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天棚元帅
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期刊COVID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豆豆豆逗

已采纳

糖尿病跟新冠病毒的关系密不可分,近日 2 个重量级医学期刊纷纷推出撰文,指出临床观察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也就是说,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得新冠,得到新冠也会诱发出患者的糖尿病。

一方面,糖尿病与增加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在全球被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中,目前发现有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说明糖尿病是与COVID-19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基础疾病之一。而且,COVID-19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症,死亡率可能会增加4倍。

全球20位知名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Lancet》共同发表文章,发现患有COVID-19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该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影响糖尿病的,不过研究者推测,病毒可能导致葡萄糖代谢的多种复杂功能障碍。另外,部分患者应用了糖皮质素,而糖皮质素治疗常常引起血糖波动。如果长期使用糖皮质素治疗,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36%-131%。

研究报告中提到,虽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诱发糖尿病的因素。

无独有偶,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中,17位国际领先糖尿病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宣布建立全球COVID-19患者新发糖尿病病例登记系统。

成员之一的伦敦国王学院代谢外科教授Francesco Rubino说道:「糖尿病是最流行的慢性疾病之一,我们现在正在意识到两者(COVID-19和糖尿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由于人类接触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时间较短,该病毒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名誉主席、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糖尿病教授Paul Zimmet表示:「我们尚不知道COVID-19患者中新发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患者感染后其是否会持续或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COVID-19是否会增加未来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透过建立此全球登记中心,我们呼吁国际医学界迅速分享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

147 评论

emmazhaoyang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318 评论

一袋馋师

"长新冠"是通俗的说法,学名叫"新冠肺炎长期综合后遗症"、"2019冠状病毒病长期综合症"、"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COVID后综合症"、"后新冠综合综合症",其实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新冠的长期症状或者说后遗症。至于能不能痊愈,目前医学界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现在还没有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其实这个词很早就出来了,《柳叶刀》这本杂志大家知道吗?是一本世界权威医学杂志,其2021年8月份就有文章表示,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可见这个病症的严重程度不容小觑啊。定义:要说"长新冠"的确切定义,还真的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在经过4周或者更长时间后,出现新发的、复杂的或者持续的健康问题。此疾病还被列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表述为COVID-19后状况。我找到了世卫组织对此病的临床个案定义:后COVID-19病症发生在有可能或确认的SARS-CoV-2感染史的人身上,通常在发病后3个月,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疲劳、呼吸急促和认知功能障碍,一般对日常功能有影响。症状可能是从急性COVID-19发作的最初恢复后新发的,或从最初的疾病中持续存在。症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或复发。症状:一般包括以下问题,以周期或持续的方式发生:身体虚弱,呼吸短促、不全或困难,睡眠呼吸暂停,胸痛;头痛、肌痛、神经系统和关节疼痛;味觉或嗅觉丧失;脱发,牙齿脱落,颌骨腔内有囊性肿块;血压和脉搏突然飙升,心律失常,眩晕;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方向迷失,焦虑等);胃肠不适、腹泻;长期亚热、体温过低或飙升;少数情况下的吉兰-巴雷综合症;其他特定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和相关数据,"长新冠"是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类疾病,有200多种症状,上面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症状,而且各人症状、严重程度都是因人而异的。特点:和新冠肺炎病发时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没有关系;症状多样化,有可能延迟出现病状;情况反反复复,持续时间无法确定。风险因素:2020年10月21日,伦敦国王学院发布过一项研究,长期COVID的诱发因素可能包括:年龄:尤其是50岁以上;超重;哮喘;合并症:感染COVID-19第一周,报告超5个症状(如咳嗽、疲劳、头痛、腹泻、嗅觉丧失)原因:新冠肺炎是SARS-CoV-2病毒引起的,然后病毒透过ACE2受体跑到人体细胞内,ACE2受体遍布全身各个器官,而且承载的病毒数量是不一样的,排除病毒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即便已转呈阴性,但还有残余病毒,这些病毒或许潜伏在身体各个器官。"长新冠"一旦出现,说明我们的身体正在和潜伏的残余病毒在进行长久站,其中部分病状造成免疫系统失调,然后慢性炎症就发生了。治疗:其实找不到原因和病理,是很难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不过现在专家们是非常重视长期症状的,这点大家要有信心。目前对于"长新冠"的治疗只能说治标,就是通常说的对症治疗,只能控制此病的症状。没有治疗方案也能理解,毕竟新冠病毒2019年底才出现,次年全球大流行,缺乏相关数据。关于"长新冠",个人认为做到三点可以大大抵御这种疾病,第一就是接种疫苗,疫苗想必大家都知道,虽然无法治疗疾病,但这是目前人类阻止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第二,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这点其实加强饮食和锻炼即可,现在是短视频时代,平时多看点相关视频,真的没有坏处,光靠疫苗还不行,身体免疫力也要跟上;第三,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只要不感染新冠就不会发展为"长新冠"。以上内容只是作为参考哦,不能当作专业意见。如果你需要医疗帮助,请咨询专业医学人士。

2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医学期刊cell期刊

    cell子刊med期刊好。2021年5月10日,一篇在《Med》发表的论文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

    早秋201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医学期刊重要期刊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

    麦兜的秒杀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医学期刊期刊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

    小顽童阿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发医学期刊cscd期刊

    医学cscd核心期刊有:《中国中药》、《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检验》、《药学学报》、《法医学》、《中草药》、《临床放射学》等,《实用放射学杂

    大琳琳66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医学期刊刊期分类

    医学期刊常规来说只分为 SCI 核心期刊 和普通期刊但是有一些省份会自己把期刊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比如浙江省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

    啵嘶小王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