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1

有心便是海
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要略呕吐病相关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晴0608

已采纳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热伤暑,贪凉饮冷,中阳不运,水湿逆行于皮中所致。病情本属虚证,但在这里是以身体疼重为主证。疼重由于湿胜。急者先治,故以一物瓜蒂汤散水去湿,散身面四肢水气,水去则湿无所依,乃病自解。瓜蒂又名甜瓜蒂,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胃经,吐风痰宿食,泄水湿停饮,治黄疸、喉痹,据现代药理研究系由于药内含甜瓜素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出现呕吐。仲景虽提出了一物瓜蒂汤治暑症之湿盛者,但须注意,暑本虚证,脉见微弱,正气已经不足,虽然挟湿而且湿气偏胜,是否单纯祛湿,在临床运用时,当须结合具体病情考虑。本方后世很少用于暑湿之证,而《医宗金鉴》主张本条用香藿饮或大顺散,可资参考。此处也可理解为暑症挟湿患者治疗上应用去湿法。通过本方提出了治暑原则,为后世治疗暑症开辟了思路,如后世所用之藿香正气散。《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五条:“酒黄疸,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同篇第六条:“酒疸,心中热欲吐,吐之愈。”前条是论述酒疸无热的证治。后条是论述酒疸可用吐法治疗。本条证候,是湿热并见于上下。鼻燥,欲吐,是湿热上冲,腹满是湿热下积。湿热不甚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不乱。其治疗主要是因势利导。欲吐者,病邪有上出之势,当用吐法。后条酒疸是由湿热内蕴于胃引起。“心中热欲吐”,亦是病势有向上的之证。欲吐之,是顺应病势的一种治疗方法,经过呕吐,可使病邪从上排出,故曰“吐之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十四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饮食停滞于胃之上脘,有胸闷泛恶欲吐症状出现,此乃正气驱邪外出之象,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而吐之法。瓜蒂散方中,瓜蒂为甜瓜蒂,味苦;赤小豆(赤小豆有两种,本方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功用),味酸。二味酸苦合用,有催吐作用,能涌吐胸中实邪,佐香鼓汁以开郁结,和胃气。本方亦可用于痰涎壅塞所致之胸膈胀满等症。不必限于宿食。本方必须在阳证、实证,病势尚浅,正气未虚的情况下使用。有失血病史或妇女妊娠期间,以及老弱病人,皆不宜用。此外,如仓卒之际,药不及办,可用咸盐汤一盏顿服,立吐,亦可用鹅毛等应急之法探吐。

355 评论

北条真理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93 评论

小树小树小树

3 讨论 《金匮要略》服药时讲究药物温度者三大类也。第一类温服为最常见,也可称为常规服用方法,病情稳定,无急、甚、特的情况,而温服之也。然小冷服的半夏生姜汤为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是从治之法,分四服者为徐徐服之也。可免一次量大容易引起呕吐。第三类适寒温服,如桂枝汤类,桂枝汤在此为治疗表里俱病,内有脾胃虚寒,外有风寒固束,故应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以防风寒与内寒呼应如犯,虑其亡阳之患,解表之剂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使之外邪解。适寒温服是药性平和,无特殊偏颇,太凉服对内有虚寒者不利,故须适寒温服之。服药时间却更加繁复,可见仲师用药,非一般泛泛,每每有新颖之处,虽今2000 余年仍不能抛却,更须以之谆谆。升麻鳖甲汤治疗阳毒,因疫疠之毒邪较重,有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之急骤,变化迅速,故当顿服。候氏黑散和排脓散为日一服,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取候氏黑散以散之,扶正祛风。大风不会一日而去,故取慢功,排脓散重用苦寒之枳实,理气破滞而除郁热,药猛气烈,故亦须缓图之列。大乌头煎则药猛有毒而气烈,特嘱不可一日再服。平旦服之者十枣汤为逐水峻剂,病人为形气俱实者,悬饮原为骤得,故攻之不嫌峻而骤,平旦者,晨也,人体一日之旺时,也是全日可观察之时,亦十枣汤之用药之时也。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是治疗劳疟的方子,久疟体虚不愈,气血虚弱,用本方益气血,使正足而疟解,故用法与蜀漆散临发时服药方法不同。昼夜服法多为证候亚急,惟恐药力不继,故而有昼夜服法。计有昼三夜一,昼三夜二,昼二夜一,至夜尽等不同。二次服,三次服在《金匮要略》中的意义也仍为亚急证候,如黄土汤证和小承气汤证,都是较为急重的病候,二次服使止血和泻下都能得到好的疗效。三次服、再服的方子中则重在继药力者多。只是用药的情况随证候变化而不同,如大黄附子汤的服后如行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桂枝加黄芪汤若不汗,更服等。先食服多为药物稍具威猛而又对胃有一定刺激的药物,如乌头赤石脂丸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之属,先食以壮胃气故亦当先食服。蜀漆散是因病服的一张方,在《金匮要略》中只此一处,为治疗寒疟在发作前的一种给药方法,是药在病情发作之前用药物控制和治疗的手段,今人用之精神病的治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疟的服药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金匮要略》对辨证施护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仅此服药护理足可说明一斑。整篇著作中在辨证施治施治的基础上、对服药方法辨证施护,随处可见。在临床上不仅熟练运用方药,也要熟练掌握服药方法。所谓但只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所以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疗效。《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现在服用汤剂治病多为一剂分为二次,或三次服,多为温服。病情紧急者,一次顿服,有时可一日数服,有的可煎汤代茶饮,有的可一日连服两剂。治疗热病可寒药冷服,治疗寒症可以热药热服。这样才可以辅助药力。病情严重,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则需要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毒性药物,注意剂量,先小量,逐渐增加,慎勿过量。

354 评论

相关问答

  • 金匮要略中风病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兰生幽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一17777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

    大铭空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金匮要略月经病论文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

    小雨叫主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金匮要略水气病论文

    这一篇过去在中医里很难解释,因为涉及水的问题,当你了解了中医水的观念时,这一篇就不难理解了。 一、水的气化观念 《内经》里水的气化观念是:肺(金)法象天

    Jacksperol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