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在青岛
从出生到断奶(即哺乳期)的小羊称为羔羊。羔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容易感染疾病,因而要精心护理与饲养。1.做好接产工作①在母羊分娩前2--3天,将产栏打扫干净,彻底消毒,准备好接产用具和药品。②在母羊产羔时,要观察分娩情况,难产的要进行助产,羔羊要得到及时的护理和消毒。③羔羊出生后30分钟内必须及时吃上初乳,对体质瘦弱或母性差的羊只进行人工辅助哺乳,并且一定要定时、定量、定温。2.早期补料①羔羊出生后10日龄开始采食青干草,15--20日龄调教吃开食料,做到少量多次,保持饲料新鲜清洁。②羔羊2月龄后,可随母羊外出放牧,天气差时,留栏饲养。3.断奶①羔羊断奶时间为90日龄,对体重不到10千克以上的羊只,延迟断奶。②断奶15天内不与母羊接触,防止偷吃母乳。种公羊饲养管理种公羊的目标是保持健壮体况,膘情良好而不过肥,进而在配种期性欲旺盛,精液品质良好,利用率高。1.种公羊单圈饲养,运动避免相互爬跨,顶撞。2.日粮要求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消化,每天必须提供一定的青绿饲料和优质粗料,同时,在精饲料中拌入鲜鸡蛋,每天1--2个。3.保证饮水充足、清洁,采精半小时内不饮冷水。4.每天保证不少于2小时的运动,时间安排在上午9点和下午2点过后。5.每天刷试羊身一次,保持羊体卫生和促进新陈代谢,可安排在运动完回栏后进行。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时、定人采精。青年羊优质的粗饲料,充足的运动是培育青年羊的关键。①及时根据羊只大小、强弱、进行分群分栏饲养
开开`心心
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在性质 上可以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三大类e 传染病是由于各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侵入羊体内生长、 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导致的。寄生虫病是各种体内外寄生虫侵 害羊体,通过虫体对羊的器官、组织的机械性损害,夺取羊体营养并产生有害毒素而导致的。普通病包括内科疾病、外科 疾病和产科疾病,多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失调,误食毒 物.机械性损伤,异物的刺激以及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为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 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各种卫生防疫制度,落实各种综合性防 治措施,将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取得防病灭病的综合效果,保证肉羊生产健康顺利的发展。(一)防治基本技术1、判断羊是否患病 饲养管理人员平时应注意观察个别羊只甚至整个羊群的 行为变化,整体上一般观察羊的肥瘦、步态、姿势,从羊的个体上主要观察被毛、皮肤、粘膜、结膜、食欲、粪尿、呼吸、体温的 变化等,以确定羊是否有病,并及时诊治。 (1)肥瘦: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病原的长期作用,病羊的 身体瘦弱。(2)姿势:观察羊只的举动是否与平时一样,如果不同,就 可能是有病的表现。(3)步态:健康羊步态活泼而稳定,病羊则行动不稳,或不 愿行走。(4)被毛:健康羊的被毛平整且不易脱落,富有光泽;而在 患病状态下,被毛粗乱蓬松,失去光泽,容易脱落。(5)皮肤:健康羊的皮肤富有弹性。观察羊只皮肤的颜色 及有无被毛脱落、皮肤变厚变硬、水肿、发炎、外伤等。(6)粘膜:健康羊的钻膜呈光滑的粉红色。如果可视粘膜 发红.则可能体温升高,体内有发炎的地方;如果粘膜发红并带有红点、血丝或呈紫色,可能是由中毒或传染病引起的。(7)食欲:羊吃草或饮水量突然增多或减少,以及喜欢舔 泥土、吃草根,也是有病的表现,可能是慢性营养不良,如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如果反色减少、无力或停止,则表示羊 的前胃有病。有时羊不进食可能是由口腔疾病引起的,如喉 炎、咽炎、口腔溃疡、舌有损伤等。(8)粪便:如果羊粪有特殊臭味,则见于各种肠炎,若粪便 内有大量粘液,则表示肠道有卡他性炎症;若粪内有完整的谷粒或纤维很粗,则表示消化不良;若混有寄生虫或寄生虫节片,则表示体内有寄生虫。(9)呼吸:正常羊每分钟呼吸12—20次,呼吸次数增多见于热性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衰弱、贫血、腹内压升高等,呼 吸次数减少,主要见于某些中毒、代谢障碍、昏迷等疾病。(10)体温:用手摸耳朵或把手伸进羊嘴握住舌头,可以知 道羊是否发烧。当然,最准确的方法是用体温表测量。给羊测体温时,先把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6℃以下,再涂上汕或 水后,慢慢插入肛门里(体温表的1/3留在肛门外),待2—5 分钟后取出体温表读数。羊的正常体温是38—40℃,如果体温高于40℃则表示有发热性疾病。
常陆院尼美
一、切实做好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羊病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大多数羊病都是饲养管理不当所致。应依据羊的生活习性做好“吃、住、行”三个字:吃――喂饱草、补精料、配制日粮标准化。住――夏通风、冬保暖、清洁卫生栏干燥。行――舍饲羊群要运动、孕后期羊防跌倒。二、禁止到疫区购羊。从非疫区购来的羊也应先隔离饲养1个月,待确实证明无病后,方能混入自家已养的羊群内。三、做好和菌苗的接种免疫(打预防针)。大多地区必须注射以下4类苗: (一)山羊痘弱毒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稀释50倍,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其尾根下侧皮内注射毫升,每年注射1次。(二)羊四联灭活:可预防4种传染病(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每年注射2次,可安排在3月和9月各1次。(三)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可安排在每年4月1次,肌注或皮下注射,6月龄以下的羊每只用3毫升,6月龄以上的羊每只用5毫升。(四)牛O型五号病灭活,每年注射2次,剂量按说明书。四、定期对羊舍进行消毒。