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要开心哦
浅谈中药学发展略论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那么,对中药学发展略论是?
一、中药学发展概述
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述:
(一)中药学的历史贡献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药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药理学专著,如明朝李时珍总结我国千余年来中药学的经验,于公元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一六五七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除此之外,中药学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道、气等,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创建了道学等先进思想;而且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古代的一些科技知识也在中药学理论体系中可以体现出来。
(二)中药学的优越性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看西医,吃西药,但是却忽视了中药独特的优越性。西药的优点是对症治疗见效快,但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中药讲究“追根溯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必须要结合所有的.原因,这种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非常适用。
(三)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中药学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中药学著作,如魏晋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等,此处不一一赘述。建国以后,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大力发展扶持,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这些学术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二、中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据统计,近年来中医院的药品收入持续低迷,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
(二)中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药发展缓慢
中药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笔者认为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理论本身的欠缺与封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药理论的基层框架,而这一框架不但需要经验的积累,还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表现;(2)中药品种的复杂性:中药品种常常会呈现"一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等情况,一旦用错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加大了人们对于中药的恐惧,认为它不安全;(3)社会因素: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追求高效率,西医的出现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中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人们逐渐的更加喜欢西医,而不太愿意去看中医。
2.中药事业后继乏人
中医院集中了大部分中医人才,基本都是中医药大学毕业,但在临床中真正按中医思想来指导诊疗活动的中医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年轻中医师,连常用方剂的组成都不了解。
3.中药人才大部分有西药化趋势
詹秀琴曾经说过:"中药与西药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多成分、多靶点,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是一脉相承的"的确,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不像西药,成分单一,看到一颗西药,了解了它的成分,你就能很快的知道里面的化学反应,明白它为什么能够治疗这种病,可是很明显,中药并不能,就算已知道一种药里面所包含的成分,可是你仍然无法很清楚明白的解释这一机理。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中药的理论体系不行,这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绝不能丢弃这一优势,去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就像西药一样进行实验室的合成,那么,这样就将中药进行了西化,根据如今的实验,我们就很轻松的知道了这一路子走不通。
三、措施与建议
相对来说,中药的优势还是有很多:中药方剂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大多来源于自然界,所以大多数中药还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而且还可以通过配伍等来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中药的养生理论又为中药的发展添上了更大的优势。笔者认为,要解决中药学医疗发展前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中药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是由问题、活动、标准、机构、法规与制度等这些因素所构成。如今每一个因素都在不断的完善,力求完美。例如:建立了中医标准化专门管理机构来使中医标准制定工作可持续发展;再如:每五年一次的全国中药材普查,每五年更新一次《中国药典》也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使中药更加让人信服。
(二)完善法制与政策
积极推进中医和中药的法制建设,让中药能够在法律这个地方也能够有一席之地,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完善:对某些中药实行国家控制,实现中药的国家管理,让每一步都具有规范性,以确保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加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一些中药研发者提供专利保护,能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的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
(三)保障条件
中药发展的经费投入的增加,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研究团队能够无后顾之忧去探讨、研究中药;基地与平台建设的增加,例如全国的GAP生产基地,那里全面的、规范的中药材加工值得很多研究团队甚至是医疗团队的参观。
(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无论是什么行业,它都需要创新,而如今最显著的一个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说"中西药结合",因为医药不分家嘛!而在中西药方面,我们就要深刻贯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一思想。无论什么理论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不足,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例如在理论体系方面:中药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只需要不断的去修葺即可,不要认为因为很多解释不通就去放弃,当今阶段,我们所要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让中药更具科学性,严谨性,以便于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五)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对我国中药学的医疗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一些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可以加大中药学的启蒙教育以及课外实践以及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等。
四、总结
对于目前而言,中药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无论这个效果是否显著,也无论这条道路是否畅通无阻,可是这至少说明了中药在不断的创新。而中药是药品无疑,同时,中药也是商品,随着全球化各方面的要求,中药也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外国市场,也许,中药的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可是,就像古语所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中药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骄不躁,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效果。同时,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中药的现代化;坚持中药特色;坚持进行中药的创新性研究与发展。
冰冷的火夫
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乃於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里也出现新的形势,在理、法、方、药等四方面均有较为有系统的著作问世,成为医学体系初步成形之标志。著名者如【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而【神农本草经】则奠定了药物学发展的基础。 两千多年来,中国医学一直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和提供,其中包括扁鹊、华佗等均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出现了学术主张与学术交流,使得中医理论体系更为充实完善,对医学的发展有较正面的影响。近年来有关中国医学史通史的研究乃以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1919)最早,之後有王吉民、伍连德的"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谢观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范行准的「明季西洋医学的传入」等,其中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为中国近代医学史的开山之作,重在记述当代的医学发展情况,因此为当今了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医学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制药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
西医发展史近代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16世纪的医学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
一、文献综述(一)中国中医药简史1.中国古代中医药发展史众所周知,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上古时代,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依靠集体打猎和采集植物维持生活。在寻找食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