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谷风
功能神经外科在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知识
功能神经外科是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主要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环路、神经元群(脑核团)及脑网络,旨在改变病理生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功能神经外科在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知识。欢迎阅读。
什么是功能神经外科
功能神经外科是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主要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环路、神经元群(脑核团)及脑网络,旨在改变病理生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和最具前景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献报道,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相比较,功能神经外科和脊髓脊柱神经外科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国内功能神经外科的普及和蓬勃发展也可以作为佐证。
来自美国麻省麦戈文脑研究所的报道显示,目前全球每4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深受脑疾病的困扰,为此美国每年经济负担高达5000亿美元。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帕金森病、痴呆等脑功能疾病总数高达9000万,且呈快速增长趋势。尽管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目前多数脑功能疾病尚无根治或理想的治疗方法。美国总统欧巴马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探索数光年外的宇宙,但对我们两耳之间3磅重的大脑知之甚少。据此,美国和欧盟等相继提出了“脑计划”,旨在推动对人脑的深入研究。功能神经外科是未来脑计划的重要研究平台,也是最终受益的学科,美国脑计划首年预算l亿美元中就有7 000万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神经调控)的研究。
一、功能神经外科的研究平台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每当一种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出现,必将推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人类脑科学发展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方法学更迭的历史。1873年,显微镜和高尔基染色的发明推动了人类对单神经元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认识,因其产生的“神经元学说”,构成了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1888年)。1929年,单神经元电信号记录系统的发明使得研究大脑皮质功能成为可能。然而,随着70年代后新的关键研究方法的涌现,包括多通道电信号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双光子显微镜等,“神经元学说”的局限性逐渐凸显,研究显示脑的作用单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总的来说,现代神经科学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强调单神经元为功能基础的“神经元学说”逐渐沉寂,目前更强调哺乳动物大脑以多神经元、神经元群和神经网络的方式运作,运行模式主要包括前馈网络和反馈网络方式。
目前,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研究方法的两种属性对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即空间维度和因果关系属性。
空间维度代表研究对象的层面,例如:基因芯片技术针对的是分子层面;细胞凋亡染色针对的是细胞层面;功能影像学针对的是脑区(神经群)层面;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所针对的是脑网络层面。
因果关系属性是指研究方法本身揭示事物的本质、展示其真实原理和机制的能力。因果关系属性按照强弱分为3种:(1)弱因果关系的研究多为单纯的观察性研究,例如已有结构影像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眶额回皮质体积较正常样本缩小。然而,患者是否具有强迫症和眶额回皮质体积是否缩小,可能完全没有因果关系,也可能受第3个独立因素所影响。(2)中等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更加可靠,其主要为干预行为观察脑的研究,例如任务态电生理研究,然而这样的研究依然不能完全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全部干扰因素(例如心理变化和检查者的因素等)。(3)强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十分可靠,可以提供可信的结论,干预脑观察行为的研究正属于此类。在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平台上,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癫痫患者皮质电刺激的方法,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的干预局部脑区观察行为的'研究。相对于基础神经科学、神经内科及其他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平台上的研究方法空间维度最广、因果关系最强。正因为功能神经外科在未来脑科学研究中特殊的地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专家组为脑计划制定的7项基本目标中有3项均与功能神经外科密切相关。
二、功能神经外科平台上脑科学研究的热点
目前,可以应用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平台进行高空间维度的脑科学研究。在脑区层面,1930年Forster和Penfield就开始通过皮质电刺激进行脑功能研究,时至今日,该研究仍然用于探索新的皮质功能定位,例如近年发现的前扣带回对应特定的厌恶面容——“宪兵帽子征”。目前,利用癫痫患者埋藏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m,SEEG)和硬膜下电极(subdural)仍然是探讨脑功能、研究脑网络最为直接和理想的手段。与以往不同,如今对脑区功能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高级认知功能。通过分析SubdurM高频伽玛频段局部场电位,可以发现顶内沟周围皮质与运算功能有关,而顶叶内侧及后扣带回参与记忆的提取功能。通过研究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发现,丘脑底核局部脑区存在功能亚分区:从背外侧到腹内侧分为运动区、联络区、边缘区3个亚区,其分别与人类的运动、认知和情感相关。
在神经环路和网络的空间维度层面上,对DBS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使学者深入了解了基底节一丘脑一皮质运动环路;DBS用于治疗癫痫验证了以海马为核心的边缘系统运行机制;DBS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则使学者进一步了解了Papez记忆环路系统。通过对埋藏SEEG的癫痫患者的症状学分析发现,额叶信息流由嘴侧向尾侧单向传递,其符合层级控制单向流动理论。本研究团队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对接受迷走神经电刺激的癫痫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大脑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
利用功能神经外科进行强因果关系的临床研究是目前脑科学研究的重点,基于神经调控的可逆性、癫痫外科电极埋藏的符合伦理性,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试验可以直接在人脑上进行强因果关系属性研究,主要包括“干预行为观察脑”和“干预脑观察行为”的方式。对于干预行为观察脑的研究,目前最为重要的方法为可感知DBS,其有助于发现电刺激中局部脑区出现的改变。而对于干预脑观察行为的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的方法是针对癫痫患者的闭环电刺激。
三、功能神经外科的挑战和发展途径
自1997年美国FDA批准DBS用以治疗帕金森病以来,世界范围内DBS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出现了每10年近5倍的极快速增长。我国功能神经外科在科研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加强我国功能神经外科应用与基础研究首先要强调多学科合作。功能神经外科通过与计算机学科间的合作,在脑机接口领域初步实现了人与计算机的信号转换。通过与信息工程学合作的基础实验发现,丘脑前核电信号早于癫痫发作,提示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丘脑前核DBS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同时实现反馈式电刺激。总之,针对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合作模式,应形成诊治合作“多学科”、研究合作“全链条”,同时具备快速转化医学属性的立体式合作网络。
