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5

悠悠萋草心
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要略病证理法方药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枫桥夜泊123123

已采纳

一、肺寒:甘草干姜汤 简言之,肺痿就是肺虚,肺痈就是肺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如果是肺痿,“ 吐涎沬而不渴 ”,这就是里寒。一直吐白色涎沫而非浓痰,不咳嗽,没有口渴,代表肺家的寒症,一定会“ 遗尿 ”,小便频数,是指小便次数很多量很少。肺是管津液的,肺在上焦,当肺虚掉时就不能治水,因为金生水,我们的肺实际上跟我们的膀胱是相通的。有时候一咳嗽小便就跟着出来,这就是肺治水的表现,是小便的水。当肺虚掉后就不能再治水了,于是小便就会遗尿,这就是“ 上虚不能制下 ”。 肺中有寒时,第一个症状就是头昏,第二个症状,口吐很多涎沫。看病人的舌苔,前半段是苍白的,肺家寒症就是这种舌苔,用甘草干姜汤温之,若服汤后口渴的,属于消渴。消渴有三消:上消是肺“渴饮千杯不止渴”,中消是肠胃“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是桂附八味丸症(阳不举)。上消中消用白虎人参汤做加减。 干姜辛辣入肺,剂量:炙甘草4钱,干姜2钱,三碗水煮一碗,每次半碗。 张仲景的上虚不能治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厥”,就是病人有昏迷现象,这类肺病很危险,时常是一发病就走掉了。如果遇到厥盛,就是有昏迷现象的时候,要加倍用干姜。如果是“痿”比较严重,就是没有昏迷的现象,炙甘草加倍用。甘草干姜汤方为专治肺痿而设,中医分寒热来决定如何选用药物,虚寒时我们就要用温药。厥,除了昏迷外,手脚冰冷很严重也属于厥症。 二、寒饮咳:射干麻黄汤 此方专门设计为治寒饮咳嗽用。射干麻黄汤来源于小青龙汤,拿掉白芍甘草,加紫菀款冬花射干。小青龙汤专门治疗气喘“寒喘”用,射干麻黄汤专门治疗“寒饮”用。 肺里面寒,如果是虚寒,就用甘草干姜汤,如果是寒中带点“水饮”,就是射干麻黄汤证。 什么叫做水饮呢? 饮就是已经有积水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症,如果只是饮,就是还没有溢出来的水气,跟“溢饮”不同,只是“水饮”,表示病人肺里水气很多,就好像一个碗里面有很多水气但是眼看不到。如果肺里面已经有积水,这时射干麻黄汤就没用了,因为用此药的时机已过。只是水饮的阶段,尚未成溢饮,这个时候我们肺的气泡旁边充满了很多水,不是肺膜里面有水,也不是肺里面有积水,遇到这种情形就是射干麻黄汤证。