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1

冰比冰水冰1025
首页 > 医学论文 > 藏医学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小蘑菇I

已采纳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学论文篇1 浅谈中西医学与中西文化 摘要: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看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除了差异还存在哪方面的共同点,而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将导致中西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都是本文涉及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学 中西文化 一切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刮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其爸爸为其儿子刮痧而被告虐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的矛盾,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医术的精湛.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中西语言文字来看中西医学.语言文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体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医学的影响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其他国家的文字多为视觉文字。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这种稳定性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使中医理论高度稳定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字使拼音文字、听觉文字,稳定性较差,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征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意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的意义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还有中医是文学语体,而西医是科学语体。语体建构的不同对两种医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一直指导着医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从来没有脱离各自的哲学而存在。所以,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尤为重要。 中医将中国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当代的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而明代的张介宾也说过,“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中医的阴阳理论来自《易》的“太极生两仪”。五行学说源于“太极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化合生无形,五行既荫随含万物。”中医的基础理论几乎都可以在太极图中找到渊源。儒家和道家都源于《易》,儒以“仁术”规定着医学的方向和实用理性,影响着重义轻利、重人伦的医德原则。道以“道法自然”、“一分为二”、自然无为和辩证法等理论影响者着中医的理论基础和防病治病思想。 至于西方,从古希腊的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子论开始,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坚持着“实物中心论”,这种理论引导着西医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构成人体的实体物质和器官等方面。近代西方形成的还原论思路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在这种思路下,西医的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并建构一系列基础医学学科。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在各自哲学运行的轨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无务实精神,中国人重安宁稳定而不愿涉险探索,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现世而轻未来,重求同而轻异议,重仕途而轻科技的文化特征对中医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医者多是仕途不顺才退而求其次,舍儒而向道者。而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给人以战胜自然,敢于标新立异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的发展与这些精神密切相关。 人是追求价值并按自觉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任何对人无价值和不符合人预期目的的东西都会受到蔑视和抛弃。科学之所以能受到人的追捧,就是因为科学能使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使人能利用科学来能动地让自然界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的健康、幸福和发展服务。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使人,人文精神不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的重要方法。 谈到科学精神,医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如何能不体现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一种为真理而敢于蔑视和反对神权、迷信、歪理邪说和一切强权的正义力量。纵贯几千年的中西医学史,从张仲景立足临床建立临证医学,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李时珍历时30年,不畏艰苦的亲自栽培和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希波克拉底、盖仑、到巴斯德、哈维,无不唯实求真,蔑视神学和权威;无不舍身忘己,献身医学事业;无不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理性精神和谦恭、团结他人、博采众长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精神。 展望中西医学的未来,中西医学存在着文化屏障,虽然具有相同的精神,但科学的“融合点“还没有到来,目前要强行把两种医学合而为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医学会最终走向融合,融合的条件是加快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既不能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扎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传播出去。中西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中西医的未来的光明的,让世人一起努力,让中西医在世界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郑兰英,《文化•医学与教育》[M].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5. 中西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宝贵的医学科学,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医学知识包含了中国医学者多年的医疗认知精髓,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果,中西结合在治疗骨折、器官衰竭及麻醉阵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医学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入手,分析了几点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2]孙双双.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核研究,2013(04). [3]李 恩.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4.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168 评论

小笨猪seven

藏医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如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从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藏族与元朝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藏医药学也随之传播到了蒙古等地区。成书于1835年的耶喜巴勒登《蒙古政教史》记载:“自蒙古各地盛行佛教后,蒙古大德赴卫藏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在藏求学圆满后,复还蒙古地方讲经修道,弘扬佛法,书贤能圣者甚多。”毫无疑问,这求学讲经自然也包括求藏医药之学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藏医巨著哎四部医典》等大批医书,被蒙古学者咱雅班第达等陆续译成蒙文。从此,出现了不少蒙古族藏医学者及论著。在蒙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虽然吸收了当地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之精华并有所创新,但其理论基础仍不出藏医药学的理论范畴,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今仍为蒙古族医生唯一的理论依据。近年来,藏医得到新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已掀起藏学热潮,其中藏医药学被视为主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纽约于1983年创立“藏医协会”。迄今国际性藏医学术会议已举行过两次,一次是1983年由意大利的佐诚协会应用医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第一届国际藏医会议”,另外一次是於1986年4月18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由英国威尔康医史研究所主办的“关于中亚文献中所反映的古典藏医学的医学史学术讨论会”;国际上已有英、法、德、俄文等有关藏医书籍,偶尔也发表一些有关藏医论文。英国威尔康医史博物馆在1986年4月7日至7月31日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藏医专题展览;印度、英、美、法、德、前苏联等国的重点大学及有关研究机构多设有藏学及藏医学研究内容。总之,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23 评论

Cora菱角

一、 专著类1、(万历)西宁卫志辑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二、 论文类1、明代中央政府去藏地使者事辑。《西藏研究》1984年12期2、喇嘛教各教派的冲突及其在西藏政治历史中的作用(合作)。《西北民院学报》1985年4期。3、明代的河州卫 ——《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1期4、马尔迪诺夫《17—18世纪的西藏》评介(合作)。《西藏研究》》1987年1期5、蒙藏维吾尔族文献举要。《史学史研究》1987年2期6、侯显事辑。《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2期7、许允德事辑。《甘肃民族研究》1987年1期8、国外藏医学研究概览(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5期9、《明史·西域传》订误 。《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3期10、明代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11、藏文史籍叙录(一)(合作)。《西藏研究》》1988年3期12、藏文史籍叙录(二)(合作)。《西藏研究》1989年3期13、藏文史籍叙录(三)(合作)。《西藏研究》1989年4期14、藏文史籍叙录(1)(合作)。《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1期15、《青史》成书年代考辩。《史学史研究》1988年3期16、明代青海史事杂考。《藏学研究论丛》2辑17、辑本《西宁卫志》序。《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2期18、藏文史籍叙录(四)(合作)。《西藏研究》》1990年3期19、卓尼丹珠尔目录(合作)。《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1期20、颇罗鼎传(合作)。《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2期21、关于法国传教士古伯察西藏之行的汉文史料(合作)。《西藏研究》》1991年1期22、明代必里卫新考。《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1期23、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1期24、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合作)。《中国藏学》1994年3期25、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1)。《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1期26、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2)。《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2期27、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3)。《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2期28、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4)。《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4期29、青海隆务河流域藏族来源的社会考察。《西藏研究》1998年2期30、《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史研究》后记。《西北民院学报》2001年3期

306 评论

相关问答

  • 藏医学论文题目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

    财米财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藏药学论文

    藏医央嘎没有去世。央嘎,现任西藏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西藏藏医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西藏

    挥之不去21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藏医学论文例文

    这个写的方面有很多,,来我有写好的 亲

    千年紫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藏医学论文文献

    没有问题,我可以给.

    a田艳恒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藏医药学论文

    藏医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如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从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藏族与元朝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藏医药学也随之传

    纳兰美黛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