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chen251791802
首页 > 医学论文 > 关于肺痿病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世界杯之猪

已采纳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305 评论

来自巴厘岛的松

肺系病先兆 肺系疾病指喘证、哮病、肺胀、肺痨、肺痿、咳嗽、失音、鼻渊等。其中哮病、喘证对心肺的影响较大,该系疾病发病率亦极高,对人体 健康 的影响较大 金型体质与肺系疾病先兆潜证的关系 病理金型体质人燥气素盛,燥气通于肺,故易患肺系疾患。该型人体胖面白,常咳嗽咽干,舌质偏红,苔薄而干,便秘尿短。 《难经·十六难》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 哮病喘证先兆 哮病是遗传性疾病,故先露多见于先天肾的潜证,喘证为后天获得性疾患,先兆潜证又与金型(燥质)体质攸关…… (一)哮病先兆 本病多呈肾阳不足的阳虚先兆潜证。即见面色?白,形体偏胖,目胞虚浮或晦暗,畏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舌体胖大,多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等症。感冒时痰多清而有泡沫,呈这类先兆证型多为冷哮潜证。 阻截治则 应及早作扶肾阳治疗。方宜金匮肾气丸: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 如素见咽干口燥,痰多粘稠,大便干结,溺黄而短,呼吸气粗,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则为肺痰热型先兆潜证,或为热哮先兆前证。 纠正原则为 清肺豁痰,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贝母、栀子、沙参、梨皮、香豉或养阴清肺汤:冬桑叶、生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之类。 哮病发作前先兆 鼻痒、流涕、喷嚏、胸闷、气塞、咳嗽,继之则哮喘发作。 冷哮用射干麻黄丸: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热哮用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半夏、甘草。 哮病失治易发展至动则息促的肾不纳气结局,其机制为下元虚冷,肾气不得归元所致,则非黑锡丹(制附子、肉桂、沉香、阳起石、破故纸、黑锡、硫黄、胡芦巴、茴香、肉豆蔻、金樱子)重剂不能收功。 哮病凶兆 以汗出如油,面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哮病阳气暴脱凶兆。如《直指方》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 (二)喘证先兆 多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诸如温病、失血、产后、外伤、手术、痈疽……,因此无特异先兆证,但喘与哮不同之处在于哮多属肾,喘多属肺,哮多属寒,喘多属热。哮先兆证多为肾阳虚型体质, 喘先兆潜证则多属痰热质型,呈形体丰满壮实,面赤油光,平素咳吐痰粘,大便干,小溲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常为喘证先兆潜证。 阻截治则 清肺豁痰,方宜桑杏二陈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鼓、栀子、梨皮、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可酌加竹茹、瓜蒌、苏子之类。 危证凶兆 仲景曰:“凡喘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发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及膈前高起,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皆死”。