此时病人主要症状是呼吸时可以听到喉咙里面有水的声音,咕噜咕噜样的水声。 怎么知道有溢饮呢? 有溢饮时眼袋都会肿起来,脸会有浮肿,这就是溢饮了,此时整个胸腔里面都是水,溢饮不单单是水在肺里,甚至胸膜肋膜里面都会有积水,一般西医只能直接在肋膜上抽水,但是抽完后水又会再来,肺里面有积水光靠抽水是没有用的,只能应急,不能根治,像肋膜有积水就是所谓的溢饮,溢饮时射干麻黄汤是没有用的。越重的病出现时,经方家用的药反而就越少,溢饮是十枣汤证,此药吃下去三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将积水清除干净。这里说的是寒饮在肺里面产生的咳嗽,就是射干麻黄汤证。 病人有咳嗽气喘时,要问病人:“是吸气困难还是吐气困难?”吸入为肾,吐出为肺。正常人吸气时气一路到肾,因为肾主纳气,肾为肺之子,当肾有问题时吸气到不了肾,吸不深。吐气困难就是肺的问题了。 射干麻黄汤的病人,也是口不渴,舌苔白。一般来说,只要有咳嗽,不管是虚热还是寒饮,晚上3-5点(肺经当令时)都会醒过来不能睡。 款冬花 本身是专门止咳用的,尤其是水饮的咳嗽,大部分都会用到款冬花。如果是有痰的咳,我们会用杏仁,杏仁只能祛痰无法去水,要把水去掉,必须使用款冬花。寒饮的状况之下,肺的气泡会呈现出持续扩张不收缩的状态,扩张就造成“ 咳而上气 ”,オ会喘不过气来,因为里面有积水,要把里面的水排掉,就要靠射干。 射干 能够排水, 紫苑 能够降逆、下气,就是能让肺泡收缩起来, 五味子 能够把里面的水气整个排下去,这几个药一直都是配在一起用的。 细辛 是去寒咳用的,因为病人里寒很盛。肺里面的寒会盛,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肠胃的功能不好了,オ会这样,这时候加入 生姜 、 红枣 是因为肺里面有留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来自胸膈,胸膈有湿气,就会造成水气上下不交,于是水气就会慢慢累积起来,日久就变成留饮留在中焦一带,因此水气オ会停留在肺里面。 生姜 能够把横在这一带的水气发散掉,所以生姜可以止呕散水。如果是脾胃中寒,我们就要靠干姜。 半夏 化痰止呕, 麻黄 让肺扩张,利用最近路线将水气发表发出去。 三、湿热咳:皂荚丸 也是咳逆上气,但吐出的痰是浓痰、浊痰,“ 但坐不得眠 ”,只能坐不能躺。抽烟的人就是这种痰。 皂荚碱性,用红枣汤服皂荚丸,红枣把皂荚和胃酸分隔开,不会让胃难受。 倪师戒烟方: 皂荚3钱,红枣12枚,苦参3钱,黄芩3钱,黄柏3钱,黄连2钱,半夏2钱、南星2钱。 苦参性寒,去虫去热均可,单味汤亦用于外洗(阴道炎),三黄是寒药,寒能泻,皂荚去胶痰,半夏南星把余痰去干净。戒烟后人会发胖,倪师的个案经验是大量吃当地当季的水果。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88 评论

