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7

9月8客馆
首页 > 医学论文 > 美国的社会病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丨加小菲丨

已采纳

1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社会结构社会病原学视角的聚焦点不是对心理障碍的定义,而是对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如何引发心理疾病的关注。这一研究视角主要探讨心理疾病在不同的社会分布、团体或者社会角色上的发生率。19世纪中期,美国流行病学家贾维斯(Edward Jarvis)曾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精神病学领域首次报告了人口中精神障碍的流行情况,指出相对于中上层人口,穷人、移民以及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患上严重的精神障碍。这项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对社会环境与心理疾病关系的重视。大量研究也已经重复证明身处不利社会状况中的个体,更倾向于患有心理疾病[2]。 结构紧张理论作为其中的代表性理论,结构紧张理论(structural strain theory)把心理疾病视为个体对结构紧张或者对社会整合程度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认为社会结构或组织在心理疾病的起源和流行上起着重要作用,最终会成为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其中,美国社会学家默顿()[3]的失范理论(anomie theory of deviance)就试图解释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美国文化把成功和财富作为重要的价值,导致人们渴望在经济上的成功远重于其他目标。然而,现实却是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看到通往成功的道路被系统阻断,穷人和少数群体得到的教育资源有限且条件相对较差,缺少财政支持等其他资源,在学校和劳动市场中会遭受阶层或种族上的歧视。因此,这类人群就更容易因挫折采用越轨的方式来获取想要的成功,进而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两种假说这一视角中主要存在两种假说:机会与压力假说(opportunity and stress hypothesis)和漂流假说(drift hypothesis)[4]。机会与压力假说认为,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遭受着更多的生活压力事件并且缺乏缓解压力和不利状况的有效途径,进而使自身处于更易发展出心理疾病的环境中。这一假说把具有对抗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某些个体易于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例如,社会边缘群体和少数群体遭受着更多的偏见和歧视,这就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挫折和失败,最终会通过患上心理疾病来反抗这种不利地位。漂流假说则认为,某些具有易感基因的个体倾向于流动到这种不利环境中,并且不能从这种环境中逃离,因此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换言之,心理疾病之所以在社会底层中发病率更高,乃在于这一阶层中不良的社会流动性的结果。这种流动过程可以在代际内和代际间出现:代际内的心理疾病会在成年人之间传递,并导致他们向下流动到更低的社会经济阶层;代际间的心理疾病可以传递给后代。双生子收养研究也表明,在心理疾病的形成方面,基因和环境有着潜在的因果作用[5]。此外,这两种假说也被用来解释为何精神分裂症多发于处在劣势地位的城市地区。2 个体不能承受之重:社会文化与压力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中,文化背景大体上塑造了个体经历及其表现出的精神症状的类型。以霍妮(Karen Horney)、弗洛姆(Erich Fromm)以及沙利文(Henry Stack Sullivan)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批判了传统的精神病学观,强调了社会文化在塑造心理症状上的作用,指出了社会和文化结构决定了个体的性格特征、症状以及神经症。伴随着精神分析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发展,人类学研究中也出现了文化和人格学派。这一传统强调社会化、习俗以及社会组织如何塑造了正常和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当代人类学研究假设了文化通过提供思维和互动意义的象征性表达从而塑造了心理疾病,文化力量不仅塑造了心理症状的外在方面,如妄想(delusion)的内容,而且也决定了心理疾病的本质方面。例如,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外显的躯体症状表达内在的心理痛苦,而西方人则倾向于通过心因性的术语来表达相同的痛苦;欧美女性中常见的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就很少出现在肯尼亚当地妇女的身上[6]。根据这一视角,只有从个体所处的相关文化背景出发,才能有效解释个体所患有的心理疾病。社会心理学对文化的强调,突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疾病本质的影响,其优势在于能表明不同症状如何反映了潜在的相同疾病,潜在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又如何塑造了特殊症状,这就可以对心理障碍进行更加有效的对比研究。不过,这一视角还未发展出用来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间症状的标准,并且也不能详细阐明社会和文化中具体哪些方面导致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 社会压力理论由于社会文化同样会对个体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当个体本身不具有履行或实现这些要求的资源时,压力就会产生。因此,社会压力理论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视角中解释心理疾病如何产生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体暴露在由社会和早期生活经验所导致的社会压力中引起,拥有低社会支持、低自尊或者低控制感的个体,因其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此压力易感性高[7]。心理健康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社会压力尤其是主要的生活事件对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在一种既定时期,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越倾向于患疾病甚至死亡。主要的生活变迁与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一般的心理抑郁状态显著相关;严重的生活事件(严重且长期的负性事件)要比一般生活事件(微小的负性事件和积极事件)能更好预测心理问题的出现;大量研究也表明了负性事件和慢性紧张也能预测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以及抑郁症状的出现[8]。不过,尽管压力源和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相关,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身处严重压力源中的个体并没有患上心理或精神疾病,而有些经历很少或微小压力源的人却存在心理问题。社会压力理论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许多个体拥有充分的应对资源(coping resources)和有效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因此就消除了压力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资源包括社会和个人两部分: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应对资源,它由来自重要他人(如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信息或者实践上的帮助;自尊和生活控制感则是两个重要的个人应对资源,拥有高自尊并且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或者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灵活处理压力事件[9]。应对策略是为了控制情境要求,个体做出的行为或认知上的尝试,主要有问题聚焦(problem-focused)和情感聚焦(emotion-focused)两种类型的应对策略:问题聚焦策略目标直指改变或排除压力要求本身;情感聚焦策略则专注于改变个体对压力事件的情绪反应,如通过娱乐、逃避或者放松的方式。在大部分压力事件中,人们会同时采用两种应对策略,逃避或者回避策略却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社会压力理论强调了被生物学或心理学所忽视的社会情境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何心理疾病更多发于社会底层群体,可以通过传统的问卷和访谈法去测量关键概念(压力源、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不过,首先,这一理论不能解释心理疾病的个体成因;其次,压力理论在结果解释方面也是非特异性的,它不能解释为何一些群体更易于产生确定的心理障碍,而其他群体则发展出不同的心理障碍。例如,为何女性更易陷入抑郁或者焦虑,而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常常物质滥用。

