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5

misskissfion
首页 > 医学论文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嘚啵嘚啵的sissi

已采纳

第179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由表证传里而发生阳明病,可太阳病还存在,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主升水谷精微,胃中燥,生化之源不足,故脾受制约) 正阳阳明胃家实(痞满燥实四主证) 少阳阳明发汗利小便已,因胃中燥烦实导致大便难。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第181条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后,津液伤而导致胃中干燥导致大便难。这个阶段就是阳明证。 第182条 问曰:阳明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外证也就是现在的阳明经证表现,里热形成但未成胃家实之前阶段。特征: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第183条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应为“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这条需要注意和温病鉴别温病发展极其迅速 特别是汗法后及时观察是否有恶热,小便黄,口干烦躁等症候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及时识别。 第184条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开始恶寒二日自止,胡老解释恶寒是开始的热没达到程度。 第185条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汗出时热邪外出的一种形式,汗先出不彻,提示热邪未解,进而转属阳明阶段。 真正的重病,不只伤寒如此,流感也这样,开始表证非要发汗,真正重的流感不一汗能愈的,汗后也可传变少阳与阳明的,这里就说的这个意思,大病的时候就治疗正确,也只能在表证的时候,使它好转减轻,去其凶势,但病还是要传变的,不能马上好,伤寒一般好,全在少阳病的末期,阳明病的初期的时候好的多,就是柴胡承气汤等。这里讲的就是这种,即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后病不彻,因而转属阳明,有这个事情。第二个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由太阳传到少阳,由少阳而反汗戢戢然者,戢戢然是连绵不断的意思,那么又转属阳明。这是解释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来历。由太阳病虽然依法发汗,也有不好,少阳病也如此,本来是太阳伤寒,没有汗,转属少阳故呕逆,所以少阳病发热而呕,是柴胡证,呕而不能食,但少阳病不出汗,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外证不是有身热汗出吗?这里是二段,一是有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有少阳病转属阳明的。 第186条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三日如果脉大了提示转阳明 。 第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脉浮紧是表实证,浮而缓,弱,提示留湿留饮。小便自利,邪有出路,不能发黄。 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发热恶寒,提示表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提示内有郁热,治当表里双解,若下之,误治后会腹满小便难,这个腹满提示虚证,注意和胃家实的腹满鉴别。小便难提示小便的水走了肠道。 下不厌迟!谨记 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能食,是有热,风为阳邪,名中风;不能食,胃虚停饮,水饮为寒。 第191条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中冷,水饮内停,不能食,手足汗出伤津大便会硬,是聚是散的瘕就会牢固,形成硬结,但又有停饮,必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是虚寒,水谷不别所致 第192条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初欲食者,就是开始由太阳转属阳明,能吃,能吃说明里头有热,有热者小便应该自利,而反不利,小便反倒不利,大便自调,但是大便并不稀,里头有热的关系,可也不硬,这也是水谷不别,造成的,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这说太阳伤寒表证未去,这是由太阳伤寒,初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的时候,人参吃,但小便不利……但他不是整个转成阳明病,不昌那样子,所以搁个阳明病,这个帽语,就是说明这个胃气强的表现,就是能吃,还在太阳阶段,这个机体对这个疾病还是要从表解,要加强津气,故胃功能亢奋,这么一种情况之下,达到相当程度,就发生冥眩状态,就发狂,出一身汗,病也就都好了。这个道理也解释了,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脉紧则愈,不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之后脉紧。而是其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那时候脉就是紧,根本就是脉紧,太阳伤寒,就象传里似的,能吃,这只能说明胃在里起亢进作用,他是一胃气强,虽然小便不利,不会变成腹泻,水谷不别。