开心3点0

这一篇过去在中医里很难解释,因为涉及水的问题,当你了解了中医水的观念时,这一篇就不难理解了。 一、水的气化观念 《内经》里水的气化观念是:肺(金)法象天,越高的地方气候越冷,天是虚空的,正常人是虚的,故“虚”是不会死人的,人死在“实”上。心臓(火)不断搏动产生的热,遗热到小肠(火),当小肠火很盛时,吃下去的东西中有两种水:1、喝的水,到胃里就气化掉了;2、食物里的水,经胃的研磨后到小肠,小肠的火把食物消化,水和糟粕进入大肠(金),大肠的水受到小肠火的加热后气化回到肺(金),两个金是相通的。大肠的肠壁把糟粕过滤掉,只有干净的水才上升进入肺。如果肺里有实,水就上不去,便回到大肠,所以肺癌一定会下利,肺癌治到不下利了就说明治好了。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好的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这套体系已经很完整了,不需要X光、不需要验血报告,从外面望闻问切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了。 如果心脏力量不够,小肠的温度也就不够了,大肠的水就无法气化,水跟着糟粕一起下来就成下利,中医把它定义为“寒”。 怎么知道寒了? 脚是冷的,因为小肠管脚的温度。练腹式呼吸,是想尽办法把心火导入小肠,小肠火增加后,大肠的水会气化入肺入喉咙,故打坐练功正确时越练津液越多。换而言之,小肠和心互为表里。 二、奔豚的由来 人受到惊吓后,心臓跳得很快,心脏好的人,跳快一会儿就跳回来了,心脏不好的人就一直跳快,即心悸。 一受惊吓,心跳加速,小肠压力突然增加,大肠里的浊气就会回逆,回逆时走几种管道:第一种,跟着水 进入三焦系统 ,大肠和肺之所以会表里是因为有三焦系统连贯到;第二种,病人本来就有便秘,一受到惊吓后,大便的浊气从大肠进入肝脏,大肠跟肝之间有一根血管连着,这根血管是全身唯一一根没有瓣膜的血管,允许血来回走。中医的观念是:吸气时横膈膜下降,把肝血压入大肠周围,大肠就有力量蠕动,推动食物往前走;吐气时横膈膜上升,血回到肝脏,一呼一吸让大肠正常蠕动。 浊气进入肝脏后,木生火,跟着血进入心脏, 心脏为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现在浊气进来了,便加强力量把它推出去,于是产生动悸,即“ 奔豚 ”。 还有一种由来,病人本身津液不足,原因可能是服了利尿剂,或运动,或误诊,或吃到味精口很渴,医师见其有表症开发汗剂,结果汗发太多,发汗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汗发出去到皮肤表层,表水还有但无法回到肠胃,这时用五苓散把表水带回肠胃。另一种是汗发出去后表虚掉了,肺里津液没了,大肠的水气来不及补上来,也会产生动悸,原因是 过汗 。 本篇列了几个方子应对几种不同原因的奔豚。不管是哪一种,给西医看都是精神病,神经质。 这四种病症其原因都是受到惊吓而发的。吐脓为肺痈,桔梗甘草汤证;受到火灾惊吓造成的火邪,核桃承气汤证。 三、三个处方 奔豚发作时从肚脐往上冲到心脏,去医院检查正常,病人说不舒服,检查不出便说病人有神经质,去找心理医生,这时就要想到奔豚症。 如果心臓真正有病是持续的痛或是固定时间发作。如果“ 发作欲死,复还止 ”,就是发作时感觉很难过,好像心脏都快要停掉了,等一下后又自己好了,这“ 皆从惊恐得之 ”。这种情形,张仲景一共出了三个处方: 第一个方子是 奔豚汤 ,肠子里面的浊气跑进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去,之后再进入胁下,于是就胸腹有痛,因为这浊气进入淋巴系统,产生气胀的痛,主症是 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是少阳证,《伤寒论》里有往来寒热兼有恶心是小柴胡汤,如果往来寒热无恶心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处方里甘李根白皮药房里没有,找农家种李树的挖东南方的李树根去芯留皮,因为东南方是巽卦,巽为风,所以东南方的根去风力量较大。中药用到皮,大多数在少阳证,现在很少这样用。 