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3

布川依夫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风病论文结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特别16

已采纳

导语:缺血性中风又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一部分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出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本病发病率高,临床之中亦极为常见。中医即称为中风病,其临床特征常以猝然昏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症状为主。

一、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变化多端,症状较复杂,发病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

1、概述

缺血性中风常突然发病,病情变化多端,进展迅速,其症状、体征亦复杂多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致病特点,对人们的身体 健康 危害很大,其生活质量亦会遭到严重影响。当前,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我国逐步步入了老龄化 社会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

现今 社会 缺血性中风的西医治疗方式多采用的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神经保护等治疗手段,其目的也无非是在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其对于缺血性中风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近年来,基于扶阳学派思想的治疗手段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2、理论探源

扶阳派的学术思想,来源于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的“重阳思想”,并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重要体现。阴阳的运动变化是天地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其构成了生命的本源,也是治病救人的根本所在。

仲景是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浑然成熟于一体的大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更被称为方书之祖,用方用药很多都强调着顾护阳气的重要性。仅《伤寒论》中用方113首,就有24首用干姜,有34首用附子,43首用桂枝,体现着治病用药重阳的思想观念。扶阳学派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是“阳主阴从”观。

二是扶阳治则,即“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火即属阳,以火立极即是以阳立极,人身立命的基础在于以阳气为根本,治病立法的依据也在于用阳气消除体内阴邪,阳气对于人体尤为重要。

传统中医观点认为,中风发病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所致,其与内伤七情、饮食不节、体肥痰盛等原因有关,常见病机有风、火、痰、瘀、气、虚六种。急性期症状以标实为主,后期症状则以虚实夹杂多见。唐农、胡跃强等扶阳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阳气虚衰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阳主阴从”观念及“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其认为阳气虚衰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根本,即“阳虚为本”的观点,更提出了中风发病当以次第治疗,即先以清通上焦阳明为主,使阳热有出路;继以健运中焦脾胃,使中枢复转;再主以温补下焦元阳,以保证中风病得以治本。

3、临床治疗

基于扶阳思想而采用温阳、扶阳的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在我们的临床诊疗中有很多应用。应用扶阳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发现其能明显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脑梗死患者多是元气不足、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所致,故采用扶阳健脾补肾、温经通络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求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其临床疗效显著。采用益气扶阳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现其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临床病死率。采用针灸扶阳固本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亦证明其临床疗效确切。

二、中风病病名的历代认识进程,不同年代对疾病的见解不同,还需了解

中医对中风病病名的了解,历经了一个长期而悠久的 历史 进程,在汉朝以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各种学术思想竞相争艳,百花齐放,但是就医家一系而言,从现有的文献记录中可发现,当时的医疗界并没有对中风疾病的系统了解,亦没有中风病这一疾病命名概念,但是却有类似于中风病的相关症状描述以及其致病原因的相关记录。

1、先秦至唐宋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素问·风论》篇有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其《素问·骨空论》篇亦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作为人体致病因素之首,其性又善行数变,致病形式变化多端,因此早期很多医家将中风病病机最先考虑到是由风邪入侵所致。

《素问·风论》篇曰“风之伤人也,或为虚热、或为热中……或为偏枯,或为风也”;上述文章中均认为偏枯、偏风等中风症状是由于外感风邪入中,或居于身半、或居于营卫、或入其脏腑所致,同时自身正气亏虚,脏腑虚弱,脏腑功能欠佳,气血营卫化生不足,从而导致人体卫外能力下降,卫外不固,邪气独留亦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张仲景更是在继承前人先贤观点的基础上,将“外风致病”的观点不断完善,进而推上了一个制高点,即提出“内虚邪中”的观点。仲景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亏损,脏腑功能下降,血脉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趁机而入导致发为本病。

此观点明确了外感风邪入侵对中风发生的重要意义,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同时仲景又根据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之不同将中风病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等不同类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认识,也开启了人们对中风病分类分型的研究。

2、金元时期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金元时期,随着 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中风的疾病认识进一步加深,较唐宋之前外风致病观点开始逐渐减少,而内风致病的观点开始被部分医家先后提出,医家从不同层面为内风致病思想开篇立论,学术景象一片争鸣,这其中代表医家有刘完素、朱丹溪、张从正、李东垣等四人。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人物,主张“六气均能化火”的思想,在其学术思想的引导下,提出中风实为“五志化火”、“热极生风”的观点,开创了中风内风致病学说的先河,向中风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河间认为中风发生是以热为本,以风为标,讲风邪者归根结底还是要论及热邪,六气均可化火,火即为热,火热盛极则引风动,风窜脑窍、经络导致疾病发生。同时五志过极,情绪失控,心火暴甚,肾水不足。

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等不到制约,心火暴亢亦致中风偏瘫。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则气血生化乏源,营卫不足,脏腑受损,正气亏虚,致各种致病杂质堆积体内,壅阻血脉,久则可发为中风。