《直指方》亦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咳嗽哮喘源流》)。皆提示了上述症状为心肾阳衰,孤阳欲脱的危兆,喘证见之,预后不良。《苍生司命》还曰:“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上喘而小便不利者死,喘病危笃,鼻出冷气者,此肺绝也”(《杂病广要·喘》)。 喘证大抵皆忌见:直视谵语(肝竭),胸高肚凸(肺竭),泄利(脾绝),大汗如油(心竭),畏寒肢厥(肾竭)。 肺胀(肺气肿)先兆 “胀”兆是本病的重要外露,气憋、胸满是本病的报标信号…… 《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金匮要略》说:“咳而上气,此为肺胀”。肺胀是一种久咳致痰瘀挟杂,气浊交阻的肺病。 最早潜证多呈痰浊质型:素禀形体肥胖,面目虚浮,咳嗽痰多,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等症。 阻截治则 祛痰清肺,方宜桑杏二陈汤化裁:桑叶、杏仁、象贝、栀子、梨皮、沙参、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瓜蒌、黄芩。 早期先兆为:咳嗽努挣,常呛咳气急,痰少发粘,动则气促,咳则面紫气粗,舌质紫或有瘀斑,治以清肺化痰、顺气活血为主。方宜蒌贝温胆汤化裁:瓜蒌、贝母、枳壳、竹茹、茯苓、法夏、陈皮、甘草,酌加厚朴、赤芍 气虚则用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杏仁、甘草、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并加胡桃仁以补肾纳气。日久渐现杵状指,桶状胸,张口抬肩,面浮目脱,呼气延长等症,则已成为典型肺胀病。 肺胀凶兆 肺胀如突然昏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为阳脱征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源性休克。 出现嗜睡、神迷,为痰迷心窍的险讯,继之则神志不清,喘息更甚,陷入昏迷状态则预后不良,属现代医学肺性脑病。 喘喝抬肩,汗出如珠,面浮唇绀,四肢厥冷,神识不清,脉沉微欲绝,或脉浮大,为心阳虚、阳气外脱之凶兆,《金匮要略》说:“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治,又加利尤甚”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心力衰竭。 突然唇绀面紫,鼻煽憋气,胸闷烦躁,痰声漉漉,神志恍惚,则为肺闭的危候,继而气闭,终由闭到脱,肺绝而亡,肺绝者气去而无还也。《中藏经·虚劳死证》说:“肺绝则气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 肺痿先兆 肺痿指肺部的痿缩性、退行性病变,本质属虚。肺与皮毛相合,故皮毛焦先兆可为肺部预兆的旁证…… 肺痿,指肺叶萎缩,《金匮要略》提出“重亡津液,故得之”。临床症状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如《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并肺不张、硅肺、肺硬化等。 肺痿分为虚热型和虚冷型两类,以虚热型较为多见,日久损阳而演变为虚冷型。虚热型肺痿产生原因为“肺热叶焦”,日久则形成痿躄(指手足痿废),《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痹”。虚冷型肺痿则可发展为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的遗尿、小便数等病症,迁延日久,可导致心阴两虚,心肺具绝。 早期先兆潜证仍为阴虚燥热质型:平素每见干瘦面赤,唇裂口干,咳嗽,咯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细数或滑数。 阻截治则 润肺保津,方宜清燥救肺汤:冬桑叶、生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黑芝麻、枇杷叶。 