因为有往来寒热,在半表半里间,故临床上用 小柴胡汤 ,甘草、黄芩、半夏、生姜这四味是小柴胡汤里的,腹痛一定是用 白芍 ,腹痛是因为惊吓后小肠绷紧导致,腹满用厚朴。再加 当归、川芎 ,不管什么原因的奔豚都会影响到心脏,当归活血川芎补血。每当一个人受到惊吓的时候,病人的脸色都发白了,这表示血不足了,所以要给病人补血的药。所以当病人有往来寒热、气上冲胸时(感觉心脏快要从嘴巴里跳出来了),用小柴胡汤加白芍、当归和川芎。 如果一个病人已经被发过汗了,就代表表症没了,结果再“烧针令其汗”,必发奔豚。这种情况现在已很少有了。 第二个方子是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其实就是肠子里面大便的臭气,渗入血里面再进入肝,然后回到心脏里面。心脏本身是君主之官,本不受病,现在有气逆行回来,就会引发奔豚,心脏会跳得很快,在这个时候我们会使用桂枝加桂汤。 处方上是桂枝汤加重桂枝,临床上用桂枝汤六碗煮两碗,喝时加肉桂粉半钱,肉桂能加强心脏的喷射力量,把大肠的浊气压回去。 中医的观念:胸为阳,腹为阴。桂枝是阳药,白芍是阴药。奔豚病发在胸腔,心动悸,胸阳不够,故重用桂枝。阴不足时加白芍,如小健中汤。经方家从头到尾都在用桂枝和白芍来调和身体的阴阳,阴阳一平衡病就好了。治麻疹内陷的二仙汤,只两味药:白芍和黄芩(等量),用白芍是因为阴不足(内陷),黄芩去热,一下就把肺炎的高热去掉,这也是阴阳的协调。 第三个处方是 苓桂甘枣汤 :茯苓5钱,桂枝4钱,甘草2钱,大枣十五枚 。 我们平常发出的汗,都是从我们肠胃的津液来的,土生金,所以一直在制造肺的津液,肺主皮毛,然后再进入表,所以肠胃的津液经过肺以后到了皮肤表面成为汗水后就发掉了。汗发掉后正常人的津液很充足,部分的津液带着滤过性病毒一起跑出去了,部分的津液会慢慢进入肺再回到肠胃里面来,这是正常状况。若病人本来就表虚,再运动大汗或处方发汗,就造成“ 脐下悸 ”,因为小肠津液没了,就动悸,小肠跳得很厉害。 中医的观念认为膏就是油网、网膜里的油,网膜在督脉背后起在第十三椎,正面起在任脉的阴交穴,膏就是黄油,产生在鸠尾的地方,三焦油网里的油要足。 茯苓 利三焦油网,在三焦系统里走,能产生油。水会动有两个原因,一是气,二是油,三焦里的水在油上走会跑得更快,水被油包住就不会乱跑,这就是茯苓,茯苓能够生三焦黄油,故能利水,通利积在中膈的水。所以 只要有动悸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茯苓,水不通利的时候也会用到茯苓 。 《内经》里讲:心主五液。我们身上有很多津液,通通是由心脏在管,如果我们不开强心的药,光开这些发汗的药,病人身体不会如此听话刚刚好将肠胃的津液发散出去而血都不跑出去。张仲景用桂枝去行阳,心脏一强起来,身体抵抗病毒的机能就跟着增强起来,就好像心脏会告诉肠胃说:“土,肠胃的津液,你赶快出去,有滤过性病毒进来了。”于是肠胃就跑去跟门房讲,就是肺说:“肺,你赶快出去。”肺是传导之官,于是肺就出去到皮肤表面上把敌人赶走,这是一个自发的抵抗系统。我们从桂枝汤了解到脾胃的重要,然后再进而了解到肺,但是你仔细去了解桂枝的话,就知道是从心脏开始的。人体的抵抗力是靠心脏的力量激发起来的,肠胃受到这个力以后才开始上来帮肺的忙,如果没有这个动力,就没有这种力量,所以我们平常必须要运动,让心脏跳的很快后,开始出汗,心脏就因而越来越强。桂枝能够行阳,这阳讲的就是动能。病人经过发汗以后,肠胃津液已经没有了,故把甘草、大枣放在里面,可以把失掉的津液同时补足,然后把停在中焦的水利下去就好了。已经失去的津液,靠甘草、大枣去补足,桂枝能够将心脏力量加强起来,把热导入小肠,茯苓能够把水逆产生的奔豚气往下导,不要继续往上冲,这就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由来。 补津液用甘草大枣,胃口没有时再加人参,这就是经方,而不是去滋阴,经方是行阳,希望阴要自回。 关于动悸的观念 :脐下动悸用茯苓,脐上动悸用桂枝。这里“脐下悸者”,用了桂枝和茯苓,应该是脐正后方动悸。 总之,治疗奔豚仲师就用这三个方。一发奔豚、惊恐起来的时候,如果是过汗,就是苓桂甘草汤证,如果进入三焦系统, 如何辨知? 脉弦,往来寒热,就是奔豚汤证。如果都没有,就是桂枝加桂汤证了。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89 评论