这正是人的生理机能,总是要从表解除疾病。所以里证好了,小便不利来了,就是水不胜谷气,胃气强,不但表解,而且小便不利致的停水,水谷不别也者一起好了。所以说邪气不胜谷气。这说明不是真正的阳明病。太阳伤寒,也没真正发生太阳阳明并病。这是自愈之状。如果病日久,也有发生冥眩的,这个奄然发狂不是个坏现象,完了出一身汗,这都是冥眩状态,病要好的时候,常要发生特殊的反应,叫冥眩。所以表证时就要从表解除疾病,表证始终不烧脉紧,骨节疼痛,翕翕如有发热,但外热不那么甚,故说翕翕如有热状,不象太阳中风那种热,这段说明治病不能伤正,自愈是胃气特别亢奋起来,才能好,那么这个阳明病要用泻法,或清法。故这种情况要慎用,不要当成阳明病,否则不能去水气。 第193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第194条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第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如果不能吃,是胃虚停饮,不能再撤热,故攻其热必哕,即哕逆,这是因为有胃中虚有冷饮的关系,胃中虚不能攻伐,有冷饮用温中去饮的法子可以,吃下药不行。苦寒药也不行,这是由于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个就是告诉阳明病不能吃要注意,不要看作实证,即攻之,攻都指大承气汤。不能吃大概都是胃虚多饮的病。 第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应当多汗,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久虚故。 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小便利呕而咳是少阳证,手足厥不是寒,是热厥,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他只是说厥而已,这个厥不会大厥的,因少阳病,津液丧竭,吃柴胡剂,津液得充,胃气因和,后头有的。津液竭,不是不旁达,手足厥,即是热的关系,由于有热,而且热往上攻,所以必苦头痛,所以呕而发热,头痛是柴胡证,假设,不咳不呕,手足不厥,既无少阳病而热又不甚,那头就不痛。这就是就证来辨证的意思。热在里头有上行有下陷,上行则头痛,但没到里热实的这种情况,不汗出,这种不是津虚。 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但真正热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这与中风、中寒辨证一样的。为中风里头有热。由于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肺则咳,又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故痛。 第199条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热不得外越,故无汗,小便再不利,湿也不得下泻,心中懊恼,里头也有热。身必发黄,就是郁热在里,有湿有热,二个结合必发黄。 第200条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脉还浮而紧,说伤寒外证很明显,即便转属阳明,也只能潮热发作有时而已,发潮热也是阳明病的一个证侯,由于太阳病刚开始传阳明,所以脉还浮而紧,虽发潮热,但不是老那样,也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有时。不会始终发潮热,否则是里实了,脉绝不会脉浮而紧。这里的太阳病,只是表不解,微畏寒而已,不是还脉浮而紧。脉紧再发热恶寒是表证,即便里头有热,也不到胃家实那个程度,即便发潮热,也是发作有时,但浮者,即脉不紧了,即津液有丧失了, 我们对自盗汗,常常用黄芪,盗汗多源于里热,用小柴胡加石膏也治盗汗,但是,如果不是因里热,此方是不行的。有里热的很多,它怎么治盗汗呢?多汗,太阳病不再明显。虽然脉浮,它要是真正到阳明,脉沉实、沉大等不会浮的。脉浮,病大部还在表,要是紧,只能是时发潮热而已,要是脉浮缓,那是太阳中风那种脉。不应脉浮紧。但浮者津液有所丧失,必是盗汗所致。 第202条 阳明病,口躁,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里有热,渴,胃有热,必渴,口干,只是燥而不欲饮,不渴。可口燥的难受,愿漱水,这是热不在卫分,在血分,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常常鼻衄,故此必衄。 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这 几个阳明病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这节更是的,本自汗出,还是表证。要是阳明病重发汗,不会病已差,阳明病越发汗越坏,忌发汗。太阳中风应用桂枝汤发汗,虽然病差了,尚微烦不了了。表不解,他要烦,表解了不应该再烦,还微烦不了了,这是由于汗多亡阳,胃中干的关系,大便必硬,还是发汗造成的,所以底下有解释,这个不要当阳明病来治,这是因亡津液,发汗不合法,重发其汗,胃中干燥,所以大便硬,此时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平时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这没关系的,逐渐津液恢复,大便还是会有的,什么道理呢?现在小便次数少,津液当反于胃中,故知不久将大便。此大便硬不是因热结的,阳明病便结必须治疗。但是帽以阳明病,是冲这个汗出多,这个在自汗出,这个后头也有。本自汗多,是太阳中风,但汗出过多也为太过,太过则结于里,而成脾约的。这一点是似而非。所以貌似阳明病,是让你区别,由于病在表,所以也用发汗剂,但发汗不得法,是重发其汗。本来有汗而重发汗,此书说发汗都是麻黄剂,幸运的是,发汗病已解,但只是微烦而不了了。要是阳明病发汗,绝不会这样,越发越务津助热。根据全文,这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这个书有的是,比如伤寒吧,有的不是太阳伤寒,又说无汗等。 