3、清时期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明清时期,内风致病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将内风论不断深化,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家。景岳论道:非风一病,即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其症状多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其病因是由于人体内伤积损,气血不足,脏腑功能颓败所致,而不是由于外感风邪致病,明确抛弃了中风外风论的观点。而与其同处一时代的另一医家李中梓在总结其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过程后,更是将中风之中脏腑分为闭证与脱证,进一步明确且细化了中风病的疾病分型,为后人对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

肝为将军之官,又为刚脏,其体阴而用阳,肝藏血,肝体由肝之阴血滋养,阴血不足,则阴阳失衡,肝阳偏亢;而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由肾之阴精所滋,肝血不足,则肾阴亦亏,水不涵木而又相火妄动、虚火上炎,更易致阳亢化风,发为中风。

清代王清任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我们知道“气为血帅”,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需要气对其的推动及固摄作用,而元气不足、正气亏虚,气的推动功能必然下降,气虚则无法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行缓慢,运行无力,久则成瘀;瘀血阻滞,血脉不通,脉络空虚,人体脏腑、肌肤、经络等各项功能失常,最终发为中风之病。

结语:中风病是我国古代四大疑难杂病之首,在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过程中,历代医家基于自身对疾病长期的临床认识以及前人的经验,针对中风致病的病理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唐宋以前主要由“外风”致病探讨中风发病原因,而唐宋以后则多持“内风”致病的观点。直至现在虚、火、风、痰、血、气等多种病理因素联合致病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

217 评论

飛8469682648

人脑日夜不停地管理着我们的思维、情感、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调节体温、心跳、呼吸等等所有的生理功能,如同一个“司令部”,把各处收集的情报加以分析,做出决定,发出命令。​畅通的脑血管是人脑正常工作的基础!一旦脑血管出现问题(中风),脑细胞就会不可逆转死亡,导致脑的相应功能丧失,甚至失去生命。​二、中风(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中风,医学名称为“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在2011年“世界卒中日”的宣传材料: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年,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如今已在1000万人以上)。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1、高发病率​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显示:1980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1万余例;2008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达到了万例。​据MONICA-中国研究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的速率在上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国民“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脑卒中将仍然维持高发态势。2、高致残率​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引起国民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是中风(脑血管病)!​中风后肢体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他人照顾,给患者本人、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创伤。​这样的状态经常被描述为:“一人中风,全家瘫痪”、“中风瘫痪,生不如死”、“一旦中风,就是地狱般煎熬的开始”……​3、高死亡率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4、高复发率​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约40%是二次以上复发。​几乎所有的中风患者,都会再次发生中风!而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症状越来越严重,经过2次甚至更多次中风折磨的患者,还要忍受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折磨,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直至生命终止。​5、高经济负担​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的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亿元,年均增长117%。据另外一项估算,我国县以上医院每年花在脑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20亿元,间接费用高达200亿元以上。对于中风患者家庭,更是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着先进医疗设备与药物的广泛应用,住院治疗脑卒中的各种医疗费用高;病情稳定还要持续的康复治疗;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需要家人或请人长期、持续照料和护理;还有无法评估的巨大精神创伤!6、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三个大型的脑卒中数据库显示:目前中风后存活的人,65岁以下的人占了。​​​​在我的临床工作经历中,救治的最年轻的脑梗死患者仅8岁,最年轻的脑出血患者仅9岁,16岁的脑出血,24岁的脑梗死,以及存在颈动脉斑块的大量中年高危人群……​​这些活生生的病例深深地震撼着我,我难以想象这会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什么!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我再也不能无所作为地等待病人中风后来找我,必须唤醒广大民众潜在的必要健康需求,提高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传递中风预防理念,为社会、为广大民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中风(脑卒中)可防可治​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无论是首次中风发作还是中风复发,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目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手段已经可以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完全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在对脑卒中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后,其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日本脑卒中从死亡率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我们欣喜地看到,2009年,国家卫生部正式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现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上海虹口区同期就开始贯彻落实国家脑卒中防控策略,开始了上海虹口脑卒中网络的建设探索,5年来已经取得了虹口区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措定将为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108 评论

胖蟹爪爪

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检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7、完成论文初稿。8、论文修改完善,答辩PPT完稿。8、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职业病论文结尾

    重视一颗树的命运 重视一棵树的命运,不知有多少人能够认同这个观点。 我们不妨先作个假设:如果设一个“森林法庭”,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被告。通过陈述实录,就可以作出

    追风的夕夕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狂犬病论文结尾

    他发现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可能会对这个病有一定作用。不过不代表马上可以治疗,还需要研发一段时间。

    猫女盈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风病论文结尾

    导语:缺血性中风又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一部分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出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布川依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精神病论文结尾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doctorshe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糖尿病论文结尾总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爬爬的蜜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