冰雨茗香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 ...... 注: 黄煌:学中医之后,才知道百合还是一味药,能够安神。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居然还记载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这种病,表现非常怪异,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临床多了,才发现百合病其实是情志病,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人们不免平添几分忧愁,于是,失眠、胸闷、烦躁、疲劳、口干舌燥等症状就出现了,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烦躁(除烦),睡觉之前吃点放糖的百合羹让人安眠,如果症状严重,百合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我用百合,常与温胆汤、酸枣仁汤同用,对于那些百般无奈,虚烦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烦的效果。除安神以外,百合还有其它功效。上次门诊遇到一位痛风患者,他告诉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百合药理,居然含有秋水仙碱,而这种化学物质,是痛风的特效药。 ...... 百合知母汤 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普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滑石代赭汤 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子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 百合鸡子汤 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 百合地黄汤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注: 三部九侯:地黄近时均作凉血、补血、养阴药,其实它还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要功效为:“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别录》也记载“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图经本草》称之为“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内有干血”的“大黄蟅虫丸”中用大剂量的干地黄(十两)。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遗憾的是,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裘沛然先生也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众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普济方》中的地黄散中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地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原文中记载了百合病的发病症状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治疗为“百合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现阶段对百合病的病机通行的看法为“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对百合地黄汤的方解也为“滋阴凉血”。但是阴虚内热,依仲景用药习惯为什么不用“麦冬”却重用“生地黄”。而且在方后还特意注明“大便当如漆”。对此用通俗的话解释应为“柏油状大便”。用现在的医学术语应该为“大便潜血阳性”(地黄含有铁质,铁质也可以使大便色黑)。对于此病有独树一帜见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伤寒学家“胡希恕”。在其《经方传真》一书中对此做了如下阐述:“此为典型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疾病,病机当有血瘀,服药后大便如漆,为瘀血已祛。”无独有偶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阳明病篇中的“抵当汤”证也提到了“大便黑”。抵当汤也是用于治疗主要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病症:发狂,喜忘。抵挡汤证与百合地黄汤证的区别:正如《经方传真》中所阐述的那样:“虚实不同而已。一个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一个仅仅为默默如有神灵。” 云闲山人:生地黄有“逐血痹,破恶血”之功,这可能是正确的,对此本人有体会。       我妻年轻时,面色黑黄,多恶梦,常惊醒,腰沉重钝痛,经期错乱,经血黑少带血块,舌尖及边可见大量淤血点,症状已经持续多年,用过多种方法,服过多种药无效。27岁时加重,又无方可用,我思考再三,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给予生地黄粥:鲜生地黄50克,加水50克,捣为泥,绞取汁,加入沸腾白米粥中,搅匀即离火。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剂,连服5日,但效不显,第6日突然随大便泄下大量黑血,多年沉疾一时得解,当是生地黄之功。   我认为,中药之功效、性味,古人简单直白的观察和体会可能更接近真实,后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念、社会环境去解说,一人一说,一人一解,掺杂了太多本不是药性的东西在里边,越解越繁,越解越乱,反失其真。 小吹: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深谙仲景用药之道,临床用药谨守仲景用药法则,不妄加减。黄师在临床中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实践经方,诠释经典,堪称岭南继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之后的新一代的“经方家”。笔者有幸师从黄仕沛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使用地黄剂经验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10首,分别是:胶艾汤、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大黄庶虫丸。       汉时并无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黄、干地黄,但仲景用地黄总体是用来治虚的,而且地黄在配伍上有广泛的亲和力,如与养血、活血、益气、温阳、清热、养阴、利水均可配伍。         试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黄剂:方中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百合地黄汤则用生地黄汁一升;大黄庶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肾气丸用干地黄八两;当归建中汤的加减法中,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用干地黄四两;黄土汤用地黄三两;薯蓣丸用干地黄十分,用量皆相当大。       二、叶天士、吴鞠通使用地黄经验       世人一般认为,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所以一般滋养补虚用熟地,凉血则用生地。其实并非如此。