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微呕也有攻的时候,如呕多,说明少阳病还存在,虽有阳明证,也不过是少阳阳明并病而已,应从少阳治,可攻下。 第205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这更重要了,所以心下硬满,胃虚,人参证,胃虚邪气水气都往胃里去,故致胃处又硬又满,胃家实方才不也说硬满吗?只是硬满而无其他的热,象实象,则为人参证,应用补中健胃的人参类的药,万不能攻。虚以实治,利不止者必死,利止者可以好。 第206条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颜面红,面颌赤色,即缘缘面赤,为阳气怫郁在表,还是要出汗,而汗不出,故而发红。此表证有不可吃泻药,假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攻后,邪热内陷,虚其内,水谷不别,小便不利,热与水相郁要发黄。 这都说阳明禁下的几条。心下硬满,呕多,临床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阳明病虽是以攻为主的治疗方法,但有些不可妄攻的,必须知道。有些条文是因证辨证的,呕而渴,手足厥者,必头痛等,头眩不恶寒,这都是因证辨证。头眩常常胃有停水,但不恶寒的头眩是热,热往上攻,也头晕。就是头前讲头眩了,由于不能食。有些欲作谷疸的食难用饱的头眩,不让你认为头眩全是胃虚有停饮的情况,也有其他的情况。 第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那是虚烦,经过吐下之后,里头没东西了。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如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只恶热,主证是胃家实,这类的阳明病,没经吐下,这种烦燥为实烦,是胃家实之烦,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谓承气汤在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指胃不和,而加以调,主要是甘草的作用,大黄加芒硝泻下相当的重。芒硝软坚去热,大黄刺激汤道蠕动。配以甘草可缓其猛下,甘草在急迫的情况,如痛的急挞等,能缓解症情的急迫,如烦得睡不着,或痛的厉害等。在药力方面也起缓的作用。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使其泻下作用缓缓发作,调和胃气。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甘草不能用,如五苓散利尿最厉害,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也没有甘草。这个调胃承气汤是不是大泻下?是的,大黄四两,顿服,应是错,前面太阳篇调胃承气汤是分温再服。即便二次也是够重的。芒硝应为半升,不是半斤,即半茶杯,量也重,我们不要死拘泥于此分量。这几个承气汤都是的。“少少与之”,虽然量大,一回只吃那些也行。临床用此方大黄顶多用四钱,即九克十克即可,芒硝12克分冲,一次6克,甘草6克。轻症可少少与之,重症可加重。此书上分二次吃,就是二剂,二剂大黄四两(12钱)。 第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在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是与数相对,数为有余之脉,迟为不及之脉,有及的脉多主寒,主虚等不足之病,阳明病而遇此脉当心其虚,此段主要讲的是攻。阳明病,脉迟,虽然汗出,不恶寒,即外证俱备,但脉迟,里头不会邪热太甚,其身必重,即外有湿,湿在组织里面则沉,短气是里有饮,金匮里有,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即心跳,水气凌心,微者则短气。腹满而喘,既是停饮,里面的就不会那实。如实的厉害也喘,而此实的不厉害而喘,是热往上壅。既有停饮,同时热往上壅,二者相结也能使腹满而喘。此种情况不可下。这里所举的证状全是下的证候,但是脉心,恐怕有虚,恐怕没实到下的程度。前面讲了“系在太阴”,病传入胃肠之里,假设此人数日里头多食多饮的人,就是里头有水,如果湿胜于热,如邪热传入里,则发生太阴病,就腹痛下利等。如热胜湿,所以阳明病法多汗,水火二者不能同时存在的,如果热盛则伤人津液,一方面出汗,一方面小便数。在体外没有什么津液,甚至不能沉,沉说明有很多的湿,所以身沉里头不会热得了不得,热结的不会那么深,这种情景不可下也。有潮热者,这潮热并不是日晡所发热,只是一种来势凶猛的这种热,即热之甚也,如潮水一般,言其势重而多,蒸蒸发热。出现这种热,表明外欲解,可攻里。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当然身上早就出汗了,现在手足也不断发汗,绵绵不汗,这说明大便,已硬之候。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泻猛峻,要慎用,必须有潮热,而大便也硬,大便硬有多种证候,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种证候。阳明病是热甚使津液尽量往外蒸,那么里面不断没有水,而且全身干,这时的阳明脉迟,如何解释呢?所以不及的脉也常主有余,有余到相当的程度,人的津液大伤,脉也迟。此书中迟脉多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迟。这时的脉迟是真正的可下之脉。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假若汗出不少,阳明病法多汗,发热不是潮热而是微发热。还有恶寒,外未解也。也不能攻,当先解外,宜法与桂枝汤是对的。前面讲了如果有表证又有里证,即是太阳阳明并病,表未解必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为定法。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只是微热,不可攻。