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5

janelin1002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脾胃虚弱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yu88yuyu

已采纳

前面我们介绍了小儿食积的诊治,并且知道了如果长期喂养不当,小朋友脾胃容易受损,这个时候食积就容易反复发生,就会有各种身体不适。

一、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久之正气不足,这类小朋友抵抗力较弱,经常感冒,感冒后也很久才恢复,有的咳嗽缠绵不愈,有的扁桃体、咽喉、鼻腔经常发炎。

二、反复食积,最易引起的就是胃肠道不适了,这些小朋友往往食欲不佳,伴口臭,腹胀,腹痛,大便稀黏臭秽、夹有食物残渣或大便干结。

三、脾胃功能受损严重,生长发育也会受限,这类小朋友身形瘦弱,精神萎靡,毛发稀黄,有的甚至肚子胀大、四肢瘦小,这就是中医儿科疾病里的“小儿疳积”。

以上就是反复脾虚食积的常见表现,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第一种情况,因脾虚食积而导致反复感冒的诊治。

今天我们学习 第二种情况:因反复食积,脾胃受损,而导致的胃肠道不适。

这类小朋友往往食欲不佳,伴口臭,稍微吃点东西就腹胀,还经常说腹痛,大便稀黏臭秽、夹有食物残渣或大便异常干结,难以排出。

治疗思路

第一步:消食导滞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朋友会有疑问了,你前面不是说小朋友如果是脾虚引起的食积发作,采用消食导滞的方法后,过几天又会复发吗?不是应该补脾胃吗?

其实不全对,当小朋友体内有食积时,就好比狭窄的道路上堵满了 汽车 ,这个时候我们直接去扩充道路,会造成道路更加拥挤,此时先疏导交通,用消食导滞的药物,疏通肠道气机后,在健脾养胃。

消食积方: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

中成药:

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

食疗:

白萝卜,切成细丝挤出汁,炖热后内服。

第二步:巩固调理

治法:健脾养胃同时消食导滞

方药:消食饼加减

常用药:怀山药、莲子肉、茯苓、薏米、芡实、焦三仙、炒鸡内金。

2岁,3周前出现精神欠佳,随后午觉时突然全身抽动3分钟,继而体温38度,治疗后好转出院。

现症见 :食欲不佳,睡眠不安,偶趴睡、睡觉常大汗出、踢被;幼儿从出生1月后至今,大便异常干结,3-7天一行,抽搐前大便异常干结;4月前,发热后,残留双脸颊发红,出疹,至今未愈。

分析: 肠道积滞,郁而化热,故见诸多热证表现,治以升降散清宣郁热,辅以理气导滞通便之药,待诸症缓解后调补脾胃。

10付

服药3天后,大便基本每天一次,偶干结,双脸颊未发红、出疹,未出现“撅屁股睡觉”,家长诉脸上皮肤没这么干燥了、汗出情况亦减少。予以健脾消食导滞之法

10付后诸症痊愈

随访1年,大便正常。

小儿食积相关内容往期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由「远行中医」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因平台规定,发文须 隐藏中药剂量 ,如需学习者,请私信。

关注@远行中医 ,让我伴你 健康 前行!@快问中医

199 评论

Crystallam88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辨证:本证多见于小于胎龄儿、双胎儿或高龄产妇所育胎儿,以脾肾两虚而脾胃虚弱证候显著为特征。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故本证的肌肉瘠薄、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之象明显。 本证以啼哭无力,多卧少动,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为特征。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主方: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肉桂、干姜。 呕吐加半夏,干姜易生姜和胃降逆;泄泻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母化痰;气息微弱,加脐带、蛤蚧补肾纳气。兼肺虚,气弱声低,皮肤薄嫩,重用黄芪、白术,加黄精,少佐防风补肺固表;兼心虚,神萎唇淡,虚里动疾,加当归、麦冬、龙骨养心安神;兼肝虚,筋弛肢软,易作瘛疭,加熟地黄、枸杞子、牡蛎滋肝熄风。