尝试分析一下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大家使用地黄的经验:       首先,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此说可能来自叶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但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之说。由此可见,叶氏认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汤并不是寒凉药,而是改善胃津损伤的补虚药,那么叶氏当然不会认为方中的生地会败血。       其次,吴鞠通《温病条辨》增液汤的条文 “阳明温病,无上焦症,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条文后的按语,明确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再看《温病条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如“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下后无汗,脉不浮数,清燥汤主之”;“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此外还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为了滋阴养血,而且如吴氏在增液汤的按语所言,“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由此可见,生地固可凉血,也能滋阴养血,而且非重用不为功。       三、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经验       黄仕沛老师善用地黄,临床上常用大剂量地黄治疗各种常见病。       从地黄的使用指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用于皮肤干燥枯槁,大便干结,口干舌干,唇干裂,舌瘦苔少,或唇红舌红,脉细数、结代。后世温病验齿,叶天士“看舌之后,亦须验齿”,所以地黄的药证当是唇舌干燥,牙齿枯槁。从地黄的“药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之用在于滋阴养血,具体效能主要包括:1.润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黄还可以止血、清热,本文不一一尽述。从地黄的用量来看,黄师认为,无论用于何证,配伍何药,地黄都必须重用,非重用不足以为功。黄师用地黄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1地黄剂的主要功效         润燥         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黄师常用大剂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黄师曾治一过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状皮疹,干红,瘙痒明显,以甘草泻心汤加麻黄、生地、石膏治疗,处方: 麻黄十二克(先)川连六克 黄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三十克  党参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  生地三十克    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嘱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全身皮肤干燥、潮红,瘙痒难忍,满布搔抓的痕迹,抓痕处有渗血、谌液。发病已接近1年,时好时坏,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复使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甚至使用过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黄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百合三十克  生地三十克  麦冬六十克  法夏二十四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十克  党参三十克  并与生地三十克、甘草三十克煎水外洗,治疗十余天后皮肤干燥、瘙痒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用于治疗阴枯液竭的患者       黄仕沛老师认为欲养真阴非重用生地、麦冬不足以为功。       仲景的炙甘草汤、薯蓣丸,甚至大黄庶虫丸中使用生地,都是因为它能滋阴养血,改善阴液枯竭的症状。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现代很多医生都用炙甘草汤改善肿瘤患者的恶液质状态。黄师曾以炙甘草汤治疗肺癌术后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阴液枯竭的患者,疗效显著。       薯蓣丸和大黄庶虫丸都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此方自然是补虚之剂。“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大黄庶虫丸是《金匮要略》治疗干血痨的方剂,治疗瘀血内结日久,伴有明显的阴液枯竭。与治疗妇人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比较,本方重用地黄,并加用其他一些活血破瘀药物,这便足见仲景组方的用意。《千金要方》有治月水不通,脐下坚,大如盘。发热往来,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黄三十斤,取汁,内干漆,为末一斤,微火煎,令为丸,每服酒下如梧丸大三丸。此方也是化在瘀的同时,重用大量生地治疗阴枯液竭。八十年代初,黄师就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例疑为席汉氏综合征的消瘦、肌肤甲错、腹胀、闭经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师曾治一鼻咽癌放化疗术后中年男性,2011年6月初确诊,6月中旬接受化疗,约两周前化疗完成。8月22日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现仍进行中。9月初逐渐出现口腔溃疡,咽喉干痛,饮食难进,胃脘胀满,呕吐。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9月27日经友人介绍请黄师诊治。刻诊患者咽痛、咽干、口干,口腔双侧颊侧溃疡,舌面溃疡,吞咽障碍,饮食难进,胃脘胀满,时有呕吐,唇舌红色如染,舌干瘦,无苔。不寐而烦。 黄师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麦门冬汤加生地。         处方:黄莲6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大枣5克、党参30克、法夏60克、麦冬30克、生地90克、甘草30克、阿胶15克(烊化,兑)、鸡蛋黄一枚(药成放之搅拌)。七剂。         10月4日再诊,诸证悉除;唇舌红已退,如常色,口腔及舌痛溃疡己愈,唯余咽仍有少痛,能进食粥、面条。除10月3日一点醒来,个多小时后才再入睡,几天来睡得很好。         制燥       地黄在经方的配伍中还有制燥的作用。如炙甘草汤三分阳药,七分阴药,此方中地黄还有制桂枝温燥的作用。如防己地黄汤,生地二斤配伍防己、防风、桂枝等辛温的药物也是此意。《千金》、《外台》亦有多方是使用地黄制燥的。后世方如大秦艽汤用地黄也是此理。 黄师用温燥药物时也常用生地制燥,如曾治一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言语欠清,但舌红少苔,大便干结,便予续命汤加生地90克,治疗后舌红、便秘症状好转,肢体活动功能也较前改善。           定躁       躁者,躁动不安,定躁即定躁熄风,风指的就是后世的所谓“内风”, 所以这里所谓定躁就如同后世医家的育阴熄风。此时生地更应用大量,一般90-120克。       