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明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今生只要你陪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应用(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由于几乎各种疾病及健康状况都存在着与流行病学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科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应用流行病学观点和方法的场合。更加上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以及WHO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应用流行病学的范围日益扩大,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所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是指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人群(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中的发生率、现患率或死亡率等。这些分布经常并非千篇一律、平均分布的。这些分布特点应该用数量正确地把它表示出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分布上。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或数量有不同,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的不同。我国进行了1973-1975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大规模调查,自始至终有流行病学专家参加,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国资料。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如精神病、神经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老年病、计划生育等等,都需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才易顺利完成。(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有许多种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如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等)。流行病学可以探讨促成发病的因素,从而探讨预防或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传染病虽然病因已知,根据其分布特点可探讨引起散发、爆发或流行的因素,从而可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1.察布查尔病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曾发生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经过仔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是肉毒中毒。2.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40年代初在美国儿童中发现的一种逐渐使人失明的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查明该病与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有关系。以后减低氧的浓度即减少了此病的发生。3.先天性白内障于4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突然增多。经眼科医师Gregg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得出与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有关的结论。4.少女阴道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疾病,Herbst医师用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与其母亲在妊娠早期使用已烯雌酚有关的结论。5.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习惯与生活方式(lifestyle)(如吸烟、酗酒等)、心理、社会、遗传因素等在疾病发生上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致疾病等等,均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探讨。(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1.应用流行病学知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与认识疾病的自然史许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变动较大,轻型病人很少到医院就诊。仅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经常见到的是症状比较重的,常把这些当作疾病的“典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可到各种类型的病例,从而可以了解个体和群体疾病的过程和结局,即该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如在诊断时不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就可能误诊。现举几例:(1)麻疹:由于广泛应用疫苗及球蛋白,现在不少病人症状很轻,缺少Koplik斑及“典型”皮疹。在病程早期如能了解他与麻疹病例的接触史及他周围儿童正在患麻疹的事实,则不易误诊或漏诊。(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像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伤寒;也有的可以有咳血、高烧,病死率很高,甚至于误诊为肺鼠疫;还有的在烧退后出现眼色素膜炎等症。仅按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病,耽误治疗,也耽误预防与防疫工作。上述几种疾病,尽管有的病临床症状类似,但各有各的流行病学特点,如乙型脑炎是高度散发的,极少能见到多数病例在一个小地区内同时发生,而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时则可以。如果注意到该病所表现的流行病学特点就不易诊断错误。2.判断某些症状有无诊断价值过去所记载的认为可诊断某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蛔虫斑诊断蛔虫症),是有诊断价值,还是仅仅按机遇二者在同一人同时存在的偶合。如为后者,则没有临床诊断价值。此点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判断。3.判断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判断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疗效、某种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氯霉素)的安全性或某种新药的副作用,都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4.选择治疗方案一位临床医生对于任何病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知道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病人好转的可能性的大小或病死的危险性的大小,需要知道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否则不易做出正确的决定。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或建议时所需的这些资料,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协助取得。医院儿科医生对于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哮喘的重要性的认识,被其在医院的经验所限制。因为,大量病例在家中用抗生素治疗是成功的,许多转到医院的病例是早期治疗不成功的。这些病例与在家治疗成功的病例,对药物反应不相同。在确定急性哮喘的药物治疗时,应看到全部病例治疗情况,而不应只看到自己在医院内治疗的几例。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学在处理个体病人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发展了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比如,用什么办法使有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少发生;用什么对策或措施能最快、最经济地在一个地区控制或消灭一种疾病;用什么办法不让一种病传入一个地区。这些对策或措施的效果又如何?(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流行病学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与健康状况,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知道人群中的疾病及有关因素所造成的负担,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益,可以有助于确定优先的预防及保健项目的卫生规划。在某些特殊地区着重研究某些暴露的特殊环境。可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及效益,如确定某病(如心肌梗死)的最合宜住院期限,确定治疗某病(如高血压)的价值,确定什么治疗方案最为经济有效(如对肾衰、心肌梗死等等),确定应用卫生措施控制腹泻病的效果等。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进展是很重要的。由上述一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诊断、治疗、判断效果等等,以至于探讨病因,进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都需要流行病学知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为了今后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完成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在学好临床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学好流行病学。
