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84

dream959595
首页 > 医学论文 > 槟榔碱医学期刊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桃香香

已采纳

36岁的歌手傅松因吃槟榔口腔癌去世的消息登上热搜。据了解,湖南籍的他很爱嚼槟榔,最终导 致了口腔癌。槟榔在我国是除了烟、酒、咖啡因之外的另一大嗜好品,早就是板上钉钉的致癌物,却仍 在流行。今天就说说槟榔的事情。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树的果实,长椭圆形,看上去有点像橄榄,初期是绿色,随着成熟开始转 橙、红。我国吃槟榔的历史很长,东汉时就有人记录了嚼食槟榔的方法。槟榔在古代一方面作为药品,一方 面作为嗜好品,作用类似烟酒,还有一个是可以除口臭,当口香糖用。在一些地方,槟榔还是婚 礼、丧礼、社交等习俗中的一部分。

一、嚼槟榔是不少人的爱好,尤其在湖南,人们饭后、旅行,甚至聊天散步都要嚼上一颗。然而,槟榔早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亚硝基,这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同时由于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口腔黏膜经常处在一个破损的状态,容易发炎,伴随频繁口腔溃疡,而且在黏膜细胞增量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细胞坏死突变,成为癌细胞,演变成口腔癌。

可以肯定地说,从你嚼食第一口槟榔开始,口腔癌离你的距离,就近在咫尺。作为一种高致死癌症,即使进行手术,超过半数的患者,也会在术后因复发而死亡。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槟榔体验并不好。咬下第一口的瞬间,感觉天旋地转,喉咙像被人掐住一样,无法呼吸、胸闷,心跳加快,非常难受。这时,想把槟榔吐出来,旁边的人笑笑,说,习惯了就好慢慢的,身体感觉燥热、兴奋。于是,又开始被怂恿吃第二次、第三次一颗下去,晚上睡不着,白天不瞌睡,堪称熬夜之利器。渐渐对它欲罢不能了。最终形成依赖,所以,槟榔又被称为软毒品。

二、 嚼槟榔是会上瘾的。 槟榔中含有一种叫槟榔碱的物质,该物质可以让人神经兴奋,而且还让神经的耐受性增强,也就是 说后面想要达到前面一样的神经兴奋程度,就要吃更多的槟榔,一发不可收拾,这个上瘾程度相当 的可怕。这还不算完,有些不良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槟榔,也会在里面加些让人上瘾的东西,例如麻黄 等,再加上槟榔本身的槟榔碱,很少有人有足够的意志力让自己不上瘾。 长期嚼槟榔危害非常大。 吃过槟榔的都知道,槟榔是非常硬的,像经常吃瓜子的人,都会磨成瓜子牙,就别说这么坚硬的槟 榔了。 由于槟榔是在口腔里不断的咀嚼,与牙齿和牙龈等不断摩擦,很容易伤到口腔,引起口腔炎症,甚 至口腔癌。

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槟榔吃法,有的吃整个果实,有的吃种子,也有吃果皮的。比较普遍的吃槟榔的方法是用苇叶把槟榔的种子还有熟石灰包裹起来吃,据说熟石灰能让槟榔里使人兴奋的成分(槟榔碱等)更快被吸收。有些地方还会添加一些香料(如豆蔻、藏红花、丁香、茴香、姜黄、芥末、薄荷)和甜食(如椰子和干枣)。台湾一般吃整个未成熟的槟榔果实,而湖南主要吃未成熟的果皮。在印度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还会把槟榔和烟草放在一起嚼。

三、槟榔中有很多种生物碱,其中最重要的是槟榔碱和槟榔次碱,都属于M受体激动剂,能刺激人出现心跳加快、面红体热、微微出汗的反应。槟榔碱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让人产生幸福感、欣快感、全身温暖的感觉,感觉不到饿、注意力集中、警觉性加强、耐力提高。槟榔次碱可以结合脑部的γ-氨基丁酸受体,有类似抗抑郁的作用,同样让人感到愉悦。这是很多有成瘾性东西的共同特征。统计数据显示,长期嚼槟榔的人,男性成瘾比例达 80%,女性达79%。

