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偶寄宿制
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学术贡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qq1138566105
[1]聂惠民. 泻心汤方证辨治挈要[J]. 世界中医药,2008,02:108-109.[2]聂惠民. “方证相应”论浅议[J]. 中医杂志,2008,06:570-571.[3]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与经方创研优势[J]. 中医杂志,2006,11:806-807+810.[4]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合方”法则的优势[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2:9-12.[5]聂惠民.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与重点[J]. 中医教育,1999,03:25-26.[6]聂惠民. 论《伤寒论》的治则与治法[J]. 中国医药学报,1999,04:3-7.[7]聂惠民. 临床验案4则[J]. 国医论坛,2005,06:15-17.[8]聂惠民. 经方防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从柴胡剂与和法论治阐述[J]. 中医药通报,2005,01:21-25.[9]聂惠民. 论《伤寒论》之“和法”[J]. 中国医药学报,2002,04:199-202.[10]聂惠民.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04:47-49.[11]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实用特色[J]. 中国医药学报,2001,02:11-14.[12]聂惠民. 柴胡剂群辨析[J]. 河南中医,1986,06:22-24.[13]聂惠民. 宋向元先生临床经验浅谈[J]. 北京中医,1986,01:9-11.[14]聂惠民. 《伤寒杂病论》脉法探要[J]. 国医论坛,1987,04:14-16.[15]聂惠民.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01:24-25.[16]聂惠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举验[J]. 国医论坛,1987,01:24.[17]聂惠民. 苓桂剂群辨析[J]. 国医论坛,1988,02:1-3.[18]聂惠民. 《伤寒舌鉴》的学术成就及临证意义初探[J]. 国医论坛,1989,04:34-36.
《神农本草经》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
造纸术早。因为造纸术早于伤寒杂病论。
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 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三略》。合称为《武经七书》。.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 二、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 三、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