106 评论

小嘟嘟呀呀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历史论文论文 礼让文化 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电 影和新闻中的美国经常与暴力事件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这是个不安全的国家。然而到 了最能代表美国人典型生存状态的中小城市,我却发现自己置身于分外安宁的世界,人 对人的友好让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构成美国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实际上不是争斗和 暴力,而是礼让。 我用礼让这个词表达双重的意思:礼貌和避让。美国人的礼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在小区里见面,不管认识与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电话 和见面时总是甜蜜地寒暄(他们习惯于甜言蜜语),在公共活动中相遇至少要点头致意, 与他人说话时要尽可能专注地注视对方,等等。而且这种礼貌一般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 来,仅仅通过微笑来示意是不行的。刚到美国时,我不习惯于与陌生人打招呼,总是以 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发现美国人对我的微笑没有反应,只好开口说话,逐渐适应了这 种时时需要以语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 与礼貌对应的是美国人相互礼让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 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Excuse me”(对不起)。不 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礼让文化最多地体现在路上: 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在发展中国家(自然包括咱中国)是普遍现象,但在美国我却从未 看到。美国人开车时总是左右张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来,确定没有行人和其它车辆后 才缓缓驶过。要是恰好有行人走过路口,司机都会耐心等待,等行人走过后,才继续前 行。行人有时也有让汽车先走的意思,但开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走。 有一次我走过某个没红灯的路口,看见有汽车正要驶过,便示意汽车先走,司机看见我 在等待,连忙将车倒回数米,挥手让我先行。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开车的 人会在离行人十几米远甚至二十几米远处就停车了。汽车让行人是美国的规矩,据说是 写在交通法规中的,违反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美国的开车人不仅避让行人,而且要相 互避让。两辆车相遇时,司机通常要相互挥手,示意对方先走。这种路上的礼让文明令 不少来访的中国人惊叹不已。中国虽然有儒家的礼让文化,但这礼让必须服从等级秩序 ,所以,总是等级低的人礼让等级高的人。开轿车的人在中国不是属于有权阶层,就是 先富起来者,避让行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符合登记秩序的。有的地方还制定了所谓“撞 死了白撞”的法律,以为此乃现代化的标志。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可能没有想到在最为现 代化的美国,礼让第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应该认真地学习美国的礼让文化。 礼让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也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个体的标志— —它意味着你已经有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个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礼让文化的基础 ,也是美国人现代意识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这种礼让精神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够深的层次上理解美国的礼 让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必有裨益。 助人文化 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但非常有礼貌,而且十分乐于助人。到美国第二天,我 去超市购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确切地址,正在附近寻觅时,一位美国小伙子走了过来, 很有礼貌地问:“你好像在寻找什么?”我问:“超市在哪里?”小伙子满脸笑容地指点 到:“就在那儿!”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能帮助一个异乡人而感到非常高兴 。 我在美国曾有几次迷路的经历,在问路的过程中更真切地体验到了美国的助人文化。 当我向一个女公交汽车司机问路时,她甚至停下了本职工作,专注地为我查地图,用几 分钟的时间为我找应该走的道路。我下车走向正确方向的过程中,她在车上不断挥手向 我指点方向,直到确信我走对了路,才开车离去。美国大多数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 ,有时候整条道路上都没有行人,问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们 必然认真地为你指路,其热情和真诚常常令人感动。 美国的助人文化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会妨碍被帮助者的自由,并且尽 可能地不涉及金钱。我的房东莎丽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见我没有汽车 ,几次带我外出办事。每次她决定让我搭车时,总会礼貌地问:“王博士,我不知道你 有没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车出去,反正我要去办事。”实际上到了目的地后, 我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事要做,她这样说是为了让我这个被帮助者没有心理负担。她让 我搭她的车,本是为了我的方便,但她却认为帮人做事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正是美 国精神的体现,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国的助人文化是以个 人主义为基础的,所提倡的是一个独立个体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帮助,助人者的自由和 被帮助者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获得尊重。