人生第一次吃槟榔一般并不舒服,可能会头晕呕吐、多尿、昏睡、惊厥等,但如果在周围人的劝说(“第一次这样很正常”)或者自己的坚持下继续尝试,就会适应并逐渐上瘾。直到开始出现即使有口腔溃疡也忍不住继续嚼食槟榔、在禁止嚼槟榔的场合感觉很难受,以及在不嚼槟榔一两天后出现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疲乏等戒断症状另外有研究发现槟榔碱还可以增强阿片类物质的成瘾性,具有形成多药滥用的危险。

四、至几乎削去半张脸,不仅仅是对外貌影响很大,往后的生活中更是最基本的吃饭、说话也变得难受。张不开嘴,吃啥都疼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是一种几乎百分百由吃槟榔引起的病。患者嘴里一些地方的黏膜失去弹性,张不开嘴,而且吃稍微有点刺激性的食物就会疼痛,从此告别冷热酸辣,什么都不敢吃。这是一种癌前状态,确诊后3到16年间,约有7%~8%的患者由此症恶变成口腔癌此外,嘴里出现白色、红色斑块和丘陵状的凸起,也是槟榔相关口腔癌常见的先兆。

系统性研究发现槟榔的使用会影响人体的几乎所有器官,并导致或加重一些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肝损伤、哮喘、肥胖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孕症和不良妊娠结果。烟、酒、槟榔可互相加剧成瘾性。比如研究表明既吃槟榔又抽烟的人成瘾指数是单纯吃槟榔的8倍,反过来,吃槟榔同时还抽烟、喝酒的人也更难戒掉槟榔。而烟、酒、槟榔三者都是致癌物,并且都是口腔癌风险上升的因素,一起“协同作战”,带来的风险多大不言而喻。

五、常有人会说,槟榔是传统药物,怎么会有害呢?槟榔确实可以应用在医学上,但是所用原料部位、加工方法、服用方式、疗程、用量都和嚼槟榔完全不同,这和你自己日常当成嗜好品去滥用是两回事。就好像昨天提到的吗啡,在医学上可以用来镇痛,但滥用就是毒品。

130 评论

AAA平淡的一生

嚼槟榔是会致瘾的,而且槟榔对于人体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的,不建议大家去吃这种东西。

235 评论

学生和赞美诗

第一次吃槟榔的时候的感觉都是难受的,会感觉身体无法呼吸、胸闷。而当把嚼槟榔变成习惯之后,这就变成了许多人提神醒脑的必备。咀嚼槟榔带来的快感,会让人产生依赖,对它欲罢不能。

槟榔里有一种物质叫做槟榔碱,这是它最主要的药理成分,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医学中。槟榔碱具有拟胆碱的作用,用在药物中可以治疗使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用于治疗青光眼。也可以使绦虫瘫痪,作为驱虫药使用。另外还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扩张血管等,这也可能是嚼槟榔会使人感到兴奋、发热的原因。

长期咀嚼槟郎会使人的口腔黏膜产生纤维性的病变,造成口腔黏膜的板结硬化,影响到正常功能。不仅如此,槟榔在经过口腔咀嚼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亚硝基的物质,这是一种强致癌物。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化学物质(槟榔碱、亚硝基等)的刺激,很容易就会导致口腔癌的出现。

槟榔带来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比如造成身体维生素B12、钙元素的缺乏,这就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被疾病缠上;又比如槟榔还会带来男子精子活力、女子排卵健康的改变,影响到人的正常生育功能。尤其是妊娠期的女性,经常嚼槟榔还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后果。

槟榔简介:

1.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2.槟榔原产马来西亚, 中国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3.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  槟榔原果的主要成分为的酚类、的多糖、的脂肪、的粗纤维、的水分、的灰分和的生物碱。槟榔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4.槟榔种子含总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并含有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及高槟榔碱等,均与鞣酸集合存在。还有鞣质、脂肪、甘露醇、半乳糖、蔗糖、儿茶精、表二茶精、无色花青素、槟榔红色素、皂苷及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5.所含脂肪酸的组成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酸、十四碳烯酸,又含氨基酸。其中脯氨酸占15%以上。

6.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黏膜下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变,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倍,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美国和日本曾用槟榔提取物进行实验,发现会导致鼠类癌变。

年《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发表研究称,在流行嚼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槟榔消耗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该国的口腔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

8.居世界第二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该国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中国台湾地区也是咀嚼槟榔成风,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例口腔癌患者。医学界已发现槟榔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有明显相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槟榔

240 评论

三月蛐蛐

按世界组织癌症研究中心的名单来说,是不存在一级致癌物一说的。IARC的致癌物质分类名单是5类4组划分的IARC对致癌物分类: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100种)组2:对人类可能是致癌物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68种)组2B:对人类有可能是致癌物(246种)组3: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516种)组4:对类可能是非致癌物(1种)这个类和级是完全不同概念的,国外的这些文献到了国内某些媒体人手就会杜撰成其他的东西制造成新闻点。 关于1类致癌物可查看其名单中的物质,你会发现里面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物质。

349 评论

Rachelchel

稍微搜了一下没看到有什么槟榔牙膏理论上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做成牙膏能不能用那就不好说了 槟榔这个东西多说无益 懂得都懂

178 评论

木易小青争

会的,槟榔就跟烟酒甚至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对身体十分有害,所以远离槟榔。

356 评论

Yoyo030303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 槟榔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槟榔种子含总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并含有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及高槟榔碱等,均与鞣酸集合存在。还有鞣质、脂肪、甘露醇、半乳糖、蔗糖、儿茶精、表二茶精、无色花青素、槟榔红色素、皂苷及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药用据药监部门透露,我国有225个药品含有槟榔。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曾被用来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绕虫、姜片虫等寄生虫感染。由槟榔与乌药、人参、沉香组成的四磨汤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民间有在婴儿出生一周后服用四磨汤的传统,据说有利于孩子肠胃,以后不闹肚子。经常嚼槟榔,除了严重损害牙齿,导致牙齿变红变黑,甚至提前脱落外,还有很高的致癌风险。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经将槟榔认定为一级致癌物。 [5] 医学界认为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黏膜下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变,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倍,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美国和日本曾用槟榔提取物进行实验,发现会导致鼠类癌变。 [6] 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医院官网发文称,在口腔颌面外科46病室,现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 [5] 2011年《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发表研究称,在流行嚼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槟榔消耗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该国的口腔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该国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中国台湾地区也是咀嚼槟榔成风,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例口腔癌患者。医学界已发现槟榔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有明显相关。 [6] 央视亦有报导多例因咀嚼槟榔导致口腔癌的案例,很多都令人触目惊心。槟榔危害:⒈对牙齿本身不好:长期嚼槟榔,对牙齿磨耗严重,导致牙齿变红变黑,甚至提前掉牙。⒉对牙周不好:槟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结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周健康。槟榔纤维粗硬,还可能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造成牙龈的压迫而发炎。⒊对口腔黏膜不好:轻则可能引起粘膜病变,重则演变为口腔癌。⒋对颞下颌关节不好:长期咀嚼会加大颞下颌关节负重,引起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关节盘穿孔。⒌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槟榔部分成分会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槟榔渣也刺激胃壁,严重可导致胃粘膜发炎甚至穿孔。