小剑2016
楼主给你文章: 自己删减些吧。我对归因理论的见解(5506字)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该理论着重于人们依据原因推论的信息, 并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和控制其随后的相关行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Heider (1958) 提出,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的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归因理论的发展。20 世纪70 年代,归因理论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Jones & Davis (1965 :219 -266) 提出了对应推论的归因理论,在Heider 的排除原则基础上发展了归因理论。此后, 社会心理学家Rotter (1966 :609 -610)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Kelley(1967 :192 -238) 提出的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他的三维归因理论把Heider 所开创的归因研究推向了高潮。最为著名的归因理论家Weiner ( 1972 : 203 215) 及其同事在吸收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 Weiner 1984 : 15 -38 ; 1985 : 548 -573) 。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见表1 :表1 : Weiner 三维度与六因素归因模式维度关系因素 稳定性 内/ 外在性 可控性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能力高低 + + +努力程度 + + +任务难度 + + +运气好坏 + + +身心状况 + + +外界环境 + + +表1 对成败原因用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进行归类,分为:稳定性, 即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是较稳定的原因,而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是不稳定的;内/ 外在性,即把成败归于自身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属于外部原因;可控性,即原因可否由自己控制,努力是可由自己控制的,能力高低、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是不可控的。从学生学习行为的归因考虑, Weiner 等人的研究表明:1. 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试题难度),则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结果就会抱有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且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 或者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 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行为。2. 就内/ 外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反之则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从而避免去参与成就性的任务;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的外在因素(试题难度、运气、外界环境) ,那么学习结果就不会对其自我意向产生什么影响。3.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 则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者产生一种沮丧感; 反之,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会产生一种感激心情,或者产生仇视报复的情绪。归因理论经过Weiner 的反复修正,已成为一种解释学习动机最为系统的理论,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最感兴趣,并且从事演绎研究最多的一种理论,因其理论重在探讨行为者对自身行为后果成败原因的解释,故而又称为自我归因或成败归因(张春兴1998 :330) 。物理教师可借鉴和利用其中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因语言习得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所以心理学由来就能给语言教学带来灵感与理论支持 。一、从归因效果理论看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mer,1972,1979)曾就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解释)作了系统的探讨。他认为,对结果的归因可按稳定性 (稳定一一不稳定)维度与控制性(内部—外部)维度来加以考察,并将人们对成败的解释归纳为四种因素: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能力(内部的稳定的)、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和任务的难度(外部的稳定的)。他认为“内外控制源”(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期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认为,归因的稳定性影响着自我监控能力。根据我国学者沃建中教授的研究:从中学生自我监控的整体看,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对自己学业成就的归因依次是内部可控的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努力、外部不可控的任务难度与运气。如果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努力等内部的因素,就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个体就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等稳定的因素,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还有研究显示,中学生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即可控但不稳定的努力或不可控且稳定的能力,这可能与中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关。因为学生所面对的是升学的压力,到了中学以后,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朋友对他们的考试成功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会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可以说,人们将来的行为是由人们的信息系统以及由他们对已经经历过的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进行的认知分析所决定的。为此,我们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原因,加强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系统,使自己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还发现,现在很多处于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中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监控能力,突出表现之一为学习态度不积极,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做作业是为老师和家长做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大人逼着就学一点,大人不在就拼命玩。他们没有深层的学习动力,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及潜力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这些都不能不归咎于自我监控能力的缺乏。要培养中学生正确持久的自我监控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正确认识自己做起,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学生遇到事情首先自己分析而不是包办代替;进而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成长环境,教学生客观地认识环境中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因素,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尽量做到趋利避害;要教给学生从自身和外部两个维度来分析自己行为的后果,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真正使学生做到从思想深处去认识问题,归纳原因,获得启示。二、从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看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AoBandura,1997)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的活动中行为的积极性高,乐于付出努力,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时,当初的效能感就得到证实,从而维持了动机,在这一过程中,哪怕个体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会有信心去克服它并最终诱发动机行为。