这与东方群体主义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 不同。 对财产权的尊重使得美国的助人文化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品格:帮助人通常以不涉及 金钱为原则,在涉及金钱时一定要订立合约,被帮助者或者要以某种方式偿付所涉及的 金钱,或者要有明确的感谢方式。但是一些在美国的华人则超越了这个原则,为美国的 助人文化增添了东方风格。洛杉矶有个在华人圈中影响很大的企业家曾庆华,便以无私 助人而著称。只要中国的来访者到了那里,不管多晚,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总会去接 送。在华人知识分子聚会时,他常常担当司机的角色,接送年长者和来访者。他的资产 并不十分雄厚,但却常常向华人文化基金会和华人学者捐赠,并且不求回报。我与他有 过几次深谈,知道他的助人主义除了受基督教影响外,更源于儒家文化对仁、义、忠、 诚的提倡。由于他早已加入美国籍,所以,我把他的助人行动也当作美国助人文化的一 部分。虽然这种超越金钱原则的助人文化在美国还不是主流,但我从中看到了令人振奋 的东西。这是华人对美国助人文化的独特贡献。 感恩文化 在许多中国人的想象中存在着一个声色犬马的美国,不少人甚至是带着对艳遇和狂欢 的期待到美国的,但是到了美国以后他们会失望地发现美国人大多十分严肃和保守。嬉 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经集体退向历史深处,代替他们的是中规中矩的当代美国人。 这与基督教文化在美国的主流地位有因果关系。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基督徒,对于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怀支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基督教强调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所以,人应该对神和神所创造的世界怀有感恩之 心。这种思想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人的集体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基本都有 短暂的感恩仪式。主持者是牧师、召集人、与会者中最有声望的人。感恩辞有一定的模 式,但具体内容由主持人现场创造,参会者则与主持人一起朗诵或默念感恩辞。大体内 容是感谢神赐予我们丰饶的食物、相遇的机缘、幸福的生活,愿神的恩典永远与我们同 在。我在美国参加的大部分活动都有一种感恩的氛围,美国人对此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造就出原子般孤独的个人,因为对神、世界 、他人的感恩意识使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蕴涵着一种以神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 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对象,是与神圣存在和他人联结着的个体,所以,感恩文化实际上是 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和现世目的的群体文化。 感恩文化体现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神的感恩意味着对他人的感恩,因为在他 人身上体现着神的爱。“Thank you”(谢谢您)是美国人最常说的话之一,而被感谢者 总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谢”多,包含着对感谢者的肯定)。甚至许 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说“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这在中国人看来 既没必要(夫妻间何必如此客气),又过于程式化(干吗总用一种方式表达谢意),但由此 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国是多么深入人心。在美国,你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须说出来 的,这是一种诉诸语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为上帝是通过话语创造世界的,西方人总 是努力把一切都变成话语),不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化为语言会显得很没有礼貌,在公共 场所中更是如此。顾客在美国不会被当作上帝(将人比作上帝是对神的不敬),但却会实 实在在地是感恩的对象。你购买了商家的货品,既为商家带来了利润,也为政府纳了税 (在美国买东西均要上税),自然是感恩的对象,所以,商店的雇员一定会说“感谢你” 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类的感恩之语(中国的商家也开始引入感恩文化)。我这次在美 国演讲完后,大多数前来听讲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学者)都与我握手致谢。我知 道他们不一定从我尚显笨拙的英语中获得多少享受,但他们认为我既然付出了劳动与诚 意,就应该感谢我。这种感谢看似程式化,但却是完全真诚的。 美国的感恩文化将基督教思想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它将神圣存在、他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联结为整体,乃是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的统一。美国的现代化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感恩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要实现现 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也应该建立和弘扬自己的感恩文化,以让个体主义有更深厚的根基 。 我在这里所说的是占主流地位的美国日常文化。它在居民文化水准和生活水准比较高 的中小城市表现得比较纯粹。在穷人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上述四种日常文化虽然 仍存在,但却被复杂的语境所弱化了。通常我们所说的美国病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主要存在于这些大城市中。由于美国人的生活重心已经完成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位 移,所以,本文所说的四种日常文化乃是美国民间文化的主流。理解这一点对理解美国 文化非常重要。

