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7

婉儿xiaotu
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与温病辩证差异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小米jiang

已采纳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引起伤寒的原因 (一)传染源:为患者及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 (二)传播途径: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伤寒的症状 潜伏期3~60天,平均1~2周。 (一)典型伤寒:典型患者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日达℃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其主要表现如下: (1)高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3)皮疹。 (4)相对缓脉。 (5)肝脾肿大。 (6)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腹部不适、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等。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约需1个月方全康复。 伤寒需要做哪些检查 (1)常规化验 ①血液检查。②尿液检查。③粪便检查。 (2)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②骨髓培养。③粪培养。 (3)血清学检查: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化。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 3.腹泻:可用收剑药,忌用鸦片制剂。 4.腹胀。 (三)病原治疗。 1.氯霉素仍是目前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 2.喹诺酮类抗菌剂: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 3.氨苄青霉素:①对氯霉素有耐药性的患者;②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③妊娠合并伤寒;④慢性带菌者。 4.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较好,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塞肟等。 (四)并发症治疗。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 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 、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外感急性热病除各自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共同之处: ①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 ③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146 评论

墨迹墨迹小蜗牛

随着气温的渐渐降低,“伤寒感冒”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渐渐增高了,尤其对一些平素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冬腊月是它们比较难受的一段时间,需要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升高之后,才能渐渐轻松。对于“伤寒”的说法,其实我们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映像里,所谓“伤寒”,不就是受凉了吗? 关于“伤寒”的说法,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是一部专门的“伤寒”著作,两千余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张仲景的“伤寒”和我们常说的“伤寒”,其实是有区别的。 关于“伤寒”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或许古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这短短的八个字一句话,竟然由此衍生后世两门中医流派:伤寒、温病。张仲景的伤寒,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词,几乎包含所有外邪引起的身体问题,其核心思想在于“六经辨证”,根据六经传变从而制定相应的诊治原则,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圭臬,《伤寒论》里的方剂,也被称为“经方”。 而内经所说的“冬伤于寒”,和张仲景的伤寒是有所不同的。内经所指,基本定义在“四时虚邪”方面,大致可以理解为“冬天感受寒邪”,到春天会形成温热证候。 而我们普通人口里的“伤寒”,大多只是指感冒。如果一定要在《伤寒论》里找一个与之对应的,大致和“太阳伤寒”相当吧。但是,我们也会把一些风热感冒说成“伤寒”,这是辨析之一;温病的真正流传,比“伤寒”要晚了很多年,其学说流派,直到清代“温病四大家”才广为流传。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温病是“温热”证候,表现出来的是一派热像,一般以滋阴清热。兼顾津液为诊治原则。 实际上,《伤寒论》里的部分证候,其实也可以纳入后世的温病之中,比如阳明腑实兼表证。所以,后人也说,温病其实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的结果。 而我们普通人口里的“伤寒感冒”,更是常和温病混淆,温病常见的“发热、口渴”等,也都是我们感冒时的常见症状。这是辨析之二;内经也有“伤于寒”和“病温”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伤寒与温病之说即可追溯至此。我个人的观点,内经的伤寒,并非张仲景的“伤寒”,反而更接近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伤寒感冒”,考虑到内经和“养重于治”、“治未病”的观点,我倒宁愿相信“伤于寒”说的就是伤风感冒。 至于内经的“病温”,我认为也不是清代温病学说里的“温病”,更像“发热”等一系列阳热证候。所以,相对来说,内经的“伤寒”与“病温”,比《伤寒论》所指更接近我们现代的描述,此乃辨析之三。所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用来指导我们 养生 ,冬天气温低,我们就不能“伤于寒”,要做的就是避寒就暖,比如多穿衣服、少冲风冒雪,气温再低,还可以烤火等等,这些都是避免外寒侵袭机体所需要做的; 饮食上,进食温热的食物,以及一些温阳的食物,如多喝开水、热粥、热汤,护着喝点姜茶之类;也可以吃点牛羊狗肉等“性温”食物,由内而外驱散寒气,同时提振机体的阳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之,伤寒感冒,是秋冬常见的小问题,中医理论里,有专门的《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但它们所说的“伤寒”或“温病”,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伤寒感冒,是有区别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337 评论

四叶细辛

伤寒学派认为:阳明病证即温病,经证用白虎汤,腑证用承气汤。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伤寒在因、机、证、治有很大区别,二者是外感热性病两大类型。《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但“详于寒,略于温”,表寒、里虚寒证治多,而表热、阴伤证治少。《伤寒论》中辛温解表治温病表证,则助热伤阴,发生变证。而且《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明清以前,伤寒义广而温病义狭,两者是隶属关系; 明清时代,温病范围扩大,伤寒为狭,两者并列关系。考试大网站整理 2.温病与狭义伤寒区别 相同点:同属外感病,基本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致虚。 联系点:伤寒阳明经腑证,相当于温病气分证,都用白虎、承气,但温病扩大了承气范围。温病滋阴法也是在伤寒复脉汤基础上发展而来,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不同点: 温病 伤寒 病因 温邪,主要从口鼻而入 寒邪,主要从皮毛而入 分类 新感、伏气 新感 辨证 四分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病机 易伤津耗液——亡阴,动风、动血、窍闭、痉厥 易伤阳——亡阳,浮肿、畏寒 诊断 脉、证、舌、齿 重脉证略舌 方法 斑疹、白 初起 辛凉 辛温 治疗 下不厌早,下郁热 下不嫌迟,下燥结 后期 滋阴潜阳 回阳救逆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论文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

    悠游肚肚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伤寒与温病论文

    伤寒温病之争 中国医学史上曾有过“伤寒”和“温病”两大派别的争论。这场争论直至近十几年才暂时偃旗息鼓告一段落。本来伤寒和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只不过按照临床表现,体

    街头流浪泡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伤寒与温病的异同论文

    这位朋友你好,关于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区别。首先伤寒论出现的年代比较早,大约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其中代表的著作就是伤寒杂病论是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著名医生张机,张

    兔兔水桶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与温病关系论文

    伤寒温病之争 中国医学史上曾有过“伤寒”和“温病”两大派别的争论。这场争论直至近十几年才暂时偃旗息鼓告一段落。本来伤寒和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只不过按照临床表现,体

    你好,朋友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温病与伤寒的论文绪言

    随着气温的渐渐降低,“伤寒感冒”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渐渐增高了,尤其对一些平素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冬腊月是它们比较难受的一段时间,需要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升高之后,才

    蓝色泡泡沫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