最好每10~15天消毒1次。可供选用的消毒液有%的过氧乙酸液、双链季胺盐(民星5号消毒液)、3%的来苏儿溶液、抗毒威400倍稀释液。五、定期驱虫。在山羊放牧和肉羊舍饲喂食青草期间,易感染寄生虫病。要求每个季节驱虫1次,可选用以下驱虫药:(一)丙硫咪唑(又称抗蠕敏)。每公斤体重用15毫克灌服。(二)左旋咪唑。片剂,每公斤体重用10毫克;针剂,每公斤体重用毫克,肌注。此药副作用较大,慎用。(三)伊维菌素(灭虫丁)。可同时驱除体内线虫和体外寄生虫(虱、蜱、螨虫),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效。使用针剂,每公斤体重用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使用粉剂,每公斤体重用克,可混入少量精料内喂饲或用水调匀后灌服。六、种羊场应有防疫设施和防疫管理制度。在羊舍下风处设室、病羊隔离舍(距健康羊舍100米以上;羊的粪便、污物应运到离羊舍200米以上下风处堆积发酵处理;场外人员要求参观种羊场时,无原则遵守场内防疫制度,征得同意并经场长许可,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入场。一旦发生传染病,应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做好隔离、治疗、消毒、处理等工作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疫情。
啾啾啾…
近些年,我国养羊业发展迅速,养羊的良种率占据优势,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养羊的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高效养羊的技术要点
摘要:从高效养羊的概念、指导思想、实现高效养羊的途径、高效养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体系设计原则和高效养羊技术体系的要点等,多方位讨论了工厂化高效养羊新生产体系建立的有关问题,阐述了高效养羊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高效养羊 养羊业 生产新体系
1、高效养羊的概念与指导思想
高效养羊的概念
高效养羊特点是:羊场规模大,饲养密度高,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密集,生产周期短,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适应市场需求,饲养方式以全舍饲为主。这种理想的新体系也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羊生产体系,它要求生产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掌握羊群对不同环境的反应特点,采用人为控制环境的配套技术,包括营养,繁殖,兽医保健等重要环节的调控,对养羊生产实行有效的控制,并能建立或组织完善的服务体系,达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生产与产业化服务的平衡协调。
高效养羊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畜牧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适宜,配套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体系中,最大潜力的发挥和调动新技术的效力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养羊业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形成支柱产业。
2、实现高效养羊的途径
从我国的养羊生产实际出发,建立新技术体系,推广和应用现代畜牧科技综合配套技术。在推动千家万户养羊的同时,依不同地区生态条件,组织建立养羊生产基地,不断推动专业化、规模化和集越化养羊的进程,提高我国养羊业的水平。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及杂交利用新体系。
3、建立饲草、料高产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的生产一供应新体系
养羊的成本60%~70%是饲草、料。要使养羊生产有利润,首要条件是保证饲草、料的充足、平衡供应和大幅度降低饲草、料生产成本。我国青、粗饲料,农副产品资源,特别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利用潜力巨大。
4、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变靠天养羊,粗放饲养的传统养羊习惯,建立巩固的饲草、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全价配合饲料工业,按营养需要进行标准化营养饲养。同时,要加强棚圈建设,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修建羊舍。北方和高寒牧区要大力推广塑料暖棚养羊技术,南方潮湿地区提倡修建简易楼式羊舍。
5、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贸工牧生产新体系
在高效养羊生产中,时时刻刻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确保养羊业的活力,要建设好各类羊生产基地,突出特点,形成整体规模,抗御市场风险。
6、加强养羊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养羊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养羊生产,面向未来。紧密围绕养羊生产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采取实用技术的合理组装配套等方法,发挥技术的整体效应,是加快实现养羊现代化的关键。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广泛采用现代化养羊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养羊生产的科技含量。
7、高效养羊的技术体系与技术要点
优质饲草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要点