301 评论

白兔糖vov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问题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社会管理问题

摘 要: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章 探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工作重点和组织保障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管理 重要意义 工作重点 工作路径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风险和挑战,尤其是进入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社会问题叠加出现。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办,因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出现了今天比较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社会 教育 、社会就业、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反应强烈,反映政府和国民关系的社会管理指数低,国民税负压力较大,公共退休金占GDP比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公民权利保障不完善,公共途径获取信息十分有限。

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浅,人在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乐业、归属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实施民生工程,保护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

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真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三、建立社会管理组织保障的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政治命令”转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转变为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突击“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的综合治理,层层实行分解,落实责任,真正做到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所在。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这些年来,先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奶粉(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有其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 经验 可以借鉴。在国际,截至2010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法国有110个,日本有97个,美国有52个,而我国只有个。

显然,我国社会组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快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和社团等,把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放手交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办,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乡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公室、调解室建设,完善保安、巡防、监控、调解、流动人口管理专业队伍。建立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民政服务中心、经济工作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服务代理室,除边远山区外,实现半小时服务圈,把过去农村办事“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转为“人好找、门好进、事好办”的局面。

浅析社会体育问题

摘 要: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体育行政部门要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增加体育投入,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还要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 健身运动 ;同时,要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并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

关键词:社会体育问题 创新 体制建设

社会体育问题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分类 方法 、特点以及其他学术特点进行探讨。社会体育问题受社会问题的制约,其产生和存在,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每一个社会体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体育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1 社会体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体育问题

社会体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如社会腐败问题催生了社会体育法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体育竞赛的不公平。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由于受社会问题的影响,导致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体育权益受到侵犯。

社会体育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和影响范围

社会体育由于社会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使得很多群众得不到体育锻炼的空间,而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使社会体育中的运动项目状况和组织形式都不能尽如人意。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促成社会体育协调发展方面,一些高中职院校也并不能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有效训练。

体育的竞争性和残酷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长期存在

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众多性以及竞争中获胜的单一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体育竞争的过程中,对于竞争方式的求胜目的已经成了不合理的体育竞争模式的根源,有些人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了荣报和利益。从另一个层面讲,体育的工具性已经成为使得某些社会体育项目被政治、经济、 文化 等领域作为工具被挖掘和利用。