176 评论

Lizzy520520

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有关槟榔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不断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误判。2003年曾有媒体报道:食用槟榔致癌,其原因是槟榔碱引起,且说明该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坊间也不断有槟榔产品的负面信息,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胡旭晟委员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尽快规范槟榔行业的提案》,接到这一信息后,笔者(时任湖南皇爷食品有限公司槟榔研究所所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对这一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做了追根溯源式的查询,查询结果表明此信息来源世界卫组织是真实的,但原文并没有科学实验或数据说明是槟榔致癌,原文是一个调研性报告,其结论是推断性的[1]。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国内知名专家有凌天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教授,主任医生,湖南省政府参事);唐杰清(湘潭市口腔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从事口腔临床专业30余年,主攻口腔黏膜病,曾主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翦新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2]。唐杰清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台湾等地的鲜果与目前湖南干果的区别,蹊跷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印度、台湾等地的口腔癌发病率比嚼食干果的湖南地区要高。” 唐杰清介绍自己目前正在做一个关于干果槟榔与口腔疾病的调查,该项目已经坚持15年之久。三位权威专家多年的研究结论为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有害,还没有其它直接结论[2]。 其实早在200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张筱林医师就在国外英文版《口腔肿瘤学》杂志发表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3],文中就提到了中国大陆口腔癌患病率相对低于印度和东南亚的研究数据,并认为当时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清晰准确地解释中国大陆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癌患病率相当低的原因。 2010年8月~11月,湖南省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湘潭市卫生监督所、湖南省槟榔行业协会、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部分专家,开展了湖南省城乡居民咀嚼槟榔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槟榔加工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毒理学进行了研究,于2011年7月在《实用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湘潭人咀嚼槟榔已有400余年的历史,50%的人咀嚼数量在~ g/d,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4]。从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世界上目前食用的槟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食用鲜槟榔果,其食用方法是将七至八分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一种贝壳来源的石灰浆),再包上蒌叶,如下图: 鲜槟榔果 蒌叶、贝壳粉 包装前的鲜槟榔果与蒌叶 鲜槟榔、蒌叶、贝壳粉近年来,有一种在白灰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而呈红色的红灰,其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成份为甜味剂及少量的香精,这种鲜食槟榔称之为红灰槟榔,一般也列入这一类食用槟榔中,这种食用方法主要流行于台湾、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区。这种吃法会在口腔中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用人的口腔发红,吃剩下的槟榔渣也是通红的。红灰具有很强的染色能力,能染红一大片地面,因此在海南、福建、广东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一些行政法规对此槟榔进行禁止。第二种是印度为主产地的槟榔咀嚼块,如下图,它也称印度槟榔,是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核(即槟榔的种子,也是中药材的取用部位,中药别名花片)、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主要是食用这一种槟榔,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食用槟榔咀嚼块也多指这一种槟榔。(图中的槟榔核的照片由马来西亚的亲友提供,印度槟榔的实物是2012年一位同事去印度考察槟榔产业时带回的) 成熟的槟榔果 成熟的槟榔核马来西亚的食用槟榔核 印度槟榔包装及内容物第三种是中国特有的湘潭槟榔,由七至八分成熟的鲜果经杀青、烘干后制得槟榔干果,然后经发制入味、闷香、上胶、切片、去核、点卤、凉片,再包装成成品。其食用的部位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实质是种子的皮,也就是种皮,槟榔核由于鲜果发育不完全,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当成废弃物处理。其槟榔鲜果的相片如右图,槟榔干果如下图。 