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3

谈情伤感情
首页 > 医学论文 > 美医学杂志道歉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乖乖小猫侠

已采纳

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这个也是困惑大家的问题,曾经有家长反驳我,说不能讲自闭症是一种遗传病。其实,我这边要分享的,或者我想强调的是,自闭症有很强的遗传背 景,英文的原话是Autism with strong genetic background。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1同卵双胞胎共患自闭症的概率为 50%-90%,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个是经典的证据,这个是研究某种疾病是否跟遗传相关的通用做法,即看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同患某种 疾病的概率的差异。双胞胎从受孕到出生,经历的环境差不多。双胞胎之间有没有差异,差异多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来判断一个疾病的遗传 度到底有多大。现在发现遗传度是50%到90%,简单的理解是,同卵双胞胎,一个得病,另一个也得病的概率是50-90%。为什么有一个范围 呢,我仔细读了这些原始文献,找到了答案。由于这种双胞胎比较难找,较早发表的文章研究的样本较少,得出的结论是遗传度比较高,甚至高达 90%;新发表的文章样本量更大,发现遗传度比原先发现的要低,甚至低至50%。2自闭症患者父母生二胎患病概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 还有一个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在自闭症家庭里面有一个小孩得了自闭症,第二个小孩(二胎)得自闭症的概率明显是高于正常 人群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大概为1%,但是对于自闭症家庭,据报道这种概率为8%-25%。当然,这个没有系统的文章报道,只是在一些综述 性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些数据。如Nat Rev Genet. 2008, 9(5): 341-355. 和Curr Opin Genet Dev. 2012, 22(3): 229-237.等。3 男女患者比例显着偏离1:1,为4:1自闭症里面还有一个现象,男女患病比例不是1:1,而是男性患者多一些,男女患者比例可能高达4:1, 这意味着自闭症可能跟性别或者性染色体有关。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假设是隐性遗传模式,男婴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需一个拷贝的基 因发生遗传突变或者新发突变就会致病,女婴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致病,概率也应该小一倍。现在,科学家也找到了一些X染色体 连锁的基因与自闭症有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于X染色体上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突变所致。 FXS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中度到重度的智力障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观察到有自闭症的表型。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被认为或怀疑是自 闭症致病基因,现在去医院诊断自闭症,有一些医生会推荐先查一下这个基因的突变,来进行自闭症的鉴别诊断。4父母生育年龄越高,风险 越大现在比较多的证据表明,父母生育年龄越高,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也越大。比较直接的证据指出,年龄越大,生殖细胞DNA发生突变的概 率越大。这类证据也比较直接地支持了自闭症有很高的遗传背景这一假说。5自闭症患者和父母有相似的表型,可能呈现数量性状遗传 当然,这些证据也只是在综述文章里面提到,可能需要深入研究。不过,在自闭症家庭里,如果仔细观察,确实能观察到些许这样的现象。这类证据可 能被忽视了。现在大多评估只是关注自闭症孩子本身,可能没有仔细评估其父母。这类现象,或许可以通过遗传学中的数量性状遗传来解释。 数量性状,可能是多个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的贡献比较小,这类性状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6已发现大量自闭症临床相关突变,包括遗传 突变和新发突变,点突变和结构变异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大量的自闭症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组扫描,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大 量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些是遗传自父母的突变,有些是新发的突变(de novo mutation),有些是单个碱基的突变(点突变),有 些是大的、复杂的结构变异。

262 评论

黑白配late

通过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孕妇在孕育过程中,胎儿存在有部分染色体异常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出生后患有自闭症。所以有一部分患儿是先天性的自闭症,与后天因素没有必然的关系。