305 评论

ybxiong168

学生视力的中医药保健浅析学生视力低下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目前认为[1]影响视力低下的主要因素有环境、遗传、生长发育和营养、疾病、心理等方面,而防治则应从改善学习环境、培养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眼保健、减轻眼负荷、定期检查视力、合理营养、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配镜等方面着手。但实际上,长期实践证明,中医药对学生视力的保健同样具有确切而明显的效果,这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现将之浅析于下。中医认识中医学认为眼睛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从这篇经文不难看出,眼睛的组成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化生,又靠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正常流通,目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目得血能视。《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经的经脉连于目系,肝肾同源,肝开窍于目,肾司其明,子肝母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补肾即补肝,肝血不足,必补肾精,精血充旺,则精彩光明,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属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消化水谷,输布精液,营养周身。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目必不明。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犹如百川汇入大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脾胃健,阳气旺,则诸目病失;肺主宗气、司呼吸,宗气不足或气陷会使目昏暗无华;心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神明的功能主要从眼上得到反映,视觉清晰,精气充沛则有神,视物不清或错乱则为无神。可见,中医学认为视力主要与肝、脾、胃、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感外邪,七情失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则可致脏腑内虚,经络精气不能上荣,或阳气不足,被阴气所侵,而致视力低下。所以寻根求源,调理脏腑之经气,平衡体内之阴阳,这种详查病变的因、证、情、机及施治的灵活性中可见医学认识是相当细致和全面的。中医药保健1·避感外邪,调和七情因为学习任务重,故很多学生平时感觉较为辛苦,体质可能较为虚弱,容易招致外邪侵袭。故顺应四时,适其寒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正气存内是避感外邪的关键措施。七情过激,木郁化火,心火亢盛等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视力下降则可由此而生。故勿喜怒忧思过度,悲哀太甚,而应保持七情和畅,乐观开朗,助人为乐,这样可使百脉通调,脏腑安和,目疾无可产生。对于儿童青少年学生,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避免外界环境对其的不良刺激。并积极治疗其已有的躯体疾患,防止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另外,还应从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文化思想修养等方面着手,通过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而提高其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降低敏感性和易发生性,以达到“志意和”,减少目疾。著名眼科专家张望之[2]认为眼病多因郁邪而发,因此在治疗眼疾时主张以开郁为先,通滞为要。由此可见,他同样主张避感外邪、调和七情以用于防病治病,促进康复。2·起居有常,修身养性起居有常是指平日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每日保持充足睡眠时间,劳逸结合,脑体结合。起居有常可摄天地之清阳,适四时之寒暑,正气内存,虚邪贼风无隙可乘,目无疾生。劳、逸包括形体和精神两方面,调节劳逸要求达到积精、养气、全神。人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能使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还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避免目疾发生。具体来说,平时学习时应注意勿久视勤书,不要在光线太暗或强光下读书、写字,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同学朋友间的交往,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等等。学生的修身养性应与其性格、年龄、体质、性别、周围环境等相协调一致。由于生机蓬勃、奋发向上的生理特性,故宜多鼓励其在各种文娱活动中获得快乐,这样可以通过音乐、歌咏、舞蹈、戏剧影视、琴棋书画等来调整情绪、改善行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对保护好良好的视力不无裨益。值得指出的是,中医认为“五音通五脏”,其中“角”声入肝,而肝开窍于目,故常听“角”声于视力有益。“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能疏利肝木,使气机通畅,

97 评论

chongyanyuan

孩子脾胃虚弱的中医调理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是用药能马上治疗好的,比如小孩子如果是脾胃虚弱,那么用西药是无法治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药来调理,本文就来介绍一下孩子脾胃虚弱的中医调理方法。

预防脾胃虚弱家长一定要喂养得当,不过食肉类食品,避免伤食;不要滥用一些清热泻火类药物,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泻火口服液等,以免苦寒伤胃;不过食零食等。

7个月的嫺嫺咳嗽快两个月了,在医院被诊断为支气管炎,中药西药没少吃,可总是时好时坏。后来,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接诊后认为,孩子久咳不愈的重要原因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导致咳嗽难以治愈。他给孩子消炎药的同时,又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每天1支,分三次服用),并配合推拿捏脊、穴位贴敷。不久嫺嫺咳嗽就好了。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教授侯江红提醒,临牀上有不少孩子因脾胃虚弱,不但影响生长发育,且易生其他疾病,家长应引起注意。

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

据侯江红介绍,儿童脾胃虚弱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后引起。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出现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还有经常出现发作性脐周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食欲虽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则食欲不佳,大便干燥(两三天一次),此类患儿多因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所致。

脾胃虚弱如何调理

侯江红强调,预防脾胃虚弱家长一定要喂养得当,不过食肉类食品,避免伤食;不要滥用一些清热泻火类药物,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泻火口服液等,以免苦寒伤胃;不过食零食等。

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要养成吃热饮的习惯,不可过多食用酸奶,以免破坏肠道酸碱平衡。可以多吃山药、芋头、南瓜、薏米,少吃油腻生冷之品。家庭用药可用参苓白术散、婴儿健脾散等中成药。偏内热的患儿要少吃干燥、油炸、辛辣食物,不过量喝流质蛋白饮食如牛奶,多吃南瓜、胡萝卜、海带等食物。家庭用药可选小儿化积口服液以达到清热消食的作用,或间断服用肥儿丸,该药有清热、消食、通便的作用。家长要切记,切不可因宝宝大便干,而过食寒凉类药物。

捏脊疗法有良效

20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医儿科脾胃病论文

    中医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其造成的原因多为"脾胃不和",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不爱吃饭是 脾胃不和 的表现。 其实脾胃不和不单是不爱吃饭,还有一些其

    静香陈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脾胃虚寒胃痛病机分析论文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故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神疲

    奥利奥bab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儿科脾胃论文参考文献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等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脾胃问题。我们接上篇继续讲脾胃问题的辩证用药。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纳少、胃脘痞满、

    海琦maggi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脾胃虚百病生中医论文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运化的根本,为什么说脾胃虚弱百病由生呢? 《灵兰秘典论》 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 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娜娜娜娜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儿科脾虚腹泻相关论文

    【概述】泄泻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病证,以大便稀薄或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产生。四季均可发病

    石头脾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