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姆薄荷儿
该品主要成份为阿奇霉素,其化学名称为:(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O-甲基-α-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4,10-三羟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氧]-1-氧杂-6-氮杂环十五烷-15-酮。结构: 1、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2、敏感细菌引起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4、沙眼衣原体及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和宫颈炎。5、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成人用量:①沙眼衣原体或敏感淋病奈瑟菌所致性传播疾病,仅需单次口服该品。②对其他感染的治疗:第1日,顿服,第2~5日,一日顿服;或一日顿服,连服3日。小儿用量:①治疗中耳炎、肺炎,第1日,按体重10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第2~5日,每日按体重5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得超过)或按如下方法给药: 体重/kg 首日 第2~5日 15~25 26~35 36~45 ②治疗小儿咽炎、扁桃体炎,一日按体重12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连用5日。或遵医嘱。 该品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多为轻到中度可逆性反应。1、常见不良反应有:①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②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等;③其它反应:如厌食、阴道炎、头晕或呼吸困难等;2、临床中还观察到下列﹤1%的不良反应:①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粘膜炎、口腔念珠菌病、胃炎等;②神经系统:头痛、嗜睡等;③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等;④其它反应:味觉异常等;3、上市后口服制剂还观察到以下不良反应,其与该品相关尚不清楚:⑴过敏反应: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光过敏:⑵心血管系统: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⑶胃肠道:极少见的伪膜性肠炎、舌染色;⑷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⑸造血系统:血小板减少;⑹肝胆系统:曾有报道阿奇霉素引起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等,偶尔引起肝坏死和肝衰竭,但罕有致死者,因果关系尚未确定;⑺精神神经系统:攻击性反应、神经质、焦虑不安、忧虑、头痛、嗜睡、头晕、眩晕、惊厥、多动;⑻皮肤/附属组织:罕见的严重皮肤反应如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及毒性表皮溶解坏死等曾有报道;⑼感觉器官:有报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损害患者的听力。有些患者服用阿齐红霉素后曾出现听力损害包括听力丧失、耳鸣和/或耳聋。据调查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与患者持续大剂量使用该品有关,通过对这些患者的随诊,发现大多数患者的听力可恢复。罕有阿奇霉素引起味觉变化的报道。4、实验室检查异常血清ALT、AST、肌酐、LDH、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可引发心脏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13年3月12日发布警告说,广泛使用的抗生素阿奇霉素有引发心脏病的风险。美药管局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警告说,“希舒美”等阿奇霉素药品有可能引发心脏电活动异常变化,或导致潜在致命的心律不齐。某些特定疾病如血钾水平过低等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异常心律治疗药物的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出现上述风险的几率尤其高。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任何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⒈进食可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故需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⒉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40ml/分钟)不需作剂量调整,但阿齐红霉素对较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尚无资料,给这些患者使用阿齐红霉素时应慎重。⒊由于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肝功能不全者慎用,严重肝病患者不应使用。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⒋用药期间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反应、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及毒性表皮坏死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⒌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应考虑假膜性肠炎发生。如果诊断确立,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等。⒍使用该品期间,如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和/或不良反应,请咨询医生。⒎同时使用其他药品,请告知医生。⒏请放置于儿童不能够触及的地方。年3月12日,美国FDA发布警告,阿奇霉素可导致心电活动异常,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低血钾或低血镁、心动过缓、正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风险更高,该研究发表在医学权威杂志《新英格兰杂志》(N Engl J Med 2012;366:1881-90.)。
深深哒瑷
人类是什么? 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这个奇怪的问题,你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人类就是人呀!然而生物学家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就是人与寄存在人体躯壳内的大量微生物共生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通过基因测序研究人体微生物 早在300多年前,显微镜被发明后不久,科学家已观察到人体内存在微生物。然而,由于检测、分析技术等的限制,人们无法大规模地获取人体微生物群的构成、功能等详细信息,更无法进一步了解这些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与人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从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开始,人们才真正对这些微生物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2000年6月26日,当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完成时,整个世界都为之轰动。围绕着破译“生命密码”的研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人曾认为,只要读懂人类基因组代表的“生命密码”,人类的所有健康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人体除受自身基因的调控外,还受到人身上大量的共生细菌的影响。 