182 评论

小树旁的小树

“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 这话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不过客观地将,世上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然而终究是,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所有人。”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一书后,相信大家对林肯的这句话定会更有一番感触。 读这本书,很有几分读侦探小说的味道。最深的感受是震惊,一次又一次的震惊!虽然有些事件早有耳闻,但讲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的还没见过。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两三百幅插图,那些惊世大的制造者们的形象历历在目,甚至还可以看到那些“犯罪证据”,读起来自然更是“有趣”。 现讲这20大科学丑闻按照我自己的“震惊”程度简述如下。当然,还是建议大家弄本书看看,蛮有意思的。我是在卓越网上买的,才21块。 1. 辟尔唐古化石——世纪大 这一世纪大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一部分。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他们的“发现”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曙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1928年,科学家采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查出“曙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终于真相大白。 2.N射线——集体的自我欺 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一种新射线——N射线。它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跟进。1904年上半年,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但在法国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种射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N射线纯属子虚乌有。布朗洛出于急于做出重大成就与英国人一较高下的心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了客观事实。而其他法国科学家则出于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团结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幕集体自我欺的闹剧。 3. 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 4. 冷核聚变——急于求成变笑柄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 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5. 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时年32岁的舍恩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 6.水变油——现代的天方夜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他的理论是配制出一种母液,然后按1:100000的比例兑上普通的水便变成了“水基燃料”,可以替代汽油,而且成本低廉,只用一台简易的机器每20分钟就能生产出1吨母液,而1吨母液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吨。王洪成通过其表演,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等都对其深信不疑,还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在1994年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质询前,这一在国内持续了十多年,造成国家损失数亿元。王洪成最后被判刑十年。 7.辽宁古盗鸟——让化石之乡蒙羞 “辽宁古盗鸟”是一件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拼接在—起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后,引起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的缺失环节,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后来,我国科学家徐星戳穿了这一。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等世界著名媒体争相报道。 8.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 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 9.萨默林老鼠免疫——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它一切也就被洗掉了。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许多报刊将这件丑闻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10.巴尔的摩事件——诺贝尔奖得主的风波 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是造假,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可悲的是,在长达 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 11. 哈佛医学院达尔西事件——纸包不住火 达尔西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哈佛两年期间,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名杰出人才。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穿了他的造假行为。可是其导师布劳瓦尔德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孤立事件,并且隐瞒了这一事件。达尔西虽然被解除了在哈佛的任职,但仍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达尔西的论文几乎篇篇有假。由于哈佛的知名度,这一案件在美国学界广为人知。 12. 耶鲁医学院事件——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 1979年3月一个早晨,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他又把它交给了海伦娜,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可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时间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 13.索克尔事件——射向学术公正假面的利箭 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克尔给后现代思潮研究的重镇《社会文本》杂志写了一篇论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形式也十分中规中矩:35页的论文列有217篇参考文献,条条准确无误,109个注释也条理清楚。《社会文本》5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论文已具有相当水准,,并将其发表在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上。不料索克尔该物理学家三周后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对该文作了彻底否定,坦言自己是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论文看似不错实属胡说八道、错漏百出。文章披露,他的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地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克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14.伯克利实验室“118元素”事件——子虚乌有的“重大科技突破”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 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结果。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也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嫌疑最大者也被开除。 15.艾滋病发现权风波——持续8年的争夺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到了1987年,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最终,《科学》杂志宣布盖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 16.月球——以科学之名欺 历史上著名的“月球”发生在1835年。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以火箭速度上升。当这些新闻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 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这些消息的错误。可是,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数月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 17. 阿尔萨布蒂案件——科学屡屡得逞 阿尔萨布蒂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得政府的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 18.激酶级联说——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 1981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的专家们讲解了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 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 19.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 1967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乔斯林·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小绿人”——发出的信号。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只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竟被完全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指责,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桩著名的丑闻。 20.聚合水事件——载入百科全书的“伟大发现” 1962年,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合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投入到“聚合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合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合水”的学术论文有450余篇, 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合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合水”这一条目:“聚合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 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

127 评论

好运咪咪熊

多指这个是显性单基因遗传病这个遗传病一般都没有了(很少人跟这样的人结婚--并非鄙视他们)

208 评论

爆米花也是花

我曾经听说过的不是减少15克而是减少21克。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来拍的。 电影《21克》: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因为在西方的传说里,人死后,没有了灵魂,体重就减少了21克,而这21克的重量就正是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这部电影鉴证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21克的来历。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象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克至克的重量. 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狗在死时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因为狗没有人一样的思想.

238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国医学杂志报道

    是200出处JAMA. 1996 Dec 25;276(24):1957-63.Effect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酒窝喵喵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医学杂志道歉

    这个看有没有造成伤害,没有伤害的,就不算侵犯。 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主要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

    流虹星60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道歉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双子座的小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药学毕业论文答辩道歉

    非常的卑微,因为答辩这意味着我们毕业时的成绩,在答辩会上会尽量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不会去和对方争论,只希望能够顺利毕业。

    远离的兔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药学硕士论文答辩道歉

    答辩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辞,需要注意自己说的话,一定要有逻辑性,需要熟悉自己的内容,需要注意自述模板。

    童心惠敏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