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4

cat20121028
首页 > 医学论文 > 历节痹病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活着的梦想

已采纳

痹,一般指闭塞不通,含有血气不和的意义。《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的论述,除《痹论篇》与《周痹》专作阐述外,尚有四十余篇涉及到有关痹的内容,所论多达五十多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为以下几种含义:

①指病在阴分的总称,《寿夭刚柔篇》 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日痹”;

②指气血闭塞不通的病理;

③指肌肉麻木不仁之状;

④指痛风历节病。

然就我们日常所论痹的含义,泛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之后以致气血凝滞不通的一类证候。例如行痹、痛痹、着痹之类,应属于上述含义的第四种。

痹病是由风、寒、湿三种因素所引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不仁、痛而寒、痛而热、多汗等症,但其病理也因致病因素而各有不同:

“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然寒主收引,因寒气多,经脉必涩滞不通,故痛。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此为病久正虚,营卫行涩,经脉空虚不畅,血气内而不外,皮肤失于营养,故不知痛痒而麻木不仁。

“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阳虚阴盛,阳不制阴,故疼痛而寒。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痹。”阴不制阳,阴虚阳亢,故疼痛而热。

“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即阳虚而寒湿盛、复逢湿邪,则湿更盛,阳益虚,卫外不固故多汗。

大凡诸痹日久,皆可由表入里而波及于脏腑。故言“诸痹不已,亦益内也”。以其传变次第结合预后而论,一般说来,体痹病程短,病情尚轻,故云:“其留于皮肤间者易己”。痹邪继入于肌肉筋骨间则病情较重,其势久留而缠绵,故曰: “其留连筋传间者痛久”。最后则深入于脏腑,正气已衰,正不胜邪,病情严重。故谓:“其人脏者死 。’”今拟示意图如下,以概括之:

五脏痹的形成,是由于五体之痹病久而不愈,逐渐使脏气衰弱。若复感于风寒湿邪,必致体痹内传与之相合的内脏而成。所谓“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例如骨痹久而不愈,复感致痹之邪,传于相合之肾则成肾痹。余脏以此类推,则分别成为肝痹、心痹、脾痹、肺痹等。

“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尽述了六腑之痹的形成过程。大凡人的起居失常,则易受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则伤肠胃,肠胃既伤,营养无源,而经俞空虚,故风寒湿三气即可乘虚而入,各舍于本腑则发为腑痹。观《素问注证发微·痹论》中注云:“ 六腑之成痹者,先从内伤为本,而外邪从乘之”,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营卫之气与风寒湿痹的关系也很密切。营卫之气为水谷所化,分别由脉之内外运输于周身。“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分肉之间”,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实 腠 理。二者和平协调以保证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若营卫失调,复感于致痹的风寒湿邪,则痹病成矣。否则不会发生痹病,或病亦易向愈 。正如《素问·痹论篇》中说道:“逆其气则病, 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因此,此文在论述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时,又揭示出营卫之气与痹邪相合而形成痹的机理,更体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观点。

154 评论

草菜一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病”“痹症”“历节”等范畴。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黄闰月教授表示,痰湿瘀毒痹阻经脉,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理。本期从“湿”、“瘀”、“虚”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从湿论治

有中医认为,湿邪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是其首要的病理因素。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侵袭机体,最易留滞经络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久则湿聚成痰。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所以祛湿为治疗的第一要务。

而湿邪致病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内湿和外湿。外湿主要是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贴身,或者汗出当风等;内湿多因嗜食肥甘厚腻,嗜酒过度或不节饮食,好食生冷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主运化水液,脾虚水湿不化,聚水成湿,湿聚为痰,流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而湿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有热化、寒化之别,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湿邪表现的特点,因势利导。如:偏于上焦者,宜宣肺祛湿;偏于中焦者,宜健脾燥湿;偏于下焦者,宜淡渗利湿;偏于寒者,宜温化寒湿;偏于热者,宜清热除湿。

从瘀论治

《类证治裁》曰:“痹久必有浊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可见痹症必挟瘀。导致痹症的各种病因如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或正气虚弱等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

血瘀可出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初期外感风寒湿,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疾病发展,正邪交争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特征;病久则出现久病入络。“血瘀”既可成为主要的发病因素,又可作为主要的病理机制而贯穿于疾病始终。

其中,瘀血含义有三:一是多种因素导致血行不畅停滞而成瘀血,二是离经之血,三是郁积的病理产物,如瘀毒等。

从虚论治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

就正虚而言,多以脾虚为先,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营卫气血不足,久之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亏虚。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类风湿关节炎在整体上表现为肝脾肾虚、气血不足虚的一面,在局部又表现为湿痹阻的一面。因此无论清热散寒、祛湿化痰还是滋补肝肾、补益气血都应着重整体调治,标本兼顾。

如忌一味温补,即使有明显的阳虚表现,即使局部关节肿痛不红不热,遇寒痛甚,也要考虑本病在阳虚内寒的同时还有阴血不足的一面,在使用乌头、附子温补的同时,宜配用如白芍、生地黄等阴柔之品,即可防止乌头、附子辛散太过,又可制其温燥伤阴。