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表现为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付难解决的问题,最终必然导致活动的结果不尽人意,从而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和维持成就动机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对行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强化。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成功并被他人关心、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或提高;而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被他人批评或指责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削弱或降低。我们认为:人的自我效能感,决不仅仅是由先前的活动结果本身和他人的评价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作出什么样的归因决定的,因为伴随着某一行为的结果,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知觉或推断出自己失败的原因。总之,归因这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变化的基础。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护和增强以及削弱和消失中,来自外部的积极关注和强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个性趋于成熟的高中生而言,归因在其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中都起着决定作高的自我效能感需要是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才可能形成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教师、同伴及家长的影响,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育的一项潜在任务,它与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高中阶段,由于整个认知水平的提高(即志向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有了新的变化,其考试的自我效能感开始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反而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养成,相信对其教学的促进作用一定是非常显著的。经常听到一些中学生私下里对自己的小伙伴说,某某老师不相信我。其实不管承认不承认,确实有些教师的言行在无意中削弱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随着中学生的认知和身心水平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期望效应”的更多运用必将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改善。我们常说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这也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贯彻好还是不容易的。同伴群体是中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因为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伴在一起的,因此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他们往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逐步学会从别人那里获取一些信息,对自我概念进行重新调整,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来自同伴群体的信息不一定准确,所以有时难免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教给学生尽量客观地分析和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他们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才有机会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能力水平就有可能逐步向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家长对中学生的态度、行为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作用于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民主、开放型的家长往往能够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方法,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并辅之以必要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更容易成功,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专制、封闭型的家长往往不注意自己的管教方法,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指责和抱怨,孩子因此容易丧失信心,导致做事的失败,如果这样的家长不注意及时反思,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形中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削弱其自我监控能力。三、从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看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像能力等不可控的因素,那么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自弃(LearnedHelplessness,简称HL)”。心理学家阿布拉姆森(Abramson)认为,决定一个人经历不可控的消极事件后,动机缺失性质和程度是他对该种结果的更复杂的归因。也就是说,消极事件的可控性和部位、稳定性、普遍性一起决定了无助感的产生和随后的行为动机。美国心理学家杜依可((Carol Dweck)研究表明,儿童的习得无助是由于其对失败的不当归因引起的。儿童对失败经历的反应有个别差异,有些儿童表现出一种“把握定向”,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努力不够,因此在以后的任务中能坚持更久且取得更好的成绩;相反,还有一些儿童表现出一种“无助定向”,在失败面前放弃努力。在中学阶段,自主性动机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维度上,其发展变化趋势和水平各不相同。从整体上看,情绪表现最高,任务水平和志向水平次之,再次是行为主动性。这是因为中学生在当前的学习状态下,尽管有了一定的志向,也会适当选择一些较难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在行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等方面还不够。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来自外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自主性动力。为了减少中学生产生“无助感”,教师要注意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留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早发现个别学生表现出的一些不好的苗头;避免就事论事,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尤其在学生遭受挫折之后,要仔细帮助他们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失败的原因,不能一味地批评,避免产生 “失败定向”。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逐步由“一般”的好奇心、普遍的求知欲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性和社会方向性,这种变化使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明确,也可以因此把学习组织得更有意义,学习情景也能因此而变得更持久;另一方面,如果外部动机在显著增强的同时,内在的学习动机却在显著的减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少,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使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苍白的积累知识的过程,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还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通过自我监控能力与归因问题的研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正确的归因,尽可能地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无助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考文献: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版。2、向海英:《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与成就教学改革》,,L,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3期。3,沃建中等:《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b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7期。4阎金铎:《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5董奇等:《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
使用了病例对照设计 患病 正常食用 82 360未食用 45 58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
论文可行性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