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黄师认为,仲景的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黄二斤,滋阴养血,治疗以阴虚阳亢为主的中风,开后世育阴熄风的先河。       叶天士喜用生地黄育阴,《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的三十二个医案中,用地黄的有二十多案,可见地黄的重要。吴鞠通的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及张锡纯的建瓴汤皆用地黄。       黄师曾以防己地黄汤治疗两例脑梗塞后出现不自主运动的患者,一例双手舞动不止,型似兰花,一例嘴巴不自主抖动,皆用生地九十克,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见再次发作。       杨森荣师兄的伯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除气促、咳痰以外,还出现双上肢不自主颤动,师兄以防己地黄汤,生地120克治疗,数剂后双上肢颤动停止。       叶天士有:“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黄师还认为后世提出的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法,实蕴含于风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三方之中。候氏黑散的菊花清肝热,皂矾除痰;风引汤介类潜阳,大黄通腑;防己地黄汤以地黄养阴血。临床上三方应互联使用。黄师曾治一脑梗塞急性期的老年男性,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舞动不休,以防己地黄汤育阴合金石介类潜阳,生地最大用至一百二十克,十余剂后不自主运动得以控制,现行动如常。         安神       仲景用地黄的方剂10首,其中用生地黄的方剂包括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共有3首,这3个方证皆有“神”的症状。如防己地黄汤“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所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的“神识之疾”。 此时生地用90-120克。       黄师近期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幻听,似觉常常听见隔壁的敲击声,问其子女均未听见,故心烦意乱,心中怵惕不安,夜间常不能入睡。黄师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一周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明显幻觉,难以入睡,遂改予防己地黄汤加减,处方:       防己二十四克  生地九十克  桂枝二十克  防风十五克  甘草十克  生龙牡各三十克       两周后幻听减少,地黄逐渐加量至一百五十克,继续服用治疗。         定悸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一斤,是治疗心悸的千古名方。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悸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 当然对于治疗心悸,桂枝是最关键的,但后世解释炙甘草汤多认为生地黄有此功效。黄师常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预激综合征等多例,每次皆能起效。         2 地黄剂的煎煮法         仲景凡地黄剂均与酒同用,几成定例。         历代注家多从酒之性去诠释;如“酒可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也无须引药上行。防己地黄汤是以酒渍防己等四味一宿,绞取汁,再与地黄汁和合。尤在泾释:“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可见注家常落臆解俗套,恐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地黄剂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等有效成份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       黄师于大剂量生地的地黄剂,如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等也常与酒同煎。汉代未有蒸馏酒,故不应是高粱酒之类,应是黄酒,如花雕酒之类。但如果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则酒费不菲也。黄师往往是以水七、八碗煎至三碗左右,放花雕酒半支或一支。再煎成一碗。感觉放酒效果较好。 医案: 余泽运_i213l:唐某,女,60岁,2009年9月24日诊。因胃脘部不适兼心悸失眠,心烦懊憹十余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就诊。每次发作均与情绪波动或感冒有关,且发作时四处求医均无效。此次又因感冒后觉胃脘不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肛门下坠欲便却解不下,欲进食却不能食,昏昏欲睡却睡不着,心慌心跳,莫可名状。余初按神经官能症给调节神经无效,后按脏躁给以甘麦大枣汤效仍不显,无奈辗转反思,经反复询问,得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余恍然而悟曰:“此百合病也”。遂书一方:百合30g,生地50g。水煎服,2剂。第三天患者丈夫来门诊说:此药疗效很好,已能吃能睡,请再开三剂,服完药病即应手而愈。 按:此例患病十余年,更医几十人,均为初治尚效,再用无功,甚为棘手!笔者询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辩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诊为百合病,投百合地黄汤5剂而愈。本案足以说明,抓主症,审病机,找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措施,不管何种顽症痼疾均可迎刃而解。 ...... 百合洗方 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 栝蒌牡蛎散 原文: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滑石散 原文: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 苦参汤 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苦参 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据徐本、尤本补苦参汤及其用法)。 ...... 雄黄散方 雄黄一两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纳药于中,以火烧烟,向肛熏之。 ......

260 评论

相关问答

  • 金匮要略中风病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兰生幽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一17777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

    大铭空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金匮要略月经病论文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

    小雨叫主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金匮要略水气病论文

    这一篇过去在中医里很难解释,因为涉及水的问题,当你了解了中医水的观念时,这一篇就不难理解了。 一、水的气化观念 《内经》里水的气化观念是:肺(金)法象天

    Jacksperol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