85 评论

分享奇闻怪事

“痛风”--病名。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该病属痹证范畴,又称白虎历节,亦有认为属痛痹或风痹。西医“痛风”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尿酸过高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骨骼、肾脏等处所致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年—2010年定为骨和关节的10年,足以证明风湿病已被全世界关注。”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的主任委员王承德教授接受采访时说到,“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情顽固难愈,中医药防治该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疗效好、副作用小、方法简便易行,挽救了不少病人。” 过去被称为“白虎历节” 王教授告诉记者,古代的中医师把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称为“白虎历节”,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当风湿发作时,疼痛剧烈,累及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得难以忍受。很多患者都有亲身的体验。 王教授还谈到,疼痛仅仅是类风关造成的危害之一,国际上有人描述类风关等风湿性疾病的危害时,称之为五“D”,即死亡(death)、残废(disability)、痛苦(discomfort)、经济损失(dollcost)、药物中毒(drugtoxicity)。“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很多人的关节出现变形、强直和畸形,甚至落下残疾,失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个代价相当巨大。”王教授不无惋惜地说道。 分为四种证候 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一般将类风湿分为如下4种证候: 湿热阻络证候,常见于疾病的早期和活动期,以关节发红、发热、肿胀、疼痛,体温升高,舌红苔黄为特点。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代表方剂有宣痹汤和木防己汤。 寒湿阻络证候,常见于疾病的缓解期和中晚期,这时关节发凉,患者怕冷,舌淡苔白,病情在阴天和下雨天加重。治疗原则以“散寒温经,化湿通络”为主。可以选择温经散寒的中药,代表方剂有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淤血阻络证候,以关节的疼痛变形为主,舌质发暗,脉涩,女性还表现为月经血结块、颜色发黑等。治疗原则是“活血化淤、散风通络”。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身痛逐淤汤等。 肝肾不足和气血亏虚证候,关节疼痛,伴有腰膝酸软、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等,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养肝益肾、祛风通络”,代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蠲(读juan,意为“去除”)痹汤。 一般来说,病人或者表现为单纯的一种证候,或者表现出多种证候,而以某个证候为主。

98 评论

咂咂咂1

痛风即是中医病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中医医籍,目前在我国被用来命名这一疾病。中医古籍认为,痛风是一种突发性关节红肿热痛的疾病,其原因多由于饮食不慎,进食较多肉类及大量饮酒导体内湿热内盛,痹阻气血运行,灼伤关节而致。治疗上多采用口服中药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此外,在有的中医古籍中痛风也被称为痹病,历节等名称。

230 评论

动漫设计师

【本章要点】一、论述了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是痹病的主要成因。由于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二、 痹病分类 1.从原因分类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湿胜——著痹 2.从四时和受 邪部位分类春——筋痹 夏——脉痹 长夏——肌痹 秋——皮痹 冬——骨痹病邪深入或邪 气直接入里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肠痹 胞痹 三、论述了风寒湿邪侵入脏腑为痹的径路:一是由五体之痹日久不愈,内传所合的五脏;二是由病邪循五脏六腑之腧直接侵入体内,形成五脏六腑之痹。 四、强调痹病的发生还和机体内部的失调有关。如果营卫运行正常,“不与风寒湿气合”,就不会引起痹病。只有在营卫运行失常的情况下,复感风寒湿邪,才会致病。 五、指出了病邪性质、发病部位和痹病的预后关系:“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入脏者,死”。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①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②,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③,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④,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⑥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⑦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⑧,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⑨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⑩,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注释】①舍:羁留的意思。②心下鼓:指心悸。 ③善噫:因心痹,气机不畅,发出叹气。 ④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脚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⑤若沃以汤:汤,热水;若沃以汤,形容热甚,如热水灌之。 ⑥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⑦淫气:指五脏内逆乱失和的气。 ⑧乏竭:疲乏口渴的意思。 ⑨益内:益,通溢,蔓延的意思;益内,指病重向内发展。 ⑩各有所发:各经受邪,均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各随其过,则病瘳:各随病变部位而治疗则病能痊愈;瘳,病痊愈的意思。 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温邪为主的风寒相互作用。 虫:历代解释不一,《甲乙经》《太素》都作“急”,本文从之。 【译文】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著痹。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羁留在筋骨间的则疼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而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讲得好! 【学究】      风寒湿是引起痹症的关键,文章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不再复述。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再复杂的病理,都可以找到发生原委,只要掌握辩证关系和相互关系。