体育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及体育社会动态发展的失衡

在 体育运动 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因为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导致文化素质偏低。而到了运动员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体育控制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完善,在就业问题上就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同时,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使体育运动在短期内受到重视,而在另外一个长期的阶段中被忽视,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导致全民健身计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在全民体育实施的过程中,位于居民区周边的公共开放体育场地资源不多,使得体育场地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急剧增长形成的对体育空间的需求。另外,一些原有的体育场地受到新兴的城市建筑的侵蚀,使得体育场地的逐渐减少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学校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学校里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及上课的场地严重不足。而在社区,有些街道系统到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场地设施。即使是有,有些小区的文体活动设施治安不好、管理不善。而随着高端的文化体育场馆的增多,大众化的体育场地逐渐减少。

2 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

抓好社会体育的组织工作

群众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体育组织对场地、活动、组织以及服务是促成社会体育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局和社会体育组织要准确定位,集中管理,进行社会体育组织的改革。社会体育组织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体育,实现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

首先,社会体育组织要转变职能,在理论上要更加明确和强化服务理念,确保专项经费来扶持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运动的培训工作,培育公益性体育社团,加强协会自身能力的建设。其次,要健全各级体育公会、协会等的日常规范和日常工作,并将这种组织覆盖到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形成规范有序、遍布基层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使社会体育能够真正开展下去。只有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真正覆盖下去,才能引领群众体育发展潮流。

形成体育合力,形成体育大家办的机制

体育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要求,要通过和基层组织的合作,做好“体育搭台、社会唱戏”的大文章,要形成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的机制,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充分开放体育场馆,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在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些体育场馆,在没有竞技比赛的时候,很多体育场馆都在闲置。因此,政府要和体育场馆有效协调,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开放场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地。同时,场馆可以以低价或者免费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群众体育的集训基地或者成为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集训基地,实现场馆的市场化,社会体育的体制化,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3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

在全民运动的当下,各级各类体育组织要能有效引导、带领和组织当地群众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广东省2011年全省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举办的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5661项次,参加人数达3503万人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

对社会公共体育设施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本地区的体育设施不能减少,只能增加,对于破坏体育设置的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对于因为城市建设要拆建的体育设施,要先建后拆,不能因为城市建设而毁掉群众体育设施。

4 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运动精神的同时,要能够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竞赛是竞技体育的目的,大众体育对竞赛的参与可以促使大众体育的全方位发展。

竞技体育是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的提高,而竞技体育反过来又能够指导群众体育,因此,要想发展社会体育,就要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社会体育要把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主阵地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阵地,因此,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大众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数量,让群众体育能够更多有序地开展起来。在健身指导逐步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帮助群众体育在锻炼形式松散的当下能够科学健身。

5 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

有效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引导体育消费

体育行政部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抓好社会体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体育健身中要创新改革,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社会体育要增加大众体育的投入,要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参与度,要让乡村体育和城镇体育都能深化体育社会化进程,让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要组织多种体育组织团队,使大众体育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体育行政部门还要通过各种有效 措施 营造氛围,引导体育消费,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积极向上的氛围。

加强青少年 儿童 体育锻炼

社会体育要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和场地进行锻炼,要审视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要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迅猛发展。目前学校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质训练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要组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总之,针对群众对社会体育需求日趋科学化的今天,要不断创新社会体育健身活动模式,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刘德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 余道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家庭体育发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久坐引起的社会病论文

    上班族、学生族们都是久坐族的主力队伍,每天长时间坐着,很多人已经出现了屁股痛、腰酸背痛、肩颈痛等等不适。这是身体发出来的健康信号。久坐危害大,我们必须重视。久坐

    风荷丽景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美国肾脏病年会会议论文

    建议六十五岁的长辈注射流感疫苗,因肺炎已跃升台湾十大死因第四名 明明家人看起来并不严重,感觉只是小感冒而已,但才短短的时间,却已送入加护病房。 「这是一名七十

    浮生若梦76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艾滋病的社会排斥论文

    预防艾滋疾病主题作文1 艾滋病,人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字眼。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对艾滋病患者怎么看?我恨恨的说,他们活该。是啊,他们会被感染,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检

    suejasmin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社会医学论文

    临终护理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心身及社会需求的全面照护,它是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忧虑等痛苦的折磨,尽可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走完人生

    Simena194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美国眼科年会aao论文

    眼科医师亲自传授大人、小孩都该懂的护眼知识,打破大家对近视的常见迷思,对于眼睛所有「不可逆」的伤害,尽早预防胜于补救,从小做好预防,就能远离恶视力。 Step1

    山东指纹锁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