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6

京城第一伪娘
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痰饮病的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洛林小叮当

已采纳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 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 “温药”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和之”的角度来理解 《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取其平和、调和之意。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 温阳化饮法 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当选小半夏汤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当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当选肾气丸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 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当选大青龙汤以发汗清热除饮。 疏导肠胃法 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当选厚朴大黄汤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泻水逐饮法 对于支饮不得息者,当选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当选甘遂半夏汤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可选十枣汤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 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当选木防己汤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当选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这五种具体治法的选方用药看,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 历史 的检验。

359 评论

王道之战约定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淫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详见百科词条:痰饮病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286 评论

相关问答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一17777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金匮要略中肺萎病的论文

    一、肺寒:甘草干姜汤 简言之,肺痿就是肺虚,肺痈就是肺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如果是肺痿,“ 吐涎沬而不渴 ”,这就是里寒。一直吐白色涎沫而非浓痰,不咳嗽

    红色芍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痰饮病论文金匮

    凡是弦脉,代表里水很盛,十枣汤是治疗悬饮的主方。临床上看到的十枣汤证大部分都是肺里面有积水,病人主要症状就是咳不得卧,咳了半天又吐了很多涎沫出来,当我们看到病人

    zhuyutong2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痰饮病的证治要点论文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nanjingyiy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金匮要略痉病论文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

    好色上上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