报标症 为持续吐浊痰涎沫(大量稠痰、稀痰),为肺痿早期先兆。日久气阴两伤则宜予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阴损及阳又当温肺益气,用甘草干姜汤以温肺益气。 肺痿凶兆 肺痿病人出现皮毛枯焦,咳哑声嘶为肺精败绝的预兆,《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肺痿疾患本为咯吐痰涎多的病证,如反无痰涎或痰涎渐少,神疲色悴羸弱枯晦,亦为肺精将竭之恶讯。 如张口喘喝,呼吸气微,面白唇紫,汗出如油,四肢发冷,六脉沉弱,又为肺气耗尽,元根将竭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呼吸循环衰竭。 肺痨先兆 肺痨指肺结核,病源为痨邪伏体,症状的产生主要为痨毒作祟,故先兆症多具有特异性…… 该病先兆潜证,常是正虚肺卫不足型,即见经常咳嗽,少气乏力,劳累愈甚,自汗畏风,体瘦神惫,声音低怯,易伤风感冒,苔白脉虚等症。 阻截治则 由于肺卫不足,气管素禀薄弱,因此须服用增强肺卫抗力的药物以图纠正。如琼玉膏:人参、生地、茯苓,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麦冬、百合、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保元汤:人参、茯苓、肉桂、甘草等。以益肺强卫,从而可防患痨虫的侵入。一旦感受肺痨虫后,该病即极易转变成阴虚先兆证,呈现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痨报标症 干咳无痰,盗汗,颧红(痨红)。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为肺痨典型征兆,X线检查及痰培养可以确诊。治疗以养阴清肺、清热杀虫的月华丸(《医学心悟》)为代表方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贝母、阿胶、茯苓、獭肝、三七、白菊花、桑叶,熬膏服用。 肺痨凶兆 1.毒入营血凶兆 肺痨如出现高热、寒战、昏睡为疫毒入营血凶兆,如见气急、紫绀、脉数无力为预后不良,易导致厥脱症。现代医学认为结核热度一般不太高,如出现高热并伴恶寒,常提示急性弥漫性血行播散。肺部结核灶如侵入肺静脉则可沿血行播散于全身,形成毒血症,呈现高热、畏寒、虚弱、出汗、昏睡、脉细弱等症。结核可播散于全身各组织,包括骨、脑、肾、内分泌腺、生殖器、皮肤……尤其易引起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易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 2.咯血凶兆 小量咯血是大量咯血的信号,大量咯血易导致亡阳阴竭凶兆。症见晕厥、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厥脉细微、血压下降,属现代医学的失血性休克,主要因肺结核空洞较大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咯血而致。如咯血过程中突然出现气急挣扎而起,面唇发紫为咯血窒息的征兆,应立即抢救。 3.肺竭凶兆 长期痨咳,损耗肺精,日久必致肺竭。凶兆为呼吸微弱欲绝(叹息样呼吸),面白唇紫,神识恍惚,脉微弱,预后不良。西医认为肺结核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肺组织被大量破坏,其余肺泡进行病理性代偿,一旦代偿失力则易出现呼吸衰竭,气急是失代偿、呼吸衰竭的信号。一旦出现紫绀,心悸气急,叹息性呼吸,脉微欲绝,甚至昏迷,抽搐,则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危象。 4.疫毒犯脑凶兆 肺痨病由于正虚邪陷、毒邪猖獗,入血犯脑,预后不良。其凶兆为头痛、嗜睡、恶心,婴儿可见囟门饱满,重者甚至出现颈强、昏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结核性脑膜炎,多为粟粒性肺结核的并发症,由血行播散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及体虚正气弱者。 5.疫毒犯肾