七至八成熟的槟榔鲜果 烘干后的槟榔干果 加工过程中半成品湖南槟榔 湖南槟榔成品三种槟榔主要组份表:组成部分 鲜食槟榔 印度槟榔 湖南槟榔食用部分 七至八分成熟槟榔的全鲜果 成熟槟榔的种核 七至八分成熟槟榔烘干果的壳蒌叶 有 无 无碱石灰(贝壳粉) 有 有 有烟叶 无 有 无香精香料 无/有 有 有由上表可知,中国湖南所加工的食用槟榔里,从未添加过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各种报道中提到槟榔致癌作用的说法,其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但各个报道均未具体提到是哪一份报告或附原文,更不用说科学实验或数据的说明了,证据显然不充分。综合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台湾等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告,发现这些报道中检测并分析槟榔的大多数成分,主要是针对槟榔核和蒌叶,而不是槟榔壳 [3],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说槟榔致癌基本上是以上述三地的文献及市场情况为基础而做出的调查统计或结论,因此,以这些报告为由来说湖南槟榔也致癌是站不住脚的,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误导。近年来的国内很多学者也发表了一些中国湖南食用槟榔研究报告[4] [5] [6] [7],这些报告已经从正面证明了湖南槟榔的原料是无毒级的,加工过程中也没添加致癌物质,结论是湖南槟榔不是致癌食品[4],因是用中文发表的原因,国外的研究者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从这些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人员注意到了湖南槟榔与国外槟榔的不同。令笔者感到万分遗憾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那些鼓吹食用槟榔致癌的人却混淆了这一关键的环节。 笔者经过检索后找到一些相关报告,经翻译原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的主要观点是:鲜食槟榔中有蒌叶,蒌叶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因此鲜食槟榔具有强致癌作用,而印度的槟榔中含有烟草,烟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中主要是亚硝胺类,包括烟草中特殊的亚硝胺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N`-亚硝基(NNN),因此这两种食用槟榔咀嚼块都有致癌作用[1]。该说法也被印度、东南亚、台湾等地的健康调查报告所印证。而中国湖南湘潭的槟榔没有上述两种强致癌物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杰清医师的困惑是正常的。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原文摘录及中译文(从参考文献[1]中摘录):All of the forms of tobacco discussed above induce malignant tumours in laboratory animals. Among the many carcinogens present in tobacco are nitrosamines, including the tobaccospecifi c nitrosamines 4-(methylnitrosamino)- 1-(3-pyridyl)-1-butanone(NNK) and N -nitroso nornicotine (NNN).10,11 Tobacco smoke also contains carcinogens as combustion products, such as arylamine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 carbons, and volatile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ossi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carcinogen-metab olising genes and tobacco-related cancers; most results are ambiguou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NAT2 in bladder and breast cancers, and GSTM1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YP1A1 in lung cancer. Tobacco smoking, second-hand smoke, and smokeless tobacco were all reaffirmed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Group 1), along with NNK and NNN. 译文:以上讨论的所有烟草形式都引发了实验室动物的恶性肿瘤。存在烟草中的诸多致癌物主要是亚硝胺类,包括烟草中特殊的亚硝胺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N`-亚硝基(NNN)。如燃烧副产物一样,烟草的烟雾中也包含致癌物,例如芳基胺,多环芳烃和挥发性有机物。许多学者也研究了致癌物代谢基因和与烟草相关的癌症之间的可能性关系;多数研究结果不确定。可能例外的是NAT2作用在膀胱和乳腺的癌症,GSTM1单独或结合CYP1A1作用在肺癌。与NNK,NNN一起,吸烟,二手烟和无烟烟草都再次被认定为人类致癌物(第一组)。Around 600 million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chew betel quid in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prevalence of up to 80% in parts of India). Betel quid generally consists of areca nut, betel leaf, catechu, slaked lime, and often tobacco. Carcinogenic nitro samines derived from the areca nut, the primary ingredient in betel quid, are formed in the saliva of chewers. Areca nut induces oral preneoplastic disorders with a high propensity to progress to The Group 1 classification of betel quid with or without added tobacco, and of areca nut, was reaffirmed. There is now suffi cient evidence that betel quid without added tobacco causes oesophageal cancer,13 and limited evidence for liver 译文:据统计在印度和东南亚大约有6亿人在咀嚼蒌叶咀嚼物(印度某些地区流行率近80%),蒌叶咀嚼物包括槟榔果,槟榔叶,儿茶,熟石灰和通常包含的烟叶。