热不潮,指没到潮水一般的热,不可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如果没有潮热真正大满,腹胀满而大便不通,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和其胃而已,也不能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能通便,消胀力量相当强,有厚朴、枳实。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微和就是不能尽剂,原方不要全部喝完。此条分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此书辨证主要在方证上。所以既辨病形,即六经,然后更分析八纲(即寒热虚实),六经即是表里阴阳。在六经的基础上再分寒热虚实,比方说潮热可攻,可用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等,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量厚朴、枳实,此二药行气消胀,加上大黄芒硝,攻下的力量相当猛峻,所以大承气汤治大实大满大痛,胀的厉害,热的厉害也疼,所以药量相当的大,药剂相当猛,故要慎用。芒硝去热软坚通便,治热,潮热都用芒硝,配大黄泻下够重,再用行气消胀的这种药则更猛,厚朴半升相当重,枳这五枚,也有五六钱,现在用大黄、芒硝给三四钱,最多五六钱,厚朴、枳实四五钱即可。小承气汤差不多,把芒硝去了,泻下作用就不重,有厚朴、枳实也消胀,后面还有三物厚朴汤,单独通便消胀,把厚朴枳实加重,治上满为主的,与调胃承气汤比较,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作用强,但消胀不及小承气。 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这,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这段相当好,阳明病要是发潮热,根据前面发潮热,可攻。但必须大便微硬,这才能用大承气汤,这里容易误会,不是大承气汤专攻硬便,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火候,全是热实于里的一种病叫阳明病,大承气汤的应用必须大便硬才能用。要是不硬不能用大承气汤。要是把大承气汤看成是专攻大便就错了,他是治病的,大便硬是用的火候。不大便已经六七天了,究竟是大便硬与不硬呢?要有硬的证候,可用,如手足戢戢然汗出等。如果没有证侯,已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敢汤,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是大承气汤证,屎已硬了,与小承气汤大便下不来的,但与之也无害,汤入腹只转矢气而已,即放屁,下面通气,那是里头有燥屎,小承气汤力量不及,乃可用大承气汤,如果不转矢气,大便就下来了,此但初头硬后必溏,这用小承气就对了。如果吃大承气汤,必然满不能食也,攻伐太过,虚其胃气,就发虚胀虚满,而不能食。欲饮水者,因大下后僵津厉害,想喝水,但与水则哕,胃太虚了,所以既是试之,也是治之。其后发热者,吃过小承气汤,已下初硬后溏的大便,潮热也好了,也可是不多久又发烧了,又发潮热,必大便变硬而少也,一定是大便又硬了,也应是初硬后溏,而且也少,因泻过了。以小承气汤和这。如吃小承气汤转矢气,且病进展了,大便变硬了,用大承气汤。如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这段说大小承气汤,要慎重,临床上,疑似这间从轻治不要从重治,无论汗吐下皆如此。 第210条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不利者亦死。 谵语是里实证经常遭遇的,在阳明病里面也是一个主要的证侯。里实要谵语,所以说实则谵语,谵语就是狂言乱语,说胡话,虚则郑声,郑声者,重也,一句话没完没了的重叠说。狂言乱道不要紧,是实,攻就能好。一句话,小声小气,默默没完没了,叫郑声,为正虚,成问题。我们阳明的实都是由于津虚到了一定的程度,直视者,精气不能荣于目,直视谵语,阳明病里实,即谵语而眼球不能动了,直视说明津液不荣于目,喘满者死,喘满者气脱于上,下利者也死,虚极而脱,是津液脱于下也,必死,虚极由阳入阴,所以阳明病本来如实法,实证好治,这就是方才说该谨慎,该放胆要放胆,该用大承气必得用,要到谵语直视发生喘满下利,则是延误了。遇到热病,乱用滋阴清热,不行,该攻得攻,要等到邪实正衰,则无所措手,补虚,越补越实,去病,则人不胜药,非死不可。到虚脱的时候更完了。 第211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这个是治死的,发汗多就是反复发汗,若重发汗,二者都是亡其阳,阳就是津液,在此更明确了。故此书上的阳都指津液。发汗最人津液,由于大量津液亡失,胃中干就要谵语,这个纯粹是被治的,脉短则死,看津液虚到哪个份上,脉一般上到寸口,下到尺中,现在脉短就剩下关上一点叫短,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脉短者是血液津液虚竭之象,非死不可。 脉自和者不死,脉上下匀调,是脉没虚到家,虽谵语,不要紧,这个我遇到过,有一个山东人,姓马,糖尿病,主要用白虎增液加人参之类,很快就控制了,自家穷,住在我学生家,后来感冒了,流感,住院,打针,发热不退,又吃啊斯匹林等发汗,一吃热退,今天退明天就又烧起来,又发汗反复治疗一个多月,后来我那个学生,去医院看她,不行了,给我说,这姓马的,女的,坏了,得感冒了,住医院了,我去一看,不行了,也请了别的大夫。后来叫我去看,我是私人开业的,在大医院受歧视,我说不去。后来去了,此人骨瘦如柴,穿袜子,就象个棍子似的,瘦的没了。就是因反复发汗,我一看在我之前也请了一个中医,方子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也是好大夫开的,我也没支声,后来我学生出来我说,没有治疗的,脉浮而无力,虚数无度,快的很,还是发热,我说现在就一个法子,也不能救其命,但可能好一点,用大量白虎加人参,人参起码用西洋参一两。大量人参,大理石膏,后来学生说她太穷了,要是好不了就不治了。后来很快就死了,就是给治死的。现在这种流感,打吊针不会好的,所以开始的热,就用小柴胡加石膏非常好,不会有这种情形,一发汗,体温当时散一散就好了。古人发汗不会反复发汗的,所以麻黄汤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解肌呀,不是大发汗药。