168 评论

小宝151205

[1]李士懋. 凭脉辨证[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18.[2]李士懋.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8.[3]李士懋. 关于温病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4.[4]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1:40-44.[5]田淑霄,李士懋. 读《伤寒温疫条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4:2-4.[6]李士懋,田淑霄. 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04:1-3.[7]田淑霄,李士懋. 温煦升发少阳治疗慢性肝炎[J]. 北京中医,1985,04:17-18.[8]李士懋,田淑霄. 谈谈中医临床诊治的方法[J]. 陕西中医,1985,08:368-369.[9]李士懋. 薛生白《湿热病篇》传变规律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1985,02:1-2.[10]李士懋,田淑霄. 论“火郁发之”[J]. 天津中医,1985,03:25-27.[11]田淑霄,李士懋. 总结教训 精研医理 提高医术[J]. 中医杂志,1985,02:23-24.[12]李士懋. 温病本质的探讨[J].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01:14-15.[13]田淑霄,李士懋. 谈《温病条辨·解儿难》之论痉[J]. 中医杂志,1986,01:49-50.[14]李士懋. 谈“在卫汗之可也”与“测汗”[J]. 内蒙古中医药,1987,01:18-20.[15]李士懋,田淑霄.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学习赵绍琴老师阐发温病理论的心得[J]. 河南中医,1988,02:2-5.[16]李士懋,田淑霄,杨永玲,李同琴,董进洲,徐金英. 山茱萸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8,03:31-32.[17]田淑霄,李士懋. 白虎汤用于杂证的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1988,04:21-22.[18]李士懋,田淑霄. 论测汗[J]. 中医药研究,1988,01:43-44.[19]李士懋,田淑霄.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1989,04:9-12.[20]田淑霄,李士懋. 旋覆花汤治半产漏下刍议[J]. 陕西中医,1989,01:46.[21]田淑霄,李士懋,张再康,王鑫国,王四平,冯瑞雪,吕淑静. 脑栓通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03:2-3.[22]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王鑫国,张再康,冯瑞雪,吕淑静. 连苏止呕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2:66-68.[23]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张再康,王鑫国,吕淑静,冯瑞雪. 连苏止呕胶囊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02:88.[24]田淑霄,李士懋. 张锡纯妇科学术思想探讨[J]. 河南中医,1990,05:17-19.[25]田淑霄,李士懋. 蜈蚣熄风之偶得[J]. 山西中医,1990,06:19-20.[26]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治郁热体会[J]. 中医杂志,1991,09:18.[27]李士懋,田淑霄. 温病忌汗 又最喜汗解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1992,09:16-17.[28]田淑霄,李士懋. 肝硬化腹水合并胸水一例报告[J]. 河北中医,1981,03:33.[29]李士懋,田淑霄. 论肺痿[J]. 河北中医,1984,01:8-9.[30]李士懋,冯瑞雪,王四平,张再康.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J]. 中医杂志,1996,05:313.[31]李士懋,田淑霄,朱长福,王鑫国,同利琪,王四平,郝宪恩,张凯,张明泉,李伟,曹刚.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方法学探索(3)[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2:14-15.[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士懋. 中医发展前景堪忧[N]. 光明日报,2004-04-09.[33]李士懋. 脉学心悟: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22.[34]李士懋. 脉学心悟:微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6-24.[35]李士懋. 脉学心悟:紧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1.[36]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细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6.[37]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结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30.[38]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3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促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21.[40]李士懋. 我对中医事业的思考[N]. 中国中医药报,2005-06-03.[41]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溯本求源 重视经典的指导价值[N]. 健康报,2014-07-30005.[42]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李士懋:从经典临床价值谈中医传承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8-08003.[43]国医大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本报记者 胡彬 实习记者 赵维婷 整理.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N]. 中国中医药报,2014-10-27004.[44]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24004.[4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0004.[4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下不嫌早[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07004.[47]李士懋. 脉诊的“分量”[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04.[48]李士懋 田淑霄. 脉无假 关键在识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11.[49]李士懋 田淑霄. 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8.[50]李士懋 田淑霄. 掌握脉理 动态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15.[51]李士懋 田淑霄. 理通脉自明 删繁就简共商榷[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29.[5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脉象要素分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2.[53]李士懋. 脉学心悟:浮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9.[54]李士懋. 脉学心悟:沉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26.[55]李士懋. 脉学心悟:滑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15.[56]李士懋. 脉学心悟:缓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8.[57]李士懋. 脉学心悟: 芤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15.[58]李士懋. 脉学心悟: 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29.[5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牢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2.[60]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濡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9.[61]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弱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26.[6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散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09.[63]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伏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23.[64]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代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1/04.[6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度传变分气与血两个阶段[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1004.[6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治则清透滋[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10004.[6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选案精 按语明[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6-24004.[6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建议授予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员相应学位[N]. 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6004.[69]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抓住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N]. 中国中医药报,2015-03-13003.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肺结核病的论文

    很多朋友对600-1000字的防痨短文感兴趣,但很多人会向红十字会索要1000字。想必你一定想知道关于鼠疫的1000字短文。今天,边肖为你解析这篇关于鼠疫的10

    沸腾的苦丁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肺功能的医学论文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戆戆的囡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肺水肿的医学论文

    肺水肿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迅速减低肺静脉压及维持足够的血气交换,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般措施采取半坐位,两下肢下垂,必要时四肢交替束缚止血带,以减少静

    暗旦无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肺结核病的医学论文

    关于肺结核的作文【珍爱生命 远离肺结核】我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她常常会告诉我一些医学知识。在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那天,妈妈告诉我:“在几十年前,如果得了肺结

    吉果0412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肺结核病治疗的论文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该病的病程长、恢复慢,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处于营养失衡的状态,在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因此既需

    栤菊粅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