-1392〕,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9世纪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并存的后期新罗(670—935),由于农民反对封建残酷剥削的斗争,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过程中,西南地区的甄萱和北部地区的弓裔,分别成立了后百济国(900—936)和泰封国,从而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了“后三国”。 后三国各自扩张领土,展开角逐,空前加强封建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松岳(开城)地方的大封建势力、原弓裔的泰封国臣下王建(高丽始祖王)趁弓裔因残酷暴政丧失民心的机会,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泰封国,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定名为高丽,定都于开京。 还有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高丽 (314 至 1598) 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参考资料:

251 评论

粉恋桃心

高丽是中国的附属国

166 评论

萨克有声

高丽(西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於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朝鲜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於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王朝青瓷制作手艺精湛。另外,高丽同时也是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历史9世纪以后,新罗王朝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 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后高句丽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后高句丽国三国鼎立时期,成为南韩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建国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 ),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 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 统一北韩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於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北韩开城)。政治、经济等制度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皇室制度。首都被称为「皇都」;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与中国不同的是高丽国王被称为「大王」,「陛下」和「海东天子」。 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后,这些称呼被禁止使用。高丽王朝公布法律废除奴婢制度,进行土地改革颁行田柴科制度。 并建立科举制度,任命地方官员。从而有效地消弱地方地主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高丽契丹战争契丹926年灭了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 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 但遭高丽太祖拒绝。 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993年,80万契丹大军从辽出发,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将契丹大军控制在清川江。 见识高丽的反侵的迅速和坚决,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於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契丹撤退,并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赠送给高丽。 双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抗辽大将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 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占领开城后,由於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双方之后谈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敢入侵高丽。高丽蒙古战争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皇氏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忽必烈即位后,高丽成为其藩属,并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看史籍,介意你看看《新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壮丽论文范文资料

    1.高三优秀议论文800字范文 篇一 感动就在一杯水里,而美在其中。 我是一个“没头没脑”的那种人,干点事经常丢三落四。每次星期下午回学校,总得好好整理,不然,

    sojisubyu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高丽史论文范文资料

    金富轼《三国史记》(삼국사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50卷,计《新罗本纪

    皇后镇Z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bim历史论文范文资料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蓝色晚风bl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文学史论文范文资料

    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

    飞天小杨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经济史论文范文资料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贵州米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