188 评论

jessica0707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风温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⑤,语言难出⑥。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⑦;若被火⑧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⑨,若火熏之⑩。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注解】 ①温病:外感温热之邪,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脉证,是太阳病中的一种证型,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②灼热:身热显著,扪之灼手,形容发热严重。 ③风温: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④多眠睡:嗜睡状态,非常人之熟睡。 ⑤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⑥语言难出:语言不清晰,謇涩难出。 ⑦失溲:大小便失禁。溲,一般指小便,但此处却是指二便失禁。 ⑧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指温针、烧针、灸法、熏法、熨法等一类的治疗方法。 ⑨时瘛疚:阵发性手足抽搐。瘛(chì),收缩。疭(zòng),松弛。 ⑩若火熏之:如果使用火熏的方法治疗。另有医家将“若”解释为“像”,形容肤色晦暗,像火熏过一样。 逆:指误治。正确的治疗为顺,误治则为逆。 【解读】 本条提出温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这与太阳中风、伤寒的发热、必恶风寒、口不渴等有明显的区别。温病是温热之邪所致,温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故起病之初,在发热的同时便有口渴。因温热之邪重在伤人阴液,故多不恶寒。 当温热之邪初袭机体时,致使卫外功能失常,亦可有短暂微恶风寒的表现。温病初起,当用辛凉解表法以清透热邪。医者切不可认为是风寒束表而使用辛温发汗剂,否则,以热助热,重伤津液,则致变证丛生。《伤寒例》中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示人以温治温的危险性。“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即是此例。 风温这一变证,除津伤热盛,表现为全身高热灼手外,尚见邪热充斥于表,气血外应,脉搏寸关尺三部皆浮盛有力。阳热过盛,逼迫营阴外泄则自汗出。热伤津气,所以身重。热盛神昏,则多眠睡,鼻息如鼾,语言难出。凡此种种,均为温病误治所致的不良后果。风温本属热盛津伤之证,宜用甘寒之剂清热养阴救治,切忌苦寒泄下、火劫取汗等法,否则更是遗患无穷。 医者不察,复用下法,夺其阴液,化源枯竭,则小便短少而不利。阴津不能上荣于目,加之热扰神明,进而双目直视,转动不灵,神智昏迷,二便失去约束而自遗。如果再用火法治疗,则火热内攻,致热毒炽盛,身发黄色,重则热盛动风,发如惊痫,或时有四肢抽搐。“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一次误治,也许还能迁延时日;再次误治,就只能是加速病人的死亡了。

82 评论

MM头Selina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3)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葶苈三两(熬)括萎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4)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5)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 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太阳病辨证纲要论文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

    为君俏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伤寒太阳病辨证论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

    土豆02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论文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z未成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太阳病脉证论治论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卉峰呢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论文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

    dianpingya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