槟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亚硝胺,即蒌叶的主要成分,形成于咀嚼着的唾液中。槟榔果引起肿瘤发病前的口腔混乱,作为一种强烈的癖好,它促进癌症的发病。第一组中的分类中,含有和未含有烟草的蒌叶与槟榔果再次被确认(为致癌物)。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未添加烟草的蒌叶咀嚼物会引起口腔癌症,有限的证据也证明会引起肝癌。据笔者所知,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到中国来调查过湖南槟榔的食用情况,笔者查阅了所能接触到的有关槟榔碱的文献包括互联网的查询检索、专业会议汇刊资料[5]、槟榔方面的种植[7]、加工方面的专著[6]等,从未发现过有关槟榔碱(槟榔壳中的活性物质)致癌的直接证据。 总的来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槟榔致癌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槟榔果本身致癌,而是说加入烟草或蒌叶的槟榔咀嚼块致癌,并且指明了致癌物质的来源是烟叶或蒌叶,而国内有关的纯槟榔干果属无毒级的研究[4]报告因语言方面的原因没能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里,因此盲目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来说中国湖南的槟榔也致癌显然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的,不管这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湖南槟榔的起源与印度、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海南的食用槟榔起源完全不同,因此其加工制作,吃用习惯与其它地方也完全不同,具有独特的湖南湘潭特色。据湘潭县志记载,湘潭食用槟榔的起源与发展,在湘潭的历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据《湘潭县志》介绍:一六五零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但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湘潭槟榔从开始至现在以食用槟榔外壳为主,从来不吃核,也不添加蒌叶或烟草。或许是由于湘潭槟榔的起源与其它地方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竖一帜的食用方法。综上所述,湖南槟榔咀嚼习惯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它只是用传统的食品工业加工方法对带壳的槟榔干果进行加工,并包装成产品,不会咀嚼槟榔核,不吞食槟榔且不含烟草、蒌叶的成份。有关的毒理学实验证明槟榔干果无毒[4],槟榔加工过程所使用的食品调料(饴糖、明胶、香精、香料等)圴符合国家标准GB-2760所允许的范围。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从电视新闻上看到国内某所谓著名的学者提出“湖南槟榔咀嚼块中含生物碱,这些生物碱通过亚硝基化作用变成亚硝酸胺,进而使槟榔也致癌”的观点,这位学者并未指出这一观点的出处,但从其常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的言论上来猜测,极可能又是来自于所谓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因为笔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里找到了一个有类似观点的原文[2],其中译文是“槟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亚硝胺,即蒌叶的主要成分,形成于咀嚼着的唾液中”(参见前文中提到的原文及译文),显然,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里指的是吃鲜果槟榔的情形,而且指出了亚硝胺的来源是蒌叶;因此把这一观点延伸到吃湖南槟榔时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时在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也没有找到相关的科学实验或数据能证明这一观点在吃湖南槟榔时是正确的,槟榔碱的分子结构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亚硝胺(R2N-NO)的基团[7];但却有一个现成的反证证明它是错误的——这就是如果吃湘潭槟榔会致癌是正确的的话,那湖南地区的民众的癌症死亡比例应该比不吃槟榔的其它地方高得多才对,然而湖南长沙、永州、等多个地方的“食用槟榔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却提示民众的癌症死亡比例并不比别的地方高,这也正是唐杰清医师的困惑之处。从逻辑上来讲,只剩下两种可能,一是湖南地区的民众身体特殊,具有抗癌作用——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可能了——那就是湖南槟榔没根本就有致癌作用。因此笔者对这此做了一个推断性的结论:中国湖南食用槟榔虽然也叫“槟榔”,但与南亚、东南亚、台湾的“槟榔”的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其所有生产加工环节中没有加入有烟草或蒌叶、蒌花等致癌的物质,所以食用湖南槟榔是相对安全的。因从正面证明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盼请相关的各位专家学者给予严格的正面的证明。还有一些国内的学者,把口腔病变——口腔粘膜纤维化(OSF)与口腔癌等同起来,这同样也是错误的,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的研究或调查报告,在南亚、东南亚、台湾等地,吃槟榔引起的OSF的比例是左右,而在中国却高达左右[7],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是中国的槟榔纤维壳硬,而在南亚、东南亚、台湾等地的槟榔却没有硬纤维,但在国外的吃槟榔的人群中得口腔癌的比例却比中国高,张筱林医师在他的论文[3]中提到这一现象没法解释,笔者从目前的国内外文献分析,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中国湖南的槟榔没有添加烟草及蒌叶造成的,因此尽管中国吃槟榔的人群中OSF比例较高,但由OSF进一步转成口腔癌的比例却不比南亚、东南亚、台湾等地高[1],且一直处在正常的范围[2] [9],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癌症与湖南槟榔没有直接的联系。