2007年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共投入经费亿美元。该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一项规模更大的DNA测序计划,也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其目标是探索研究人类微生物组的可行性。通过绘制人体不同器官中微生物元基因组图谱(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解析微生物群结构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为其他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我国作为参与者也一直积极推动初期研究工作。 欧盟也有类似的研究项目,例如,作为人类元基因组第七框架项目的子项目,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就主要研究人类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进而了解人肠道中细菌的物种分布,最终为后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肥胖、肠炎等疾病的关系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了该计划中的200多个欧洲人肠道微生物样品的测序及后续生物信息分析工作。 这一系列研究项目正在揭开人体微生物神秘的面纱。例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失衡除了会导致肠道疾病外,还与糖尿病、肥胖等很多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甚至还与癌症有关。微生物甚至还影响着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人类健康与人体微生物息息相关,随着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阐明,人们对于人体本身的认识、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医疗模式都有可能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 研究发现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科学家们还发现,不同国家人群中的肠道微生物存在很多差异,差异最显著的是微生物的多样性程度。例如,印第安人和马拉维人的肠道微生物组比美国人的肠道微生物具有更大的多样性。有观点认为,微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人体越健康。该研究还发现,尽管来自三种不同地域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存在很多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例如,三个不同国家的婴儿微生物组形成过程具有共同的模式,即婴儿需要6个月至9个月的时间来获得第一组600~700个细菌,然后再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成人的微生物组。该研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而这一变化恰恰适应了不同年龄段人体的需求。 同时,人体微生物还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2012年4月,日本科学家在《科学》报告,发现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控制着肠道菌群的构成,如果这种受体缺失,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就会紊乱,会导致全身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进而有可能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态变化。研究者认为,这些新发现有望帮助开发预防或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的新方法。同期《科学》的另一项研究也提示,在生命早期接触微生物可以减少哮喘或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 人类肠道菌群与肥胖 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人类体内的微生物,尤其是肠道内的`菌群,有了更多的了解。人类的消化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成百上千种细菌在那里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让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发酵、提供维生素,等等。它们还能调节你身体储存的脂肪量。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肠道菌群。而且,有趣的是,菌群的组成与肥胖有关。当然,这种关系可能很简单,胖人的饮食不同,所以,他们的肠道菌群也不同。 2013年《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因果关系也有可能颠倒过来。研究人员从一些双胞胎小鼠身上取出细菌,双胞胎中有一只肥胖,另外一只不胖。然后,他们将细菌移植到不同的小鼠身上。接受了肥胖双胞胎菌群的小鼠体重增加了,其他小鼠则不然。这些小鼠的进食没有增加:是它们的新陈代谢变化导致了体重增加,即使摄入的热量不变。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你的肠道菌群呢?有可能是抗生素、环境毒素或食品的加工方式。《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似乎能在社交网络中“传染”,让朋友和邻居感染上肥胖。我们以前一直认为,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这也确实是部分原因。不过,会不会是肠道菌群也可以在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传播,所以,肥胖或许真的可以传染? 生物因素和行为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比如流感的传播就跟我们是否勤洗手关系巨大。同样地,这项对细菌的研究也发现,只有当小鼠的饮食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时,“肥胖肠道菌群”才会起到作用。 最有趣的大概是,改变生物因素甚至可以改变人的欲求。一些生物学家推测,我们的肠道细菌其实驱动了我们对某些不健康食品的渴求。所以,重视生物因素并不等于淡化行为因素,而是意味着从更多的维度理解它。 我们身上的微生物正在发生变化 关于人类和与人类共存的微生物,正在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忧虑的变化。就像全世界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微生物菌群正在失去它们的多样性,以至于可能会损害它们所寄居的主体的健康。 纽约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马丁?J?布拉泽博士在过去30多年间,一直研究细菌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除传染病外,他的研究范围还囊括了自体免疫疾病,以及其他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的疾病。 布拉泽在他的新书《消失的微生物》中表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减少导致我们更容易感染严重且通常都是慢性的疾病―从过敏、乳糜泻到一型糖尿病和肥胖症。布拉泽及其他人认为,这主要是由抗生素造成的。 布拉泽表示,抗生素很早就开始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普通的美国儿童在出生的头两年要接受大约3个疗程的抗生素,在接下来的8年里,要再进行8个疗程。很短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就能致使人体的微生物环境发生长期转变,比如,被广泛使用的阿奇霉素。 抗生素并不是破坏平衡的唯一因素。布拉泽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十年,选择剖腹产的人激增,剖腹产促使婴儿内脏中的微生物来自母亲的皮肤,而不是产道。 其他研究发现了正常体重者与肥胖者肠道中微生物的主要差异。