从生态学的食物链理论角度出发,这就是食物链的“源头”,只有加大发掘、扩大和“开源”的力度,才能有充足的“流”,高效养羊的生产基础才能牢固,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所以,应当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优质饲草高产栽培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优良品种推广与品种改良技术体系要点
养羊生产方向 依各地的自然环境、消费习惯、经济、文化及市场的特点,科学地确定适合本地的养羊生产方向。适合饲养肉羊的,应以肉羊为主加速发展,适合发展山羊的,应加大发展的力度。
高效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要点
非蛋白氮的利用 充分发掘反刍动物可以利用非蛋白氮的生物学潜力,用好用足非蛋白氮。
饲料组合效应 建立正确判断饲料组合效应的测定方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饲料和饲草。
饲料卫生 建立饲料卫生的技术体系,减少饲料污染,生产无污染的绿色养羊产品。
饲草青贮与秸杆微贮 实行全部饲草的青贮和秸杆的微贮加工的技术措施,提高饲草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羔羊早期断奶与代乳品 采用先进的羔羊早期断奶料或代乳品,对羔羊实行早期断奶,集中育肥,生产优质羔羊肉。
系统管理 将养羊生产视为系统工程,采用系统管理技术。
环境调控 对羊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标准化羊舍的设计,塑料暖圈及饲养设施的优化。
营养调控 按照各类羊的和生产目标营养需要特点,对羊群实施有效的营养调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各品种羊的生产潜力。
高效繁殖的计算机管理 建立羊群高频繁殖的计算机管理体系,发挥多学科技术的集合优胜,使养羊生产实现高效益。
高效养羊的兽医综合保健技术体系要点
羔羊常发病的综合防治 对羔羊常发的18种疾病实行有效的综合防治,保障羔羊的健康。
种羊的兽医综合保健 建立种羊的综合保健体系,确保种羊的种用价值和高频繁殖对种羊的要求,在一年内任一时期都能保持旺盛的性欲和生产高质量的精液。
围产期母羊的综合兽医保健 对围产期母羊实行有计划的综合保健,确保母羊的健康和妊娠安全。
工厂化饲养羊群主要疾病的防、检、驱程序 按工厂化饲养的要求对羊群主要疾病实施重点的防、检、驱程序,确保大群的安全。
饲草、料及饮水的卫生质量控制 对饲草、料和饮水进行卫生控制,定期、定指标对所用的饲草、料和饮水进行质量检测,及时纠正不合格现象。
羊舍环境净化 定期检测羊舍环境,及时消除病原,最终达到羊舍环境的净化。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 采用综合措施,正确诊断和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选用对症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剂,注重营养的合理配合。
过腹还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要点
工厂化养羊的积肥模式 建立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养羊生产积肥模式,多积肥,积好肥。
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稳产高产田的建立 在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农区逐步建立高产稳产田,建立相应的高产栽培模式。
农、牧结合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模式 依生态学原理建立新型的养羊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各自的产业支柱。
参考文献:
[1]壬正周.食物链原理在畜牧业上的应用[J].家畜生态,1992,13,(2):36~ 39。
[2]卢德勋.计量营养学是当代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前沿[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2,13: (1) 11~ 13
[3]马月辉.我国羊肉生产的前景与途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3,16~8
[4]涂友仁.中国养羊业和羊毛生产概况[J].1993: 117~ 20
[5]顾洪如,牧草饲料作物在发展节粮型养殖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草业科学.1993: 347~ 49
[6]马玉昆.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1997
[7]邢廷铣.食物链与农牧结合生态工程气象出版社.199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养羊的技术论文
本书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特组织科技人员与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羊常见病防治技术100问》一书。本书具有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便于操作的特点,适合广
牛口蹄疫症状: 牛口蹄疫病毒潜伏期为2~4天,最长1周左右。病牛初期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流涎咂嘴,开口时有吸吮声。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
羊痘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病例初期为痘疹,后变水泡,脓包,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病羊体温升高(4
(1)提前预防特别是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一定要提前预防。 (2)有病早治早治可把疾病对羊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治愈率。 (3)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
发病症状羊嘴唇、口角附近、鼻边缘、眼圈及耳根部等处极易发生疥癣,发病后患羊精神很不安定,患处皮肤发红、剧痒,常在木桩和墙上擦磨;继而出现疹、水泡、脓疱和痂皮。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