国内的某些医生,把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OSF病例绝对数量的上升与湖南槟榔对口腔的危害升级等同起来,这也是错误的。因为OSF病例绝对数量上升的同时吃湖南槟榔的人群总数也在急剧扩大,从各地调查统计报告[4] [8] [9]来看其相对比例关系并未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论点,只能说明提出这些论点的人至少在统计学方面是不够专业,然后再套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OSF是口腔癌的前症,就错上加错了,因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OSF转化为口腔癌的比例高的前提是吃了含有烟草或蒌叶的槟榔,在中国可没这个条件,湖南多地的调查统计报告[4] [8] [9]的结论也说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笔者呼喻:咀嚼槟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市售槟榔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以及槟榔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影响等资料尽管还不尽完善,但国内现有的研究报告及健康调查报告却均指向湖南市售槟榔与致癌作用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为全面资料还待进一步研究和充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不能依赖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报告,因为它的报告里所说的“槟榔”与中国的“槟榔”不是同一样东西。还必须依靠中国自己的学者对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必要的调查及研究,尽快开展食用槟榔安全性评价,制订食用槟榔安全标准,以便为槟榔种植、加工的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参考文献:[1]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ume 85 Betel-quid and Areca-nut Chewing and Some Areca-nut-derived Nitrosamines [D] ,2003[2]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槟榔产业调查组 《中国槟榔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张筱林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Peter Reichart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 此论文原著在英文《口腔肿瘤学》杂志发表 Oral Oncology (2007) 43:424–430[4] 萧福元,袁升,桂卓嘉等,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1,18(7):1218-1222 [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万宁市政府 首届万宁槟榔文化节暨槟榔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槟榔科技论文集》 2011年12月[6] 周文化 张海德 郑仕宏著《食用槟榔加工及其添加剂》 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7] 覃伟权 范海阔 编著《槟榔》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8] 李民冬 《湖南长沙市嚼槟榔习惯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南大学 2010硕士学位论文[9] 王冬梅 《湖南省永州地区城乡居民咀嚼槟榔习惯流行病学调查》中南大学 2011硕士学位论文

97 评论

相关问答

  • 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论文

    现在,口腔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许多人发现他们开始吃槟榔后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也让很多人觉得肯定是吃槟榔的原因,导致口腔癌症变化腔。所以,吃槟榔是如此大?让我们来

    伊可grace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槟榔口腔癌论文

    要保持好的卫生习惯。槟榔是容易让人上瘾的一种食物,要多多避免自己间接或直接吃槟榔。

    大嘴Yuki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槟榔危害的医学论文

    槟榔应该算是一种零食,沿海城市特别多,特别是海南地区,几乎人人都吃,网上流传说吃槟榔会致癌,这个是真的吗?经常吃槟榔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介绍吧! 槟榔

    一吉一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槟榔导致口腔癌论文

    槟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很多男性朋友都非常的喜欢嚼槟榔,但是大家知道嚼槟榔可能会诱发口腔癌吗?因为槟榔对于人们的口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建议大家在日常生

    LIZHIPINGZHAOBOWE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柳叶刀医学杂志对槟榔

    说了多少遍利润利润咋就不明白了

    乌龟宝宝28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