299 评论

haorantaba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为�痹,其病邪多深入经髓骨骱,疼痛较剧,缠绵不愈,以至关节畸形废用,治疗颇为棘手,其病因病机有待于商榷完善,笔者试作以下浅析。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有记载,如在《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诸肢节疼痛、自体�羸,脚肿如脱”。《千金要方·诸风》中说:“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差跌”。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云:“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者之气、命名筋脉凝滞、血气不疏,蕴于骨节之间,在病名上常称为“历节风”、“白虎历节”、“顽痹”、“肾痹”等,近代北京焦树德教授把痹证表现为久久不愈,发生关节肿大、僵直畸形、骨质改变、筋缩肉卷,肢体不能屈伸等症患者称为�尪痹。目前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确定其病名统一称为�尪痹。2 病因病机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及“五体痹”、“五脏痹”等学说以来,被历代医家奉为认识与治疗各类痹证的基本理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由于病程的不同,累及的关节和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与许多其他痹证相类似,一些急性起病者,又往往表现形式多样,在中医直观范围内以证候为主要依据的诊断学,很难确定�痹在中早期阶段与其他痹证的区别。若不能在临床上对�痹证候有正确的识别,则难以确定其�痹的病因病机,其结果只能将�痹与其他痹证混为一体,用同一病因来解说各种痹证的不同转归,显然不符合中医审证求因的原则。目前�痹的辨证基本上仍按一般痹证的方法,从外感六淫和正气不足(正虚邪实)等方面来进行。例如1983年在全国痹证会议上确定的痹证分为 〔1〕 :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风邪偏胜、湿邪偏胜、热邪偏胜、痰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共11个类型。卫生部药政局于1987年根据痹病临床表现的主症,舌脉、次症的不同分为8类证候,近年来各医家对�痹的辨证分 型,虽各有差异,但共同点是这些辨证分型既适用于�痹,也适用于其他痹证。对此中医的病因病机学是否实际上就是症状学,即对临床证侯群辨析后的结论,如对�痹选择祛风、散寒和化湿等方药就是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因结论而定的。近年来对于�痹所特有的关节僵直、肿大畸形、久久不愈的新认识,各医家又从痰瘀互结 〔2〕 、血分热毒 〔3〕 、湿热留恋 〔3〕 、肝肾阴虚〔4〕 、阳虚寒凝 〔5〕 等方面进行了临床治疗探讨,其中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则肯定了�痹病因病机的所在。由于�痹临床症状复杂,其鉴别诊断只能靠微观辨证来完成,近年来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使中医辨证更深刻,准确、规范的认识了�痹,通过中医辨证所提供的中药复方,从多因素,多靶点的药效作用中寻找出与�痹的某些相关病因病机。如通过某些药物对免疫的调节,如免疫的促进类:党参、黄芪、仙灵脾;免疫抑制类:雷公藤、秦艽、苍术等;包括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对类风湿治疗的有效性 〔6〕 ,间接地为宏观辨证提示了热毒、瘀血、正气虚损是�痹的部分重要病因。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是一项十分困难而艰巨的工作,一个成功的治疗除要准确的诊断外,还需要正确的划分患者所处的不同病期,因此对不同阶段病期的病机演变分析探讨,亦尤为重要。总之,�痹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以外邪为主,还是以内因或内邪为主?按微观辨证的观点,在同样感受外邪条件下,仅~的人群患有RA,说明外邪只是�痹的一个诱发因素。而内因则是�痹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往的正气虚损,引发的外邪袭感仅是�痹的一个方面,应重视内因中实邪,如血分热毒、痰、瘀血等。目前中医对免疫性、遗传性疾病缺乏系统的辨证施治体系,因为这类疾病已超出了中医证候诊断学的认识范围,继以原有的外感六淫,和内因学说来套用治疗该类疾病,似乎已不适用于现代的中医治疗。回顾自古以来中医学识病的方法是以表知里,比类取象,根据证候去探讨病因,反复从证候与药物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出辨证施治的规律。微观辨证的出现,虽然在�痹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上为宏观辨证提供了新思路、新启示,但完全用微观辨证研究�痹,脱离了中医最根本的证候学轨道,不再进行从证候中寻找病因,不进行反复的证候与药效对应的临床实践,意味着必将放弃原有的中医学理论,即使从微观辨证中启示出新思路的病因学,若不符合于原有的中医病因学说,也难于融合现有的辨证施治与方药治疗体系。但将�痹病因病机简单的等同于症状学,则又不能深入其研究,如何从中医宏观辨证角度寻找出�痹的发病病因和辨证施治的规律,创造出既保留中医传统理论又符合于现代医学的病因学说,仍是中医界面临的难题。中医对�痹的全新认识是借助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 〔6〕 ,因此对于微观辨证的研究,如同单方验方的发掘一样,对于虽不符合原有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只要临床有新发现、新疗效,就值得吸取与结合,并融汇于中医自身的理论中。而现有的中医�痹病因学说基本上就是证候分型学,即现有的证候群就是它现有病因病机的所在,只要中医是以证侯群做为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那么,这种方式就会长期存在。在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今天,中医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中医学对�痹的治疗优势,在确定 出治疗�痹的最佳治疗前,首先权威性地确定出�痹主要病因病机。

163 评论

相关问答

  • 风湿痹病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

    我是你的大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项痹病论文

    (一)项痹病本病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颈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部肩部活动受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治 则】舒筋活血、通络止

    明明来干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痹病

    1、浅谈对温病学误区的再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中医特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北京教育,2013,053、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

    吃货跟谁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英文痹病论文

    主编出版《中医百家新论》。为《中医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二书编委。有60多篇学术文章在省级以上中医杂志发表,并有多篇论文在国际学

    哒Q小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论文

    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

    CuteGourme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