虽然这些研究不能说明最先出现的是那个问题―体重问题或微生物组的变化,但研究说明,肥胖的老鼠体内存在能够更好地从食物中吸取热量的肠道菌群。与肥胖相关的进一步证据来自农场里的动物。在美国出售的抗生素中,大约有3/4都用在牲畜身上。这些抗生素改变了动物的微生物菌群,加快了它们的生长速度。布拉泽说,当我们把用于牲畜的抗生素用在老鼠身上时,它们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改变,并促使它们的体脂增加。 更严重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严重的功能失调都与人类内脏的微生物平衡被破坏有关。其中,有多种功能失调在发达国家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如克隆氏症、溃疡性结肠炎和乳糜泻胃肠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反流症等消化失调问题;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性疾病以及哮喘和过敏。 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推断,内脏微生物菌群失调是造成乳糜泻的原因,所以,甚至连没患这种病的人对无麸质食物的需求也会激增。乳糜泻旧称非热带脂肪泻,又称乳糜腹泻、麦胶引起的肠病(简称麦胶肠病)。乳糜泻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发生于小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婴儿到各年龄段的人都会罹患。乳糜泻的症状包括慢性腹泻,生长迟滞(儿童)和疲劳,但有些人症状不明显。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我国国内很少见。 布拉泽和其他研究人员,还有来自瑞士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也认为,哮喘患病率的大幅上升与“幽门螺杆菌从西方社会快速消失有关”。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长期寄存在人类胃里的细菌性病原体。曾几何时,几乎每个人体内都有这种细菌,欧洲研究者已经证明,它能防止老鼠出现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在人生命的早期阶段,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能促使血液中产生T细胞。布拉泽表示,压制过敏反应就需要这种细胞。他的研究表明,虽然有些类型的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有关,但其他类型则具有保护作用。布拉泽和同事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胃部的幽门螺杆菌能够防止胃食管返流疾病、巴雷特氏食管(食管下端有不正常的柱状上皮覆盖,称之为巴雷特氏食管。普遍认为是后天获得的,并与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和食道癌。 研究者不是总能说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在人们生病之前还是之后出现。不过,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往往表明,菌群紊乱会发生在生病之前。 布拉泽等人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滥用抗生素,尤其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用途广泛的药物。他突出强调了减少在儿童身上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他说:“在瑞典,任何年龄段中,抗生素的使用都只是美国的40%,但是,他们的得病率没有增加。我们要告诉医生和家长,服用抗生素是有代价的。我们需要改进诊断。搞清楚导致感染的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如果是细菌,那么是哪一种?然后,我们需要运用窄谱抗菌素来消灭病原菌,同时,又不对那些有益健康的菌群造成影响。这就能让人们在治疗严重感染的同时,产生更小的副作用。” 人类和自己身上的微生物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从上面的历史叙述和最新发现可以知道,还有许许多多奥秘期待着我们去揭示。
ZJ张某某
谈到发作,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长期饮食油腻和的生活习惯难辞其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的相关因素。近日,国外的网站列出一些你的,可能损害心脏的诱因。
1.收入低。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富裕地区的同龄人相比,生活在低收入居民区者的心脏会升高3倍。
2.抗生素。年一项对常用抗生素的研究发现,阿奇霉素会增加心脏病的死亡风险。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脏中心马诺·伍德博士说,如果你患有,可以提醒医生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
3.钙补。《心脏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钙补充剂的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高于未服药者。伍德说:“我建议心脏病患者每周吃两次三文鱼和富含钙的食品,并且通过户外活动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4.感染。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确诊三天后发生心脏病的几率升高5倍。是,感染可导致炎症反应,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5.银屑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皮肤科副教授乔尔·盖尔芬德说,银屑病是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严重银屑病通常需要治疗。盖尔芬德的研究表明,与吸烟、超重和高血压引起心脏病的机制不同,银屑病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他指出,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可能会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引发心脏病发作。
6.。夫妻关系差不利于心脏健康。据伦敦大学的一项流行病学报告称,感情问题可使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4%。
7.“好”胆固醇降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冠心病第3大风险因素。伍德说,能够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
8.肾脏问题。荷兰一项研究发现,肾脏功能下降会使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上升。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脏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倍。
9.住在闹市区。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交通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1倍。另一项研究发现,居住在主干道附近的人群肺心病死亡风险升高2倍。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
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简称。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M
建议LZ从养生方向考虑预防疾病.ASPRING会造成胃肠粘膜溃疡,虽然是有一个极量标准,但长期服用总是对身体不好的.还是从健身,饮食上入手吧.
可能会略微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生育控制和乳腺癌,但新的研究集中在新的生育控制形式。 这项研究,包括丹麦约180万妇女,发现那些使用激素避孕方法的妇女在11年内
科技核心的期刊包括许多医学领域的重要刊物。其中一些主要的期刊有《柳叶刀》(The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