功能神经外科高效的研究路径:功能影像与癫痫外科的有机结合可以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因果关系极强的证据,研究过程简单、高效。以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次对其进行功能神经外科、颅内电极信号采集以及皮质电刺激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者可依次进行干预行为观察脑和干预脑观察行为的研究。例如,对颞叶癫痫患者进行上述研究流程发现,梭状回“脸部识别”脑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皮质电信号记录和皮质电刺激3个研究层面上的解剖位置高度一致。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资源分配不均,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具有临床、科研优势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心数量有限。多中心间合作交流有益于优势互补,尤其有利于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纵观历史,神经外科医生对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在2014年之前,尚无神经外科医生有幸获得“诺贝尔奖”或“拉斯科奖”。然而,就在美国宣布启动脑计划的下一年度,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科医学大奖授予了开创性使用DBS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法国功能神经外科专家Benabid教授和致力于基底节环路神经功能研究的美国科学家Denabid教授。Benabid教授成为了首位获得拉斯科奖的神经外科医生,这是学术界对功能神经外科的极大肯定和鼓舞。目前,全球的脑科学研究和脑计划实施方兴未艾,功能神经外科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shuijing217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在开颅手术中,把一种由2微米大小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放到大脑上,医生就能精确分辨出大脑的神经核团、皮层功能区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降低手术致残致死概率。这种新型柔性电极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斯坦福大学、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未来可应用于脑机接口等领域,帮助瘫痪患者康复,相关研究成果2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上述研究负责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介绍,现代神经外科极其重视“精准”,要求医生在手术中更及时、精准地“看到”大脑结构,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脑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现有技术体系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疾病累计功能密集区域的患者,在开颅手术后致残甚至致死的概率仍较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展示新型柔性电极为此,上述合作团队提出“可以紧密贴合在大脑不规则区域的柔性微阵列电极”的解决方案,并研发出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该材料在被拉伸数倍后仍可保持导电性能,被加工至2微米时也能保持可拉伸性和高导电性,实现了可拉伸有机电子器件领域的重大突破。因该电极很柔软且可拉伸,能用于脑干或神经外科术腔等多种不规则且易损伤的场景,手术器械牵拉扭转等操作不会使其受损。此外,基于高导电性和高密度的特征,该电极能精准定位到单个细胞的精度,以“热图”的形式帮助医生直接“看到”大脑神经核团,有利于保护大脑功能。新型柔性电极薄且柔软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柔性可拉伸微阵列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和柔性电子器件不仅能让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更精准,还能作为脑机接口中的核心技术,有望在脑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大脑模型上演示新型柔性电极的使用贾旺介绍,应用上述新技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继续深入开展颅底手术中容易损伤重要神经的功能监测新技术和肢体瘫痪病人智能修复新策略等研究,从神经外科的角度助力脑科学发展。
lovelymandy
1. Dong S, Hu YS*, Du W, et al. Changes in spontaneous dorsal horn potentials after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2, 40(4): .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撕脱后疼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8): .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2):1238-12406.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4-5167.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7-5218.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31-5359.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遇涛。手术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8-167110. Zhe Zheng, Yongsheng Hu, Wei Tao, Xiaohua Zhang, Yongjie Li.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hantom Limb Pain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A Study of Pain and Phantom Limb Sensation.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9; 87:249-25511. ZHANG Xiao-hua, LI Yong-jie, HU Yong-sheng, TAO Wei and ZHENG Zhe.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Chin Med J. 2008, 121(12): 1089-10921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 陶蔚,李勇杰,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198-20114. 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40-54215. 胡永生,李勇杰。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303-30616.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714-71517. Yong-sheng HU, Yong-jie LI.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18.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37-33919.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197-20020.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201-20221.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4):386-38822.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李刚,李新钢,魏海明,张建华,冯进波。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5-83723. 胡永生,李勇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56-85724.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1(2):111-11325.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3(2):116-119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现已越来越大,尤其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有着家庭重托不会言语的小生命,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孩子们的康复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下面是我为
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80多篇 (SCI收录英文文章30篇): 1. Xuebin Liu, Xiaojun Fu, Guanghui Dai, Xiaodong
外科医生年度个人总结1 xxx是xx神经外科的带头人,颅内肿瘤、颅底疾病、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诊治和手术都很成熟,xx各地患者络绎不绝,每个角落都是加床,危重病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