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6

蓉儿…点滴缘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有歼击机

已采纳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

308 评论

糖水黄桃888

问题一:全本伤寒论 一共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二:伤寒杂病论 有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三:金匮要略共有多少条原文?载方多少首?用药多少味 一、这个问题涉及到《金匮要略》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有关解释简介如下: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二、有关内容详解如下: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 *** 、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问题四:《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仲景生平《汉书》无传,其生卒年份无从确认。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则将其生年确定为公元150年,卒年确定为公元219年。 关于仲景的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80年代初,有研究者考证(1)确认涅阳(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仲景生平事迹中,最著名者,即其曾为长沙太守之说。始见于北宋林亿等校定《伤寒论序》注:“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前并无相似文字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其立传,即如王叔和、皇甫谧等晋唐医家,在论及张仲景时,都未提及此事。其为长沙太守之说,始于北宋,其后日盛。 尽管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响甚大,流传很广。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旧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称药堂应诊之医生为“坐堂先生”。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皆源于太守之说。 仲景医德高尚,向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风气日颓。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务实。仲景对此颇感愤慨,并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问题五:请教善知士:《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灵枢》《素问》《难经》《温病条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十卷22篇本,为网络本,含宋臣序、张仲景自序、辨脉法、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可与不可。 全书――含标点62506字。测算中间一页,含标点1328字,人工测标点为287个,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再测算后部一页,含标点1360字,人工测标点也为287个,标点占;两次平均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含标点62506字乘,《伤寒论》全书不含标点在49156字左右。 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部分――触标点31198字,不含标点约24456字。 可与不可部分――含标点21177字,不含标点约16600字。 辨脉法、伤寒例部分――含标点8913字,不含标点约6986字。 两序含标点1210字。 《金匮要略》三卷25篇本,为网络本,无序。 全书――含标点36245字。测一页,含标点967字,标点199个,纯汉字。再测算后部一页,700字(含标点),人工测标点为129个,标点占,纯汉字;则《金匮要略》全书不含标点在29081字左右。 结论:张仲景《伤寒》近5万言,《金匮》近3万字。(注:版本不同,字数多少有差异,也没个定本) 《黄帝内经》 《灵枢》《素问》 宋林亿新校正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计81,630文; 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文; 合162篇共147,018字。(注:以上为篇名+正文字数,各版本会有少量出入。) 《黄帝八十一难经》 网络版,使用word字数统计。含大小标题、标点,14,761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2,258字。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 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 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 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 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 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 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论研讨产后调治、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等。 用word统计网络版(地址:),含大小标题、标点,116,684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00,582字。 △数据来源:部分摘自网络,部分为个人亲自测试。 ...>> 问题六:伤寒论中第7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这个字怎么读 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念jinjin,认为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僵硬 第二种:念shushu,意思是像没长满毛的小鸟一样,行动不便 问题七:《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薄“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b湿⒌闹ぶ.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

213 评论

华美新建材

一、《伤寒论》文献研究1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8(4)2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 1998(3)3 《注解伤寒论》引书简考 中医文献杂志 1999(2)4 《注解伤寒论》所据祖本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9(4)5 《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6)6 《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7 《伤寒明理续论》的特色及不足 国医论坛 2001(3)8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中医文献杂志 2003(4)9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0 《注解伤寒论》首次刊刻过程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1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文献杂志 2004(2)12 《注解伤寒论》“府病说”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7)13 试析成无已阐释《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 四川中医2004(5)14 成无已生平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二、中医医史内史、外史研究1. 略论道教文化对《千金要方》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2. 万密斋小儿心理疗法浅析 国医论坛2003(2)3. 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 江西中医药 2003(4)4. 孙思邈小儿护养法的启示 中医研究2003(3)5. 体质与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6. 论归经学说的提出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 2003(10)7. 哕义衍变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8.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教学体会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9.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 2005(3)10. 从《千金宝要》看宋文人编撰医书的思路 国医论坛 2003(6)11. 从历法谈李时珍以《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之误 医学求真集 2003 第六届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12. 试析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之原因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3.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伤寒论》文献研究方法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14.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4)15. 谈医学史外史研究倾向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16.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3)17. 道家复归婴儿的现代养生意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第二位18.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炮制法改进的原因 光明中医2007(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研讨会 06威海19.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续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2007(8)20. 《难经本义》初次刊刻情况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7(6)21.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模式的确立及丹道文化背景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07(1)22. 试述《本草纲目》对药物炮炙法的贡献 光明中医2007(1)23. 谈滑寿整理《素问》的成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24. 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看儒家思想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医学与哲学2007(5)25. 郭思与《千金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5)三、教学研究1. 《训诂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中医药学刊2007(5)2. 谈《训诂学》教学中学生阅读及理解古医书能力的培养中医教育 2005(2)3. 人文社科知识介绍在《中医文献发展史》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教育 2005(1)

190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论太阳病经证论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超超越越9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伤寒杂病论论文

    1、题目 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包括四部

    汀汀200820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伤寒杂病论文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飞翔2587432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

    菜菜~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医伤寒杂病论文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写下文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